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山東普遍有用黃豆面捏豆面燈的習俗,蘊含著農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寄託著對人壽年豐、平安幸福的祈盼。而在即墨東部沿海地區,農家巧婦們從正月初六就開始製作豆面燈,如今隨著人們對生活的不斷追求,面燈造型也發展到50多種。
從正月初六就開始製作面燈
金光熠熠的彩鳳、威風凜凜的騰龍、憨態可掬的大象、身披紅甲的螃蟹……農曆正月十三,在即墨田橫鎮楊哥莊村張彩鳳的家裡,擺放著一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黃豆面燈。「從正月初六就開始忙活著捏面燈,一直忙到現在還沒忙完呢?」張彩鳳一邊拿著毛筆給面燈上色一邊說道,每年從正月初五六開始,即墨東部沿海一帶的農家巧婦們就開始忙碌著製作面燈。
張彩鳳說,豆面燈是以上年打的新黃豆磨成的麵粉為主要原料,做燈前先用清水摻和豆面反覆揉成麵團,使其柔韌筋道,所以面燈能夠做到十分精細。製作豆面燈先用豆面做成的不同形狀的麵塑,麵塑前面為碗狀,內插一纏繞棉絮的小木棒,倒入豆油,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點燃面燈,不僅寄託著濃厚的親情和鄉愁,也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四五個小時製作一個面燈
今年60多歲的張彩鳳,製作豆面燈多年,她的手藝在十裡八疃也是小有名氣。記者看到,她做豆面燈手藝嫻熟、拿捏得當,做出來的面燈也是纖毫畢現、活靈活現。「大一點兒的面燈相對來說比較費時,最多需要4、5個小時才能完成。」張彩鳳舉例說,製作大象面燈時,先把大象的身軀和頭部捏成,再具體塑造耳朵、腿等各個部位,然後利用梳子、頂針、剪刀等工具,按造型要求在各相應部位進行精細的局部加工,最後一道工序就是上色,用不同的顏色在麵塑上進行點綴,一件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精美麵塑燈就誕生了。
據了解,即墨當地製作的豆面燈,構思新穎,寓意深刻。除了傳統的龍、鳳、金蟬、大象等造型外,還演變出瓜果、海鮮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面燈造型。無論從技藝到內涵,都堪稱一絕,具有很高的影響力。
目前已發展到50多種造型
據了解,豆面燈製作技藝已經傳承數百年之久,是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寄託著農家人對人壽年豐的祈盼,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帶來溫馨和祝福的同時,也豐富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近年來,隨著當地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物質生活的不斷追求,豆面燈的品種越來越豐富多樣,從最初的幾種發展到如今的50多種,並且造型五花八門、更加形象逼真。
「你看,這個螃蟹捏得多像啊,像真的一樣。」一位村民指著剛剛上好顏色的螃蟹面燈說。
據即墨田橫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豆面燈製作在當地傳承已久,形成一種特有的民俗。如今,螃蟹、大蝦、八帶、比管魚、扇貝、蝦虎等當地特色海鮮也被製作成了豆面燈造型,承載著漁民們對漁家文化深情眷戀,寄託著對人壽年豐的美好祈願,具有濃厚的民俗內涵及特徵,對研究當地區域歷史特色、人文文化有獨特的價值。同時,豆面燈具有當地濃鬱漁家文化,風情獨特,是一項寶貴的民俗資源。
鄉村裡,每一盞小小的豆面燈,都承載著農家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當燈點亮那一刻,不僅寄託了農家人的濃濃親情和鄉愁,也照亮了未來的日子愈發美好幸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祖鋒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