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自己快樂的情境或者事物不存在了,我們的快樂也就隨之消失了。
01快樂和喜悅的區別
快樂是取決於外在的事物,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它是由內心深處油然產生的。也就是一旦擁有了喜悅,別人就很難奪走它。這是身心靈作家張德芬老師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區別過的。
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就會常常感覺到不快樂。也就是說小時候我們的快樂是外界給的,而長大後我們的喜悅更多地源於內心。
在《奇葩說》節目中,蔡康永的話就讓人印象深刻,小時候吃的冰淇淋、玩的滑冰、都是帶來巨大快樂的事物,它們是外在的,因為那時候天真無邪、想的事情很少,停留在那種相對而言的簡單的層面上。
可是當長大以後,或者比如說大學畢業以後,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需要自己處理,這個階段由於身心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就會追求一種內在的喜悅,對於外在的依賴越來越少了。比如去讀書學習充實自己的內心,這就是一種讓自己感到喜悅的一種途徑,還有很多其它的。如下圖所示:
也可以說是從關係中找回自己,找回了那個內心深處豐盈無比的自己。我長大以後的喜悅之一是在工作中負責,內心會特別踏實,而非需要各種外在的表現形式。
02愛分享的人,快樂無比
分享是喜悅,更是感動。愛分享的人,內心是喜悅也是快樂的。如果快樂不能與人分享,這不算是真正的快樂。在這個分享理念比較高漲的網際網路時代,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那些分享的人的喜悅。比如社群、比如朋友圈之中的很多優質內容,讓人成長也讓人感到快樂。
分享也是由內向外去呈現得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那個分享的人會去提前準備、提前感受,然後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仔細想想,有一個能分享喜悅的人,何其有幸。
「網紅」教師「付媽」:分享是一種快樂,他就是超星集團在線教育事業部的教學總監——付建利。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後他留校任教,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而是不斷去探索,嘗試網際網路的在線教育。
反覆的嘗試和近10年的堅持之後,他的直播課堂從47人變成了47萬人,這種分享教學的成果和對學生的執著無疑是快樂的,也是喜悅的。
03快樂是大家都在追求的
快樂是大家都在追求的,但是為什麼真正快樂的人那麼少呢?因為每個人都在追求財富、權力、健康、愛嗎?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如今社會節奏越來越快,社會上對於知識的渴求也是越來越強烈。凡是我們抗拒的都會持續!我們到底在抗拒什麼呢?一個重要的點,執行力。想太多不去做那就是懶,懶惰就是太閒了,不會感到些許的快樂。可以反觀,哪一個有傑出成績的人不是行動力特別強的!
行動勝於言辭,行動勝於一切。沒有行動,懶惰就會生根發芽;沒有夢想,墮落就會生根發芽,時間越長,根就越深。
到時候想站起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快樂是行動的體現,要想快樂得更久,就必須拋開懶惰這個攔路虎。懶惰是會殺死人的,讓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生活沒有希望,如此循環往復,最終只會是一個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