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7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日前刊文回顧了旅法華人在巴黎3區的創業歷程。原文摘錄如下:
位於巴黎第3區的廟街(RUE DU TEMPLE),南起巴黎市政廳,向北一直延伸到共和國廣場,總長約2公裡左右。作為一條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商業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曾是法國皮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猶太人曾在那裡開設了許多皮包作坊和批發店,前店後廠,進行一條龍生產和銷售。
半個多世紀前,法國華人創業者們也是從這條商業街上路,辛勤創業,逐漸發展。第一個來到這條街安營紮寨的是浙江樂清人楊嶽。1951年,他在廟街12號開設了一處面積不到30平米的皮具小作坊除了加工皮具,楊嶽的小作坊,也曾是當年華人聚會、聊天和交流商業信息的場所。
「開這家店,主要是想給中國人爭個面子。」一直在研究和整理旅法華人歷史的葉星球先生對記者說,楊嶽這批老華僑都非常愛國,在他們的多次努力爭取下,法國第一個華人社團組織、法國華人俱樂部(華僑華人會前身)終於在1972年獲得了法國政府的批准,得以正式成立,楊嶽被大家推舉為第一屆主席。而法國華僑華人會的會址,後來也設在了這條街上。
要了解旅法華人在巴黎3區的創業歷程,必然要追溯到華僑華人在法國的發展歷史。正在籌劃撰寫一部有關旅法華人發展歷史專著的葉星球先生指出,中國人在法國的歷史已有300年。史料上有記載:最早在法國生活的華人名叫黃嘉略,福建莆田鳳山人。1702年,他隨法國傳教士梁弘仁到歐洲,在羅馬住了三年,其間受到教皇的接見,並留下一部用中文寫的《羅馬日記》。隨後,黃嘉略又隨梁弘仁到了巴黎,他在法國住了11年之久,娶了一個法國太太,還生了一個女兒,一直到1716年去世。黃嘉略與法國著名漢學家弗雷萊及傅爾蒙合作,用法文撰寫了《漢語語法》,並編著了《漢語字典》。此外,他還是將中國小說譯成法文的第一人,也是將中國詩歌與音樂介紹給法國的第一人。
「溫州、青田人到法國,至少也有150年的歷史」。葉星球說,當年走海路的,通常都要在海上漂泊幾個月之久;走陸路的,大部分是那些善於雕刻的青田人,他們帶上雕刻刀和工藝品,北上西行,穿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路邊走邊賣,輾轉來到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有不少溫州、青田人聚集在巴黎裡昂火車站一帶謀生。
那個年代,在法國的華人還很少,最多只有幾千人,他們不會法語,也很難找一份象樣的工作,謀生的主要手段便是做「提賣」,就是帶著一些手絹、鑰匙扣和各類小工藝品,走街串巷去兜售。
也可以說,華人和廟街的「緣分」就是從那個時期開始的,也許是因為當時華人「提賣」兜售的商品有一部分是從廟街批發而來,這樣就使得華人和廟街的猶太人逐漸有了接觸。再到後來,便開始有華人在廟街猶太人的作坊裡打工做皮具。葉星球說:「這些心靈手巧的溫州人、青田人利用猶太人不要的邊角料,自己加工一些皮具去賣。就這樣在慢慢積攢了一定的資本之後,華人終於得以開辦了自己小作坊」。
「廟街之星」點燃「星星之火」
最早來到廟街開店的楊嶽,當初也是華人「提賣」者中的一員,在經過資金積累之後,又和其他幾個華人合股,才得以開起了自家小作坊。
楊嶽的那間名叫「廟街之星」的小作坊,今天已經改為由法國人經營的一家理髮店。儘管當年小作坊早已「面目全非」,但是,恐怕連楊嶽本人也未曾想到的是,他最初在廟街上點燃的這一點點「星光」,不單為華人經濟登上新臺階鑄下了一個裡程碑,而且,由這一「星光」引發的眾多「星星之火」,伴隨著不斷湧入的華人,更是以「燎原」之勢迅速擴展。以至於,當我們在半個世紀之後,走進這條商鋪林立的街道,隨便透過一家商鋪的櫥窗向裡面望去,都會輕易看到華人經營者的面孔。
應該說,華人來到廟街發展的「浪潮」,幾乎與中國改革開放保持著同一頻率。在1978年之前,中國對出國人員的審批非常嚴格,一般只批准那些在海外有直系親屬的人員出國。80年代後,中國出國審批制度放寬,為尋求到海外發展的中國人打開了一道閘門,此後有大批溫州人移居法國便是突出的一例。
來到法國的溫州人已和「提賣」的前輩們大大不同,他們在來到法國後不久便開始謀求自己開店當老闆。這主要得益於溫州人獨有的籌集資金的一個方式,即「做會」,也叫「金蘭會」,來自於「金蘭結義」之說,也有一種叫「月蘭會」,就是一個月還一次錢。
那些初來法國沒有幾年的溫州打工者,因為沒辦法提供擔保,在銀行裡根本無法借到錢。於是,他們開始通過「做會」來籌資,親朋好友每人出一部分錢,以後再慢慢還。做會籌集的資金沒有利息。大家採用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他的方式,用溫州人自己的話說「像細胞分裂一樣」,令很多人從此圓了「老闆夢」。
廟街一帶,在蓬皮杜文化中心沒有建成之前,地價便宜,而小巷裡的店面價格更為便宜。許多「做會」籌集到資金的溫州人,不但在廟街開店,還深入到與廟街穿插的幾條小巷rue Chapon, rue des gravilliers, rue Réaumur開店。溫州人把店開在了這裡,很多人也開始住在這附近,這樣就逐漸在3區形成了一個比較早的華人聚居區。
溫州人在這一地區開的店面,最初大多都是加工皮具的作坊,最多時更達到了將近400家。後來,隨著中國國內生產加工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法國生產成本遠遠高於中國,不少中低檔的皮包生產開始轉往國內,開皮包工廠的人隨之減少,而過去的皮具作坊就改成了今天的皮具批發店。
此後,溫州人不斷拓寬自己的經營之路,從皮具到服裝、鞋帽、還有玩具都是他們涉獵的項目。現在,廟街上的各式華人店鋪有200多間,佔店面總數的一半以上。加上附近幾條街道上的華人商家,估計在這一地帶至少有500多家華人店鋪。據介紹,不少生意好的華人批發店年營業額可以達到千萬歐元以上。
最近幾年,這條街上又有了些新變化:華人開的首飾批發店越來越多。其中不少原本批發皮包的,也改行做起了首飾批發生意。據了解,首飾店已經佔到了50%。首飾店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如今開零售店的溫州人越來越多,而顧客對各種各樣物美價廉的首飾的追捧,使得這些零售店對首飾的需求明顯增加。
位於廟街98號的商鋪,是由溫州藉華人葉春蘭在1986年開辦的一家批發店。店裡批發的皮包、皮帶和鞋帽,都屬中高檔產品,生意一直都很好。記者在店裡採訪時,剛好遇到一位法國女士,看上了一款標價40歐元的皮包。葉春蘭告訴她,該店只做批發,要買也要最少5件以上。最後,這位女士只好滿懷失望地離去。葉春蘭對記者說,如果這樣直接零售給客人,那些批發的主顧知道了會不滿意,做批發就不能兼做零售。
葉星球先生本人早在1988年,就在這條街上開了一家旅遊紀念品批發店,他的客人主要是開零售店的法國人。葉星球自嘲自己「做生意沒有與時俱進」, 多年以來,他一直都在做紀念品生意,在這條街上,他是獨一份。其實,這位溫州藉儒商把店開在廟街,更看重的是這一帶的文化氣息,畢竟,這裡與國際藝術城、蓬皮杜藝術中心、畢卡索博物館近在咫尺。葉星球先生喜歡經常到國際藝術城走走,和那些來進修的中國藝術家有許多接觸,也為這些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寫了不少介紹和評論的文章。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