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在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號稱「萬國通商」,各國往來商旅不絕,帶來各類宗教恩華,因此也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宋元時期,僑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建造了一座極其壯麗的番佛寺。後來該寺毀於元末的戰爭,但到今天泉州各處還遺留了300多個印度教寺廟的構件。
最近印度媒體也發現泉州部分石碑中刻有泰米爾文,消息一報導,泰米爾網友喜大普奔,「這就是泰米爾古老文明的確證!」「泰米爾語曾經影響過中文!」
大家可能對印度的語言情況不太了解。簡單來說,印度由於民族眾多且實行聯邦制,因此全國沒有統一的語言,在中央邦就說印地語,在安德拉邦就說泰盧固語,在古吉拉特邦就說古吉拉特語,在泰米爾拉德邦就說泰米爾語,總之全國幾百種語言,又沒有類似中國「普通話」這樣的存在。後來英國人統一了印度,英語就成了他們的通用語(也是意想不到的展開)。而泰米爾語是印度語言裡非常古老的一支,甚至比梵語更古老,而且到今天變化並不是特別大。因此印度泰米爾人一直以自己的語言為自豪,希望在國際上得到更多認可。但是大家一般說起印度語言就是「梵語」(實際上現在印度人說梵語的極其稀少),這也讓泰米爾人很不服氣。
還有泰米爾網友認為中文的「你"來自泰米爾語,因為都讀ni。這就有點飄了,古代的你又不讀ni~
我看到這個印度人說中國有泰米爾語的廣播還以為他在隨口扯淡,結果一查還是真的!以下來自百度: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泰米爾語廣播1963年8月1日開播,每天累計播出6小時節目。其中短波廣播播出時間分別是北京時間22:00-23:00(印度時間19:30-20:30)、23:00-24:00(印度時間20:30-21:30)、10:00-11:00(印度時間7:30-8:30)、11:00-12:00(印度時間8:30-9:30)。
泰米爾語廣播除播出《新聞》、《時事》節目外,還開辦有各類專題節目。如,《走進中國》欄目介紹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文化》欄目介紹中國的悠久文化和中國的民間故事;《社會生活》欄目介紹中國人的生活狀況;《科教與衛生》欄目介紹中國科學領域的新成果;《中國風光》欄目介紹中國的風景名勝和旅遊信息;《友誼之橋》則是一檔以中印友好為主題的互動欄目。
恩,小編我也是長見識了。也因為泉州所遺留的印度教文化遺產,它還跟和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金奈是友好城市關係。金奈號稱印度四大城市之一,文化古蹟眾多,經濟較為發達。
不管怎麼樣,中印雖然摩擦不斷,但文化交流還是源遠流長,下次我就來說說印度怎麼從中國的古籍中找到自家歷史吧,對中國文化傳播感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吧。
本文為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