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這家開了8年的姜燒鴨,沒名氣沒地段,全靠回頭客撐起生意

2020-12-16 騰訊網

店面老舊,位置偏僻,

這家姜燒鴨在美食雲集的津淮街的確不起眼。

如果不是路過時對它多了一番留意,

我們恐怕就錯過了一家寶藏小店。

▍店鋪超偏僻,附近的人卻都知道 ▍

藏在津坂路的康沅姜燒鴨,過路的人注意不到,但對常客來說,這是他們私藏的一家寶藏小店。

「這家店我經常來吃!去找朋友喝酒還會來這裡打包一隻鴨子帶走,兩三個人一起下酒。」客人如是說。

從12年開店至今,康沅從未搬遷過地址,從未開過分店,一直以來都是夫妻二人一起經營。

8年來的勤勤懇懇,最終換來的是一大波穩定的回頭客,和長盛不衰的好口碑。

▍南安風味姜燒鴨,別處很難吃到 ▍

我們到店時正好是飯點過後,店裡還算清閒,老闆娘十分熱情地陪我們嘮嗑。

「我們十點開始營業,早上七點就要起來備料了。我負責採買,他負責掌勺。」

她說,老闆之前是廚師,開了這家餐館後,所有菜品的風味都是自己一點一點鑽研出來的。

「我們是南安人嘛,做的都是南安的風味,像豬腳啦,筍乾炒肉啦,還有姜燒鴨,這些都是招牌菜。」

原料用的鴨子是南安進貨的番鴨,做成半成品放在砂鍋裡,方便客人現點現燒。

白色未斷生的鴨肉,在鍋裡被醬汁一澆,表皮立即變成了充滿食慾的棕紅色,還帶著油晶晶的色澤。

「我們跟別家最大的區別就是,別的薑母鴨都是有醬汁的,我們的沒有,吃起來是幹香的,很下飯,配乾飯配稀飯都可以。」

說到幹香,魚仔的第一反應是:會不會很柴?或者太幹了撕不動?但事實是,每一塊鴨肉都飽滿細嫩,一撕就能皮肉分離。

因為沒有多餘的醬汁,所以口味是名副其實的幹香!濃鬱的鹹鮮中還帶著一絲甜味,在所有吃過的薑母鴨裡,它是獨一無二的風味。

在我們品嘗之餘,老闆娘還特地囑咐:薑片也是可以直接吃的,女孩子多吃一點姜對身體好。

她回憶到,曾經有食客懷孕臨盆前也堅持要來吃薑燒鴨,生完寶寶後還要回來打卡。

姜燒鴨裡最靈魂的姜,選用的是新鮮的大黃姜。後院一籃籃備著的姜,塊頭個頂個的大。

一直到現在,他們家都堅持手工切姜。我問老闆娘這樣會不會很辛苦,她只是笑笑說:哪有不辛苦的,所以我們才一大早就起來準備啊,這種東西就是要純手工的做出來才好吃。

▍店鋪和生活,都在用心經營著 ▍

店裡時不時會插一束鮮花,老闆娘說擺在那兒看著好看,心情就會變好。

一間小店,一家三口,自給自足的生活平淡而溫馨。

和所有做區域生意的店鋪一樣,康沅不做宣傳,也不做外賣,全靠回頭客撐起生意。經年累月,夫妻倆和食客之間培養出了深厚的默契。

「附近的人吃完覺得好吃,就會帶朋友再來,我們回頭客特別多。」

「有時候店裡很忙,熟客來了會自己點單,都不用我們記。」

「我們沒有做外賣,有些人會自己叫跑腿。」

當問到開店以來是否遇到過挫折時,老闆娘笑得開懷:

「我們還挺順利的,碰到的客人也都很好。」

「因為你人也超好的呀~」

- 地址 - 津淮街津坂路123號

相關焦點

  • 泉州這家開了8年的姜燒鴨,沒名氣沒地段,全靠回頭客撐起生意
    店面老舊,位置偏僻, 這家姜燒鴨在美食雲集的津淮街的確不起眼。 從12年開店至今,康沅從未搬遷過地址,從未開過分店,一直以來都是夫妻二人一起經營。
  • 六十歲大媽開餐館,翻來覆去就3個菜,每天生意爆滿,全是回頭客
    現在下館子吃飯的人很多,尤其是工作的人,根本沒時間自己做飯,幾乎餐餐都扎在飯館裡頭,當然,經常會在外面吃飯的人應該都會有這麼一個習慣,就是當你覺得這家飯館的味道很不錯時
  • 泉州15年片皮鴨老店,越做越不正宗,回頭客卻很多?
    #「我們是泉州第1家片皮鴨」"當時的人還很多不懂怎麼吃"想在泉州吃烤鴨,除了飯店酒樓,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林記,這家開了15年的小店,在泉州的烤鴨界還是相當有名氣的。「那時候就是好奇心重,愛玩,什麼都想學,第一次看到片皮鴨覺得很新鮮,泉州還沒有,就這麼學回來了。」2005年,林叔回到家鄉,在豐雲路邊支起個攤子便開始賣烤鴨。「以前只有飯店酒樓裡有烤鴨,好多人都沒吃過,也不知道怎麼吃。」
  • 臺北這家小店賣24年蔥花餅,8兩就只要100臺幣,生意非常火熱
    而臺北這家小店賣24年蔥花餅,8兩就只要100臺幣,生意非常火熱。美食有很多,那些揚言要吃變中國美食的至今還沒見到一個,那麼在那麼多的美食中就有一種是叫做蔥花餅的傳統小吃,相信很多人對的它也是不會陌生的,蔥花餅就是由麵粉和蔥花做出來的,屬於煎餅類的一種,在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吃到它,人們一般選擇在早餐吃到。
  • 這家開了18年的唱片店 終於沒能撐過這個夏天
    5月末的幾天裡,位於市區解放街與五馬街交叉路口的三重奏音像店老闆王海靖,忙著在微信朋友圈裡處理最後幾批庫存的音樂碟片,同時,也為自己開了18年的音像實體店按下「暫停鍵」。  從2002年唱片業黃金時期加入音像碟片銷售大軍,到衰落時期成為溫州音像行業裡為數不多堅持下來的人,近20年的時間裡,王海靖和他的三重奏音像店歷經了唱片業的跌宕起伏。
  • 這家沒名字的小店味道贊些
    在寧溪一家沒有名字的麥鼓頭攤前,排隊的除了本地人,黑皮膚、白皮膚的歪果仁都成了回頭客。「模具廠裡的翻譯帶他們來的,有的來自歐洲、有的來自非洲,他們都管這叫『寧溪大餅』!」這家沒有招牌、沒有名字的老店,王植德經營了30年,街坊們都叫「植德麥鼓頭」。店面很小,藏在寧溪街停車場後的小巷裡,沒有指示牌,邊上新建的廁所竟成了口口相傳的標誌物。
  • 深圳美女開咖啡廳,咖啡免費喝,誰能想到沒虧錢,還賺了不少
    即使到了現在這個無數實體店關門倒閉的時候,依舊有很多老闆認為,只要自己的產品好,那麼就不會缺生意。其實很多老闆把產品和引流方案沒搞清楚,方案和產品並不是不能共存,當你沒有顧客的時候,誰會知道你產品好不好?產品固然是維繫顧客的根本,但這只是基礎,想要更多的顧客,只靠產品的沒有用的。
  • 六年服裝老手親身講述,開服裝店需要知道這8個乾貨
    今天我就來給朋友們帶來開服裝店的8個乾貨,是哪些乾貨呢?往下看你就知道了。乾貨一:服裝店面地址只選對的不選貴的。許多初次服裝創業者拿著一筆充足的資金,想著去繁華地段開服裝店,就一定能成功。其實,服裝店面的選址需要綜合多方面的考慮,比如當地人流量、人群劃分、消費能力等等,只需要選擇適合你店裡服裝風格的位置即可。
  • 農村大叔開米粉店,用「低價套餐」聚人氣,生意火爆,賺錢好思路
    今天,我就給大家帶一個米線店的案例,通過這家米線店的「前端引流,後端盈利」的模式給大家分享,2個月引爆客流其實很簡單。沒有不好做的生意,只有不懂做生意的老闆!一、案例背景今年 50 歲的李老闆,原來是合川區太和鎮的農民。沒多少文化的他,16 歲起就當家了,稚嫩的肩膀便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
  • 靠牛骨頭賣了十多年,這家店已經人盡皆知,來晚了沒地方停車
    (註:本文內容為小旺仔食記獨家原創,侵權必究)靠牛骨頭賣了十多年,這家店已經人盡皆知,來晚了沒地方停車。現在來說,大家對沒事的認識都已經逐步提高,很多時候一些大餐廳裡的飯菜,反倒讓人覺得食之無味,從而開始懷念起曾經路邊小館的味道。
  • 臺北這家小店賣24年蔥花餅,8兩就只要100臺幣,生意非常火熱
    而臺北這家小店賣24年蔥花餅,8兩就只要100臺幣,生意非常火熱。美食有很多,那些揚言要吃變中國美食的至今還沒見到一個,那麼在那麼多的美食中就有一種是叫做蔥花餅的傳統小吃,相信很多人對的它也是不會陌生的,蔥花餅就是由麵粉和蔥花做出來的,屬於煎餅類的一種,在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吃到它,人們一般選擇在早餐吃到
  • 80年老闆開燒烤店,辛苦宣傳沒人來,換個法子月收36萬,厲害了
    沒客戶要學會借,沒錢更應該學會借。借到客戶還要通過轉化才能把客戶換成錢。直接借錢顯然方便得多,而且你不用給利息。你現在生意很好,想開分店,沒有錢該怎麼辦?要麼找員工去借,要麼找客戶去借,承諾給他們利潤,先把他們的錢拿到自己的手中再去免費開分店,開的越多自然也就賺的越多。
  • 開了8年,杭州這家藏在光復路巷子裡的燴麵館,讓河南人一飽鄉愁!
    我們小夫妻開的店每天能賣出百來碗已經夠咯再來客人我們也做不出來,很累的。」——老闆娘孫嫂害,明明是錯開飯點去的,但這家河南燴麵館子裡面竟然還是坐滿了人...傳統的燴麵是做羊肉口味的,後來才漸漸有了三鮮,冬天吃上一碗的時候暖流入胃,那叫一個妥帖~哪怕在日子漸熱的四月,這種饞勁也沒能消減,於是我向著這家寶藏河南燴麵館出發了。
  • 異姓姐弟聯手5年開8家餐館 合夥創業靠信任
    原標題:異姓姐弟聯手5年開8家餐館 合夥創業靠信任 姐弟創業二人組   做過光子嫩膚美容店,開過母嬰護理公司,如今又「玩」著自己喜歡的手工DIY,武漢女人周擁軍的創業生涯可謂豐富多彩。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捕捉到了商機,「女人都愛美,我也不例外,那段時間臉上長斑,到醫院看皮膚科,醫生建議我嘗試光子嫩膚」。   當年,光子嫩膚剛剛興起,一般大醫院才有,周擁軍感覺這個領域應該大有「錢景」,於是她大膽辭職,買進儀器,在寫字樓裡開起了加盟店。「最初幾個月,生意非常好」。
  • 街頭閒逛,看江陰幾條商業街生意真相,實體生意不好做
    銀都花苑等小區都在附近,人氣也比較充足,為什麼就是開不下去呢,其實主要是:牌子不響、停車收費貴、沒有餐飲支撐等,樓底下的簡單的小商鋪反而生意很不錯。下來總結下周邊的商鋪情況。益健路目前單間店面年租金4-5萬,兩間店面的租金在7-8萬左右。這些服裝店基本上可算是阿姨們串串門談天說地的場所,客群基本都是周邊小區的女性,在這種地方做服裝買賣生意,一定要和周邊小區的各家各戶搞好關係,認識的人多了回頭客多,生意自然不錯。
  • 上海這家 2 平米的咖啡店,做的是什麼生意?
    2015 年 8 月,南通人韓玉龍把這塊小地方盤了下來,原本是隔壁服裝店的櫥窗。開業沒多久,日均出杯量就突破三位數,是一般精品咖啡店工作日的兩倍。2 平米的空間,容納了一臺 4 萬多的 La Marzocco gs3 單頭咖啡機、一臺 Mahlkonig 魔王磨豆機和 Mazzer 的 Robur 磨豆機,每次磨豆,店裡都能聞到一股「肉味」,那是蛋白質被烤過以後的味道。
  • 武漢「牛肉西施」開的這家清真牛肉館,絕了!
    還沒等食堂君坐穩,老闆就笑著拿了菜單走過來。聽聞食堂君是第一次來,便熱情地介紹起了店內的招牌菜,還貼心地為食堂君考慮每道菜的份量能否吃得完,不要點太多,很是實在。據老闆說,來這家店吃的都是熟客,有人大老遠跑過來就為這一口牛肉。當然,也有許多像食堂君一樣慕名而來的食客,之後都變成了回頭客。
  • 鍋盔涼皮夫妻店貨真價實 回頭客送冰激凌好似家人
    為供孩子上學,夫妻倆10年前開起鍋盔店  手藝好人實在,他們跟社區居民處成了一家人  冬天,有人提醒他們注意蜂窩煤的安全  夏天,有人送來菊花茶綠豆湯……  鍋盔和涼皮,一個敦厚瓷實,一個薄軟爽口,是陝西人家庭餐桌上最為常見的食物。
  • 農村大爺燉大鍋羊肉30年,日賣4隻羊沒任何添加劑,吃的是回頭客
    農村大爺燉大鍋羊肉30年,日賣4隻羊沒有任何添加劑,吃的全是回頭客。最近這段時間的天氣是非常的炎熱,可以說是天天高溫的。雖然是很熱的天,但是再熱的天氣也是阻擋不了吃貨的心。很多朋友每到放假的時候都會出去外面玩,除了玩之外肯定也要找點食物吃了。
  • 這家開了11年的炒貨店復工了
    雙菱路北起鳳起東路,南至慶春東路,自2009年以來,憑著「美食一條街」名聲在外,本地老饕和外地食客紛至沓來。這條長約650米的老街藏著許多令人戒不掉的好味道,其中有一家開了11年的炒貨店「飄香慄」。今年春節,店主小蔣和妻子小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得不關門了大半個月。2月19日,「飄香慄」重新開門迎客,熟悉的香氣再次飄蕩在了雙菱路的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