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媒推薦「看不懂」的香港5大隱藏美食(圖)
中新網1月5日電 臺灣「中央社」4日報導說,到香港旅遊,「吃」絕對是重點行程之一,但臺灣與香港因用字習慣不同,許多臺灣人經常因菜單上的餐點名稱看起來怪怪的或根本看不懂而不敢點,因此忽略了許多必吃的「隱藏版」美食。
「中央社」列出盅頭飯等5道香港小吃,介紹給臺灣讀者。
一、盅頭飯
看到「盅頭飯」三個字,多數臺灣人應該很難想像這碗「飯」究竟長什麼樣子吧?其實說得白話點,盅頭飯就是「蒸飯」。
聽起來好像有點遜?其實大有玄機,師傅會在燉盅裡以泰國米打底,再鋪上醃好的雞肉、排骨、臘腸等食材,最後放進大蒸籠裡蒸,每一口都能品嘗到泰國米的彈牙、肉質的嫩滑和竹蒸籠的香氣。
盅頭飯其實是香港相當親民的一道餐點,在多數香港茶樓、點心餐廳菜單上都看得到,這碗飯看起來雖不起眼、份量也不多,但飽足感卻十足,淋上一匙甜醬油,鹹中帶甜的口味擄獲許多香港人的胃,常見的口味包括北菇滑雞、鳳爪排骨、鹹魚肉餅、窩蛋牛肉等,一碗價位平均落在港幣17元左右,不論當作早餐、午餐都很棒。
原標題:臺媒推薦「看不懂」的香港5大隱藏美食(圖)
二、鵪鶉蛋燒賣
鵪鶉蛋燒賣看起來就像是臺式餛飩的進化版,在豬肉、蝦肉的餡料上面,多加一顆滑溜彈牙的鵪鶉蛋,再以一層半透明白色薄皮包住並蒸熟,隱約還可看到如珍珠一般渾圓的鵪鶉蛋。
實際上,鵪鶉蛋燒賣美味與否,除了選材用料外,關鍵更在於火候的控制,蒸少一分鐘餡料熟不透,蒸多一分鐘鵪鶉蛋口感又會走樣,徹底考驗師傅的真功夫。
燒賣一上桌必須趁熱吃,通常第一口會先吃到Q彈爽口的鵪鶉蛋,第二口才會吃到餡料,濃鬱蛋香與鮮美肉汁在口中蔓延,讓老饕們情不自禁一口接著一口。
只可惜這道充滿懷舊風味的點心目前在香港一般茶樓已幾乎絕跡,只能在老字號蓮香樓部分較舊式的茶樓才找得到,下次在香港菜單上看到鵪鶉蛋燒賣,別忘了點一份試試。
原標題:臺媒推薦「看不懂」的香港5大隱藏美食(圖)
三、豬腸粉
豬腸粉是一種用米漿製作成的粉皮卷,因形狀長得像「豬腸」而得名,是便宜又好吃的街頭小吃,老闆通常會先在碗上鋪一張牛油紙,然後將長條狀的腸粉切成一段段,讓腸粉更彈牙、好入口。
如果覺得光是吃腸粉不過癮,也可以加點豬皮、魚蛋、魚肉燒賣等配菜,最後淋上蜜汁醬油、芝麻醬、甜麵醬、白芝麻,乍看下還以為是韓式辣炒年糕呢。
原標題:臺媒推薦「看不懂」的香港5大隱藏美食(圖)
四、撈撈
走在香港街頭,不時會看到一群年輕人圍著一個放滿小塑膠袋的冰櫃東挑西選,別懷疑,他們就是在買「撈撈」。
撈撈是隱身香港各個街頭的小吃,就像香港版的冷滷味,但價錢卻相當便宜,有將近20種配料可以選擇,常見的像是義大利麵、小章魚、魷魚、魚肉腸等等,每種料都只要港幣3元,民眾可選擇不同食材「撈」在一起,再加入蠔油、辣油、麻油、醬油、蒜蓉醬等醬汁,用竹籤撈起食用。
撈撈多年來深受香港年輕族群喜愛,學生們經常人手一包邊逛街邊吃,既能解嘴饞又不傷荷包,店面遍布旺角、荃灣等熱鬧地區,但因沒有明顯招牌,一不小心就可能錯過。
原標題:臺媒推薦「看不懂」的香港5大隱藏美食(圖)
五、粟米斑塊飯
粟米就是玉米,斑塊則是石斑魚塊的簡稱,但因石斑太貴,通常會以其他魚代替,在香港的茶樓、大牌檔及茶餐廳都吃得到。
餐廳師傅會將炸得酥脆的魚柳鋪在白飯上,再淋上用玉米、雞蛋煮成的濃稠醬汁,變身美味燴飯,魚肉大塊口感鬆軟,玉米醬甜鹹適中,有點像是麥香魚的魚加上玉米濃湯,再融合港式調味的創意料理,粉絲遍及各年齡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