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親戚送了兩條帶魚,一條新鮮的,一條鹹醃的,魚身足有手掌寬,奈何正月肉菜多,足足吃了一個月。
帶魚在中國海岸線均有分布,天冷遊到南方過冬,天熱遊到北方避暑,各地漁汛便依此而定。在潮汕,正月的帶魚最為肥美,《南澳魚名歌》第一句便是「正月帶魚來看燈」,其它地方也有「元宵月正明,帶魚來看燈」的漁諺。鄰近的福建東山島也是著名的帶魚產地,有一首潮汕話唱的祖國物產歌,其中便有「東山出名東山帶,條條肥到無肚臍」的唱詞。
平時生活在深海的帶魚,有時為了逐食會遊到淺海,甚至來到岸邊。漁民大宗捕撈以拖網為主,也可以海釣,舊時近海「答緝」(一種腳踩高蹺,手持竹竿漁網的捕魚方式)都能捕獲。由於適應不了從深海水壓到大氣的壓力的驟然變化,帶魚一出水面就「見光死」,因而市面上見到的多是冰鮮帶魚或是鹹帶魚。不過只要貨源可靠,新鮮度還是有保障的,饒平海山一帶捕獲的帶粉絲,上岸前都還是活的。
《海錯圖》上寫一次可同時釣到兩三條帶魚,原因是一條帶魚上鉤了,另一條會咬住它尾巴相救,這種解釋有點想當然了。帶魚喜歡排隊不假,但別忘了帶魚還有同類相食的習慣,咬住尾巴可能不是在相救,而是在自相殘殺也未可知。
潮汕地區根據品種和大小,又有白帶魚、青棕、油棕囝、帶粉絲等叫法。大小不同,做法也略有不同。挑選食材來說,五六釐米寬的帶魚比較適中,煎、煮、燜、燒皆適宜。
香煎帶魚需先切段洗淨後加鹽醃製,然後拭乾水分待用。起油鍋落薑片爆香,放入帶魚塊,先大火定型,再轉小火煎至一面金黃,翻過來用同樣方法把另一面煎好,便可熄火起鍋。看上去金銀相稱,吃起來酥軟焦香。
江浙一帶喜歡用來紅燒,切段後加姜、酒、鹽略為醃製,起油鍋落薑片、蔥段爆香,放入帶魚塊煎至細骨都酥軟了,再放糖、酒、醬油、醋,加水燒至收汁,骨酥肉軟,香中帶甜。潮式紅燒也要經過醃製和油煎,燒的時候不放糖醋,只用醬油、紹酒、香油、味精、胡椒粉等勾成芡汁,燒出來鹹香而無甜味。
寬度超過八釐米的大帶魚,肉身厚,難以煎透,適合燜。帶魚燜蒜是再尋常不過的潮汕家常菜,醃製時間長短視魚大小而定,一般需要三個小時以上,大條的醃隔夜再煎,煎畢控油瀝乾。另起鍋熱油,落薑片、蒜頭爆香,再放蒜葉炒軟,煎好的帶魚一併入鍋,加水沒過魚身,燜至收汁即可。
帶粉絲又小又薄,切段後直接入鍋,切點薑絲,加水煮滾,放點油和普寧豆醬調味,起鍋前撒兩根小芹菜便十分鮮美。
舊時每逢漁獲汛期,帶魚吃不完,便一條條盤在缶缽裡,用大量海鹽醃製後慢慢吃。海鹽醃製起到保鮮作用,鹹帶魚可以長途運輸,聽內陸的朋友講,小時候根本看不到海鮮,唯一能吃到的就是鹹帶魚。鹹帶魚視大小可煎、可燜、可紅燒,煮就不大適宜了。
拖網捕獲的帶魚魚皮多有劃痕,垂釣的帶魚保存完好,銀光閃閃,鮮豔奪目。這層銀白色的魚皮,有人說是腥味所在,必須刮掉;有人說是營養精髓,必須保留。反正我是從來不刮,只要足夠新鮮大可放心食用。需要提醒一點,白帶魚皮幾乎是所有海鮮裡面嘌呤最高的,吃與不吃根據各人體質自己把握便是。
帶魚魚骨雖多,分布卻有規律,殺魚時長長的背鰭可從尾部直接撕下。吃食時有個小竅門,先把邊緣的兩排魚骨輕輕咬住往外拔出,便只剩中間一根龍骨,再從中間咬住便可拔出整塊的魚肉來。
從前老厝屋後有位老鄰居,吃完帶魚頭後,能把頭骨組裝成一隻仙鶴,顱骨作身、鰓骨作翅,顎下彎骨作項,勾連顧盼,栩栩如生,每每引來奴囝圍觀。這些舊時代「窮開心」的創意,大概不會再有人為之。
點擊查看:
潮州菜中的辣、潮州菜中的鹹、潮州菜中的苦、潮州菜中的酸;
潮汕人與蟹(上)、潮汕人與蟹(下)、潮汕人與蠔、潮汕人與蚶、潮汕人與蜆、潮汕人與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