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殺身成仁還是捨生取義?細數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著名叛將

2020-12-16 走在雲端

三國演義中,不乏忠義之士,他們各有自己的理想和壯志。如一心扶漢的王允,再如千裡走單騎的關羽。同樣,也有一批反叛之人,他們在各個陣營跳來跳去,他們或胸有大志,留有用之軀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期待明主見青天;亦或貪生怕死,重視生命之可貴。那麼,今天就一起盤點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十大叛將。

1、呂布

如果把呂布說成三國演義中最反覆無常之人,大概沒有人會反對,著名的「三姓家奴」一詞也是由他而來。呂布有兩大愛好,認義父,殺義父,先丁原,後董卓,一個有奶便是娘的主。總之,誰能給他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他就和誰親近,而一旦另有高枝,立刻翻臉不認人。在呂布心目中,從來不存在什麼親情,只有純粹的利益。自長安兵敗後,呂布先後投奔袁術、張楊、袁紹、張邈和劉備,幾乎為天下英雄抗拒,總算劉備接納了他,又反過來趁人之危奪取了劉備的徐州……終於眾叛親離。即便在與曹操交戰失敗後,呂布還想著投奔曹操,終因反覆無義被縊死,結束了他可笑的一生。

呂布劇照

2、黃權

黃權一生很傳奇,先後跟隨劉璋、劉備和曹丕,也就是說轉換了兩次陣營。初在劉璋手下時,黃權看出劉備的野心,即力阻劉備入川,卻未被劉璋採納,反而外放為廣漢縣長。劉備得到益州後,黃權也是閉城堅守,直至劉璋投降,才向劉備歸順,得到重用,並向劉備制定攻取漢中的戰略方針。後來跟隨劉備伐吳,又向劉備建議由自己作為先鋒探聽虛實,劉備不聽,終於在夷陵之戰被東吳大敗,全線潰逃。而黃權率領的部隊因為退路被阻,只得投降魏國。即便如此,劉備也並未怪罪他,依然善待黃權的家人。縱觀黃權一生,雖說難稱忠義,兩番易主,卻很少被人詬病,因為作為臣子,他總算盡到了自己應盡的義務。

黃權劇照

3、孟達

孟達一生反覆無常,曾三次背主。在劉璋手下時,因其暗弱,便吃裡扒外,作為內應,投靠了劉備。沒等幾年,因為未發兵援救關羽,且與劉封不和,又投靠了曹丕,頗受重用,被委以西南重任;安分了沒幾年,孟達在魏國的靠山曹丕和朋友紛紛故去,心中不安,又想重投蜀蜀漢。總之,孟達是個一心想抱大腿的主,誰的大腿粗就抱誰,結果抱來抱去,把自己抱死了,終究死於司馬懿的突襲之下,活脫脫一個呂布2.0版本。

孟達劇照

4、張遼

張遼雖然是一代名將,威震華夏,卻實為背主之人,難稱忠義。早年跟隨呂布,下邳兵敗之時,呂布被擒後縊死,手下重要將領悉數被擒,此時每個人的表現均不同。高順一言不發,拒絕投降,慷慨赴死;陳宮本有救曹操之恩,卻寧死不降,一心求死;張遼卻開始了他的表演,先是罵呂布「匹夫」,又罵曹操「國賊」,看似氣勢壓人,實則求生欲望強烈。果然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一番表演過後,順理成章的投降了剛剛還在罵的國賊,真是連國賊都不如。與高順、陳宮相比,真是遜色太多。

張遼劇照

5、于禁

晚節不保的典範。作為五子良將之一,于禁在曹操陣營的地位舉足輕重。早年即跟隨曹操,東徵西討,南徵北戰,戰功赫赫,曾在宛城之戰中,於曹操大軍大敗之時,穩定軍心,斬殺叛亂,得到了曹操的賞識。可惜,這樣一位心腹大將,在後期和龐德率軍援救樊城之危時,被關羽擊敗,選擇了投降,與之對比的卻是身為馬超舊將的龐德,卻誓死不降,大罵不已,最終殺身成仁。以至於曹操哀嘆:「于禁跟隨我三十多年,面臨險境,反倒不如龐德!可嘆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最終雖重返魏國,卻在羞愧中死去。

于禁劇照

6、魏延

魏延初期的每一次出場,都帶有反叛的色彩。第一次在劉琮帳下,面對劉備率眾來投,劉琮懼而不納,魏延殺將奪門欲迎劉備入城;第二次在韓玄手下,關羽來攻,魏延又帶兵斬殺韓玄後獻城;剛入劉備帳下,又被諸葛亮冠以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的頭銜。真是,想做個忠義之士都做不成。(魏延內心獨白,我想做個好人)。在劉備帳下,終於得以施展才能,鎮守漢中,出師北伐。不過等能鎮得住他的劉備、諸葛亮死後,想奪權率兵北伐,本意倒還好,卻違背了諸葛亮的遺志,難得善終,又有降魏之意。終於,在魏延自以為無人能治之時,被諸葛亮遺計安排的馬岱斬殺,結束其本應光輝的一生。

魏延劇照

7、鍾會

作為三國後期曹魏的青年才俊,鍾會才華橫溢,善於用兵,在平定毌丘儉和諸葛誕的叛亂中屢出奇策,被人比作張良。但是為人心胸狹窄,野心極大,曾獻策殺害竹林七賢之一的名士嵇康。鍾會其人,為謀臣可,但一旦付於兵權,便野心膨脹,如蛟龍入海。滅蜀一役中,鍾會以統帥的身份率軍與鄧艾共同進軍,成就滅蜀大功後,鍾會即與姜維合謀,打壓鄧艾,並企圖據蜀自立,可惜功虧一簣,事敗被殺。總的評價,謀事可,成事尚不足。

鍾會劇照

8、許攸

許攸,官渡之戰的關鍵人物,原是袁紹手下重要謀士,幫助其攻滅公孫瓚,雄踞河北四州。在袁紹與曹操的北方決戰時,許攸獻計偷襲許都卻未被採納,反倒因為家人犯罪被袁紹懷疑,一怒之下反投曹操。此時的曹操幾近斷糧,本欲退兵,正是許攸憑藉對袁紹軍情的了解,向曹操獻計偷襲烏巢,燒毀袁紹糧草,從而一舉奠定了曹操官渡之戰的最終勝利,可以說以一人之叛變,改變了戰爭的走勢,改變了北方局勢的歸屬,甚至是改變了歷史的發展走向。不過許攸其人恃功自傲,引起曹操不滿,在其默許下被許褚所殺,如此大功之人,也只能在功成之後身首異處罷了。

許攸劇照

9、蔡瑁

在三國演義中,蔡瑁張允二人基本上是無恥背主之徒的代言人了。作為荊州名族,劉表手下重臣,蔡瑁先是一門心思爭權奪利,力爭其支持的劉表次子劉琮為荊州之主,排斥甚至暗害長子劉琦及其支持者劉備。好不容易總算達成目的,扶劉琮成為荊州牧,結果屁股還沒坐熱,蔡瑁又把心思投向了曹操,在手下仍有精兵強將且曹軍遠來不善水戰的情況下,力主劉琮投降曹操,到頭來,害得劉琮身死,自己和張允雖說過了幾天水軍大都督的癮,也因曹操中了周瑜離間計,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直接被冤殺,真是一手導演了自己的悲劇人生。

蔡瑁劇照

10、張松

蜀中別駕,有過目不忘之能,卻也是個不安分的主。因見劉璋暗弱,自己才能不得施展,便一心想攀曹操的高枝,以聯合曹操打擊張魯為名出使許都,實為向曹操獻西川之地,結果熱臉碰上了冷屁股,被曹操冷落。進而便轉換劉備,反正劉璋這個主子是不認了,獻圖獻策,為劉備入川進行鋪墊。只可惜後來謀事不密,又碰上個大義滅親的兄長張肅,向劉璋告發其勾結劉備之事,以至被殺。可以說,張鬆開啟了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大門,卻終未見到勝利的曙光,只能算是一個墊腳石而已。

張松劇照

基本上,曾有叛變經歷的人的下場,大多不太好,因為在一個以標榜忠義的時代裡,但凡有過背主的經歷,就會被人輕視,所以縱然立有功勞,也難抵其背主之過,因為在主公的視角裡,這個人今天可以降我,保不齊哪天,又會再投他主。即便有一時之功,而之後更多的則是無視和鄙夷吧。

喜歡的同學們記得加個關注哈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究竟是殺身成仁還是捨生取義?細數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著名叛將
    三國演義中,不乏忠義之士,他們各有自己的理想和壯志。如一心扶漢的王允,再如千裡走單騎的關羽。同樣,也有一批反叛之人,他們在各個陣營跳來跳去,他們或胸有大志,留有用之軀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期待明主見青天;亦或貪生怕死,重視生命之可貴。那麼,今天就一起盤點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十大叛將。
  • 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在儒家思想中,「殺身成仁」本意是在國家危亡之際,無數生靈受到威脅之時;或是為了捍衛個人信仰,保持人格尊嚴,放棄個體的生命。為了理想,為了更大群體的利益,個體可以「殺身成仁」,但這不是說就不重視個體生命,就可以在「求仁」的旗幟下,要求個體去無條件地獻出生命。
  • 從殺身成仁到捨生取義
    殺身成仁成語及選文出自《論語·衛靈公》,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
  • 國家公祭日: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愛國者致敬
    當這一天到來,我們舉行哀悼儀式為那些死難者默哀,想念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愛國者,感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國家公祭日的設立對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歷史上的愛國者就是孔子所言的「殺身成仁」,是孟子所說「捨生取義」。
  • 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在儒家思想中,「殺身成仁」本意是在國家危亡之際,無數生靈受到威脅之時;或是為了捍衛個人信仰,保持人格尊嚴,放棄個體的生命。為了理想,為了更大群體的利益,個體可以「殺身成仁」,但這不是說就不重視個體生命,就可以在「求仁」的旗幟下,要求個體去無條件地獻出生命。
  • 國家公祭日: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愛國者致敬
    當這一天到來,我們舉行哀悼儀式為那些死難者默哀,想念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愛國者,感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國家公祭日的設立對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崇高思想品德
  • 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殺身成仁
    中國發展到現今這樣的興盛局面,離不開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和犧牲,而這就是「殺身成仁」的人生境界使然。殺身成仁,既是對真理的堅定自信,又是追求理想的壯志豪情。沒有敢於犧牲的精神,就沒有銳不可當的氣勢。沒有奮不顧身的氣魄,就沒有勢不可擋的衝勁。
  • 捨生取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以身報國、捨身求法,反義詞有:苟且偷生、貪生怕死,捨生取義是褒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捨生取義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捨生取義(shě shēng qǔ yì)成語釋義: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捨生:捨棄生命。
  • 《三國演義》好可怕!細數十大被黑得最慘的三國豪傑 _遊俠網 Ali...
    如果以《三國志》為正確藍本,對比《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許多人物可以說被黑得慘不忍睹,那麼,哪些三國英雄人物被黑得很慘,仔細對比,我們不得不感嘆,這些被黑的英雄沒有最慘,只有更慘,以小編個人的理解,以下十大英雄人物應該是黑得最慘的。
  • 捨生取義的逆行者都是人民的英雄
    當前,疫情防控是舉國上下最重要的工作,在這場迎戰非常之「疫」的非常之役中,一線醫務工作者、警察、軍隊、社區工作者、志願者……他們赴湯蹈火、衝鋒陷陣,誓死不退、忘我奮戰。捨生取義的逆行者,都是人民的英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能夠捨生取義的人。
  • 細數網壇十大美女球員
    細數網壇十大美女球員 網球作為一項時尚優雅的運動,在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
  • 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殺身成仁
    中國發展到現今這樣的興盛局面,離不開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和犧牲,而這就是「殺身成仁」的人生境界使然。殺身成仁,既是對真理的堅定自信,又是追求理想的壯志豪情。沒有敢於犧牲的精神,就沒有銳不可當的氣勢。沒有奮不顧身的氣魄,就沒有勢不可擋的衝勁。
  • 捨生取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以身報國、捨身求法,反義詞有:苟且偷生、貪生怕死,捨生取義是褒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捨生取義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捨生取義(shě shēng qǔ yì)成語釋義: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捨生:捨棄生命。
  • 細數歷史上關於孔明鎖的傳說,孔明鎖的發明者是諸葛亮還是魯班?
    細數歷史上關於孔明鎖的傳說,孔明鎖的發明者是諸葛亮還是魯班?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孔明鎖,孔明鎖是將六根木條咬合在一起形成的像鎖一樣的東西,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因為拆開它需要動一些腦子而重新組裝它也是非常不容易。
  • 在香港的現代繁華中細數十大文化瑰寶
    原標題:另一面的繁華 都市細數香港十大文化景觀香港的摩天大樓和購物中心鱗次櫛比,讓人目不暇接。這一派現代繁華當中,還隱藏著諸多文化瑰寶,從寺廟到博物館,到精緻的傳統中國園林,樣樣都讓人驚嘆不已。
  • 《三國演義》中十大名言,「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上榜!
    《三國演義》中十大名言:「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這一句話不知道被B站盜用了多少次了,雖然有13個字,但念起來朗朗上口,並且罵人不帶髒字,成為眾多段友的追捧。《三國演義》中十大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裡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桃園,究竟在哪裡?
    《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的桃園究竟在哪裡?《三國演義》第一回 ·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明確地說「桃園三結義」是在涿縣。那麼,三國時代的涿縣,目前在哪裡呢?涿縣,古時為涿郡,後改範陽郡、範陽縣,現在是河北省涿州市。
  • 細數《三國演義》中,那些冤死的人物,一個比一個冤枉
    細數《三國演義》中,那些冤死的人物,一個比一個冤枉文/長頸鹿說歷史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四大名著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地位非同一般,作為中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總能或多或少的接觸到四大名著相關的人物和故事
  • 吳鳳「回鄉」---捨生取義的阿里山忠王
    315年前,生於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的吳鳳渡海到臺灣,任阿里山通事48年,最終捨生取義,被後人奉為阿里山神。
  • 《三國演義》好可怕!細數十大被黑得最慘的三國豪傑 _遊俠網 Ali...
    如果以《三國志》為正確藍本,對比《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許多人物可以說被黑得慘不忍睹,那麼,哪些三國英雄人物被黑得很慘,仔細對比,我們不得不感嘆,這些被黑的英雄沒有最慘,只有更慘,以小編個人的理解,以下十大英雄人物應該是黑得最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