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縣王家堎鎮板橋村是秦嶺懷抱中的一個小山村,風景如畫。全村60餘戶2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幾條溝裡,據說板橋村的得名和河上一座用木板搭設的便橋有關。多少年前,人和熊的精彩故事在這片土地上不斷上演,村民至今回憶起來仍津津樂道。
(曾經打過熊的葉朝榮)
護秋遭遇悍熊狗熊下山,闖進莊稼地裡,掰苞谷,刨土豆,與農民搶食吃,破壞農民的收成。這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秋收時節,讓板橋村人最為頭疼的事。
那時候還是大集體,公社組織社員護秋,挑選一些年輕力壯的社員組成護秋隊,人手發一支槍打狗熊、打野豬。今年70歲的葉朝榮是村裡中藥材種植示範戶和帶頭人,40多年前可是護秋隊的骨幹力量。
(村民回憶當年打熊的經過)
自言「是被狗熊逮了幾次的人」。葉朝榮回憶,1976年,有一次社員在溝裡的茅草庵挖洋芋,發現一隻狗熊出沒,趕忙報告護秋隊。葉朝榮和幾名隊員拿著槍就去找熊,在一個陰面坡上發現了這隻熊,一陣亂槍打過去,沒中要害,再打,熊跑了。三攆兩不攆,天攆黑了,只好收工。第二天早上他們又找熊,沿著熊腳印走到一個梁嘴嘴上,剛說「差不多了,就在這一塊兒」時,熊就從一片竹林裡撲了出來。「我那同伴走在前面,熊速度太快了,根本來不及打槍。我說你趕快轉身,同伴剛一轉身,後背就被熊拉住了,我又不敢放槍,怕誤傷了同伴,只好大聲吆喝。幸好熊拉一下又跑了。同伴的脊背被熊抓了兩道血槽,衣服被撕成了碎條條……」葉朝榮說。
還有一次是兩人攆坡遇險。所謂「攆坡」,是一種圍獵的方法,一人在前面吆喝驅趕熊,一人在另一頭等熊過來。那天,葉朝榮遠遠瞅見一隻母熊帶個幼崽過來了,他沒有馬上射擊,想等母熊走近再打,這樣子還可以捕獲幼熊。沒想到槍藥受了潮,待熊走近時打了個啞火,這當口熊就過來了,一把抓住他的槍——那意思是要奪槍。要說葉朝榮反應夠快!他順勢把槍管往熊懷裡一推,自己就跳到了樹上。「我像猴子一樣從這棵樹上跳到旁邊一棵樹上,回頭看樹下的熊,一口就把我的獵槍管給咬折了,撇在地下,然後領著幼崽,大搖大擺地走了……」
(林麝給人踩背)
一槍打死一隻熊
經過幾次和狗熊面對面的交鋒,本來就膽大的葉朝榮慢慢地積累了經驗:比如狗熊一般是獨行,除非攜幼崽;遇見熊莫怕,一般情況下它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被打傷而激怒;熊有熊道,出行路線比較固定,有經驗的獵人會避免遭遇戰,而是蹲守伏擊;蛇打七寸,熊打胸口白毛,槍法準,一槍斃命,槍法不準,打幾槍都打不死,反而會遭到熊的反撲和報復。
有了這些經驗,葉朝榮成功地實施了一次單人作戰打死狗熊的壯舉。
1976年冬天,葉朝榮在元壩子教書,回家時騎車走在公路上,發現對面山崖上滾石頭,心想這麼大動靜,可能有熊吧?那時護秋已經結束了,家裡沒槍,他跑到公社借了把老「79」獵槍,第二天一大早,一個人來到那段崖下,開始爬山找熊;爬到一個圓臺臺上,爬不動了,把槍靠在身邊,坐下來抽口煙,結果煙味招來了熊。「我聽見石崖下一陣亂響,以為是山羊啥的,忙端起槍來尋。這時熊露頭了,將兩隻熊爪搭在石臺邊,準備翻上來。我心想讓它翻上來,萬一打不死它,我就沒地方跑了,就瞄準熊兩隻前腿中間露出的那撮白毛,果斷射擊,一槍打翻了熊。熊死了,我把熊推下山坡,掩藏在河邊。第二天帶上刀子來剝熊,嗬——好大好肥的一隻黑毛狗熊!用自行車拉了好幾趟,光熊油就有七八十斤重!」
可惜的是,事後,孤膽獵人葉朝榮並沒有將熊皮熊骨保存下來,畢竟在那個時代,人們還比較貧窮。葉朝榮和親友分享了熊肉和熊掌,至於熊皮熊骨和熊膽,都被他送人或變賣掉了。唯有一副盤羊犄角,還藏在老屋裡,成為那個年代狩獵的紀念品。
給熊崽哺乳
像葉朝榮這樣的單兵作戰畢竟屬於特例,最常見的打熊方式還是團體作戰。前面已經介紹,比如攆坡,兩個人攆,三個人候,有時還帶獵犬輔助作戰。獵犬見了熊,不敢上前,「汪汪汪」一陣亂叫,熊給吵昏了頭,就會慌不擇路、誤打誤撞地走近狩獵者的槍口。那麼團體作戰打了熊咋分?這裡面還有老規矩:比如說五個人分工打獵,三個候的,兩個攆的,熊頭、熊膽和兩隻前掌三個候的分,誰打中的熊給誰分頭;兩隻後腿給攆的,一人一隻,剩下的部分五人再平均分配。
團體作戰打下狗熊,保護了莊稼,又分享了勝利成果,固然是好事,但圍獵時誤傷人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葉朝榮心痛地回憶,一次他們幾個社員打熊,找了一上午沒見熊的蹤影,大家就往山下走。下到公路上,他騎車先走了。其中一名隊員還不甘心,立在公路上往山上望。「有熊!」他發現一個黑乎乎的「動物」,影影綽綽的,在樹叢裡移動,心急的他端起半自動獵槍就往山上打,目標倒下後,他跑到山上一看——哪裡是熊,分明是個背麻袋走的燒炭人,被他當熊給誤傷了。
葉朝榮的老伴用帶著川味的太白嶺南口音,講了一件護秋趣事:她二哥在和幾個人上山狩獵時,發現一個熊洞,母熊被他們打跑了,他們從熊洞裡抱出來兩隻小熊崽,帶回來餵養。「那是1977年吧,那年剛生下我那碎兒子,還在哺乳期。我二哥抱來兩隻熊崽,就像小狗娃一樣一尺多長,眼睛還不會睜。我給它們餵奶,小傢伙閉著眼,吮奶吮得可有勁了!可惜後來還是沒有養活……」 葉朝榮說,狗熊、豬獾、果子狸和人爭食的時代早已結束。山林、各類珍稀野生動物都被保護起來,過去村民護秋時打過的林麝,如今實現了人工特種養殖,會給人踩背的林麝成為板橋村的一張名片。村民通過特種養殖、採山藥培育種苗發展經濟,正在進行一場新時代的人與自然的對話。
看完別急著走哦~
記得戳下面的大拇指
給小編ZAN一個!
~歡迎留言~
微信號:1808122720或tbxlyw4952636
太白縣旅遊熱線:0917-4952636
投稿郵箱:1808122720@qq.com
二維碼(長按識別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