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科爾祖父母對亞美尼亞人的幫助:拯救了一個民族

2020-12-24 直播吧

1915年4月24日,許許多多的亞美尼亞人民遭到了土耳其人的屠殺,事後統計有超過150萬亞美尼亞人在那段時間裡被殺害,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知識分子、作家以及醫生等社會的各界人士。無數的亞美尼亞人不得不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後來這場屠殺被歷史學家們稱為種族滅絕,不過土耳其人堅持認為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滅族。亞美尼亞人的遭遇也受到了美國人的同情,在那個年代同情亞美尼亞人也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

當時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領導的美國政府當即決定為那些難民們籌集各種物資和救援力量,美國社會的各界人士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難民。美國人還用挨餓的亞美尼亞人作為例子來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糟蹋食物。但是一戰發生後美國對亞美尼亞人的援助力度減小了很多,戰爭結束後他們又加大了援助的力度,1919年美國政府還通過了一項和近東援助組織合作的議案,史蒂夫科爾的祖父母斯坦利-科爾和埃爾莎-科爾(原名埃爾莎-雷克曼)就是那個時候加入到了援助行動中。紀錄片製作人安尼-霍瓦尼西安說:「那些亞美尼亞人原本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斯坦利是基督教長老會部長的孩子,那時候他在軍隊裡但不是服役狀態,他在沃爾特裡德國家軍事醫療中心當藥劑師。有人過來說了近東援助組織需要人手去奧斯曼帝國幫助難民,斯坦利毫不猶豫地就去了。」霍瓦尼西安是科爾的高中同學,她的爸爸曾經和科爾的爸爸一起在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當老師。

斯坦利和許多有愛心的美國人一起漂洋過海去了那裡幫助難民,當時埃爾莎-雷克曼從威斯康星大學畢業後在土耳其的亞美尼亞大學教書,斯坦利在近東組織裡認識了埃爾莎並且最後相愛結婚,這個組織是專門為了幫助受難的亞美尼亞人的。

1919年斯坦利待在阿勒頗,那是敘利亞最大的城市,斯坦利的主要職務是醫療衛生官員,他要照顧那些在死亡行軍中僥倖存活下來的難民,很少一部分人能在死亡行軍中活下來,他們穿越了敘利亞沙漠經歷了飢餓、缺水、性虐待、非法買賣以及暴力虐待。斯坦利照看的人大多都是女人和小孩,後來他去了赫拉曼馬拉什參加救援工作。1920年2月法國軍方撤離了那裡,留在那裡的亞美尼亞人再次受到了土耳其人的殺害,斯坦利親眼見證了那一切,那些人經歷了持續三周的屠殺行動。1922年斯坦利和埃爾莎一起加入了近東組織的孤兒院,那裡都是亞美尼亞的孤兒,那年斯坦利和埃爾莎結婚了,一位亞美尼亞孤兒當了他們婚禮的花童,第二年那裡爆發了瘧疾,最後他們不得不放棄那裡。最後二人兜兜轉轉回到了黎巴嫩,並且在貝魯特的美國大學裡教書,斯坦利是大學生物化學系的主任,埃爾莎則是女學生的教務長,他們一共育有四個孩子,科爾的父親馬爾科姆就是在貝魯特長大的。1982年馬爾科姆成為了這所大學的總裁,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兩個地區仍然充滿了激烈的獨立戰爭。那時候科爾正在亞利桑那大學讀書,在父親的影響下他的世界觀已經慢慢成形了。

不過年幼的科爾更關心籃球多一點,現在已經53歲的科爾很清楚長輩們對他的影響有多麼大,雖然他已經有八枚總冠軍戒指了,可是這些和父母以及家族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有段時間科爾一直待在國外,他去過法國、突尼西亞和埃及等很多國家,而他的父母經常在家裡舉行燒烤聚會,來參加聚會的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在科爾看來那就像一個國際節一樣。科爾很清楚自己的祖父母曾經救助過很多亞美尼亞人的故事,但是他第一次切身體會到祖父母的行為有多麼大的影響力,是在一個周六晚上的亞美尼亞學校裡。那天學校的禮堂裡擠滿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了祖父母救助孩子的後代以及社會的各界人士,很多亞美尼亞人的後代可以自由地週遊世界完全是因為科爾祖父母當年的偉大行為。那是這所學校的第38屆年度晚會,整個禮堂布置得十分漂亮,因為科爾的到來這場晚會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和科爾一起來的還有他的家人,舊金山的市長布裡德以及女議員傑基-斯佩爾也參加了這次晚會。現在是富國銀行財產抵押諮詢師的瓦漢-德魯尼亞在襯衫外穿了一件亞利桑那大學藍色球衣也來到了現場,74歲的阿納希德-卡奇安從丹佛開車來到了這裡,他的父親當年也受到了科爾祖父母的救助。

科爾作為這次晚會的榮譽嘉賓感受著本應該是祖父母的榮譽,這次晚會超過400人是來致謝的,據不完全統計這是很多年以來致謝人數最多的一次晚會,他們一一向科爾表達著對他祖父母的感激之情。科爾接受著這些人的膜拜,那一刻他代表著祖父母,很多人都和科爾分享了當年的故事,並且多次感謝了科爾的家族。聖荷西大學總裁瑪麗-帕帕齊安說:「現場有一種十分感人的能量,我比較了解科爾家族的故事,他們家族做過很多偉大的事情,那場晚會的意義很特殊,許多人積攢了很多年的感激之情都釋放了出來。」

科爾很喜歡亞美尼亞社區,他也知道家族當年的故事,他記得祖父母有一些亞美尼亞朋友。幾乎每位亞美尼亞人都在家裡掛一張阿勒山的照片,那是他們都十分堅信諾亞方舟最後停留的地方,同時這也是這個國家的象徵。那些詞尾有「ian」的姓氏一定是亞美尼亞人。當科爾知道他十分敬佩的籃球教練傑瑞-塔卡尼安也是亞美尼亞人,他感到很不可思議,並且反覆詢問了父親以確定這個事實。勇士隊助教羅恩-亞當斯出生在夫勒斯諾人,那是加州亞美尼亞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亞當斯在一次客場之旅中和一些人聊起了科爾家族的故事,他們都對此十分感興趣。

科爾的祖父斯坦利還寫了一本書叫《The Lions of Marash》,這本書在1973年出版後成為了亞美尼亞人的必讀著作,書裡有斯坦利對於當年亞美尼亞人被屠殺的一些目擊證詞。科爾祖父母當年為了救助那些人冒了很大的風險,後來那些孩子們成為了各行各業的精英。這場晚會最動人的時刻應該是紀錄片《科爾:和平的勇士》預告片放映的時候,這部紀錄片很快就要完成了。其中有個片段是科爾祖父在信中的一段話被念了出來,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感動了,科爾也留下了淚水,那天距離科爾的祖父寫下這封信已經過去了99年。

信的內容如下:今天晚上是這個冬天最寒冷的一天,許多倖存下來的亞美尼亞人打算繼續向外面逃亡,他們有很多人都會死在土耳其人的迫害下或是嚴酷的寒冬,我們收留的孤兒和老人會繼續和我們待在一起。也許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幫助一些倖存下來的亞美尼亞人,保住他們的性命。假如土耳其人無視我們的國家和財產,我們會和他們戰鬥到底,過去幾周的屠殺勢必會成為歷史的汙點。無論將來會發生什麼,我已經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死亡對我來說並不可怕,愛和希望能幫助我戰勝這一切。——斯坦利

這些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話觸動了全場所有人,同時也喚醒了科爾對於自己祖父的記憶。祖父去世的時候,科爾才10歲,在他印象中祖父的手特別巧,祖父每次從新澤西州普林斯頓走很遠來加州看他時,總會幫助他修建點什麼。科爾記得自己當年和祖父買了木頭和金屬網修建兔子籠的情景,他很清楚祖母埃爾莎是多麼得善良,她總是會給科爾做他很喜歡吃的菜。科爾說:「對那些人來說我的祖父母是英雄,不過對我而言他們就是我的祖父母。」

在宴會結束的時候,科爾和家人以及當年亞美尼亞人的後代一起跳了亞美尼亞的傳統舞蹈,他們一起手拉手享受著生命的快樂。前段時間科爾又一次參加了這樣的活動,前來感謝的亞美尼亞人還給他送了一座諾亞方舟的小雕像作為紀念物。科爾說:「我是在海外長大的,接觸過很多國家的人,對自己家族的背景也很了解,可能是家庭環境讓我學會了用更遠的目光看待身邊的一切,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們的行為。其實人們的內心很大程度上都是相通的,大家來自不同文化的國家和教育背景,但這並不阻礙我們可以聯繫到一起,而體育運動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人們可以因為體育的很多東西聯繫到一起,無論是因為某支球隊還是某位球員,兩個人可以通過體育文化建立一種感情上的紐帶。比如史蒂芬-庫裡在全世界都有很多球迷,他們都因為庫裡產生了某種聯繫,還有凱文-杜蘭特也有很多慈善行為,他們對球迷們產生了發自內心的影響。那些受球星影響的年輕球迷們,正在球星的積極影響下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霍瓦尼西安在製作紀錄片的時候,對科爾家族的一些人進行了訪問,她還看了斯坦利和埃爾莎當年寫的很多信,其中有一封信中寫道每當他用打字機寫一個字的時候就可以聽到一聲槍響。正是這些信讓亞美尼亞人當年經受的苦難被更多人所了解,當年的歷史不會被埋沒,他們在失去家鄉後流浪到了世界的各個地方,但這依然改變不了他們身為亞美尼亞人的事實。不過他們國家的文化丟失了很多,亞美尼亞許多的文化遺產都流失了,例如這個國家的語言和教堂。

1991年蘇聯解體後,亞美尼亞共和國成立,但是這個國家以前的土地大多被土耳其佔領了。霍瓦尼西安的名字來源於以前亞美尼亞王國的首都阿尼市,阿尼表示這座城市裡有1001座教堂,那裡的宗教建築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現在土耳其人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主人。亞美尼亞宗徒教會的人在阿尼教堂住了有半個世紀,現在以前的那座圓頂基督教堂已經廢棄了。

亞美尼亞種族當年遭遇大屠殺的真實性遭受到了人們的質疑,但是科爾祖父母的信成為了那場屠殺的有力證據,當年的很多故事都在信中被保留了下來,世界應該知道當年的一些真相,這也是紀錄片最大的作用之一,在紀錄片《科爾:和平的勇士》的預告片中,導演從幕後的視角介紹了屠殺一開始的發展。霍瓦尼西安說:「科爾祖父母的日記非常真實也很偉大,他們在各個地方救下了很多人,為了更多人的生命他們可以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晚上他們把自己的經歷都寫了下來,這是他們留給那些亞美尼亞人的財富。我的祖母是個孤兒,在她六個月的時候自己的雙胞胎姐妹被人帶走,從此便失去了消息,我的祖父有8個兄弟姐妹,當他多年後重新回到村裡時,所有人都離開了。像這樣的故事是你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聽了,總有些人覺得這些是編造的,不過幸虧科爾的祖父母給我們留下了最真實的證據,當年是很多像科爾祖父母那樣的美國人幫助了亞美尼亞人。」

原文:Marcus Thompson II

編譯:晴天

相關焦點

  •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為什麼水火不容?亞美尼亞民族的悲慘歷史!
    先說亞美尼亞,亞美尼亞是一個有著3000年歷史的民族,在公元元年前後亞美尼亞王國橫跨了兩個大陸,連羅馬人也在他們手上輸過幾次,後來亞美尼亞慢慢衰落,直到滅亡,最後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亞美尼亞民族到一戰的時候,亞美尼亞人遭遇了一次劫難,奧斯曼土耳其戰爭部長親自率軍進攻俄羅斯高加索地區,被打了一個大敗而歸,戰爭部長回來之後推卸責任,戰爭打輸了不是因為自己的問題,而是稱因為有內鬼
  • 奧斯曼土耳其為什麼要屠殺亞美尼亞民族?
    亞美尼亞高原是亞洲西部火山熔巖高原,主要由厄爾布爾士山脈、扎格羅斯山脈、託羅斯山脈和龐廷山匯聚而成,面積40萬平方千米。在亞美尼亞高原上,生活著亞美尼亞民族,而這片高原也以這個民族而命名。亞美尼亞是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西元301年,亞美尼亞王梯裡達底三世定基督教為國教。
  • 亞美尼亞大使講述一個真實的亞美尼亞
    在這裡居住著一個勤勞、善良的民族——亞美尼亞人。 這個人口300餘萬,面積不到3萬平方公裡的國家,卻有著悠遠而沉重的歷史;人民彬彬有禮,待人赤誠;大大的羊肉串是當地的著名美食。18日,亞美尼亞大使做客人民網,講述一個真實的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人幸福嗎 被問到央視的經典問題,亞美尼亞大使阿爾緬?
  • 亞美尼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亞美尼亞是一個單一民族、多黨、的民主國家,同時擁有許多古老的文化遺產。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的內陸國家,不靠近海洋而且國內多高山地形,這就註定了亞美尼亞不是一個發達國家。亞美尼亞的總人口大約在307萬左右,亞美亞近幾年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老齡化嚴重。亞美尼亞無論從自身經濟還是人口和國土面積來講,它都遠弱於自己東邊的鄰居亞塞拜然。
  • 亞美尼亞石榴藝術:絲路文化交流的見證與民族精神建構的符碼
    [6]公元3世紀開始,亞美尼亞先後遭受過波斯薩珊王朝、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的侵略,公元 16 世紀到 18 世紀又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後又被伊朗薩非王朝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瓜分。19世紀被俄國兼併,後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7]數個世紀裡,亞美尼亞人或接受奴役,受人宰割,或被迫遷徙,異地求生,一直生活在動蕩不安中,還經歷了數次種族屠殺,國家歷經列強的瓜分。
  • 亞美尼亞山雨欲來?為何說俄羅斯不會幫助亞美尼亞清算親美派?
    經過一個半月你死我活的較量,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戰爭終於偃旗息鼓。 尤其是亞美尼亞,不僅老中青幾代人齊上陣,連總理夫人都不愛紅妝愛武裝,讓世界都看到了亞美尼亞志在必得的堅定決心。 然而現實情況卻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儘管亞美尼亞拿出了120%的決心,但卻輸得底褲不剩。不僅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亞美尼亞還失去了納卡地區的阿格達姆、哈薩克及克爾巴佳地區約2000平方公裡土地,這佔到了納卡總面積的一半左右。
  • 亞美尼亞,上帝的千年鐵粉
    因為亞美尼亞人的基督教信仰,被信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認為是西方的走狗。亞美尼亞人在帝國備受歧視,因為受不了盤剝和壓榨,一直生活在起義-被鎮壓-再起義的循環往復中。同時,亞美尼亞私下還和俄國有聯繫,幻想著俄國大哥能夠拯救他們於水火。
  • 還記得亞美尼亞人嗎?
    在將「承認亞美尼亞大屠殺是種族滅絕」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一部分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罕見地達成一致。「忽視人類所受的苦難不是我們作為人所應該做的事情。」來自新澤西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梅內德斯在參議院就該決議投票前發表演說時稱,「那不是我們作為一個國家應該支持的。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這一點應該一直在我們的外交政策中得以體現。」  可是,民主黨人在這一問題上一直口是心非。
  • 亞美尼亞人 國外多於國內
    亞美尼亞為獨立國協各國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近日,記者從莫斯科乘飛機抵達亞首都葉里溫。從莫斯科至葉里溫的「空中巴士」上座無虛席,與莫斯科至提比里西航班上的寥寥幾人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然而,現實中的葉里溫又沒有飛機上那樣的生氣,讓人有「人去樓空」之感。一打聽才知道,亞美尼亞人在國外。
  • 亞美尼亞公然違約?普京也無計可施 亞塞拜然:不服再戰
    當諾亞將拯救人類的方舟停靠在亞拉拉特山時,他絕對想不到,銜回橄欖枝的鴿子並沒有給山下這片土地帶來永久的和平和希望。自稱諾亞後代的亞美尼亞人,在享受了短暫的安寧後便在蘇聯帝國崩解中飄搖。百餘年間,阿亞兩國多次兵戎相見,為雙方增添了無數了新仇舊恨。
  • 亞美尼亞人努內的中國夢
    (鞠川江 攝)在山東省的榮成市提起亞美尼亞人努內,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她在中國農村追求幸福生活的故事。她的咖啡館和美食館更是榮成市的旅遊品牌,旅遊者和外國海員來到榮成市都會去她的咖啡館和美食城。在努內的美食城二樓掛著她的全家福,上面用漢語寫著「愛在中國」。然而這一切來之不易。「你們不會想像到我是經歷了多少艱辛才擁有了現在的一切。」
  • 亞美尼亞大屠殺引發種族滅絕爭議
    路透社4月23日發表103歲亞美尼亞老婦回憶——《100年前1915至1923年期間的亞美尼亞大屠殺》:今年4月剛滿103 歲的西爾娃德至今還清楚記得,當年法國軍人是怎樣由奧斯曼帝國手中,把她、她的姊妹和他們的父母從大屠殺中救出來的;最先讓她們從土耳其撤到埃及,最後來到今亞美尼亞首都。
  • 美籍亞美尼亞人,父母輾轉土耳其和美國之間,他卻選擇參加了美軍
    眾所周知,喬治·賈斯卡利安(George Juskalian)是美軍著名的美籍亞美尼亞人,生於1914年6月7日,卒於2010年7月4日,在美國陸軍服役30多年,參加過二戰、韓戰和越戰。1936年6月從波士頓大學畢業後加入美國陸軍,被授予少尉軍銜。
  • 數百歐洲人準備幫助亞美尼亞作戰:「我們想粉碎...
    39歲的希臘前特種部隊士官告訴我們,「我想與我的兄弟亞美尼亞人並肩戰鬥,既不是為了獲得榮譽,也不是為了獲得宣傳。我想幫助我們的兄弟姐妹,他們是基督徒。」他在科索沃和阿富汗的戰爭中經驗豐富。為了尋找前往納卡的信息,他發現了一個網頁,上面刊登了9月28日發布的「自願加入亞美尼亞共和國軍隊」的帖子,帖子回應了亞美尼亞共和國總理的呼籲,號召「亞美尼亞僑民的青年」回國參戰。
  • 後視鏡: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恩怨由來
    1 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中,最主要的表現在於亞阿雙方長期圍繞著哪個民族更早來到外高加索地區的問題爭論不休。根據亞塞拜然的說法,亞美尼亞人是19世紀才來到該地區的,而亞塞拜然人則更早出現在這裡。
  • 一個千年無法癒合的傷口|外高加索二十天旅行之亞美尼亞
    天氣好的時候,亞拉臘山出現在葉里溫的天際線上,這讓亞美尼亞人有多悲情。這是所有亞美尼亞人心中永遠的痛。再看外高加索歷史,千百年來,這裡是列強博弈、民族糾葛、宗教矛盾融匯交織的一個要衝。亞美尼亞自古以來是一個弱小國家,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相繼被古羅馬、波斯、奧斯曼土耳其等帝國侵略,國土面積不斷被瓜分,多數時候是其他帝國的附庸,期間雖也曾短暫獨立過,但始終處於幾大帝國之間的緩衝地帶,它的獨立,有賴於那幾個帝國之間的勢力平衡。20世紀初,亞美尼亞慘遭奧斯曼土耳其對其的種族大清洗,150多萬人死亡和流離失所。1922年亞美尼亞成為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
  • 探秘絲路行:亞美尼亞 絲綢與十字架翻越高加索山脈
    拜佔庭風格的教堂,神秘莊嚴▲作為高加索三國之一的亞美尼亞,是三國中最強大的民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建立的亞美尼亞王國,所轄的傳統疆域包括現在的高加索地區及土耳其東部的廣大領土。放眼世界,一個民族的發展,無非是統治者和帝王之路。在外族不斷入侵和壓迫下,亞美尼亞領土不斷地縮小直至現在可憐的2.98萬平方公裡,不及我們新疆的一個縣城。
  • 烏龍球讓人記憶猶新 阿-科爾對前途現在不敢多說
    記者姜軼倫敦報導 如果不是克利希受傷,溫格會不會在明天凌晨對切爾西的比賽中使用阿什利·科爾還是一個問題。兩個月前,傑拉德在聯賽杯決賽對切爾西的比賽中打進的那粒致命的烏龍球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而阿森納呢,在可能缺少亨利後,卻再也經受不起烏龍球的打擊。  不過現在,亨利能否出場還是一個問題,而科爾將肯定出現在阿森納的首發陣容中。
  • 亞塞拜然國土,為什麼被亞美尼亞一分為二?
    公元前190年,他們曾在高加索山南麓建立從裏海西岸延伸到地中海東岸的「亞美尼亞王國」,今天的納卡地區和納希切萬地區也在亞美尼亞王國境內。▲鼎盛時期的亞美尼亞王國高加索山脈海拔高,是一個天然屏障,戰略位置重要。亞美尼亞王國成立以後就面臨著周邊列強的覬覦,尤其是伊朗的波斯薩珊王朝。
  • 最近跟亞塞拜然交火的亞美尼亞,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亞美尼亞是一個單一民族、多黨、的民主國家,同時擁有許多古老的文化遺產。亞美尼亞是一個位於西亞的內陸國家,不靠近海洋而且國內多高山地形,這就註定了亞美尼亞不是一個發達國家。亞美尼亞的總人口大約在307萬左右,亞美亞近幾年的出生率有所下降,人口老齡化嚴重。亞美尼亞無論從自身經濟還是人口和國土面積來講,它都遠弱於自己東邊的鄰居亞塞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