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2020-12-16 挖歷史

在儒家思想中,「殺身成仁」本意是在國家危亡之際,無數生靈受到威脅之時;或是為了捍衛個人信仰,保持人格尊嚴,放棄個體的生命。為了理想,為了更大群體的利益,個體可以「殺身成仁」,但這不是說就不重視個體生命,就可以在「求仁」的旗幟下,要求個體去無條件地獻出生命。

孔子認為在一定的時候,為了大局,需要殺身成仁,犧牲個體生命。但孔子不主張做無謂的犧牲。在《論語·述而》中,他甚至說,空手與老虎搏鬥而死、徒步過河被淹死這兩種人,絕不會與他們一起共事,他所尊重的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論語·顏淵》中的一句話說的透徹,「為仁由己」,即選擇如何成仁,是否成仁,仍由個體意志來加以判斷,而不能強加、強迫。

但在君權至上的中國傳統社會之中,「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被引申為對君主的絕對效忠。君主是一國的最高家長,君主與臣民之間是父子關係,臣民從屬於君主,國家一切取決於君主的意志與需要。臣民對君主有忠的義務,在對君主的忠與對血緣家長的孝相衝突時,臣子需放棄孝而盡忠。君主是國家的表徵,忠君就是報國,而「忠君報國」的最高表現,自然就是「殺身成仁」了。於是「殺身成仁」演變成臣子的義務,成為禁錮千年的緊箍咒。

歷代統治者,無不要求臣下誓死效忠,哪怕臣子盡到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任務,在彈盡糧絕時選擇投降,也被視為是大逆不道,而絕不能被原諒。《史記》中李陵的故事廣為人知。在被匈奴重兵圍困的情況下,走投無路的李陵只好投降。事後,漢武帝下令殺光李陵的親屬。在君主眼中,戰場上戰敗時,臣子唯一的選擇就是去死,是為「殺身成仁」,是為忠君。

近千年來,「殺身成仁」是一道無上光環,這道光環禁錮著國人戰爭時的生死觀。到了近代,「殺身成仁」更被演繹為「不成功,則成仁」。在此觀念主宰之下,一些將領認為戰死沙場方是最大榮光,造成了一些無謂的傷亡。

在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守將唐生智沉溺於將士戰死,方為最大榮耀之囿,下令堵死城門,燒毀過江船隻。結果戰敗之後,潰兵為了逃命,先在城門口與堵城門的守兵自相殘殺,後又在江邊為了搶一根木材渡江而血拼。然而,唐生智卻用坦克開道逃出城去,江裡則有預先按排好的艦船接應。唐生智此種命令,不啻荒唐,戰爭的目的就是讓將士悉數去戰死,而不留一點退路嗎?抗擊敵寇,犧牲在所難免,但應該避免不必要的、無謂的傷亡。

1944年方先覺率領第十軍守衛湖南衡陽,前後歷時四十七天,彈盡糧絕,援軍無望。方先覺到日軍第六十八師團司令部談判,提出停戰條件:「必須保證現有官兵的生命安全,不受汙辱,不受虐待,並對我傷病官兵妥為治療護理。」經日軍答應後,雙方停戰。此時國民政府以為方先覺已經戰死,一度下令將衡陽城改名為「先覺城」。1945年春,方先覺逃脫日軍看守,前往重慶。蔣介石對方先覺倒是優待,多次加以撫慰,但當時輿論卻有著不同看法。同情者認為,方先覺困守孤城,對抗數倍於我之敵,並重創敵人,雖敗猶榮。方先覺雖未自殺殉國,但因其有條件的投降,保全了殘餘士兵及傷兵的生命,並不是因貪生怕死而投敵。反對者則認為,方先覺兵敗投敵,沒有「殺身成仁」,喪失了民族氣節,是國家和軍人的恥辱,是罪人,應當嚴懲。雙方各執一詞,毀譽紛紜。

方先覺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完成了守城任務,當全軍彈盡糧絕處於絕境時,為了保存受傷將士而選擇投降,卻是無可厚非。歷史不能苛責方先覺,選擇死亡容易,選擇活下來更難。然而,從李陵到方先覺,所謂的節烈論者要求他們必須轟轟烈烈地戰死,如此方為英雄,方為殺身成仁,方為視死如歸。而投降者則被視為是民族敗類,為世人所不齒,將背負歷史的罵名。

與之相反,在西方中世紀的騎士戰爭中,就有著光榮投降的傳統。即將士只要在戰爭中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向敵人投降,並享受俘虜待遇,這種投降在西方並不被認為是軍人的恥辱。二戰中大批美軍、英軍在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地被日軍俘虜,二戰結束後,他們被視作英雄。在日本籤署投降協議的「密蘇裡」號戰列艦上,就有剛剛從戰俘營歸來的美軍將領溫萊特和英軍中將帕西瓦爾。溫萊特甚至被告知:「我們所有人都覺得你是英雄,當你回國時,你會被當作英雄對待。」英美等國士兵在戰爭中的投降行為,被東方文化視為懦弱之舉,卻不解其中所包含的對生命的重視。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士兵是戰爭的主體。在完成戰爭這個政治任務的過程中,國家應最大限度地去減少戰士生命的損失。對於保家衛國戰爭中的傑出將士,自然需要褒獎,但也需要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去保存每一個不必要犧牲的生命。凡正義的戰爭,必以保全人類利益為目的,捍衛人類生命。由此出發,正義的戰爭自然會分外珍惜生命,這其中當然也包括珍惜自己一方戰士的生命。從人道出發,從尊重生命出發,當對「殺身成仁」做再思考。戰爭中的將士,只要他們盡到了的努力,就不能要求他們過多。戰死沙場誠然是軍人的榮耀,戰敗被俘也不是遺臭萬年。

作者:袁燦興

相關焦點

  • 國家公祭日:向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愛國者致敬
    當這一天到來,我們舉行哀悼儀式為那些死難者默哀,想念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愛國者,感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國家公祭日的設立對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著重要意義。 歷史上的愛國者就是孔子所言的「殺身成仁」,是孟子所說「捨生取義」。探尋中國歷史,那些愛國者的故事,能給我們今天的人若干啟迪。 一個人是否愛國在太平的歲月裡,不大能夠看得出。而當國家面臨危難之時,就很能考驗一個人的愛國之情是否夠真,是否夠純。 《史記·田單列傳》中曾記載了齊國畫邑一個叫王蠋的人。
  • 捨生取義的逆行者都是人民的英雄
    捨生取義的逆行者,都是人民的英雄。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孟子心中的大丈夫是能夠捨生取義的人。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為真理而獻身的精神:殺身成仁
    中國發展到現今這樣的興盛局面,離不開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的奉獻和犧牲,而這就是「殺身成仁」的人生境界使然。殺身成仁,既是對真理的堅定自信,又是追求理想的壯志豪情。沒有敢於犧牲的精神,就沒有銳不可當的氣勢。沒有奮不顧身的氣魄,就沒有勢不可擋的衝勁。
  • 迎難而上,捨生取義,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當民族有災劫,國家有危難,人民有需要,人人都在面臨生死考驗的時候,人心中的「義」就會被激發、點亮,一個個、一群群忠義之士就會挺身而出,忠不顧死,義不負心,以高尚的氣節、情操和英雄事跡,讓生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讓生命奏響出美妙的樂章,以自身的行動,向全世界彰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氣節、崇尚忠義、孝義、仁義的民族精神。
  • 捨生取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以身報國、捨身求法,反義詞有:苟且偷生、貪生怕死,捨生取義是褒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捨生取義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捨生取義(shě shēng qǔ yì)成語釋義: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捨生:捨棄生命。
  • 吳鳳「回鄉」---捨生取義的阿里山忠王
    315年前,生於平和縣大溪鎮壺嗣村的吳鳳渡海到臺灣,任阿里山通事48年,最終捨生取義,被後人奉為阿里山神。
  • 數碼寶貝:不言放棄,捨生取義,這才是俠者風範,比如阿爾法獸
    當然了,大俠並不是人人可以當的,畢竟這需要很高的道德境界,而「不言放棄、捨生取義」算是俠者的寫照,做不成大俠,做俠者也是可以的。如果數碼世界變成了武俠世界,那麼誰可以成為數碼世界的「俠者」呢?番長獅子獸是一個不言放棄的數碼獸,在世界樹要毀滅人類世界和數碼世界之際,番長獅子獸明知不可為卻強行支撐了兩個世界的柱子,這個舉動幾乎要了番長獅子獸的命,可以說「不言放棄、捨生取義」被番長獅子獸表現的淋漓盡致。
  • 究竟是殺身成仁還是捨生取義?細數三國演義中的十大著名叛將
    總之,誰能給他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他就和誰親近,而一旦另有高枝,立刻翻臉不認人。在呂布心目中,從來不存在什麼親情,只有純粹的利益。自長安兵敗後,呂布先後投奔袁術、張楊、袁紹、張邈和劉備,幾乎為天下英雄抗拒,總算劉備接納了他,又反過來趁人之危奪取了劉備的徐州……終於眾叛親離。即便在與曹操交戰失敗後,呂布還想著投奔曹操,終因反覆無義被縊死,結束了他可笑的一生。
  • 自由很美,卻不是人人都能駕馭
    人人都嚮往自由,她是那麼的美麗。但大部分人卻如那好龍的葉公,當自由真正到來的時候,更多的是惶恐和空虛。真正能享受自由的人,恐怕都是智者和勇士。自由對於普通人來說,往往意味著不確定,而這又是多麼讓人厭惡的一種感覺。
  • 要離:歷史上最敬業的刺客,為了事業自斷手臂、捨生取義
    但就是這樣一個貌不起眼的人,卻為了自己的刺殺事業不惜自斷手臂,甚至捨生取義,甘願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鞠躬盡瘁的品格實在難能可貴,可以說,要離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敬業的刺客。一切過程都看似合情合理,殊不知卻是要離誘敵深入的計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要離是何等慷慨大義,居然為了事業自斷手臂,把倫理綱常都拋之腦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許為國捐軀才是要離此生不悔的抉擇。
  • 官員「葬身酒罈」豈是「捨生取義」?
    筆者認為,官員「葬身酒罈」,不是「捨生取義」。 中央八項規定,反「四風」等各種禁令,在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以來密集下達。「禁酒令」亦在其中。但陪酒致死官員,享受「人文關懷」,到底是想遏制亂喝酒,還是在助推「喝酒風」?倘若任由這種離譜事件「自由發酵」而相關監管「停滯不前」,那這「無為」背後不知還會湧現出多少因公喝酒殉職的「酒罈英烈」。
  • 無法抉擇時你會選擇捨生取義還是舍義取生呢?
    如果清楚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義,那麼,在「生與義」不可同時兼顧的時候,會毅然決然地「捨生取義」。求生,是正常的;天地生人,父母生育子女,都是要人好好生存,此即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也是「父母之慈」。所以,人之求生,既符合天地之德、父母之心,也是人生正常的心願。然而,天地為何把人「生成為人」而不是禽獸?父母生育的子女為什麼是「人」而不是禽獸?
  •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當時年幼,不知這句話的含義,只覺得很文藝(能和百家學派扯上關係的都文藝),於是心裡一直銘記著仁與義直到現在。其實不只是明朝,自從文天祥血書此句之後,這句話便成了士人自我修養的座右銘。那麼為何它的分量有這麼重,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解依次為大家解讀。
  • 從「尾生抱柱」說起,討論儒家「捨生取義」思想的是非對錯
    在所有記載和引用中,無一例外,都把「尾生抱柱」當做堅守信約、忠於愛情的象徵,持肯定褒揚態度。但是,「尾生抱柱」最初出現在《莊子》中,卻並非只是個愛情故事那麼簡單,而是一場對於「捨生取義」合理性的大討論。
  • 敬畏生命,捨生取義,談儒家思想在抗擊新型冠狀肺炎中的作用
    為什麼中國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控制住新冠肺炎的發展?黨的正確領導及政府有力的管控措施當然是主因,除此之外,個人認為,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亦深深影響著國民的行為。首先,儒家敬畏生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 不是人人都打卡的網紅店,朋友圈到處都能見到的照片
    人也不多 景色也比較好 服務態度也很好很滿意因為🦠所以大家終於解封出學校了想聚會的寶寶們一定不能錯過哦地址:西安麗思卡爾頓酒店人均:150Tips:景觀位需要提前預定很適合小酌一杯人也不多 比較安靜 景色也比較好 服務態度也很好很滿意感覺風格都和北上廣的網紅店很像呢。一組照片下來,估計朋友圈又要被問瘋了這是哪裡了吧!
  • 別人捨生取義是我們高興看到的
    但是孟子說過,捨生取義啊,所以他們還是上了。當然,我們偉大的醫務人員們也證明了,即便感染了病毒,很多時候也能救回來。但這只是看死亡率很低而已。這個很低的數字,醫務人員付出了多少,我這個不想學醫的人,是猜不到的。甚至我還很慶幸自己沒有學醫,不然面對疫情,我真的很想當逃兵。我不會為了別人,把自己放進危險裡。
  • 交流:看日本東京 如何做到人人有房住的
    但是,東京做到了人人有房住。  房價太高房租也貴 卻做到人人有房住  日本房地產經濟研究所去年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7月,東京地區10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平均售價高達7000萬日元/套(約合466萬元人民幣/套),創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以來最高紀錄。  房價貴,房租也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