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有一座人傑地靈的小城臨潼,聚集濃縮了幾千年的世事變遷,孕育了許多璀璨的歷史文化,很多人都去過,卻不記得它的名字。被大家熟知的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和華清宮兩處景點,我一直很好奇為什麼秦始皇陵和華清宮會修建在同一個地方?畢竟也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帶著這個好奇心我查了很多關於他們的歷史資料,還有至今對這兩處考古研究的一些消息,有據可依並且至今可以證實的原因是這樣的:古代修建陵墓有一個說法是「依山造陵「,科學家經過對秦始皇陵位置的勘測, 這個陵墓的位置剛還好是背面依靠驪山,北邊靠近渭河,是符合這中風水說法的。通過衛星拍攝的照片來看,驪山到華山從上空俯瞰就像是一條蜿蜒的龍,而秦始皇陵所在的地方就是這條龍龍頭的位置。在中國古代,一直有著龍是祥瑞象徵的說法,把陵墓建在龍頭的位置,從風水方面來說也是最佳位置。
驪山是秦嶺晚期地殼運動中形成的,在渭河裂陷帶內的一個孤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勢逶迤,樹木蔥蘢,遠遠望去宛如一匹蒼黛色的駿馬,且山腳下有溫泉水源,所以在西周時期就開始在這裡修建行宮,經過幾代帝王的不斷擴建最終構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華清宮。了解完這些信息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驪山才是這裡最初的風景,秦始皇陵兵馬俑和華清宮或許因為歷史典故和古人的智慧在我們的認知中根深蒂固,因此慕容雪覺得驪山也是這座小城裡值得一去的地方。
驪山除了大自然賦予的壯麗翠秀,還有許多家喻戶曉的小故事。女媧鍊石補天、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捕這些故事都發生在這裡,慕容雪今天就帶大家去看看這些故事地的場景,感受驪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驪山其實我已經去過很多次了,因為臨近兩個著名的景區,這裡也在一直改造升級,第一次去的時候上山的石階路還是比較原生態的,應該是沿著山上最原始的路線修建的,在很多分叉路口還可以看到泥路,只是經過開荒後的泥土小道。驪山的纜車路線應該是我第一次去就有的,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這樣高度的山還是徒步比較有意思,所以一直沒有坐過這裡的纜車。
因為工作繁忙,可能有大約2年的時間沒有去過,當我再次去的時候已經親眼看到了網上流傳的」西安最美盤山公路「,這條盤山公路穿過驪山國家森林公園,連接臨潼和洪慶的霸臨路 , 很多人來這裡騎行看風景。不過公路的位置基本都是在驪山後山,並不影響其它景點,曾經的後山是比較荒涼的,每次達到烽火臺的最高點,基本就不會去到裡面了。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華清宮和驪山合併成了一個景區,實行一票制,遊覽華清池時,檢一次票,驪山登山時,還需要把門票拿出來再檢一次,所以門票可一定要保存好了,否則還得重新買一遍票。
驪山在平時看起來遊客並不多,很多人上去就是為了看一下那些歷史典故的遺蹟,卻不知臨潼本地每年都有一個重大的節日在這裡舉行,山中的老母殿一直是本地人心中最為神聖的地方。作為臨潼最具人情味和趣味性的節日,單子會傳承著一種獨特的地域民俗文化,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一日至十五日的日子就是驪山單子會。
驪山單子會又叫「驪山老母女媒節」「善嗣會」「傳子會」或「禪子會」,傳說驪山是女媧鍊石補天、和泥捏人的地方,所以當地人把驪山老母看作是送子神仙,每年的農曆6月13日是驪山老母誕辰紀念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母親,他們就會在驪山上舉行廟會。第一次聽說在山上舉行廟會,為了這場廟會,我還特意找了以為本地的朋友帶領,去感受這裡的古老民俗。朋友說為了表示心誠,祭祀、祈子、求福、消災的人,最好帶一些毯子什麼的在山上過夜,廟會居然還需要露營,不過剛好是夏天,所以只需要簡單的兩條毯子,就可以簡單露營了。因為晚上要留在山上,我們就大概16點左右才開始登山,廟會的氛圍果然很濃,才走了不到20分鐘,就看到山路兩邊各種擺攤的,各種當地小吃應有盡有,還有寫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小孩子最喜歡的螢光棒、燈籠什麼的到處都是。一路上到處吃吃玩玩,不知不覺間夜幕降臨了,山路上的人越來越多,站在高處看下去,到處都是光亮。在山間的開闊平地上,三五成群聊天唱秦腔的,小孩子打鬧嬉戲的,明明是在夜間的山上,卻又好像身處繁華夜市中。
山上的老母殿人山人海,煙霧瀰漫,人手一把香,一臉虔誠向神靈鞠躬、作揖、上香。不遠處的松林裡,很多人要麼鋪開床單席地而臥,要麼搭起吊床或帳篷就地休息,盡情享受著山林間的涼爽和熱鬧氣氛。很多人的胳膊上都繫著一條紅帶子,路邊小攤上隨處都可以購買,等到了老母殿外的皂莢樹下,就可以拿下來系在樹枝上祈福許願了。慕容雪建議大家可以選擇在單子會期間夜遊驪山,感受這山間廟會的無限樂趣,還可以祈福許願。你看過夜晚的驪山嗎?喜歡起源於驪山的單子會嗎?歡迎在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