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的今天,深圳正式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從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的發展舉世矚目。8月18日,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速度就是中國速度的縮影!
從空中俯瞰深圳灣,高樓鱗次櫛比,城市功能日趨完善。這是2018年8月13日無人機航拍的深圳地區。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這是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100%實現城市化,是中國第一個「國際花園城市」。
美好環境得益於產業創新、制度創新。高標準的綠色經濟體系、閉環推進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使深圳「生態紅利」釋放,生態文明之花綻放。這是2018年1月25日拍攝的地處城市腹地的深圳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風貌。新華社記者 王曉丹 攝
2019年5月20日,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落下帷幕。據統計,本屆文博會展出10餘萬件海內外文化產品,近6000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5月17日拍攝的文博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2019年4月26日,深圳機場碼頭往返珠海九洲港的「水上巴士」正式開通。該航線的開通有助於深圳機場打造「空地、空海、空鐵」聯程聯運的立體交通網絡。隨著新航線的開通,深圳機場碼頭水上航線可通達香港、澳門、中山、珠海等四座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圖為深圳機場碼頭至珠海九洲港的「水上巴士」駛離深圳機場碼頭。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作為深圳的一塊「飛地」,深汕特別合作區正藉助深圳的資源優勢融入國家戰略,聚力項目建設加速動能轉換,努力將曾經的粵東「經濟窪地」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粵港澳大灣區東部門戶區。2018年12月16日無人機拍攝的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賞花觀燈遊廟會,登山看海品美食。今年春節期間,深圳天氣晴好,不少景區遊客接待量再創新高。文明旅遊漸入人心,遊客們自覺排隊、 愛護環境設施、「人走垃圾不留」,讓藍天碧海、綠樹紅花的深圳更具「高顏值」。圖為2月7日,遊客在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遊覽。新華社供圖
這是一座充滿動力的城市,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因改革開放而強。
1979年仲夏,伴隨一陣開山炮響,中國第一個外向型工業園區——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從灘涂中奠基起步。20世紀80年代的深圳蛇口工業區(資料照片)。新華社供圖
這是2018年5月15日拍攝的廣東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新華社記者 丘根茂 攝
羅湖口岸作為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第一口岸」,不僅見證了深圳從邊陲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奇蹟,更見證了中國內地從打破封鎖開始,一步步邁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未來。6月13日拍攝的清晨第一批從深圳去往香港的旅客通過羅湖口岸邊檢。新華社記者 周自揚 攝
在深圳與香港相連的陸路邊境,一條經歷過喧囂繁華又陷入沉寂的老街,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熱潮中再度起航,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中英街,這個曾經的「勘界線」、曾經的「購物天堂」,在時代的大潮中幾度興衰起伏,見證著民族百年命運,見證著波瀾壯闊對外開放歷程。這是中英街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學思 攝
5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中英街及周邊城市景觀。新華社記者 孟晨光 攝
這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孕育出華為、大疆、騰訊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5月21日,華為公司創始人、CEO任正非在深圳華為總部接受媒體採訪。新華社記者 白瑜 攝
文化產業已成為廣東深圳市繼高新技術產業、金融業、物流業之後的第四大支柱產業。2002年深圳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規模約55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僅為2.5。到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531.3億元,佔全市GDP的6.5。2016年上半年,深圳市文化產業已實現增加值280億元,「支柱產業」作用凸顯。圖為騰訊公司的一名員工在工作,新華社資料圖。
這是一座充滿創新力的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成為中國的一面旗幟。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下稱「前海夢工場」)是一個幫助廣大青年實現創業夢想的國際化服務平臺。在這裡,除了深港的有志青年,還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新創業團隊。這是2018年10月25日拍攝的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深圳南嶺村靠投資高科技公司,「種」高科技項目,走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如今的「改革村」,已擁有兩個專業投資機構、一個生物醫藥加速器、數個科創產業園區,投資孵化生物科技、人工智慧、水下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物聯網等近10家初創企業。圖為居民在深圳南嶺村社區文體中心籃球場上運動。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憑藉在新能源領域的創新,比亞迪2018年營收同比增長22.79%;2018年11月30日無人機拍攝的深圳比亞迪總部「雲軌」列車在運行調試中。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一座國際化創新型城市。39年來,深圳不斷創造新奇蹟,實現新跨越。深圳特區39歲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