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發現印度教寺廟構件,印度泰米爾人激動壞了:泰米爾語曾經影響...

2020-12-10 騰訊網

泉州在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號稱「萬國通商」,各國往來商旅不絕,帶來各類宗教恩華,因此也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宋元時期,僑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建造了一座極其壯麗的番佛寺。後來該寺毀於元末的戰爭,但到今天泉州各處還遺留了300多個印度教寺廟的構件。

最近印度媒體也發現泉州部分石碑中刻有泰米爾文,消息一報導,泰米爾網友喜大普奔,「這就是泰米爾古老文明的確證!」「泰米爾語曾經影響過中文!」

大家可能對印度的語言情況不太了解。簡單來說,印度由於民族眾多且實行聯邦制,因此全國沒有統一的語言,在中央邦就說印地語,在安德拉邦就說泰盧固語,在古吉拉特邦就說古吉拉特語,在泰米爾拉德邦就說泰米爾語,總之全國幾百種語言,又沒有類似中國「普通話」這樣的存在。後來英國人統一了印度,英語就成了他們的通用語(也是意想不到的展開)。而泰米爾語是印度語言裡非常古老的一支,甚至比梵語更古老,而且到今天變化並不是特別大。因此印度泰米爾人一直以自己的語言為自豪,希望在國際上得到更多認可。但是大家一般說起印度語言就是「梵語」(實際上現在印度人說梵語的極其稀少),這也讓泰米爾人很不服氣。

還有泰米爾網友認為中文的「你"來自泰米爾語,因為都讀ni。這就有點飄了,古代的你又不讀ni~

我看到這個印度人說中國有泰米爾語的廣播還以為他在隨口扯淡,結果一查還是真的!以下來自百度: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泰米爾語廣播1963年8月1日開播,每天累計播出6小時節目。其中短波廣播播出時間分別是北京時間22:00-23:00(印度時間19:30-20:30)、23:00-24:00(印度時間20:30-21:30)、10:00-11:00(印度時間7:30-8:30)、11:00-12:00(印度時間8:30-9:30)。

泰米爾語廣播除播出《新聞》、《時事》節目外,還開辦有各類專題節目。如,《走進中國》欄目介紹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文化》欄目介紹中國的悠久文化和中國的民間故事;《社會生活》欄目介紹中國人的生活狀況;《科教與衛生》欄目介紹中國科學領域的新成果;《中國風光》欄目介紹中國的風景名勝和旅遊信息;《友誼之橋》則是一檔以中印友好為主題的互動欄目。

恩,小編我也是長見識了。也因為泉州所遺留的印度教文化遺產,它還跟和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金奈是友好城市關係。金奈號稱印度四大城市之一,文化古蹟眾多,經濟較為發達。

不管怎麼樣,中印雖然摩擦不斷,但文化交流還是源遠流長,下次我就來說說印度怎麼從中國的古籍中找到自家歷史吧,對中國文化傳播感興趣的朋友趕緊關注我吧。

本文為原創,未經允許嚴禁轉載謝謝!!

相關焦點

  • 泉州發現印度教寺廟構件,這可讓印度泰米爾人激動壞了
    泉州在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號稱「萬國通商」,各國往來商旅不絕,帶來各類宗教文化,因此也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宋元時期,僑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建造了一座極其壯麗的番佛寺。後來該寺毀於元末的戰爭,但到今天泉州各處還遺留了300多個印度教寺廟的構件。
  • 泉州印度教石刻:中印文明碰撞的瑰麗精華
    所謂「番佛寺」,可能是寺宇的建築、雕刻、寺內布局以及祭拜對象等,與一般佛剎不同,於是人們稱其為「外來的寺廟」。 在城南附近蒲壽庚故宅遺址的東北隅,曾有一口池塘,泉州人稱為「番佛寺池」。《晉江縣誌》內也有「番佛寺池在城南隅」的記載。毗溼奴石雕造像,就發現於此。其後,在附近的城垣基礎內,又發掘出為數不少的印度教石刻。
  • 泉州多地留存印度教石刻,訴說與金奈友好淵源
    宋元時期,印度商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留居在這裡貿易、生活,並修築了印度教寺和祭壇,為今天的泉州遺留了近300方印度教石刻。這些石刻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唯一一批印度教寺遺存,它們是古代中國與印度友好交往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泉州與金奈的友好淵源。
  • 三百方印度教石刻 見證泉州與金奈友好交往史
    千百年來,與金奈有著悠久交往史的福建泉州,一時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熱點。  11日下午,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引起一群遊客駐足觀看。「在中國著名的佛寺裡立有印度教的石柱,令人稱奇。」廣東遊客李先生說。  泉州資深出版人、九州出版社泉州負責人吳越告訴記者,開元寺的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於泉州歷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
  • 泉州印度教石刻 謎題有新解 - 科教文衛 - 東南網泉州頻道
    豐腴的美人是哪位神神祇的妻子……都說泉州是「宗教博物館」,林林總總的宗教石碑,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泉州元代印度教寺的復原研究」課題小組,親赴南印度與斯裡蘭卡探訪研究。昨天上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召開專題匯報,講述此行的驚喜發現,有些觀點刷新了此前學界的認知。
  • 泉州與金奈 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海絲情緣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館長丁毓玲說,自20世紀以來,泉州陸續出土的近300塊印度教石刻,是我國目前在本土唯一發現的印度教寺石構件,這些石刻以印度教神話故事為題材,展現的是東西方相互交融的藝術風格,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物證,意義重大。通過石刻,研究人員有不少驚喜發現。1956年,泉州學者、宗教石刻研究家吳文良曾在泉州市區伍堡街發現泰米爾文石碑。
  • 迄今為止,你覺得印度寺廟哪裡最神秘呢?
    迄今為止,你覺得印度寺廟哪裡最神秘呢?1。印度教的歷史傳遍了世界歷史學家說印度教寺廟在吠陀時期並不存在。崇拜偶像的儀式在吠陀時代末期開始流行,可能已經產生了寺廟作為崇拜場所的概念。1951年,在阿富汗發現了最早的寺廟結構遺蹟。
  • 印度教,去中國 | 地球知識局
    漢地的印度教印度教在邊疆地區傳得如火如荼,漢地也難免受到影響。根據目前所見最早的記錄《唐大和尚東徵記》中記載,天寶九年,廣州就有婆羅門寺三所。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世界級海港——泉州(刺桐),也有著眾多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商人。他們不僅帶來了信仰,還在完成原始積累之後,在泉州建設了自己的廟宇,留下了東南的另一處印度教遺蹟。
  • 被飛天託起的十字架——泉州石刻
    △「御賜佛像」匾額兩旁由對稱的飛天呵護著的「御賜佛像」浮雕匾額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在泉州發現的一方刻有印度泰米爾文的石碑,其碑文為:「向莊嚴的褐羅致敬。願此地繁榮昌盛。」這碑文記載的正是元世祖忽必烈於1281年向印度頒賜準予將神像請進寺廟執照的事,恰好與「御賜佛像」相吻合。開元寺大雄寶殿後迴廊簷下的兩根十六角形石柱是泉州印度教石刻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 印度的「福建人和廣東人」是如何佔領世界的?
    她的哥哥在新加坡讀書工作,後來入籍,與本地的泰米爾女生結婚,也就是她的嫂子。嫂子父母也是金奈的泰米爾人,60年代來新加坡工作後移民,女兒生在新加坡。他們辦了兩場婚禮,一場是印度老家金奈的傳統印度教婚禮,一場是新加坡的現代婚禮。可以說他們的婚姻,就是南洋泰米爾老移民和印度老家的新移民間的結合。
  • 印度教,去中國 | 地球知識局
    而跨過塔克拉瑪幹沙漠,在和田地區的北面龜茲(庫車),也曾出現過印度教寺廟。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世界級海港——泉州(刺桐),也有著眾多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商人。他們不僅帶來了信仰,還在完成原始積累之後,在泉州建設了自己的廟宇,留下了東南的另一處印度教遺蹟。
  • 印度教,去中國|地球知識局
    而跨過塔克拉瑪幹沙漠,在和田地區的北面龜茲(庫車),也曾出現過印度教寺廟。除了新疆之外,雲南也是印度教早期傳入的地區之一。在今天雲南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區,劍川石窟石鐘寺區第8號窟中正座有蓮花型的約尼。印度教白族化之後,當地人稱之為「阿盎白」,而在約尼的旁邊還有印度教的天王像。
  • 福建泉州推進與印度金奈建立友城關係
    中新社泉州2月28日電 (記者 孫虹)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福建泉州正積極推進與印度金奈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譜寫「海絲」新篇章。泉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7日召開第二十七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泉州市與印度金奈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的議案,同意推進泉州市與印度金奈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按有關規定報批。此舉標誌著泉州與金奈建立友城關係進入實質性對接階段。
  • 印度教「神人」宣布建立「宇宙之國」,卻因綁架強姦遭通緝
    據英國《衛報》12月5日報導,一位自稱「神人」的在逃印度教領袖近日宣布,他將在南美洲西北部的厄瓜多海岸建立一個所謂的「宇宙之國」,稱其將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純粹的印度教國家」。據報導,這位「神人」名叫尼希亞南達,今年41歲。
  • 印度為什麼信仰印度教
    一個多世紀前印度佛教被本土印度教打敗,印度教的主神溼婆據說是它的化身之一(印度教傳說不必當真)。此外,神話的歷史就是歷史,有印度人認為佛教在歷史上只是印度教的一個分支。印度是一個信仰多種宗教的國家,婆羅門教最早創立,你能認為印度教在8世紀末9世紀大大超越了佛教的影響嗎?
  • 泉州也有這麼文藝的寺廟了?路過不一樣的「泉世界」,趁人少快去
    , 泉州 的開元寺有個十分獨特的建築特色,在一座佛教的寺廟卻擁有許多其他宗教的元素。發達的海上貿易,不僅帶來了熙熙攘攘的外國商人,多元的宗教和文化同樣紛至沓來,尤其是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和圖案,融合在開元寺的歷史古蹟中,與這座城市和睦相處。正因如此,泉州也被譽為知名的「世界宗教博物館」。
  • 南亞觀察|印度的瑪瑪拉普拉姆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國王信仰印度教,該地區使用的語言有梵語、巴利語和泰米爾語。梵語為官方語言,當時的瑪瑪拉普拉姆是南印度的梵語學術中心。而兩位國王執政期間,瑪瑪拉普拉姆還成為藝術與文化中心。 馬亨德拉·瓦爾瑪一世本人就是詩人、劇作家和音樂家,且擅長辯論。他早年信仰耆那教,後在溼婆派仙人Appar勸說之下改信印度教,並資助建立起多處達羅毗荼式印度教廟宇。南印度的印度教石廟主要分石窟神廟和石砌神廟兩大類型。
  • 印度國家電視臺和印泰米爾主流電視臺同步播出《平「語」近人》
    印度泰米爾主流電視臺「新一代」電視臺播出《平「語」近人》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楊明 趙江 楊漪峰):在習近平主席赴印度金奈出席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前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泰米爾語版和印地語版分別在印度國家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