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ID:xhmrdxwx)
記者:薛玉斌、張宏祥、吳剛、張龍攝影報導
2010年4月14日,地處三江源頭的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
2010年4月15日,一名消防戰士在玉樹縣結古鎮的地震廢墟中搜尋倖存者。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攝
2010年4月15日,四川消防鐵軍官兵在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搜救。新華社發(肖洪環 攝)
十年前,這場災難記錄了刻骨銘心的悲慟與感動;十年間,新玉樹在不屈不撓的奮鬥中重生。這裡凝聚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力量,煥發出無私奉獻、自力更生的奮鬥精神,更彰顯出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歷史擔當。
2010年4月17日,在青海玉樹經營燈具生意的安徽人王群群,望著搜救隊員在廢墟上搜尋她的父親王殿美。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2010年4月16日,災區群眾在青海省玉樹地震災區等待救援消息。
2010年4月16日在青海玉樹地震災區拍攝的救災帳篷。
災後重建中,玉樹藏族自治州重視綠色發展和補齊民生「短板」。從重建中無處不在的生態理念,到生態畜牧業、高原特色旅遊的快速發展,玉樹州在保護生態、實現自我發展的同時,也為三江源留存了一筆循環永續的財富。
此外,每年統籌75%左右的財政資金用於民生項目,有效解決牧區群眾生產、上學、交通、就醫、養老等方面的問題,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在不斷增強。
2010年4月18日,四川內江軍分區陸軍預備役防化隊員在玉樹結古鎮民主路地震廢墟上消毒。 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2010年4月18日,在玉樹縣結古鎮,幾位受災群眾在廢墟裡收集自家的財產。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2010年4月19日,在青海玉樹機場,醫護人員為在地震中受傷的10歲女孩才文德吉消毒傷口,她將搭乘軍用運輸機赴西寧接受治療。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一所所現代化的校園、一座座嶄新的醫院、一排排牧民新居……如今,玉樹州在經濟社會、自然地理、生態環境、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一個體現地域風貌、富有民族特色、充滿時代氣息的新玉樹正走向未來。
這是4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玉樹市格薩爾廣場。本報記者吳剛攝
2010年4月19日拍攝的玉樹結古鎮。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這是4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玉樹市全境。本報記者吳剛攝
2010年4月18日,航拍玉樹。新華社發(苟寶剛攝)
這是4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玉樹市一境。本報記者吳剛攝
這是4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玉樹市扎西大同村景色。本報記者吳剛攝
這是重建中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一角。(2011年4月9日攝)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扎西大同村三社社長才哇在扎西科賽馬場上觀看村民訓練馬匹(4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4月6日,一名環衛工人在玉樹市扎西大同村的廣場清掃垃圾。本報記者吳剛攝
4月10日,在青海玉樹,才仁俄賽和女兒在餐廳門口。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4月6日,一名僧人在玉樹市格薩爾廣場前休息。本報記者吳剛攝
4月6日,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兒科醫生索南巴久(右二)與同事在兒科重症監護病房內。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當地群眾在扦插育苗(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工作人員在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工作。本報記者張龍攝
工作人員在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工作。本報記者張龍攝
學生們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的中剛友誼小學內上課。本報記者薛玉斌攝
學生們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的中剛友誼小學內上課。本報記者薛玉斌攝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結古寺全景(4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一名僧人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格薩爾廣場旁走過地下通道(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薩呼騰鎮拍攝的震後重建的鬧叢村格桑小鎮(3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這是4月9日拍攝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夜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3月31日拍攝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街景。新華社記者 馬千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