青海玉樹震後十年再測民生「溫度」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青海玉樹4月13日電 題:青海玉樹震後十年再測民生「溫度」

中新社記者 胡貴龍 張添福 潘雨潔

「十年前,整個玉樹州只有4所幼兒園,現在達到150多所。」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長吉洛,給記者細數他眼中最大的民生,「現在,學校是牧區最好的建築。」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1級地震,至今已十年。中新社記者日前再次探訪玉樹,「測量」高原藏城的民生「溫度」。

圖為4月10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學生在開班會。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玉樹州民族中學是當地建校歷史最長的高中,災後曾整體遷移至四川都江堰辦學。「到那裡,我們發現我們的近百位老師,只有兩名會計算機,」該校校長尼瑪說,「兩年後搬遷回玉樹,全部都能使用多媒體教學。」

「我們改變了傳統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尼瑪感慨頗深。

中國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玉樹供電公司數據指,地震前,玉樹州約40萬人口中,20餘萬未通電。如今,玉樹州供電能力較之前提升13倍之多。

「以前用電特別緊張,我們分時分片輪流供電,通電地區甚至通一天、停一天,燈泡也很暗。」玉樹供電公司電力調控中心副主任達哇卓瑪在電力行業從業35年,「這些事情說給外地人聽,他們都驚嘆那時的玉樹這麼困難。」

圖為4月10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學學生開班會。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攝

達哇卓瑪說,現在供電質量得到保證,「但偶爾檢修線路,停電一天,用戶們就開始抱怨。而之前停電,大家都覺得正常。」

「民生水平,要看民眾內心的認同感。」玉樹州佛教協會副會長元旦西然舉例說,當地有名的一所千戶府,曾是附近最好的建築,「現在,這只是很多普通民眾的家庭住房水平。」

「沒有水泥路,土路上全是泥坑。」玉樹州交通運輸局副局長巴桑扎西對自己「穿過別人家的地」去上學的經歷記憶猶新,「現在,還沒放學,家長們已經開著私家車,等候在學校門口了。」

「震前,玉樹市區只有一些小型公交車,車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巴桑扎西說,如今玉樹州行政村100%通農村客運。

玉樹市結古市政設施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達哇旦周說,震前的玉樹,沒有公廁,現在不僅建了56所公廁,還為缺氧人員建了12處吸氧廳。

「2017年,我們組建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很短時間,0—1歲住院嬰幼兒死亡率由原來的13.6%下降到了3.47%,並成功救治三胞胎,創造了藏區早產極低體重三胞胎存活的歷史。」玉樹州人民醫院院長郭勇說,這只是北京對口支援玉樹醫療的一個縮影。

郭勇介紹,玉樹州人民醫院先後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等14個新學科,開設了6個新病區,開展了168項新技術、新業務,「京城『曼巴』(藏語,意為醫生)正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高原醫療隊。」

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黨委委員馬晨說,十年前的第一批北京援青幹部住帳篷,第二批住板房,第三批上樓房,第四批開始享受供氧系統,「我們發現一些北京有的東西,玉樹也能買到。我為玉樹的發展感到驕傲。」(完)

相關焦點

  • 震後十年|回望玉樹,這些瞬間仍讓人熱淚盈眶
    十年前,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7.1級地震。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十年時間,地震災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山崩地裂到新城崛起,從滿目瘡痍到生機盎然。十年後的今天,回望玉樹的這些瞬間,依然淚目。決戰震後「黃金72小時」2010年4月14日7時55分,武警青海總隊玉樹支隊官兵聞令而動,第一時間展開抗震救災。
  • 唐蕃古道重鎮青海玉樹的震後「涅槃新生」
    2010年青海玉樹「4·14」7.1級地震後,三年災後重建令當地涅槃重生。至震後十年,玉樹再展新顏。圖為4月11日拍攝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藏鄉新城局部。中新社記者 胡貴龍 攝 中新社青海玉樹4月12日電 題:唐蕃古道重鎮青海玉樹的震後「涅槃新生」作者 胡貴龍 張添福 潘雨潔信眾朝拜千年的文成公主廟,見證了唐蕃古道重鎮青海玉樹的「前世」,震後藏鄉又是何番景象?
  • 心理所成立玉樹震後心理援助西寧工作站
    繼5月20日成立震後心理援助玉樹工作站之後,為了進一步推進玉樹震後心理援助工作,6月3日,在青海省委宣傳部的組織領導下,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與青海省社科聯在西寧聯合共建、共同成立了震後心理援助西寧工作站。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吉狄馬加及心理所黨委副書記李安林共同為震後心理援助西寧工作站揭牌。
  • 青海玉樹州委書記「細數」震後十年:從物質家園重建到精神重塑
    (資料圖)玉樹州委宣傳部供圖中新網青海玉樹4月13日電 (記者 胡貴龍 張添福)「這個十年,我們與災難鬥爭,經歷了感天動地的抗震救災和波瀾壯闊的災後重建。」「這個十年,我們與時代同行,探索新玉樹的管理運營和轉型發展之路。」
  • 7.1級地震十年後,青海玉樹變成了什麼樣?|每日影像
    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攝2010年4月15日,四川消防鐵軍官兵在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搜救。新華社發(肖洪環 攝)十年前,這場災難記錄了刻骨銘心的悲慟與感動;十年間,新玉樹在不屈不撓的奮鬥中重生。這裡凝聚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力量,煥發出無私奉獻、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更彰顯出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歷史擔當。
  • 再遊青海《10》玉樹,鳳凰涅槃
    我也不知道此次旅遊將玉樹作為目的地的理由,但有幾個因素讓我決定來玉樹一趟。一,玉樹地震,二,前年遊西藏聽導遊介紹藏區寺廟的習俗與寺廟對藏區及內地信眾的影響,以李連杰來說,李連杰經常去玉樹參禮事佛。所以玉樹雖然好像沒有特別的景點,此次再遊青海,我決定從可可西裡到玉樹,再回西寧,也就有了夜奔曲麻萊,漆黑的夜晚連過5座海拔超4500米的埡口的驚人之舉,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牛,要知道據說聞名遐邇的318線成都到拉薩也就只有16座海拔超過4000米的埡口,自駕近一周的行程啊!
  • 玉樹·十年
    玉樹·十年 2020-04-14 18:09:16 參與互動   玉樹·十年  2010年4月
  • 【玉樹不會忘記】那個遠去的康巴漢子
    2020年4月,值玉樹地震十周年之際,青海衛視將推出玉樹地震十周年特別報導《十年·十人》。目前,《十年·十人》攝製組已經前往玉樹進行選題拍攝,青海衛視官方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也將帶您了解《十年·十人》背後的故事。
  • 玉樹十年 繼往開來
    (資料圖武警玉樹支隊提供)在功能齊全、設施完備的校園中,孩子們求知的眼睛。(資料圖姚斌攝)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 陳鬱報導)轉瞬10年,4·14玉樹地震災區已穿越災難,頑強挺起。「我們都是玉樹人。」這是援建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十年來,在地震初期的生命大營救中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愛國熱情,一直延續到災後重建:全國數以萬計的援建者來到災區,數以千計的志願者趕赴災區,與玉樹群眾同舟共濟。
  • 青海玉樹地震9周年,這些年他們過得好嗎?
    經過9年重建,玉樹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20年的跨越發展,玉樹正成為青藏高原上環境優美的高原生態型商貿旅遊城市、三江源地區中心城市和青海藏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地區。當日的紀念活動以「向改革先鋒致敬 向環保先驅學習」為主題。玉樹位於三江之源,生態地位重要。
  • 廣種福田 情滿玉樹 北京市對口幫扶青海玉樹福田汽車捐贈車輛
    9月17日,「北京市對口幫扶青海玉樹福田汽車&福田戴姆勒汽車捐助車輛交付儀式」在玉樹隆重舉行。活動現場,福田汽車&福田戴姆勒汽車向玉樹交付歐曼自動擋重卡、圖雅諾通勤車和歐輝BJ6731專用校車等產品,幫助當地持續提升生活品質、提升從業技能、改善教育環境,用樸實的行動和無私的愛為新玉樹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持續助力。
  • 【新時代•新玉樹•新生活】玉樹:「光明天路」向「最後一公裡...
    來源標題:【新時代•新玉樹•新生活】玉樹:「光明天路」向「最後一公裡」延伸 十年是一個刻度,一條「光明天路」造福40萬玉樹兒女;十年是一個跨越,這條「光明天路」跨越皚皚雪山,穿過草地溝壑,通向草原深處的萬家燈火。
  • 玉樹地震十周年:數說玉樹!
    ※震後發生餘震上千次,其中大的一次為當日9時25分發生的6.3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裡。地震共造成青海、四川兩省24.7萬人受災,因災死亡2698人,失蹤270人,倒塌房屋25.3萬間,損壞房屋6.3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228.5億元。
  • 才仁吉藏:玉樹最美的春花
    青海玉樹地震已經過去3個多月,但地震災區的人們依然清晰地記著一個姑娘的名字——春花。    玉樹震後第三天,春花回到了距離加油站兩公裡遠的家中。從母親的眼淚裡,她才知道叔叔、姑姑、表弟等5位親人被埋進了廢墟,再沒能活過來。    這天是4月17日。她已經在加油站堅持工作了70多個小時,連著3宿沒怎麼合眼,雙腳都站腫了。
  • 9年前的青海玉樹地震,我在現場拍攝照片,至今仍記憶猶新!
    老照片——7年前的青海玉樹:景色很美,城市卻滿目瘡痍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市發生最高震級7.1級的地震,意外的天災改變了當地人民的生活,也讓全國人民為之揪心。玉樹地震9周年馬上來了,新聞上看到災區舊貌換新顏。地震兩年後,掛牌的救災指揮中心,也在一堆簡易帳篷裡面。
  • 那年玉樹 那些故事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樊永濤 報導) 玉樹地震已過去十年,對於沒有親身經歷過地震的人來說,十年之後的記憶裡也許只剩下這些數字,比如:4.14,07:49,7.1級,2698人。我希望所有經歷過玉樹地震的人忘記那一天,但他們一定無法忘記。
  • 【生態玉樹】青海人遊青海活動啟動!玉樹這些旅遊線路入選!
    大美青海 旅遊淨地」——青海人遊青海活動。以文化旅遊惠民的民生關懷滿足全省居民疫情後的文化旅遊需求,穩步、安全地推進文化旅遊產業全面復甦和高質量發展。「大美青海 旅遊淨地」走進春天精品線路八、三江之源 聖潔玉樹(一)「靜」之旅二日遊1.玉樹——隆寶溼地、尕丁寺、藏黑陶、非遺體驗——囊謙——尕爾寺、大峽谷——玉樹2.玉樹——嘉那瑪尼石堆、三江源紀念碑、結古寺、巴塘草原、騎馬射箭娛樂、巴塘草原營地——巴塘營地、玉樹博物館
  • 玉樹嘉那瑪尼石經城裡的雕刻者
    扎西拉措的手中,雕刻工具如魚遊弋在白色石塊上,不一會便「遊」出了瑪尼(六字真言)的大致輪廓,而像這樣的雕刻已在這個「80後」手中循環往復十年有餘。  扎西拉措雖只有29歲,但因能雕刻難度較高的小瑪尼石而「小有名氣」,當地人眼中她是個有著「牛奶般皮膚、菩薩般心腸、神助般手藝、仙女般面容」的朵多(藏語,石刻藝人之意)。
  • 「見證·十年新玉樹」宋仁德 李國梅:我們家與玉樹有割不斷的緣分
    宋仁德、李國梅都不是玉樹人。1986年,宋仁德從青海畜牧獸醫學院畢業,當時分配兩名學生去玉樹工作,他是班裡的黨員,主動報名,來到玉樹州畜牧獸醫站。1997年,宋仁德赴日本留學,成為青海第一個生物生產科學專攻農學博士,2004年畢業後又做了三年博士後。日本高校和大公司都留他在日本工作,但他堅持回國。
  • 國家測繪局製成青海玉樹災區第一幅三維動態地圖
    為保障玉樹地震災區救援指揮的需要,國家測繪局近日組織有關單位24小時不停息工作,快速出圖、快速供圖,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現已利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影像、中科院提供的災區震後航空攝影影像,緊急製作完成了災區第一幅三維動態地圖和一批災前、災後衛星遙感影像圖、航空攝影影像圖、行政區劃圖等,提供有關方面搶險救災使用並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