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永居條例在網上火了,這個條例據說是為了引進人才。
對於全球的人才分布,本文用數據探討下幾個基本的事實——
第一,全球的人才高度集中在發達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
原因很簡單,優秀人才的成長需要平臺,沒有平臺優秀人才就無法成長,楊振寧,錢學森如果當年沒有去美國,沒有在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的經歷,則不會有如此高的科技成就,而顯然只有發達國家,以及中國俄羅斯這樣有強大科技能力的發展中國家才能為科研人才提供很好的舞臺。
我在之前有一篇文章,介紹了日本文部科學省官方報告,該報告每年都會對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產出進行數據統計,在2016年版報告裡面分析了2014年全球各國科技研發人員的數量,
歐盟28國研發人員總量為176.2萬人(其中德國36萬人,英國27.4萬人,法國26.9萬人)。
中國研發人才總量為152.4萬人,超過美國的125.3萬人。
日本為世界第四,86.7萬人。
接下來是俄羅斯44.5萬人,韓國34.5萬人,印度19.3萬人。
也就是全球,歐洲、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韓國和印度這些國家全部研發人才加起來才729.2萬人,再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研發人才數量,佔全球人口(已經超過75億)只不過差不多千分之一。
以美國為例,美國國家教育中心的統計數據,2013年美國總共有18.4萬名教授(professors),15.78萬名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s),17.88萬名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s),總共52萬人左右,佔全國人口比例不到0.2%。而即使把講師什麼的全部加起來,則是82萬人,不到總人口的0.3%。
當然除了高校和科研機構之外,還有不少研發人才在企業裡面,因為美國企業已經成為了美國的研發主體,所以美國企業裡面的研發人數應該多於美國高校和科研機構裡面的科研人才的人數。
上面日本文部科學省的統計美國2014年總共有125.3萬名研發人才,考慮到現在是2020年,總人數應該有增長,我們不知道日本人對研發人員的定義是什麼,但是和美國高校的科學家數量對比,總體數字量級是合理的。
也就是說作為全球超級大國和第一科技強國的美國,研發人才也不過只有100多萬人,佔其總人口的0.5%不到。
一兩百萬科技人才就能撐起全球最大的科技強國,這充分說明了,人才的核心在於質量而非數量。中國人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和美國人說的錢學森頂五個師,其實都是一個意思。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官方對研發人才的定義比日本人更廣,根據科技部首次編寫的《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報告稱,2013年我國作為科技活動核心要素的R&D(研究與發展)人員總量高速增長,總數為501.8萬人。
按全時當量統計,R&D人員總量達353.3萬人年,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儘管統計口徑不同導致數量有差異,但全球科技人才集中在發達國家+中俄印是一個基本事實。
第二,和全球科技人才的分布相對應,全球科技產出集中在發達國家+中國,注意沒有俄印了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每年會發布的全球科技論文研究報告:
我們可以看上圖,全球從2007-2017年,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的前20名,美國論文數和被引用次數都是全球最多的,被引用次數高達6645萬次。
中國世界第二位1935萬次。
接下來是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荷蘭、瑞士、韓國、印度、瑞典、巴西、中國臺灣、波蘭、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
總結一下:前十位是9個發達國家+中國;前十五位是12個發達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前二十位是13個發達經濟體+中印巴波俄土伊。
實際上印度+巴西+波蘭+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合計也才1448萬次,還沒有美國、英國、中國、德國一個國家高。
而前20名裡面中國+13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論文被引用次數有1.98億次,而20名之外還有十幾個發達國家和地區,會佔據大量20-40名的位置。
也就是說,發達國家+中國壟斷了全球90%的基礎科學產出。
還有另外一個數據,把各學科論文在2007-2017年被引用次數處於世界前1%的論文單獨拿出來統計,稱為高被引論文,注意是百分之一。
截至2017年10月,中國高被引論文為20131篇,佔世界份額為 14.7%,數量比2016年增加了18.7%,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三位。前兩名為69976篇的美國(佔全球51.1%)和25880篇英國(18.9%)。美國、英國+中國佔了全球的85%。
論文主要是來自於全球的科研機構和高校,我們再看主要反映全球企業研發活動的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的2018年全球PCT國際專利報告,全球總共申請了25.3萬件PCT國際專利。
那麼全球前十個PCT專利申請量最高的國家是:
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法國、英國、瑞士、瑞典、荷蘭
這10個國家佔了全球多少比例呢?
美中日三國合計申請了15.9189萬件,佔全球62.92%。
而全球前十位加起來合計申請了22.2509萬件,佔全球87.94%。
或者簡單的說,中國+9個發達國家佔了全球的大約88%。
注意非常明顯的,和第一點的全球科研人才分布相比,俄羅斯和印度儘管科研人才數量眾多,但是產出卻明顯不及,是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平臺相比發達國家和中國較弱,對高校的資金投入不足,同時缺乏頂尖知名企業。
第三,世界各國的科技研發都是以本國人才為主,外來人才只是有益的補充
做大做強本國的科研平臺才是重心。
我們還是以美國的教授作為數據樣本,在2017年美國的52萬名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中,白人的數量為教授14.56萬人、副教授11.4978萬人、助理教授11.5706萬人,總數為37.6萬人,佔了72.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亞裔是美國教授群體的第二大來源,分別有教授1.857萬人、副教授1.8014萬人、助理教授2.07萬人,總共5.73萬人,佔了11%。
需要說明的是,亞裔教授(包含正、副、助理)裡面華人是數量最為龐大的群體,然後是印度裔、韓裔、伊朗裔。
其他還有大約1.6萬名族裔不明或者是混血。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黑人和拉美裔的教授,但是顯然他們基本是美國人。
我們經常說,美國的成功在於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因此誤以為美國的科技研發人才來自全球各國,因此沒有一個核心群體,其實這是錯誤的。美國的科技研發並不是靠僱傭軍,而是以美國籍和白人科技人才為主,這也說明依靠本國人才完全可以問鼎全球科研頂峰。
也就是美國的頂尖科技人才,絕大部分來自於3.27億美國人中出現的優秀分子。僅以上文中美國的52萬名教授為例,絕大多數仍然是美國籍,72.4%是白人。
廣大的拉美國家、東南亞、南亞、東亞、中東、非洲國家儘管合計人口高達60多億人,佔全球人口比例80%以上,但是在美國教授群體中,除去白人和少數的混血+族裔未識別之外,拉美裔+亞裔+黑人合計總人數比例只有21%左右。
本國科技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的基本盤,各種資源應該多向本國優秀人才傾斜。
本文的數據已經說明了我國引進外國人才的來源,其實重心就是兩點:
第一點如何引進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科技人才
既然是科技人才,那就是已經在科研上有所建樹,而全球科技人才高度集中在發達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而俄羅斯和印度的人才總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所以,客觀上我國引進國外人才一定會是以發達國家為主。發展中國家人才總量和科技產出很少,因此在戰略上一定無法成為重點。
那麼問題來了,在有語言、文化、家庭和子女教育、生活環境、民族情感的各種隔閡下,如何吸引發達國家人才為中國服務?
無外乎就是三個辦法:
1. 大量吸引華人科技人才回流,典型的就是千人計劃。需要說明的是,在過去幾十年我國的海外人才引進,華人佔了絕對多數,23個兩彈元勳就有21個是從國外回來的,還有在世的全球最好物理學家楊振寧,千人計劃引進的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國內網絡上對於吸引國外來華人才的理解似乎只限於「不是華人的外國人」,這跟事實相差很大。
2. 通過大項目大工程,吸引國外人才。我國主要可以著力的點還是在平臺上面。比較典型的就是我國大搞顯示面板,京東方等企業都招募了大量韓國工程師,同樣的我國大搞存儲器項目,也從韓國和日本挖來了研發人才。
中國搞大科學項目和大工業工程,都能從海外吸引人才過來,因為平臺和金錢還是有很大的誘惑力。
3. 走出去。這裡面做的最好的就是華為,在海外建立了大量的研發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企業在海外建立的研發中心基本都在發達國家+俄羅斯+印度,這和全球海外人才的分布是高度適應的。OPPO在2018年就在印度設立了首個海外的研發中心。
第二點是建立精英留學生制度
美國引進外國人才主要來源是本國強大科研平臺(高校、名企)的培養,其次才是從國外引進的成熟科技人才。
原因很簡單,已經功成名就的國外科技人才,往往由於在本國有社會地位,收入不菲,家庭穩定,年齡大不願折騰等原因,舉家遷移到美國生活的可能性有,但是意願一定不如對前途還充滿憧憬的在校學生強。
我目前高中和大學同學目前在美國定居的,我看了下全部都是在美國讀書然後留在美國,在中國工作數年後又憑技術能力全家移民美國,這種路線非主流。
從國內高校畢業生走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城市接受高等教育人才的最大來源是接受應屆畢業生,而不是工作穩定後從其他城市跳槽過來。
另外比較典型的就是北京的高校留北京的最多,上海的高校留上海的最多。
也即是美國引進的科技人才,絕大多數在進入美國之前只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成為人才,其實是美國強大的科研平臺(名校,名企)的產物。
而強大的平臺,又會進一步吸引國外成熟人才來美國。
美國確保引進外國高水平人才的關鍵,並不是靠放寬綠卡的技術移民條件,而是建立嚴格的精英留學生制度和做大做強本國的平臺。
這方面我國是做得遠遠不如美國的。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國來華留學生數量的增長很快,然而入學門檻和畢業門檻卻並不嚴格。這降低了中國留學的聲譽,降低對優秀學生的吸引力,不利於我國在留學生中培養出真正的精英分子。
對於國內的名校的正規院系,要設立嚴格的留學生錄用標準,提高畢業的標準,確保留學生質量,寧缺毋濫,維護我國名校的聲譽,把中國名校留學打造成高端品牌。
當然對於非名校,也要開放吸引高學費的外籍留學生,這個是用來賺錢的。
最後我再說幾句話,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思考:
和發達國家爭搶人才,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
在全球科技人才集中在發達國家+中俄印的現實下,所謂的爭搶全球人才,其實對我們來說主要是指爭搶發達國家+華人+俄印等少數發展中國家的人才。
而客觀的講,對這三類人才利用應該有不同的策略:
1. 發達國家華人是我國最大的海外人才庫,必然是長期吸引回國的主力。我國大量優秀企業都是海外回國人員創辦的,我國高校也有大批有海外留學和科研經驗的科研人員,這個例子太多了。
2. 對發達國家的當地人才,我國當然也要利用和吸引,但是出現大批量來華,以至於我國對發達國家實現人才引進高順差的可能性不高。
只有日韓還有可能,因為距離我國非常近,人種和文化近似,而距離遙遠,語言,生活環境,家庭和種族的不同,歐美澳白人科技人才大批量的,成千上萬的來中國,以至於我國出現對歐美的高額人才順差,我不認為短時間內有很高可能性,參考即使是美國,其海外科技人才最大來源也是中國和印度兩個發展中國家,而並非其他發達國家,因此我國可以通過在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來實現利用當地人才。
3. 對於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本來人才總量就少,科技水平也落後我國。美國一個三億多人的國家也才50多萬教授,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掌握我國急缺科技能力的人才只會非常稀少,我國無太大動力也不適合大量挖角當地人才。
你總不能說,你要發展半導體晶片、航空航天、機器人產業、結果去中東、拉美、東南亞、非洲、南亞挖人,發展中國家的先進科技和先進產業基本是空白,不然就不會只是發展中國家了,肯定都是去韓國、日本、歐美挖人。
或者說,這個發展中國家某一項科技還可以,在該領域有幾百個核心人才,然後中國主動跑過去競爭全挖空了,感覺也不太合適,當然如果是它自己作死弄垮了,人才沒地方去了,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烏克蘭的航空工業。
因此對於全球發展中國家,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更多應該是幫助其培養人才而不是爭搶其人才。
一個是在當地建設研發中心,即利用了當地人才,也促進了當地人才的發展,其實發展中國家適合建立研發中心的國家不多,主要就是俄印兩國。
一個是建立精英留學生制度,高標準嚴要求的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人才,除了極少數之外,應該鼓勵其大部分人回國發展,在本國作為中國培養人才成為發展主力軍,促進其本國的進步,也是中國利用了自己的教育資源幫助其發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希望從數據的角度,來客觀地看待人才引進。
從數據的角度來講,從海外引進的科技人才,第一大來源是發達國家的華人,第二大來源是發達國家的當地人才(歐美澳新+日韓)。
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可引進的人才總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而我國目前對留學生學業要求不高不夠嚴格,還無法批量培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頂尖留學生培養成優秀科研人才留華。
所以從客觀結果上,只要我們的確是引進高端人才,那麼一定是華人+發達國家國民為主,而且人數一定稀少。
因此我國如果最終施行了永居條例,然後發現拿到永居證的不是華人+發達國家國民佔絕對多數,而且拿證人數還不少,那就說明一定出了問題。
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擔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