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自旋間隙半導體評論:下一代低能耗,高效率自旋電子學的候選人

2020-12-17 騰訊網

具有自旋軌道耦合的拋物線型和Dirac型SGS材料的能帶結構導致量子異常霍爾效應。

臥龍崗大學的一個團隊發表了對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的廣泛綜述。

自旋無間隙半導體(SGS)是一類新型的零間隙材料,具有完全自旋的極化電子和空穴。

該研究加強了對材料的搜索,這些材料將允許使用超快速,超低能量的「自旋電子」電子產品,而不會浪費任何導電能量。

它們對SGS材料的定義特性是其「帶隙」,即材料的化合價和導帶之間的間隙,它定義了它們的電子特性。

通常,一個自旋通道(即,自旋方向之一,向上或向下)是具有有限帶隙的半導體,而另一個自旋通道具有閉合(零)帶隙。

在無自旋間隙半導體(SGS)中,導帶和價帶邊緣在一個自旋通道中接觸,並且不需要閾值能量就能將電子從佔據(價)態移動到空(導通)態。

這賦予了這些材料獨特的性能:它們的能帶結構對外部影響(例如壓力或磁場)極為敏感。

大多數SGS材料都是具有高居裡溫度的鐵磁材料。

SGS的能帶結構可以有兩種類型的能量-動量色散:狄拉克(線性)色散或拋物線色散。

新的評論調查了Dirac和不同材料系統中的拋物線SGS的三種亞型。

對於狄拉克型SGS,其電子遷移率比經典半導體高2至4個數量級。激發SGS中的電子幾乎不需要能量,並且電荷濃度很容易調節。例如,這可以通過引入新元素(摻雜)或通過施加磁場或電場(門控)來完成。

Dirac型自旋無間隙半導體具有完全自旋極化的Dirac錐,並通過量子異常霍爾效應驅動的無耗散邊緣狀態,為自旋電子學和低能耗電子學提供了一個平臺。

「概述了SGS在下一代自旋電子器件中的潛在應用,以及低電子器件和高速,低能耗的光電器件。」 UoW超導與電子材料研究所所長,FLEET的主題負責人王小林教授說。

自2008年王小林教授首次提出無自旋間隙半導體(SGS)以來,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候選材料的努力尤其集中在Dirac型SGS上。

在過去的十年中,通過密度泛函理論預測了許多Dirac或拋物線型SGS,並且已經在單層和塊狀材料中通過實驗證明了一些拋物線型SGS。

評價

該評論論文「無間隙隙半導體」於2020年6月發表在《小》雜誌上。

作者感謝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通過卓越中心計劃提供的資金支持,並感謝Tania Silver的貢獻。

在固態能帶理論中,自然界中的材料根據其電子能帶結構可分為金屬,絕緣體或半導體。

價帶包含材料的最高能量電子。只是在導電帶的「上方」(即,更有能量),它是空電子狀態的最低帶。

在金屬中,導電電子位於導帶中,因此電子(即電流)可以很容易地在金屬中流動。在絕緣體中,兩個能帶被大間隙隔開,因此電子無法流動。在半導體(例如構成傳統集成電路和電晶體基礎的矽)中,能帶之間的間隔較小,因此,使用較小的閾值能量可以將電子提升到導帶中。實質上,這就是矽電晶體「切換」的方式。

相關焦點

  • 石墨烯在室溫下實現自旋過濾
    ,最新研究將有助於下一代磁隨機存儲器(MRAM)的研製。  電子具有兩個重要的屬性:電荷和自旋,現代微電子技術只利用了電子的電荷屬性;而在新興的自旋電子學中,自旋取代電荷作為信息儲存和傳輸的載體。自旋過濾能得到高度自旋極化的載荷子。在磁隨機存儲器中,自旋極化脈衝讓磁位在「0」和「1」之間切換,從而實現數據的存儲和傳輸。  起初,石墨烯並沒有應用於該領域,因為當它平放時,電子的自旋不受影響且方向隨機。
  • 電荷具有霍爾效應,你知道自旋也有霍爾效應嗎?
    自旋電子學(圖片來源:Bart van Wees)自旋電子學的到來半導體、電晶體以及集成電路作為20世紀的重大發明,使得電子學的發展發生質變,同時也為微電子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是利用了電子電荷的這一特性。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電子電荷量子效應和熱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人們開始關注電子的另一個重要特徵——自旋。自旋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1925年,萊頓大學的George Uhlenbeck和Samuel Goudsmit在發表的德文文章中提出自旋。
  • 新型微控制單元:利用自旋電子學實現高性能與低功耗!
    導讀近日,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宣布,他們開發出一種非易失性的微控制單元,這種微控制單元利用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同時實現了高性能和超低功耗。之前製造的MCU與這項工作的性能對比(圖片來源:日本東北大學)創新近日,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宣布,他們開發出一種非易失性的微控制單元,這種微控制單元利用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設計技術,同時實現了高性能和超低功耗。
  • 節能的磁性隨機存儲器:為自旋電子器件帶來新機遇!
    導讀據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與首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提升自旋軌道力矩磁性隨機存儲器(SOT-MRAM)能源效率的新方法,為未來基於自旋電子學的節能的磁存儲器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新機遇。目前,構成存儲器的存儲介質主要是半導體器件和磁性材料。主流的存儲器以隨機存取存儲器(RAM)與快閃記憶體(Flash)為代表。
  • 什麼是「自旋」?
    電子自旋永不停止,這使電子變成了微小的、像地球一樣的磁鐵。這一晦澀抽象的物理概念呼喚出什麼樣的作品?兩個電子,一個自旋向上,一個自旋向下,撕裂使時空分裂,形成時空太極圖——一等獎作品《自旋與陰陽》用中國畫表達想像,黑白的視覺衝擊更是體現著微觀世界的神秘。另一幅一等獎作品《旋轉世界的靜點》則將微觀電子自旋和宏觀星球自轉呼應,儘管兩種運動並不相同,但版畫的表達將抽象點線描繪的球體,既是放大的微觀電子,也是縮小的宏觀星球。
  • 韓國利用人工智慧方法分析半導體材料 誤差小於1%
    蓋世汽車訊 自旋電子學涉及電子的內在自旋和電子工程領域,目前相關研究正在積極進行,以解決現有矽半導體存在的集成局限性,開發下一代超低功耗和高性能半導體。磁性材料是開發自旋電子器件(如MRAM磁阻隨機存取存儲器)最常用的材料之一。
  • 物理學院任捷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聲自旋傳輸調控研究的...
    9月18日,我校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與熱能科學中心任捷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Realization of Acoustic Spin Transport in Metasurface Waveguides
  • 進展|基於納米環磁性隧道結的自旋隨機數發生器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實驗室M02韓秀峰研究員課題組,一直致力於自旋電子學材料、物理和器件方面的研究。早在2006年,該課題組即製備成功納米環磁性隧道結(NR-MTJ),並通過施加垂直方向的電流,實現了自旋轉移力矩(STT)效應驅動的自由層磁矩翻轉和納米環磁隨機存儲器、以及納米環自旋振蕩器和納米環微波探測器等應用基礎研究[Appl. Phys. Lett. 91 (2007) 122511; Phys. Rev. B 77 (2008) 134432; Phys. Rev.
  • 物理所等揭示低維拓撲超晶格中能帶依賴的自旋輸運現象
    自旋流的產生、操控與探測是自旋電子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目前人們致力於尋找、設計出高自旋流-電荷流相互轉化、高電導率的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以期實現具有超低功耗的自旋電子學器件。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主要分為兩類:重金屬和拓撲材料,對於這兩類材料,其自旋流-電荷流轉化分別歸因於(逆)自旋霍爾效應和(逆)埃德爾施泰因效應。典型的拓撲材料包括拓撲絕緣體、狄拉克半金屬和外爾半金屬等,它們的電荷流-自旋流轉化效率與傳統重金屬相比大一個量級以上。然而對於大多數具有單一表面態的三維拓撲絕緣體來說,它們的自旋流到電荷流轉化效率(λIEE)仍舊相對較小,亟待提高。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過去,在許多非常規超導體的中子散射實驗中,磁性激發模被發現在特定能量值受超導配對影響得到顯著增強,這一現象被學界稱為中子自旋共振,其共振能量和超導臨界溫度也被發現呈線性標度關係,使得中子自旋共振模被認為是理解非常規超導普適機理的一個關鍵。
  • 我國科學家在低維拓撲超晶格中可調控的自旋輸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自旋流的產生、操控與探測是自旋電子學研究的核心內容。目前人們致力於尋找、設計出高自旋流-電荷流相互轉化、高電導率的強自旋軌道耦合材料,以期實現具有超低功耗的自旋電子學器件。然而對於大多數具有單一表面態的三維拓撲絕緣體來說,它們的自旋流到電荷流轉化效率(λIEE)仍舊相對較小,亟待提高。
  • 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東團隊與山西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長沙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一種少數層本徵鐵磁二維半導體中,利用固態門電壓調控手段,實現了電荷與自旋的雙重雙極全電操控
  • 面試官:你說說互斥鎖、自旋鎖、讀寫鎖、悲觀鎖、樂觀鎖的應用場景
    那接下來,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談一談「互斥鎖、自旋鎖、讀寫鎖、樂觀鎖、悲觀鎖」的選擇和使用。前言互斥鎖與自旋鎖:誰更輕鬆自如?自旋鎖是最比較簡單的一種鎖,一直自旋,利用 CPU 周期,直到鎖可用。需要注意,在單核 CPU 上,需要搶佔式的調度器(即不斷通過時鐘中斷一個線程,運行其他線程)。否則,自旋鎖在單 CPU 上無法使用,因為一個自旋的線程永遠不會放棄 CPU。
  • 杭電教師在《自然-光子學》上發論文,浙大「隱身衣」教授的師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鄭琳通訊員 程振偉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的論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微納器件與微系統團隊的彭亮副教授日前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在Nature「由於學科差異,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頂級期刊,影響因子一般都在5以下,達到10的可謂鳳毛麟角。影響因子達到30的,在所有領域期刊上,都極少。彭亮老師的這篇論文,屬於絕對標誌性的成果。我也注意到,每年中國學者在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的論文,不過10篇左右。」杭電電子信息學院副院長何志偉教授告訴記者。
  • 未來電腦秒開機的黑科技就靠它,巨磁阻效應與電子自旋性是何物?
    巨磁阻開創的全新領域:自旋電子學巨磁阻效應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除了強大的應用性,它還開創了一個全新領域:自旋電子學 (spintronics)。簡單來說,電子具有質量、電荷、自旋等物理特性,而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物理特性開發出各式各樣的電子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