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譽為「第二麵包」、「蔬菜之王」、「十全十美的食物」等美名的馬鈴薯,從最初的野生植物發展成為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後的第四大食用作物,從普通百姓餐桌上的食材到馬鈴薯全產業鏈中的基礎原料。小小的馬鈴薯實現了完美的嬗變,而讓馬鈴薯真正實現「脫胎換骨」的背後,是那些不斷創新發展的馬鈴薯企業。
坐落在「中國薯都」烏蘭察布市,成立於2008年的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以馬鈴薯研發創新為主的企業。民豐薯業把幸福農民、強大中國作為企業的神聖使命,堅持以農為本、科學發展的戰略思想,以高新技術為引擎,不斷致力於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和脫毒種薯的擴繁推廣。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集馬鈴薯研發、種薯生產、分級選種、物流倉儲、推廣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之一,獲得「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等諸多榮譽,更成為我市全力打造的「馬鈴薯研究中心」和「中國薯都核心區」。
強大的智力資源
百年基業,以人為本。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企業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為了能夠保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民豐薯業通過成立專門的人力資源中心,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保障」。
「作為家鄉人,我有義務為家鄉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我會把自身所擁有的全部能量奉獻給民豐薯業和家鄉人民。」面對記者,自治區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21人才工程」入選者、民豐薯業馬鈴薯研究院院長張劍峰博士激動地說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遠在青島農業大學任職的張劍峰悉聞家鄉的企業需要馬鈴薯專業型人才,他沒有片刻猶豫便加入到民豐薯業大家庭中。
張劍峰只是民豐薯業在本地人才流出再引進當中重要的一員。民豐薯業在實施立足本土、拓展外部的人才引進機制措施中,不斷加大對內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多渠道、多方位地引進高素質、高技術人才。通過與高校、招聘媒介等的聯合,不斷拓寬引進渠道,充實民豐薯業的人才資源庫。現在,民豐薯業已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烏蘭察布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建立起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通過學習、實踐,民豐薯業已建立起來一套完善的『選、用、育、留』的人才管理機制。」民豐薯業人力資源中心主任紀振偉告訴記者。
2013年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的海南籍大學生唐望端,在畢業後選擇工作地時,經過多番考慮,最終選擇了民豐薯業作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平臺。「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性工作,我覺得民豐各方面都比較適合我的理想目標,我相信在這裡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何才能留得住引進來的人才?民豐薯業通過對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在公司上下形成了你超我趕的良好發展氛圍,並且努力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技術評定、後勤保障等多方位的服務,真正實現了引進的人才留得住,留住的人才用得上。
如今,在民豐薯業,僅專家、教授級人才就有14名,博士、碩士、本科等技術骨幹28名。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在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中,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隨3名太空人一同遨遊太空的還有民豐薯業的8個馬鈴薯品種。在經歷15天的太空「漫步」之後,民豐薯業的8個馬鈴薯品種安全落地。如今,這8個品種在民豐馬鈴薯研究院已出芽並在試管內培養成功,並且即將進入到田間生長階段。「航天育種」,這是民豐薯業在馬鈴薯研發創新上的一大成功突破。
為了適應馬鈴薯發展嚴格的科學需求,民豐薯業於2010年12月專門成立了全區第一家民營性質的馬鈴薯研發機構——內蒙古民豐馬鈴薯研究院,並下設了6個研究室,負責馬鈴薯種質資源研究保護、新品種培育、馬鈴薯莖尖脫毒、倉儲及新技術研究、科技成果推廣等工作。
從2010年成立以來,內蒙古民豐馬鈴薯研究院已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800平方米實驗中心、4000平方米現代化智能聯棟溫室、1000畝試驗示範基地,專門用於馬鈴薯育種、繁育、病害防治研究。
「今年我的馬鈴薯畝產已經達到了7千多斤,但距我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明年一定要達到更高的產量。」和民豐薯業合作多年的商都縣卯都鄉種植大戶王國棟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道。
而讓王國棟自信的原因,則是其背後民豐薯業強大的科研團隊支持。內蒙古民豐薯業馬鈴薯研究院的研發團隊,已先後完成了「馬鈴薯卷葉病毒」、「航天育種試驗」、大規模霧培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技術研究等12個高新科研項目的研究,並承擔了國家支撐計劃「馬鈴薯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馬鈴薯國家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科研項目。特別是民豐自行研發的「馬鈴薯專用溫室」、「馬鈴薯種植溫室遮陽差動系統」等8項成果,都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馬鈴薯產業化新品種「民豐紅」也榮獲了中國民營科技創新成果金獎。
如今,一個個馬鈴薯科研項目正如那一顆顆馬鈴薯幼苗,在民豐茁壯成長。
良好的社會效益
今年9月30日,記者在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察右前旗大土城馬鈴薯標準化種植農場,見到農場總經理楊巨才時,他正在指揮收穫馬鈴薯。只見一個個黃澄澄的馬鈴薯隨著收穫機的走過,破土而出。
「我和民豐薯業合作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每年秋天,馬鈴薯收穫的時候,總公司都會按照合同價格進行收購。今年僅馬鈴薯一項,就可以為我增加10多萬元的收入。」楊巨才告訴記者,背靠民豐薯業這棵大樹,他已經獲得了不小的收益了。
像楊巨才這樣,依託民豐薯業獲得收益的馬鈴薯種植戶,在全國還有很多。
自2008年成立之初,民豐薯業就把服務「三農」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宗旨和社會責任,在不斷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積極發揮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的示範、引導、幫扶作用,全力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為了更好地推動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民豐薯業於2008年在自治區率先引進使用噴灌、滴灌、標準化種植、機械化作業等先進生產設施、設備和技術,並積極示範推廣,帶動了全區上百萬畝馬鈴薯種植區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產業化經營。並投入巨資先後在集寧區、卓資縣、察右中旗、四子王旗等馬鈴薯主產區建設大型智能倉儲庫,還積極開展代儲、收儲業務,不僅緩解了當地收穫期銷售難、倉儲難的突出矛盾,又幫助種植戶規避了生產風險,提高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民豐薯業每年10萬噸優質脫毒種薯及相應技術服務的提供,從2009年以來,已累計為農戶提供脫毒種薯30多萬噸,使農民的純收入增加數億元。
此外,民豐薯業還通過積極推行「訂單種植」、「貸款擔保」、「種薯扶貧」、「免費培訓指導」等幫扶模式,採取「公司+農場(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利益聯結模式,已累計幫助1萬多農戶解決了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資金、技術、銷售等難題,幫助8000多農村人口解決了就業,走上致富之路。
「未來的民豐薯業將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向更全面、更高端的方向發展,一定要做成全國最大的農業科技型企業。」展望未來,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自信滿滿。(內蒙古商務之窗)
更多資訊請關注中國薯網(www.tudoue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