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地留存印度教石刻,訴說與金奈友好淵源

2021-01-11 東南早報

早報訊(記者張素萍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金奈同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晤時提出,支持中國福建省和泰米爾納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關係,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千百年來與金奈有著悠久交往史的泉州,一時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熱點。

此前,泉州晚報社旗下媒體曾多次報導泉州與印度教的深厚淵源。早在10-14世紀,泰米爾納德邦與中國的福建就開始了貿易文化交流。宋元時期,印度商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留居在這裡貿易、生活,並修築了印度教寺和祭壇,為今天的泉州遺留了近300方印度教石刻。這些石刻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唯一一批印度教寺遺存,它們是古代中國與印度友好交往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泉州與金奈的友好淵源。

開元寺紫雲大殿印度式石柱和人獅石雕

位於泉州城北縣後路、模範巷交界處的白耇廟

白耇廟旁焚紙爐上砌著兩方印度教石刻

2017年1月4日《東南早報》曾就泉州印度教石刻與印度淵源作過相關報導

毗溼奴雕像,出土於泉州南校場。

泉州與印度交往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甚至更早

昨日,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學術性刊物《海交史研究》,在公眾號上刊發題為《納格伯蒂納姆和泉州已消失的寺廟》的文章介紹,泉州無疑是繼廣州之後印度人到達數量最多的港口城市。在12和13世紀的歷史進程中,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海岸的納格伯蒂納姆與中國泉州這兩個港口,是極其繁榮的國際貿易中心,也是印度、中國和西方國際貿易的紐帶。據悉,中國與納格伯蒂納姆直接的海上往來始於公元670年,12世紀早期來遠驛的設立,使泉州成為宋朝政府迎接外國使節的首要港口。

「泉州與印度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甚至更早。」泉州海交館研究員王麗明說。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的南朝時期,印度高僧拘那羅陀(真諦)到泉州弘傳佛教,往後數百年,不斷有印度僧人和商人來到泉州並駐留生活。

在泉州臨漳門外,有根名為「石祖」的石造男性生殖器,俗稱「石筍」,石筍由五塊圓柱形石頭組成,通高3.10米,底座周長4米,是我國現存最高的石雕生殖崇拜物,被認為是印度教徒的崇拜物「林伽」。清乾隆《晉江縣誌》記載,11世紀初,泉州的石筍就已存在。宋初,泉州人認為「石筍」與風水有關,將之融入民間信仰,保存至今。如果此說成立,則最遲在公元11世紀初,泉州已有印度教的存在。

來泉印度商人定居建造「番佛寺」

宋元時期,許多印度泰米爾地區商人來到泉州定居、經商,他們建造了規模宏大、極其壯麗的「番佛寺」。

這與藝術史學家裡莎·李(音)的說法不謀而合。她說,13世紀末,泉州一個說泰米爾語的社群建造了一座寺廟,供奉印度教溼婆神。裡莎·李破譯了一塊石碑上的中文和泰米爾文碑文,碑文記載了寺廟建於1281年。

這座印度教寺廟,被泉州人稱為「番佛寺」。「番佛寺」位於泉州市區南校場,也就是現在的舊汽車站一帶。記者在舊汽車站內看到,一方1984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立的「番佛寺遺址」石碑,碑後寫著:(番佛寺)宋元年間建,元末毀,殘存的石建築構件陸續出土,現藏於泉州宗教石刻館,是國內僅存的印度教寺廟遺物。

「印度商人在聚集的社區建寺廟,一方面是方便從事信仰活動,另一方面是感謝元朝廷允許他們從事貿易活動,祈求神靈保佑這裡平安繁榮。」王麗明說。

明朝洪武年間,泉州開元寺重修,一些雕刻精美、內涵豐富的石刻被用於此。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開元寺、天后宮、通淮門、南俊巷、縣後路、五堡街等處,陸續有印度教寺廟「番佛寺」的石構件出土或被發現。此外,在晉江畔的池店,也發現了印度教石刻。

近300方印度教石刻見證兩國交往

據統計,目前泉州已發現印度教石刻近300方,是中國唯一在本土發現的印度教寺遺存,展現了中國與印度悠久的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

泉州的寺廟中,亦有不少與印度教有關的遺存石刻。泉州開元寺的後迴廊中央,有兩根雕刻精美、造型別致的十六角形石柱,它們是古印度教石柱,曾被明末泉州名僧木庵稱為「石柱牡丹」;開元寺大雄寶殿前的月臺須彌座束腰處,有73尊印度教的獅身人面像青石浮雕,這在全國寺廟中頗為罕見。

泉州天后宮立著兩根印度教石柱,上面的雕刻以一些花朵紋飾為主;位於市區縣後路的白耇廟焚紙爐上,曾砌有兩方印度教石刻。

王麗明說,泉州印度教石刻風格與南印度非常相似,既有帕拉瓦王朝時代的特徵,也有朱羅王朝時代的特徵,而且還糅合著明顯的本土特色。

【城市介紹】金奈

金奈坐落於印度東南部綿長的海岸線上,為印度經濟重鎮,生產總值在印度城市中排名第四。其汽車製造、軟體服務、硬體製造和金融服務等產業發達,有「南亞底特律」之稱。

相關焦點

  • 泉州與金奈 兩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海絲情緣
    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11日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舉行。12日,習近平主席在與印度總理莫迪繼續舉行會晤時提出,支持中國福建省和泰米爾納德邦、泉州市和金奈城建立友好省城關係,譜寫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從會晤地址精心挑選在歷史文化名城金奈,到福建與泰米爾納德邦、泉州與金奈的海絲淵源,當即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熱點。
  • 三百方印度教石刻 見證泉州與金奈友好交往史
    千百年來,與金奈有著悠久交往史的福建泉州,一時成為中外媒體關注的熱點。  11日下午,泉州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一對雕刻有印度教神話故事的石柱,引起一群遊客駐足觀看。「在中國著名的佛寺裡立有印度教的石柱,令人稱奇。」廣東遊客李先生說。  泉州資深出版人、九州出版社泉州負責人吳越告訴記者,開元寺的這對印度教石柱,來源於泉州歷史上的印度教寺廟——番佛寺。
  • 福建泉州推進與印度金奈建立友城關係
    中新社泉州2月28日電 (記者 孫虹)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福建泉州正積極推進與印度金奈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譜寫「海絲」新篇章。泉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7日召開第二十七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泉州市與印度金奈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的議案,同意推進泉州市與印度金奈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按有關規定報批。此舉標誌著泉州與金奈建立友城關係進入實質性對接階段。
  • 泉州印度教石刻 謎題有新解 - 科教文衛 - 東南網泉州頻道
    泉州海交館組織學者赴寺廟之國探訪研究泉州印度教石刻 謎題有新解泉州曾出土大量番佛寺石刻從20世紀開始,泉州陸續出土近300方印度教石刻,是目前我國在本土唯一發現的印度教寺石構件。這些石刻多數保存在泉州海交館宗教石刻陳列館。對於其建造時間,有英國學者曾認為是唐代的,也有德國學者認為是元代的,還有人說,是印度匠人直接締造了這些石刻。
  • 金奈:一座與泉州很像的城市
    記者請來多位在泉州工作的金奈人、 經常來泉經商的印度人 及曾到金奈旅遊的泉州人, 為大家介紹這座城。(CFP) 金奈是印度教保存傳承最好的地區,是印度教重要的文化中心。venkat介紹說,自公元1世紀以來,金奈及其周邊地區就是印度南部重要的行政、軍事和經濟中心。金奈留有許多有價值的印度教寺廟、遺址等,其中,最著名的有馬哈巴利普蘭古寺廟群、卡帕利錫瓦拉爾神廟、卡利亞坎巴爾神廟等。
  • 泉州印度教石刻:中印文明碰撞的瑰麗精華
    在城南附近蒲壽庚故宅遺址的東北隅,曾有一口池塘,泉州人稱為「番佛寺池」。《晉江縣誌》內也有「番佛寺池在城南隅」的記載。毗溼奴石雕造像,就發現於此。其後,在附近的城垣基礎內,又發掘出為數不少的印度教石刻。實物發現的地點與民間傳說正相符合,傳說中的「番佛寺」可能正是一座印度教寺廟。
  • 被飛天託起的十字架——泉州石刻
    宋元時期泉州外來宗教題材雕刻的出現,正是這種特有文化現象的表現。主要有印度教石刻和多宗教融合石刻兩種。印度教石刻近半個世紀以來,泉州發現的印度教石刻達300多件。中國與印度的文化藝術交往源遠流長,宋元以前,在中國流傳的多為佛教。宋元時期,流傳於泉州的卻是當時興盛於印度的印度教藝術的漫衍。印度本土的佛教藝術於公元7世紀便隨著佛教的衰微而衰落,代之而起的則是印度教。因此,這一時期見之於泉州的印度教石刻正是呼應著印度本土主流藝術發展軌跡而出現的。
  • 泉州發現印度教寺廟構件,這可讓印度泰米爾人激動壞了
    泉州在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號稱「萬國通商」,各國往來商旅不絕,帶來各類宗教文化,因此也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宋元時期,僑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建造了一座極其壯麗的番佛寺。後來該寺毀於元末的戰爭,但到今天泉州各處還遺留了300多個印度教寺廟的構件。
  • 泉州發現印度教寺廟構件,印度泰米爾人激動壞了:泰米爾語曾經影響...
    泉州在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號稱「萬國通商」,各國往來商旅不絕,帶來各類宗教恩華,因此也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宋元時期,僑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建造了一座極其壯麗的番佛寺。後來該寺毀於元末的戰爭,但到今天泉州各處還遺留了300多個印度教寺廟的構件。
  • 泉州絲路駛向星辰大海
    直到20世紀初大量的各種外來宗教石刻重見天日,無可辯駁地印證了泉州便是旅行家筆下的那個多元而繁榮的港口大都市,那個曾經富庶無比而令人神往的「光明之城」。於是,循著「多元包容」的主題定位,瀏覽海交館主體樓一樓東展廳的泉州宗教石刻陳列館更加令人感受和印象深刻,這裡陳列著宋元時期外國僑民在泉州經商、傳教及其後代遺留下來的數百方石刻,涉及古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等各大宗教,石刻採用的石塊是泉州本地所產,雕刻工匠多來自泉州本地,但這些石刻的泉州因素與本地特色並沒有淡化主體本欲表現的宗教色彩,反證了宗教在來華傳播過程中較強的調適能力,突顯了文化在中世紀中西方文明交流中的融匯多元
  • 先打卡中印會晤地金奈?
    卡帕利錫瓦拉爾寺位於美勒坡(Mylapore),是金奈最重要的印度教寺廟,建於13世紀。36米高的門樓上有絢爛精細的雕刻,寺群中有一個8世紀的巴拉伐古廟,供奉溼婆神。
  • 印度教,去中國 | 地球知識局
    至於考古證據,則是今日新疆的羅布泊等地發現過石祖、陶祖、木祖等遺蹟,它們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印度教在羅布泊留存的遺蹟。除了新疆之外,雲南也是印度教早期傳入的地區之一。漢地的印度教印度教在邊疆地區傳得如火如荼,漢地也難免受到影響。根據目前所見最早的記錄《唐大和尚東徵記》中記載,天寶九年,廣州就有婆羅門寺三所。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最重要的世界級海港——泉州(刺桐),也有著眾多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商人。他們不僅帶來了信仰,還在完成原始積累之後,在泉州建設了自己的廟宇,留下了東南的另一處印度教遺蹟。
  • 印度教,去中國 | 地球知識局
    發現過石祖、陶祖、木祖等遺蹟,它們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印度教在羅布泊留存的遺蹟。在今日的劍川石鐘山第15號窟及祿勸密教達拉摩崖石刻中,都可以看到大黑天的雕像。,還買了一片地,建了一座廟在泉州城南。今日的泉州還有一條河流叫筍江,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這就是印度教痕跡的殘留。
  • 印度教,去中國|地球知識局
    、陶祖、木祖等遺蹟,它們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印度教在羅布泊留存的遺蹟。Fynn)▼而大理地區也因為有著怡人的印度教生存環境,吸引了大批印度教本土僧人駐足於此。甚至於南詔第八代國王世隆,還曾於872年立鐵柱於彌陀,並公開崇奉大黑天神。漢地的印度教印度教在邊疆地區傳得如火如荼,漢地也難免受到影響。
  • 泉州臨漳門外,龜山石筍的「三大未解之謎」
    泉州自古以來海上貿易繁榮來泉州通商的外國商人更是舉不勝數近日,中印兩國領導人金奈會晤促使泉州與印度的關係成為了泉州人民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點同時也重新點燃了不少專家學者的探索的熱情△現存於泉州的印度教石刻遺存(圖片來源: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除了海交館的印度教石刻
  • 深藏不露的泉州天后宮,藏明代建築和印度教浮雕,免費開放遊客不多
    泉州天后宮最早建於1196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在宋元時期,因為泉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商貿港口之一,這時候的海上貿易極其繁盛。作為庇護海上安全的媽祖來說,每年春秋兩個季節都會舉辦熱鬧且隆重的「祈風」、「祭海」儀式,目的就是為了航海平安。到了明代的時候,泉州這裡復設市舶司,直通琉球,泉州天后宮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祈福之地。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現存禮制最高的媽祖廟,比湄洲島亦不遑多讓
    八月,泉州的天氣時晴時雨,一陣颱風剛剛過境,城市上空迎來了晴空萬裡,隨之而來的就是東南沿海的悶熱,行不過數步,人已汗流浹背。古時候泉州城便值刺桐樹,每當刺桐花開,城中一片火紅,隨著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盛讚刺桐港的繁榮,刺桐城也成了泉州享譽環球的代稱。漫步在泉州古城中心地帶,看不到太多的摩天高樓,一片亂石堆砌的場景映入眼帘。
  • 泉州西街在哪裡? 泉州西街相關簡介(圖)
    西街是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經象徵了泉州的繁榮,它還是泉州市區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區,保留著大量具有歷史原貌的建築,現在目前西街片區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20多處,分屬古建築、古遺址、石刻等多種類別,還有未列入級別但保護較好的古建築、古民居12處,擁有開元寺、東西塔、肅清門等景點。
  • 泉州天后宮,海內外現存禮制最高的媽祖廟,比湄洲島亦不遑多讓
    古時候泉州城便值刺桐樹,每當刺桐花開,城中一片火紅,隨著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盛讚刺桐港的繁榮,刺桐城也成了泉州享譽環球的代稱。漫步在泉州古城中心地帶,看不到太多的摩天高樓,一片亂石堆砌的場景映入眼帘。德濟門遺址,是泉州七座古城門中唯一留存下來的城門遺址,宋朝時期被稱為「鎮南門」。
  • 「神靈」,在泉州有點擠
    因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獨特的規制、巧妙的建築、珍貴的文物、優美的藝術和卓越的聲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僧民信眾和四方遊客前來禮朝膜拜,卻也隱藏著宋元泉州多元宗教的印記——印度教遺存。正在向佛祖誠心禱告的信徒,而她身後就是印度教的石柱,雕刻著印度教大神克裡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