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區資訊】內蒙古民豐薯業打造馬鈴薯行業的「航空母艦」

2021-02-25 薯網

  被人們譽為「第二麵包」、「蔬菜之王」、「十全十美的食物」等美名的馬鈴薯,從最初的野生植物發展成為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後的第四大食用作物,從普通百姓餐桌上的食材到馬鈴薯全產業鏈中的基礎原料。小小的馬鈴薯實現了完美的嬗變,而讓馬鈴薯真正實現「脫胎換骨」的背後,是那些不斷創新發展的馬鈴薯企業。

  坐落在「中國薯都」烏蘭察布市,成立於2008年的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以馬鈴薯研發創新為主的企業。民豐薯業把幸福農民、強大中國作為企業的神聖使命,堅持以農為本、科學發展的戰略思想,以高新技術為引擎,不斷致力於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和脫毒種薯的擴繁推廣。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集馬鈴薯研發、種薯生產、分級選種、物流倉儲、推廣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之一,獲得「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等諸多榮譽,更成為我市全力打造的「馬鈴薯研究中心」和「中國薯都核心區」。

  強大的智力資源

  百年基業,以人為本。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是企業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為了能夠保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民豐薯業通過成立專門的人力資源中心,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保障」。

  「作為家鄉人,我有義務為家鄉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我會把自身所擁有的全部能量奉獻給民豐薯業和家鄉人民。」面對記者,自治區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21人才工程」入選者、民豐薯業馬鈴薯研究院院長張劍峰博士激動地說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遠在青島農業大學任職的張劍峰悉聞家鄉的企業需要馬鈴薯專業型人才,他沒有片刻猶豫便加入到民豐薯業大家庭中。

  張劍峰只是民豐薯業在本地人才流出再引進當中重要的一員。民豐薯業在實施立足本土、拓展外部的人才引進機制措施中,不斷加大對內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多渠道、多方位地引進高素質、高技術人才。通過與高校、招聘媒介等的聯合,不斷拓寬引進渠道,充實民豐薯業的人才資源庫。現在,民豐薯業已與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烏蘭察布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建立起了長期的合作關係。

  「通過學習、實踐,民豐薯業已建立起來一套完善的『選、用、育、留』的人才管理機制。」民豐薯業人力資源中心主任紀振偉告訴記者。

  2013年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的海南籍大學生唐望端,在畢業後選擇工作地時,經過多番考慮,最終選擇了民豐薯業作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平臺。「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性工作,我覺得民豐各方面都比較適合我的理想目標,我相信在這裡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何才能留得住引進來的人才?民豐薯業通過對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在公司上下形成了你超我趕的良好發展氛圍,並且努力提供優厚的福利待遇、技術評定、後勤保障等多方位的服務,真正實現了引進的人才留得住,留住的人才用得上。

  如今,在民豐薯業,僅專家、教授級人才就有14名,博士、碩士、本科等技術骨幹28名。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在地動山搖般的轟鳴聲中,搭載著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隨3名太空人一同遨遊太空的還有民豐薯業的8個馬鈴薯品種。在經歷15天的太空「漫步」之後,民豐薯業的8個馬鈴薯品種安全落地。如今,這8個品種在民豐馬鈴薯研究院已出芽並在試管內培養成功,並且即將進入到田間生長階段。「航天育種」,這是民豐薯業在馬鈴薯研發創新上的一大成功突破。

  為了適應馬鈴薯發展嚴格的科學需求,民豐薯業於2010年12月專門成立了全區第一家民營性質的馬鈴薯研發機構——內蒙古民豐馬鈴薯研究院,並下設了6個研究室,負責馬鈴薯種質資源研究保護、新品種培育、馬鈴薯莖尖脫毒、倉儲及新技術研究、科技成果推廣等工作。

  從2010年成立以來,內蒙古民豐馬鈴薯研究院已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800平方米實驗中心、4000平方米現代化智能聯棟溫室、1000畝試驗示範基地,專門用於馬鈴薯育種、繁育、病害防治研究。

  「今年我的馬鈴薯畝產已經達到了7千多斤,但距我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明年一定要達到更高的產量。」和民豐薯業合作多年的商都縣卯都鄉種植大戶王國棟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道。

  而讓王國棟自信的原因,則是其背後民豐薯業強大的科研團隊支持。內蒙古民豐薯業馬鈴薯研究院的研發團隊,已先後完成了「馬鈴薯卷葉病毒」、「航天育種試驗」、大規模霧培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生產技術研究等12個高新科研項目的研究,並承擔了國家支撐計劃「馬鈴薯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馬鈴薯國家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科研項目。特別是民豐自行研發的「馬鈴薯專用溫室」、「馬鈴薯種植溫室遮陽差動系統」等8項成果,都已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馬鈴薯產業化新品種「民豐紅」也榮獲了中國民營科技創新成果金獎。

  如今,一個個馬鈴薯科研項目正如那一顆顆馬鈴薯幼苗,在民豐茁壯成長。

  良好的社會效益

  今年9月30日,記者在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察右前旗大土城馬鈴薯標準化種植農場,見到農場總經理楊巨才時,他正在指揮收穫馬鈴薯。只見一個個黃澄澄的馬鈴薯隨著收穫機的走過,破土而出。

  「我和民豐薯業合作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每年秋天,馬鈴薯收穫的時候,總公司都會按照合同價格進行收購。今年僅馬鈴薯一項,就可以為我增加10多萬元的收入。」楊巨才告訴記者,背靠民豐薯業這棵大樹,他已經獲得了不小的收益了。

  像楊巨才這樣,依託民豐薯業獲得收益的馬鈴薯種植戶,在全國還有很多。

  自2008年成立之初,民豐薯業就把服務「三農」作為企業發展的根本宗旨和社會責任,在不斷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積極發揮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的示範、引導、幫扶作用,全力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為了更好地推動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民豐薯業於2008年在自治區率先引進使用噴灌、滴灌、標準化種植、機械化作業等先進生產設施、設備和技術,並積極示範推廣,帶動了全區上百萬畝馬鈴薯種植區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機械化作業、產業化經營。並投入巨資先後在集寧區、卓資縣、察右中旗、四子王旗等馬鈴薯主產區建設大型智能倉儲庫,還積極開展代儲、收儲業務,不僅緩解了當地收穫期銷售難、倉儲難的突出矛盾,又幫助種植戶規避了生產風險,提高了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民豐薯業每年10萬噸優質脫毒種薯及相應技術服務的提供,從2009年以來,已累計為農戶提供脫毒種薯30多萬噸,使農民的純收入增加數億元。

  此外,民豐薯業還通過積極推行「訂單種植」、「貸款擔保」、「種薯扶貧」、「免費培訓指導」等幫扶模式,採取「公司+農場(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利益聯結模式,已累計幫助1萬多農戶解決了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資金、技術、銷售等難題,幫助8000多農村人口解決了就業,走上致富之路。

  「未來的民豐薯業將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向更全面、更高端的方向發展,一定要做成全國最大的農業科技型企業。」展望未來,內蒙古民豐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自信滿滿。(內蒙古商務之窗)

更多資訊請關注中國薯網(www.tudouec.com)

相關焦點

  • 壯美內蒙古 亮麗風景線|「中國薯都」燕麥飄香 百姓走上脫貧致富路
    內蒙古民豐種業有限公司的馬鈴薯培育試驗基地  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輝)烏蘭察布市因種植和產出了內蒙古近一半、全國六分之一的馬鈴薯,在我國地市級位居第一,被譽為「中國薯都」。  如今,「中國薯都」燕麥飄香,百姓走上脫貧致富路。
  • 【媒體聚焦】馬鈴薯成為「致富薯」 ——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發展掠影
    …… 無論是種植馬鈴薯、收穫馬鈴薯,還是銷售馬鈴薯,安定區廣大薯農都情不自禁地放聲歌唱,誇家鄉的洋芋是「寶貝蛋」。 從自給自足到產業培育,從實施「洋芋工程」到發展馬鈴薯產業,從建設「馬鈴薯之鄉」到打造「中國薯都」核心區,安定區把小土豆做成了大產業,打造了馬鈴薯產業新「高地」,實現了從「救命薯」「溫飽薯」到「脫貧薯」「致富薯」再到「小康薯」的「三級跳」。
  • 直播回顧| 創新「薯」不盡,巧用美國馬鈴薯烹出10道創意菜
    馬鈴薯是餐桌上的常客,在中西餐中都有廣泛運用,一直以來備受廚師們的青睞。今年上海國際食品飲料及餐飲設備展覽會(FHC)上,美國馬鈴薯(Potatoes USA)來到名廚直播,為大家帶來10道創意便捷的精彩出品。
  • 小康路上見「薯」光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
  • 黑龍江省加快建設馬鈴薯大省 建立種薯菜薯基地
    黑龍江省馬鈴薯產業推進工作現場會12日在依安縣召開。會議在總結近兩年全省推進馬鈴薯產業取得成果基礎上,明確提出通過2~3年的努力,實現黑龍江向馬鈴薯生產大省和強省新跨越的任務目標。到2015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600萬畝,總產實現1200萬噸;新增規模以上加工企業15家,新增加工能力100萬噸,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0家。
  • 馬鈴薯播種前,掌握1個技巧,馬鈴薯出苗齊、早結薯、產量高
    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不少農戶會面臨,出苗慢,產量低等問題。根據往年的經驗,馬鈴薯播前催芽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促使播後早出苗、出苗整齊、作物生長一致, 早結薯、早成熟, 獲得高產, 種薯催芽播種比不催芽可增產10%以上。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溫飽薯」變「脫貧薯」 烏蒙腹地昭通種...
    馬鈴薯種植基地在海拔2300米的烏蒙腹地,撥開萬裡迷霧,昭通市以近300萬畝的馬鈴薯種植基地種出了新「薯」光,也照亮了昭通的脫貧之路。作為世界上最適宜種植馬鈴薯的地區之一,昭通的馬鈴薯已從「溫飽薯」變身「脫貧薯」,馬鈴薯產業承載著貧困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希望。7月15日,「壯麗七十年·奮鬥新時代——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尋走雲南之昭通篇」走進昭通。
  • 中國薯都邀您來品薯!2020年中國馬鈴薯大會9月24日將在定西市召開
    中國薯都邀您來品薯!9月17日記者從甘肅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當前馬鈴薯產業已成為我省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2018年、2019年兩年通過馬鈴薯產業和馬鈴薯+勞務產業脫貧的貧困戶達到23850戶、97494人。
  • 紅薯、紫薯、馬鈴薯哪家強?關於「三薯」相爭的那些事
    所謂三薯,就是我們常見的馬鈴薯、紅薯和紫薯。馬鈴薯就是一般老百姓所說的土豆,有的地區也叫洋芋。紅薯呢,就是我們常說的地瓜或者番薯。當下的時節裡,蔬菜市場中的地瓜、土豆和紫薯多的數不勝數,價格便宜,不易腐爛,家家戶戶都要買上幾麻袋回家囤積。
  • 「薯如其名」的豬仔薯
    不同於其它馬鈴薯品種,豬仔薯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沙泥種植,每年十月底開始收成,一直持續供應到春節前後。想品嘗新鮮豬仔薯可要看準時機了。在每年4月份,一些還未銷售出去的豬仔薯會被切割成片曬乾備用,在年中時段能吃到豬仔薯做出的菜餚基本上都是用乾貨做成的。
  • 薯語創始人黃亮:「搶灘」新零售 打造烤薯小吃大品牌
    但市場上五花八門的烤薯,單一簡便的製作方式,導致烤薯產品標準化缺失,專業程度偏低,這也讓消費者在購買烤薯時無所適從。沒有標準化的行業品牌,是包括烤薯在內傳統小吃界的主要現狀。面對這樣的行業窘境,上海薯語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薯語)創始人兼CEO黃亮決心破局。2016年,黃亮及團隊成員在上海成功開了第一家薯語線下實體店。薯語一經出現,引來不少年輕消費者駐足,薯類等烤制食品也以一種全新的面貌走入大眾視野。
  • 一道豐收的算「薯」題——雲南陸良馬鈴薯種薯測產記
    新華社昆明12月28日電 題:一道豐收的算「薯」題——雲南陸良馬鈴薯種薯測產記  新華社記者 嚴勇  冬至已過,素有「滇東糧倉」之稱的雲南省陸良壩子依然一片蒼翠。而李昱霖杵在田邊,望著一群人在馬鈴薯基地裡採挖種薯,顯得頗為緊張。
  • 羅文彬:十三年堅守為「薯」光
    2015年,「國家南方薯類科學觀測實驗站馬鈴薯高山科研基地」在周寧縣建成,羅文彬團隊從國內外相關育種單位引進300多個馬鈴薯種質資源,致力於打造馬鈴薯雜交育種與新產品展示、產業技術培訓和示範、馬鈴薯文化展示等多功能的繁育基地。
  • 農民種馬鈴薯,薯苗只長秧不結實減產咋辦?2個種植方法來解決
    馬鈴薯種植戶可能注意到這個現象,即春播的馬鈴薯地面部分的秧苗長勢旺盛,枝葉相互遮陰,呈現出「高產」之勢,然而拔出秧苗後,發現植株延遲結薯,或者一棵只結了一個薯塊,甚至一個都不結,嚴重影響到馬鈴薯的產量。這種只長秧苗、不結薯的現象,其實,大部分原因是由馬鈴薯株苗徒長造成的。
  • 馬鈴薯種植,秧很長薯卻很小,一起來看下原因和防治措施
    有很多種馬鈴薯的菜農,會遇到一個很頭疼的問題。自己家的薯悉心照顧,看到植株長得很大,心裡有些許欣慰,覺得應該能有個好收成。但是收穫的時候卻傻眼了,為啥秧子這麼大,結的果實卻很小,甚至有的都沒有?別著急,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了詳細的原因分析,還有一些不錯的防治措施。
  • 【甘味】:隴薯逆襲史
    黃土高原 塬峁縱橫 地處高寒二陰區的「中國薯都」定西 屬半乾旱農業氣候區 這裡氣候冷涼、光照充足 晝夜溫差大、降雨適中 無霜期長、土層深厚 肥力中上、富含鉀素 使馬鈴薯的繁育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 「薯」你最美!
    「豬仔薯」不知道你吃過沒?在水步天獅坡、新塘、井崗等村都種植了近千畝的「豬仔薯」!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豬仔薯是一種介於淮山與土豆之間的薯類,是水步特色傳統農產品之一。尤其在這個「豬仔薯」的豐收季節,來上一碗,最是合適了!說起豬仔薯,不少人會覺得這個名字很逗趣。這種臺山特有的食材,由於個小圓潤所以被稱作此名。據當地農民介紹,原來豬仔薯分有「大種」與「小種」,以「小種」為佳,也只有水步新塘這個地方才有種植。
  • 庫充薯仔:回憶中的美味
    1977年,庫充大面積種植馬鈴薯。其後,亦有陳棣、吳卓廷、吳旭倫、羅萬勝等鄉親,從不同渠道將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帶回了家鄉種植,都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影響下,村民們逐步有了馬鈴薯的種植習慣,還經常互換種植、優化育種、汰弱留優。村民們還對自有農田的土質進行了入沙改良以適合馬鈴薯種植。
  • 「救命糧」變身「脫貧薯」,寧蒗積極打造優質馬鈴薯產業新高地
    ——土豆、洋芋、馬鈴薯。」過去,在雲南麗江的寧蒗縣流傳著這樣一句玩笑話。那時,大家並沒有把馬鈴薯當成有價值的寶貝,僅表達著這裡的產業較為單一,山民們只能靠家裡種的幾畝馬鈴薯解決溫飽、維持生計。可放到現在來看,這句話卻有了不同的意味,通過滬滇合作、龍頭企業帶動等,寧蒗的馬鈴薯產業正在做大做優做強,實現「救命糧」到「脫貧薯」的華麗轉身。
  • 馬鈴薯精英網|客商採購積極性一般,按需拿貨
    【超級會員推薦——張北海茂薯業有限公司】張北海茂薯業有限公司主營微型薯、原種、F8、川引2號、麗薯6號、新興佳2號、11.88(冀張薯)、226、Q10、Q8(荷蘭8號)、荷蘭14號、閩薯、中薯5號等抗病好、品質優、產量高、適種範圍廣的核心品種,產品質量通過農業部薯類產品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張家口)檢測認證,級別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