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永居的外國人應該是誰

2020-12-11 虎嗅APP


最近永居條例在網上火了,這個條例據說是為了引進人才。


對於全球的人才分布,本文用數據探討下幾個基本的事實——


第一,全球的人才高度集中在發達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


原因很簡單,優秀人才的成長需要平臺,沒有平臺優秀人才就無法成長,楊振寧,錢學森如果當年沒有去美國,沒有在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的經歷,則不會有如此高的科技成就,而顯然只有發達國家,以及中國俄羅斯這樣有強大科技能力的發展中國家才能為科研人才提供很好的舞臺。


我在之前有一篇文章,介紹了日本文部科學省官方報告,該報告每年都會對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產出進行數據統計,在2016年版報告裡面分析了2014年全球各國科技研發人員的數量,


歐盟28國研發人員總量為176.2萬人(其中德國36萬人,英國27.4萬人,法國26.9萬人)。


中國研發人才總量為152.4萬人,超過美國的125.3萬人。


日本為世界第四,86.7萬人。


接下來是俄羅斯44.5萬人,韓國34.5萬人,印度19.3萬人。



也就是全球,歐洲、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印度這些國家全部研發人才加起來才729.2萬人,再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研發人才數量,佔全球人口(已經超過75億)只不過差不多千分之一。


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教育中心的統計數據,2013年美國總共有18.4萬名教授(professors),15.78萬名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s),17.88萬名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s),總共52萬人左右,佔全國人口比例不到0.2%。而即使把講師什麼的全部加起來,則是82萬人,不到總人口的0.3%。




當然除了高校和科研機構之外,還有不少研發人才在企業裡面,因為美國企業已經成為了美國的研發主體,所以美國企業裡面的研發人數應該多於美國高校和科研機構裡面的科研人才的人數。


上面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美國2014年總共有125.3萬名研發人才,考慮到現在是2020年,總人數應該有增長,我們不知道日本人對研發人員的定義是什麼,但是和美國高校的科學家數量對比,總體數字量級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作為全球超級大國和第一科技強國的美國,研發人才也不過只有100多萬人,佔其總人口的0.5%不到。


一兩百萬科技人才就能撐起全球最大的科技強國,這充分說明了,人才的核心在於質量而非數量。中國人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和美國人說的錢學森頂五個師,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官方對研發人才的定義比日本人更廣,根據科技部首次編寫的《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報告稱,2013年我國作為科技活動核心要素的R&D(研究與發展)人員總量高速增長,總數為501.8萬人。


按全時當量統計,R&D人員總量達353.3萬人年,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儘管統計口徑不同導致數量有差異,但全球科技人才集中在發達國家+中俄印是一個基本事實。


第二,和全球科技人才的分布相對應,全球科技產出集中在發達國家+中國,注意沒有俄印了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會發布的全球科技論文研究報告:



我們可以看上圖,全球從2007-2017年,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的前20名,美國論文數和被引用次數都是全球最多的,被引用次數高達6645萬次。


中國世界第二位1935萬次。


接下來是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荷蘭、瑞士、韓國、印度、瑞典、巴西、中國臺灣、波蘭、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


總結一下:前十位是9個發達國家+中國;前十五位是12個發達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前二十位是13個發達經濟體+中印巴波俄土伊。


實際上印度+巴西+波蘭+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合計也才1448萬次,還沒有美國、英國、中國、德國一個國家高。


而前20名裡面中國+13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有1.98億次,而20名之外還有十幾個發達國家和地區,會佔據大量20-40名的位置。


也就是說,發達國家+中國壟斷了全球90%的基礎科學產出。


還有另外一個數據,把各學科論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數處於世界前1%的論文單獨拿出來統計,稱為高被引論文,注意是百分之一。


截至2017年10月,中國高被引論文為20131篇,佔世界份額為 14.7%,數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前兩名為69976篇的美國(佔全球51.1%)和25880篇英國(18.9%)。美國、英國+中國佔了全球的85%。


論文主要是來自於全球的科研機構和高校,我們再看主要反映全球企業研發活動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的2018年全球PCT國際專利報告,全球總共申請了25.3萬件PCT國際專利。



那麼全球前十個PCT專利申請量最高的國家是:


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法國、英國、瑞士、瑞典、荷蘭


這10個國家佔了全球多少比例呢?


美中日三國合計申請了15.9189萬件,佔全球62.92%。


而全球前十位加起來合計申請了22.2509萬件,佔全球87.94%。


或者簡單的說,中國+9個發達國家佔了全球的大約88%。



注意非常明顯的,和第一點的全球科研人才分布相比,俄羅斯和印度儘管科研人才數量眾多,但是產出卻明顯不及,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平臺相比發達國家和中國較弱,對高校的資金投入不足,同時缺乏頂尖知名企業。


第三,世界各國的科技研發都是以本國人才為主,外來人才只是有益的補充


做大做強本國的科研平臺才是重心。


我們還是以美國的教授作為數據樣本,在2017年美國的52萬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中,白人的數量為教授14.56萬人、副教授11.4978萬人、助理教授11.5706萬人,總數為37.6萬人,佔了72.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亞裔是美國教授群體的第二大來源,分別有教授1.857萬人、副教授1.8014萬人、助理教授2.07萬人,總共5.73萬人,佔了11%。



需要說明的是,亞裔教授(包含正、副、助理)裡面華人是數量最為龐大的群體,然後是印度裔、韓裔、伊朗裔。


其他還有大約1.6萬名族裔不明或者是混血。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黑人和拉美裔的教授,但是顯然他們基本是美國人。


我們經常說,美國的成功在於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因此誤以為美國的科技研發人才來自全球各國,因此沒有一個核心群體,其實這是錯誤的。美國的科技研發並不是靠僱傭軍,而是以美國籍和白人科技人才為主,這也說明依靠本國人才完全可以問鼎全球科研頂峰。


也就是美國的頂尖科技人才,絕大部分來自於3.27億美國人中出現的優秀分子。僅以上文中美國的52萬名教授為例,絕大多數仍然是美國籍,72.4%是白人。


廣大的拉美國家、東南亞、南亞、東亞、中東、非洲國家儘管合計人口高達60多億人,佔全球人口比例80%以上,但是在美國教授群體中,除去白人和少數的混血+族裔未識別之外,拉美裔+亞裔+黑人合計總人數比例只有21%左右。


本國科技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的基本盤,各種資源應該多向本國優秀人才傾斜。


本文的數據已經說明了我國引進外國人才的來源,其實重心就是兩點:


第一點如何引進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科技人才


既然是科技人才,那就是已經在科研上有所建樹,而全球科技人才高度集中在發達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而俄羅斯和印度的人才總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所以,客觀上我國引進國外人才一定會是以發達國家為主。發展中國家人才總量和科技產出很少,因此在戰略上一定無法成為重點。


那麼問題來了,在有語言、文化、家庭和子女教育、生活環境、民族情感的各種隔閡下,如何吸引發達國家人才為中國服務?


無外乎就是三個辦法:


1. 大量吸引華人科技人才回流,典型的就是千人計劃。需要說明的是,在過去幾十年我國的海外人才引進,華人佔了絕對多數,23個兩彈元勳就有21個是從國外回來的,還有在世的全球最好物理學家楊振寧,千人計劃引進的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國內網絡上對於吸引國外來華人才的理解似乎只限於「不是華人的外國人」,這跟事實相差很大。


2. 通過大項目大工程,吸引國外人才。我國主要可以著力的點還是在平臺上面。比較典型的就是我國大搞顯示面板,京東方等企業都招募了大量韓國工程師,同樣的我國大搞存儲器項目,也從韓國和日本挖來了研發人才。


中國搞大科學項目和大工業工程,都能從海外吸引人才過來,因為平臺和金錢還是有很大的誘惑力。


3. 走出去。這裡面做的最好的就是華為,在海外建立了大量的研發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企業在海外建立的研發中心基本都在發達國家+俄羅斯+印度,這和全球海外人才的分布是高度適應的。OPPO在2018年就在印度設立了首個海外的研發中心。


第二點是建立精英留學生制度


美國引進外國人才主要來源是本國強大科研平臺(高校、名企)的培養,其次才是從國外引進的成熟科技人才。


原因很簡單,已經功成名就的國外科技人才,往往由於在本國有社會地位,收入不菲,家庭穩定,年齡大不願折騰等原因,舉家遷移到美國生活的可能性有,但是意願一定不如對前途還充滿憧憬的在校學生強。


我目前高中和大學同學目前在美國定居的,我看了下全部都是在美國讀書然後留在美國,在中國工作數年後又憑技術能力全家移民美國,這種路線非主流。


從國內高校畢業生走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人才的最大來源是接受應屆畢業生,而不是工作穩定後從其他城市跳槽過來。


另外比較典型的就是北京的高校留北京的最多,上海的高校留上海的最多。


也即是美國引進的科技人才,絕大多數在進入美國之前只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成為人才,其實是美國強大的科研平臺(名校,名企)的產物。


而強大的平臺,又會進一步吸引國外成熟人才來美國。


美國確保引進外國高水平人才的關鍵,並不是靠放寬綠卡的技術移民條件,而是建立嚴格的精英留學生制度和做大做強本國的平臺。


這方面我國是做得遠遠不如美國的。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國來華留學生數量的增長很快,然而入學門檻和畢業門檻卻並不嚴格。這降低了中國留學的聲譽,降低對優秀學生的吸引力,不利於我國在留學生中培養出真正的精英分子。


對於國內的名校的正規院系,要設立嚴格的留學生錄用標準,提高畢業的標準,確保留學生質量,寧缺毋濫,維護我國名校的聲譽,把中國名校留學打造成高端品牌。


當然對於非名校,也要開放吸引高學費的外籍留學生,這個是用來賺錢的。


最後我再說幾句話,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思考:


和發達國家爭搶人才,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


在全球科技人才集中在發達國家+中俄印的現實下,所謂的爭搶全球人才,其實對我們來說主要是指爭搶發達國家+華人+俄印等少數發展中國家的人才。


而客觀的講,對這三類人才利用應該有不同的策略:


1. 發達國家華人是我國最大的海外人才庫,必然是長期吸引回國的主力。我國大量優秀企業都是海外回國人員創辦的,我國高校也有大批有海外留學和科研經驗的科研人員,這個例子太多了。


2. 對發達國家的當地人才,我國當然也要利用和吸引,但是出現大批量來華,以至於我國對發達國家實現人才引進高順差的可能性不高。


只有日韓還有可能,因為距離我國非常近,人種和文化近似,而距離遙遠,語言,生活環境,家庭和種族的不同,歐美澳白人科技人才大批量的,成千上萬的來中國,以至於我國出現對歐美的高額人才順差,我不認為短時間內有很高可能性,參考即使是美國,其海外科技人才最大來源也是中國和印度兩個發展中國家,而並非其他發達國家,因此我國可以通過在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來實現利用當地人才。


3. 對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本來人才總量就少,科技水平也落後我國。美國一個三億多人的國家也才50多萬教授,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掌握我國急缺科技能力的人才只會非常稀少,我國無太大動力也不適合大量挖角當地人才。


你總不能說,你要發展半導體晶片、航空航天、機器人產業、結果去中東、拉美、東南亞、非洲、南亞挖人,發展中國家的先進科技和先進產業基本是空白,不然就不會只是發展中國家了,肯定都是去韓國、日本、歐美挖人。


或者說,這個發展中國家某一項科技還可以,在該領域有幾百個核心人才,然後中國主動跑過去競爭全挖空了,感覺也不太合適,當然如果是它自己作死弄垮了,人才沒地方去了,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烏克蘭的航空工業。


因此對於全球發展中國家,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更多應該是幫助其培養人才而不是爭搶其人才。


一個是在當地建設研發中心,即利用了當地人才,也促進了當地人才的發展,其實發展中國家適合建立研發中心的國家不多,主要就是俄印兩國。


一個是建立精英留學生制度,高標準嚴要求的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除了極少數之外,應該鼓勵其大部分人回國發展,在本國作為中國培養人才成為發展主力軍,促進其本國的進步,也是中國利用了自己的教育資源幫助其發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希望從數據的角度,來客觀地看待人才引進。


從數據的角度來講,從海外引進的科技人才,第一大來源是發達國家的華人,第二大來源是發達國家的當地人才(歐美澳新+日韓)。


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可引進的人才總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我國目前對留學生學業要求不高不夠嚴格,還無法批量培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頂尖留學生培養成優秀科研人才留華。


所以從客觀結果上,只要我們的確是引進高端人才,那麼一定是華人+發達國家國民為主,而且人數一定稀少。


因此我國如果最終施行了永居條例,然後發現拿到永居證的不是華人+發達國家國民佔絕對多數,而且拿證人數還不少,那就說明一定出了問題。


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擔心所在。

相關焦點

  • 外國人永居權要開門立法
    來源:北京商報全文共1067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近一周來,輿論對於《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的討論熱度不減,並衍生出了多個版本的話題,反對和批評佔了多數,有情緒化表達,也有中肯見解。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華工作,這其中既有國內發展急需的高素質人才,也有魚目混珠之徒,這一群體權利與義務的邊界在哪兒,是當下制度建設需要回答的問題。從這層意義上講,相較於聽之任之,對外國人永居權立法,以法律制度加以規範,合乎時宜,也順應民意,既是為了吸引外國人來華,也是為了儘量平衡化解人們的種種擔憂。其必要性,毋庸置疑。
  • 胡錫進:外國人永居條例,需細化到不留可鑽的空子
    《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27日在網上公示後,引起大量議論,其中很多表達了擔心和反對。那些反對聲主要是認為該條例對獲得永居權的限定條件過於寬鬆,還擔心這一條例不會吸引高素質人才來華,反而會讓非法移民更方便地轉為合法永居。
  • 外國人永居條例:應對全球人才大變局的「中國方案」
    並通過出臺國際人才政策,延攬外國人才資源;三是自2017年以來,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等西方發達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精準引智」的政策舉措,重點聚焦高科技人才、外國留學生;四是國際人才市場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西方的國際化職業社交平臺開始超越國際獵頭,逐步成為國際人才數據交易的第一主體和跨國獵聘人才的開放性平臺,國際人才數據權問題凸顯;五是中國在國際人才流動中的被動地位逐步扭轉,不僅留學回國人數、來華外籍人才規模穩步回升
  • 外國人來華籤證邀請函並不簡單
    來華邀請函外國人來華邀請函也稱《被授權單位邀請函》,是指由被授權單位出具給需要來中國工作進行商務活動的外國人。部分中國籤證是需要提交邀請函才能進行申請的,《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規定了12類16種普通籤證類型,其中常見明確需要邀請函的有F字、M字籤證,當中還有C字籤證,但C字籤證一般不會接觸到。
  • 如何辦理最新的外國人來華邀請函
    今天木子以廣州為例給大家講解一下如何辦理外國人來華邀請函,2018年辦理邀請函的要求相對與2017來說有所改變了,請大家務必耐心閱讀。步驟如下:1.如今已經不需要在網上先預約辦理,直接準備所有的資料提交外事辦辦理即可。2.
  • 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辦理流程
    一、所需資料 1.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申請表 2.工作資歷證明 3.最高學位(學歷)證書或相關批准文書、職業資格證 4.無犯罪記錄證明 5.體檢證明 6.聘用合同或任職證明(包括跨國公司派遣函) 7.申請人護照或國際旅行證件
  • 深圳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怎麼辦理?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華旅遊或者工作,但是很多外國人或者聘用公司就很煩惱,該怎麼去辦理工作許可證呢?需要什麼資料?流程?首先,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證是有一個標準的,中國是鼓勵高端,抵制低端的一個政策,分為A,B,C三類人才(具體參考,《外國人來華工作分類標準》)。我們首先分國外申請和國內申請,以及每份證件需要準備哪些資料?
  • 這類外國人來華,可重新申辦籤證!
    這類外國人來華,可重新申辦籤證!確有需要來華外國人可重新申辦籤證國家移民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劉海濤:為有效防範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外交部和國家移民管理局聯合發布公告,對來華外國人入境採取一定的限制措施,這也是參考了當前多個國家的做法,是一個不得已而採取的臨時性限制措施。
  • 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_六安市人民政府
    一、政策出臺的背景和過程2015年12月31日,國務院審改辦決定將「外國人入境就業許可」和「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整合為「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全國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制度試點工作並取得積極的進展。
  • 「中國123來華外國人導航網站」日文版正式上線
    「中國123來華外國人導航網站」日文版正式上線 中國日報網 2014-09-29 15:56:18 2014年9月29日,在中日邦交正常化迎來42周年之際,由北京周報社推出的「中國123來華外國人導航網站」日文版正式上線。該網站日文版的推出為促進中日民間友好往來,增進兩國國民相互了解提供了又一新的平臺。
  • 外交部領事司負責人談外國人來華籤證工作
    該負責人介紹了近年來外國人入境籤證的主要情況,並就近期外國人入境籤證問題做了說明。  一、歡迎外國人來華  這位負責人介紹,我國歡迎外國人來華從事旅遊、經商等活動。自改革開放以來,外國人來華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 外國人來華工作的條件已經就業證的辦理時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成為一個國際化越來越大的國家,現在面臨外籍人來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那麼外籍人來華所需辦理的籤證有哪一些,又有什麼條件呢,多久能辦理好。今天小編就憑藉以往的經驗來和大家分享交流!外國人來華的籤證有很多種,商務籤證(m)、旅遊籤證(l)、留學籤證、工作籤證(z)、已經短期籤證,探親團聚籤證等等!今天小編主要分享外國人來華工作籤證的辦理條件已經時間。外國人來華工作籤證辦理是需要一定條件的,比如學歷、年紀、工作經驗等等!外國人工作籤證比較重要的條件:符合大學本科學士學歷,畢業兩年以上這個基本要求。
  • 懷柔設立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受理點
    2020年底,懷柔區首次設立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受理點,為外籍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目前已為區域內外籍人才發出首張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受理點位於懷柔區政務服務中心,地處懷柔科學城創新小鎮,可以受理外國人工作許可通知新辦、單位變更、信息變更、註銷等相關業務,還可以解答外國人來華工作籤證、工作許可和居留辦理等相關問題諮詢。「隨著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兩區』建設深入推進,特別是一批科學設施平臺啟用運行和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型企業引進落地,國際人才的聚集效應不斷顯現。
  • 企業、個人是否可以僱傭外國人來華工作?
    首先,根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33條,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是不得僱傭外國人來中國工作。其次,其他單位、包括企業,在辦理合法用工手續下可以僱傭外國人在中國工作。對於外國人來中國就業,中國目前實行許可管理制度。根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5、6條,1)外國人所從事工作崗位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國內暫缺適當人選,2)來華工作的外國人符合外國人來華工作分類標準的要求。3)用人單位首先要為該外國人在中國工作向行業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批後持申請表到勞動行政部門核准,領取外國人就業行可證。
  • 國家移民局:這些理由來華的外國人 可以重新申辦籤證
    3月26日,外交部和國家移民管理局聯合發布公告,自3月28日0時起暫時停止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籤證和居留許可入境。發布會上,有記者針對這一新聞提問:國家移民管理局出臺這一措施出於哪些考慮?這一措施調整對哪些外國人來華會產生影響?對確有需要來華的外國人,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入境?
  • 國家移民局:這些理由來華的外國人 可以重新申辦籤證——
    3月26日,外交部和國家移民管理局聯合發布公告,自3月28日0時起暫時停止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籤證和居留許可入境。  發布會上,有記者針對這一新聞提問:國家移民管理局出臺這一措施出於哪些考慮?這一措施調整對哪些外國人來華會產生影響?對確有需要來華的外國人,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入境?
  • 入境泰國和經泰來華旅客,須知這些新規
    8月13日,記者分別從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廣西北部灣航空了解到,從8月開始,凡是入境泰國的外國人,需要接受14天隔離。而針對該情況,中國也發布了新規,從8月10日起,凡是入境中國的泰國旅客,需要提交5天內完成的核酸檢測報告。
  • 入境泰國和經泰來華旅客,須知這些新規-廣西新聞網
    8月13日,記者分別從南寧吳圩國際機場、廣西北部灣航空了解到,從8月開始,凡是入境泰國的外國人,需要接受14天隔離。而針對該情況,中國也發布了新規,從8月10日起,凡是入境中國的泰國旅客,需要提交5天內完成的核酸檢測報告。
  • 外國人想要獲得永久居留權,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新京報快評
    雖然中國在2004年就公布了類似美國「綠卡」政策的永居人才項目,僅有幾千人獲得了永居資格。此次徵求意見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略為鬆動了之前的嚴格規定,總體上是適應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的。《條例》有些門檻高於美國《條例》的徵求意見稿明顯借鑑了發達國家的移民政策,但具體規定大都高於其他國家的標準。
  • 國家移民局:確有需要來華的外國人可重新申辦籤證
    中國國家移民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劉海濤回應近期來華外國人員籤證政策調整時表示,確有需要來華的外國人可以向中國駐外使領館重新申辦籤證。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中新社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 李亞南)中國國家移民局邊防檢查管理司司長劉海濤30日在北京回應近期來華外國人員籤證政策調整時表示,確有需要來華的外國人可以向中國駐外使領館重新申辦籤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