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訊(記者張素萍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奈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晤時提出,支持中國福建省和泰米爾納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關係,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千百年來與金奈有著悠久交往史的泉州,一時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熱點。
此前,泉州晚報社旗下媒體曾多次報導泉州與印度教的深厚淵源。早在10-14世紀,泰米爾納德邦與中國的福建就開始了貿易文化交流。宋元時期,印度商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留居在這裡貿易、生活,並修築了印度教寺和祭壇,為今天的泉州遺留了近300方印度教石刻。這些石刻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唯一一批印度教寺遺存,它們是古代中國與印度友好交往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泉州與金奈的友好淵源。
開元寺紫雲大殿印度式石柱和人獅石雕
位於泉州城北縣後路、模範巷交界處的白耇廟
白耇廟旁焚紙爐上砌著兩方印度教石刻
2017年1月4日《東南早報》曾就泉州印度教石刻與印度淵源作過相關報導
毗溼奴雕像,出土於泉州南校場。
泉州與印度交往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甚至更早
昨日,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術性刊物《海交史研究》,在公眾號上刊發題為《納格伯蒂納姆和泉州已消失的寺廟》的文章介紹,泉州無疑是繼廣州之後印度人到達數量最多的港口城市。在12和13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海岸的納格伯蒂納姆與中國泉州這兩個港口,是極其繁榮的國際貿易中心,也是印度、中國和西方國際貿易的紐帶。據悉,中國與納格伯蒂納姆直接的海上往來始於公元670年,12世紀早期來遠驛的設立,使泉州成為宋朝政府迎接外國使節的首要港口。
「泉州與印度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甚至更早。」泉州海交館研究員王麗明說。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的南朝時期,印度高僧拘那羅陀(真諦)到泉州弘傳佛教,往後數百年,不斷有印度僧人和商人來到泉州並駐留生活。
在泉州臨漳門外,有根名為「石祖」的石造男性生殖器,俗稱「石筍」,石筍由五塊圓柱形石頭組成,通高3.10米,底座周長4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石雕生殖崇拜物,被認為是印度教徒的崇拜物「林伽」。清乾隆《晉江縣誌》記載,11世紀初,泉州的石筍就已存在。宋初,泉州人認為「石筍」與風水有關,將之融入民間信仰,保存至今。如果此說成立,則最遲在公元11世紀初,泉州已有印度教的存在。
來泉印度商人定居建造「番佛寺」
宋元時期,許多印度泰米爾地區商人來到泉州定居、經商,他們建造了規模宏大、極其壯麗的「番佛寺」。
這與藝術史學家裡莎·李(音)的說法不謀而合。她說,13世紀末,泉州一個說泰米爾語的社群建造了一座寺廟,供奉印度教溼婆神。裡莎·李破譯了一塊石碑上的中文和泰米爾文碑文,碑文記載了寺廟建於1281年。
這座印度教寺廟,被泉州人稱為「番佛寺」。「番佛寺」位於泉州市區南校場,也就是現在的舊汽車站一帶。記者在舊汽車站內看到,一方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立的「番佛寺遺址」石碑,碑後寫著:(番佛寺)宋元年間建,元末毀,殘存的石建築構件陸續出土,現藏於泉州宗教石刻館,是國內僅存的印度教寺廟遺物。
「印度商人在聚集的社區建寺廟,一方面是方便從事信仰活動,另一方面是感謝元朝廷允許他們從事貿易活動,祈求神靈保佑這裡平安繁榮。」王麗明說。
明朝洪武年間,泉州開元寺重修,一些雕刻精美、內涵豐富的石刻被用於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開元寺、天后宮、通淮門、南俊巷、縣後路、五堡街等處,陸續有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的石構件出土或被發現。此外,在晉江畔的池店,也發現了印度教石刻。
近300方印度教石刻見證兩國交往
據統計,目前泉州已發現印度教石刻近300方,是中國唯一在本土發現的印度教寺遺存,展現了中國與印度悠久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
泉州的寺廟中,亦有不少與印度教有關的遺存石刻。泉州開元寺的後迴廊中央,有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的十六角形石柱,它們是古印度教石柱,曾被明末泉州名僧木庵稱為「石柱牡丹」;開元寺大雄寶殿前的月臺須彌座束腰處,有73尊印度教的獅身人面像青石浮雕,這在全國寺廟中頗為罕見。
泉州天后宮立著兩根印度教石柱,上面的雕刻以一些花朵紋飾為主;位於市區縣後路的白耇廟焚紙爐上,曾砌有兩方印度教石刻。
王麗明說,泉州印度教石刻風格與南印度非常相似,既有帕拉瓦王朝時代的特徵,也有朱羅王朝時代的特徵,而且還糅合著明顯的本土特色。
【城市介紹】金奈
金奈坐落於印度東南部綿長的海岸線上,為印度經濟重鎮,生產總值在印度城市中排名第四。其汽車製造、軟體服務、硬體製造和金融服務等產業發達,有「南亞底特律」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