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倫敦如何利用奧運場地規劃,帶動落後地區的再生?
巴塞隆納如何在老城裡發展出最創新的資訊科技園區?
柏林如何利用許多空置房和年輕人的創意,而華麗變身為歐洲創意之都?
東京車站周邊,六本木之丘這些與交通樞紐相結合的都市更新典範是如何產生的?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林崇傑總策劃編寫的《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一書讓我對城鄉規劃的都市更新研究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沒有一般教科書那樣的教導式語言,它通過邏輯推理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分析10個城市的20種方法,並總結出6大原則。這些原則和方法不是常規意義上的畫圖,更多是通過網際網路的發展用網絡的手段和方式來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對都市更新提出建議,並進行大數據分析,最終確定城市發展的目標。從這本書的案例分析中,我認為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對我們的城市規劃、都市更新以及景觀設計實踐都大有幫助。
文章綱要
6大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
城市的願景
城市的智庫
新形態的民眾參與
創意行政與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
創意經濟
10個城市
倫敦 ‖ 紐約 ‖ 漢堡 ‖ 西雅圖 ‖ 巴塞羅納 ‖ 首爾 ‖ 舊金山 ‖ 柏林 ‖ 阿姆斯特丹 ‖ 東京
20種方法
正文
原則1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觀
諸多都市再生案例的終極關懷都是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面向生態、經濟與社會的整合。在都市再生的案例中,城市空間的再利用、建築的再利用、傳統城市的脈絡、街區的保存,是第一個核心的議題。對歷史文化的尊重、多元民族的文化保護、與弱勢群體的照顧,是第二個核心的議題。對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因應,以及低碳生活、生產的倡議,資源、能源的循環利用,是第三個核心議題。
Story 1
倫敦——LegacyPlan
利用奧運再造舊城區
北京奧運動用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力、物力與預算,建設耀眼的場館。倫敦奧運,則以無比的自信擁抱「適合」,而不追求「雄偉壯麗」。展現出對「可持續發展」此一核心價值的深刻信念。
擬定奧運舉辦策略之初,倫敦就以「Legacy」這個關鍵字定下基調,選定貧困破敗的東區作為舉辦奧運的場址,盤算的是利用這次機會扭轉東倫敦「城市毒瘤」的宿命。這不只是奧運場地的興建,更是倫敦史上最艱巨的一場都市更新。
Story 2
紐約——TheHigh Line Park
高架廢鐵道也能變公園
在自發組成的市民團體與市府聯手合作下,一座廢棄的高架舊鐵道竟然重生成為最受歡迎的公園,為全球都市帶來「高架公園效應」(High Line effect),許多城市爭相仿效。
高架公園的保存代表的是讓新舊並存共生的宏觀思考,而非只能在拆除和新建之間做出選擇。這個新舊並存的設計讓曼哈頓的過去和現在融合為一,成為紐約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時,也創造出全新的都市空間原型,使我們對廢棄閒置的基礎設施景觀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
Story 3漢堡——HafenCity 與水共舞的城市
工期長達25年、預算超過百億歐元的海港新城開發案(Hafen City)採取了極為彈性的策略性規劃,為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展示了一種全新的規劃態度,從防洪、招商到總體規劃,都保持彈性,避免墨守成規。這個城市的規劃智慧在面對洪水威脅時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
原則2 城市的願景
城市的發展不能沒有願景的引導,願景的格局,決定了城市的格局。有些城市以聚集財富、犧牲環境為目標,有些城市以政治控制為目標。偉大的城市,以廣大市民的安居與自由民主為願景,以城市的文化藝術多元發展為願景,以城市的特色發展為願景,以與生態環境共生為願景。在願景的指導下,公私部門的各種力量得以同心協力,經過長時間的經營,一個偉大的城市才得以逐步完成。
Story 4
漢堡——City Dialogue
城市不能沒有願景 ,願景不能缺乏民意
一個城市沒有願景,就沒有方向。在願景的指引下,政府各部門與民間的各種力量得以同心協力。經過長時間的經營,一個偉大的城市才得以逐步完成。在落實願景的漫長過程中,向前的動力往往不是每四、五年就要下臺的政治人物,而是有足夠公民意議、持續參與公共事務的市民力量。
Story 5
西雅圖——UrbanVillage
堅持保持村落特色的大都會
「都市村落」(Urban Village)這個觀念,是西雅圖城市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都市」與「村落」這兩個看似相互背離的概念,被熔鑄為一個名詞,代表西雅圖市民透過反省與批判,擷取兩種生活模式的優點,避免兩者的缺點。揚棄以開發、成長為導向的主流價值觀,打造「以人為本、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都市,贏得全美「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的美譽。
Story 6
巴塞羅納——CityArchitect
宛如交響樂團指揮的城市建築師
近十年來,巴塞羅納從工業大城轉變為一個空間發展井然有序、競爭力居歐洲之冠的城市。其成功的關鍵,便是一系列脈絡清晰、前後呼應、極為宏觀的城市發展策略。這些策略,是由幾位「城市建築師」所提出並付諸實施的。
原則3 城市的智庫
城市發展的課題千頭萬緒,必須有宏觀的思考與長期的發展策略,因此,每一個城市的決策品質往往取決於其智庫的品質。許多城市的領導者仰賴決策圈的智囊團,並沒有長期研究一個城市、對城市主要議題累積充分資訊的智庫的支持。
Story 7
首爾——Seoul Institute
市政府的智囊團
首爾市政府的智庫——首爾研究中心持續研究首爾都市發展的各種課題,長期關注整個都市空間形態,在首爾成功轉型為一個全球矚目的國際都會的進程中,功不可沒。東大門的轉型、清溪川計劃、大眾運輸系統的大改革、北村韓屋村的聚落保存,都有賴首爾研究院的前期研究與政策建議,為二十一世紀的首爾市奠定了宏觀發展基調。
Story 8
舊金山——SPUR
帶領城市發展百年的民間智庫
作為獨立智庫的SPUR(San Francisco Plaining and UrbanResearch Association),其權威性建立在公正的立場與堅實的專業之上。不同於多數以抗衡政府錯誤施政為主要使命的民間團體,SPUR憑藉第三方組織的客觀性與專業性,扮演智庫角色,進行政策研發,帶領城市發展。SPUR與市民有良好的溝通平臺,深獲信賴,與舊金山市政府建立地位平等的夥伴關係。
Story 9
漢堡——IBA
帶動城市進化的國際建築展
IBA,是德文國際建築展的縮寫,雖被稱為「國際建築展」,但其使命與任務遠超過一個展覽,是一個集思廣益的智庫,也是促成區域轉型的機制。IBA先提出一個地區的願景作為區域共同努力的目標,然後化為一系列的方案;並非由上而下提出建設藍圖,而只是策略方向的勾勒。從民意聚集開始,到提案出現、調整、實現,IBA與政府和民間協力合作,共同創造,仿佛一個城市自我進化的過程。
原則4 新形態的民眾參與
民意的掌握與民眾參與的方法已經是現代城市治理最重要的課題。以往透過專業民意調查去捕捉如流水的民意,已不足以應對自主性極高且習慣於社群網站的新族群。更為分權、更為授權、更讓市民可以自主提案的民案參與新形態,已逐漸浮現。
Story 10柏林——Tempelhof 讓最佳方案逐漸浮現的方法
柏林Tempelhof機場廢棄多年,柏林市政府採取了「不知為不知」的策略,拒絕所有好大喜功的開發構想,而是讓市民提出各種實驗性的方案。最後,創造出一個有彈性、富實驗性、可以轉圈的運作模式。這個模糊摸索的過程或許能讓最佳方案自動浮現。
Story 11
阿姆斯特丹——WikiCity
維基百科給城市規劃的啟示
城市願景會議怎麼開?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學習維基百科網站的運作方式,將整座城市視為一個集體的大腦,透過開放式的市民參與形成集體智慧,發展出全新的城市規劃與溝通模式。這個模式的成功也證明了阿姆斯特丹是個以群眾智慧為基礎,不斷向前演進、充滿各種選擇的自由都市。
Story 12
紐約——Changeby Us
將市民創意化為實際行動
一個以城市綠化為主題的網站「Change by Us」,張貼在首頁上的虛擬便利貼是來自紐約各區市民五花八門的提案,徹底顛覆過去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透過這個網站,市民將自己的願望和想法分享給大家,也間接導引出「群眾智慧」(Wisdom of Crowd)的概念,在網絡上建立自己的社群鏈結,認識理念相同的朋友,集合眾人之力,共同實現美化家園的夢想。
原則5 創意行政與公私部門的合作關係
城市的開創性實驗大多立基於長期的策略性思考,待願景與策略提出之後,有賴政府內部破除本位主義,由首長帶領相關單位協力合作,方能完成共同設定的目標。都市再生的事業,需要許多新形態創意行政與公私部門合作的機制,傳統政府僵硬的公共行政作為,完全無法因應。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創意行政與新形態的公私部門合作機制,以展開「都市再生」行動出現的許多新挑戰。這兩個面向,可以被稱為是都市再生的成敗關鍵。
Story 13
漢堡——RISE
去除本位主義 整合行政資源的實驗
大部分的社會問題其實是因各種問題環環相扣而導致的。若一個社區的教育資源不足,重視教育的家庭便不會移入;少了消費族群,商圈就無法形成;在地經濟疲軟,工作機會也就減少;工作機會流失,原有居民只好移出;居民人口數下降,行政資源就會減少……
這些環環相扣的問題,不可能由市政府部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獲得解決。漢堡市政府透過「社區整合發展指標區」,診斷出社區的急迫性問題,然後由市長帶領各局處,集合資源,根本而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Story 14
阿姆斯特丹——GWL
住宅協會將自來水廠蛻變為模範社區
荷蘭的社會住宅經過百年布局,從與水爭地、共同建立社區,到細緻的都市計劃,追求社會正義、族群融合與可持續發展,才換得如今為世人稱頌的成果。如何藉由妥善的土地使用管制,利用民間的活力與彈性,以及如住宅協會的第三部門機制,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同時維持城市的國際競爭力,荷蘭的住宅政策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是許多以開發掛帥的城市領導人必須深入研究的課題。
Story 15
東京——大手町
如接力賽般的運動都市更新
東京車站周邊的大手町開發案以一塊種子土地為籌碼,進行如接力賽般的運動都市更新,成為日本第一個以這種模式獲得成功的案例。
中央與地方政府鬆綁過時法令,並提出願景。獨立行政法人UR都市再生機構,則負責協調民間業者與地主,共同合作。但中央政府將基地內的政府單位遷出,釋出一塊國有土地,做為運動式都市更新的籌碼,正是該區域成功的關鍵。
Story 16
東京——六本木Hills
民間主導、政府配合的超大型都市更新
六本木Hills案例之所以能夠歷經挑戰,費時17年完成,其關鍵在於森集團前社長森稔的願景、經驗與堅持。森稔將這個都市更新案視為落實東京新的理想都市形態——「垂直花園城市」的大好機會。
森稔曾說過,「從創業到現在,我們從沒靠轉賣土地賺取利益,而是通過與居民共同創造出來的建築物或城區價值來一決勝負。」透過核心價值的堅持與多年的努力,這一個超大型都更案終於完成。六本木Hills成為日本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由民間主導、政府配合的都市更新案。
原則6 創意經濟
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主要城市的中心商業區被視為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市中心需要建設成為吸引企業及相關高階服務業進駐的環境。因此,政府的都市再造已不僅是硬體的建設,而是城市總體發展與振興經濟的策略性思考的一環。為了吸引創意人才的進駐、創造創意氛圍、形成創意聚落,指導舊城更新的基本理念逐漸轉變為目標多元、內容豐富、更具人文關懷的都市再生理論。城市作為地區的經濟引擎、最核心的課題是如何將一個以生產製造為目的的城市、轉型為以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美學經濟及體驗經濟為目標的城市。目標的達成有賴軟硬體的配套與整合,並且重視公私部門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
Story 17
柏林——Betahaus
閒置公寓變身創業基地
一個廢棄的公寓,在Betahaus團隊經營之下,摸索出co-working的空間共享模式,成為人才與創意匯集的創業基地,大受柏林的年輕人及創意工作者歡迎。這個模式廣被複製,在世界各大城市蔚為風潮。
Story 18
柏林——Project Future
用文創產業帶動城市再生
柏林用了十年的時間,從一個產業中空、瀕臨破產的城市轉型為歐洲的創意與設計中心,創意產業已成為這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這個轉型的引擎——Project Future專案,幫助年輕的文創工作者形成群聚與產業鏈。小預算、大效益,負責該項目的十幾個政府公務員加上柏林產業網絡的領導者擔任軍師,讓柏林成功轉型,締造都市治理的新傳奇。
Story 19
巴塞羅納——22@Barcelona
都市再生的創意實驗室
面對發展停滯,市府官員往往挑選收入最多、速度最快、執行方法最簡單的開發方式——出賣大面積土地或容積,鼓勵房地產開發。巴塞羅納的市政府做了不一樣的選擇。22@Barcelona將大面積的舊工業引導開發為一個利用新科技與創意,帶動都市轉型的實驗場地。如今,衰敗的工業區已搖身一變成為巴塞羅納近十年經濟發展的下蛋母雞,更是城市治理策略的新典範。
Story 20
首爾——東大門
流行服飾帶動都市再生
南韓已經從製造業國家成功轉型成為設計創新國家,從東大門的服飾產業可以看到韓國成功推動文創產業的策略及其全方位效應。首爾市政府抓住抓住東大門鄰近區域快速成長的契機,結合產業轉型與觀光發展,頭過都市設計與更新,創造了一個兼具歷史感與現代感,而且產業蓬勃發展的新都市核心。
(註:圖片來自《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與網絡)
(封面圖片 photoed by Luke Stackpoole )
俞昌斌
俞昌斌,易亞源境首席景觀設計師,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國際會員。重度收納症和Evernote成癮患者,費曼GTD時間管理執行者,十年寫五本書和計劃走遍全球的景觀作家,從2006年寫新浪博客至今即便沒人看也繼續寫的景觀大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