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2021-01-20 人文新化

點擊藍色字體3關注人文新化


來源  和澤書院


「狀元」是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彙,並經常出現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因其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做殿元。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是科名中最高榮譽。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說到狀元,就不能不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制度是在漢魏以來察舉制度基礎上經漫長演變發展而來的,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礎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種全新的選官制度,是一種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人才選拔制度。具體而言,是由朝廷開設科目,士人自由報考,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

一、現在的高考狀元們,中了狀元等於人生失敗


現代的我們,從三歲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六歲上小學六年,13歲上初高中學六年,19歲考大學一般是四年本科23歲畢業,現在大部分人都想讀研三年。不加讀研,共需要接受現代教育20年才能走入社會,走入社會,我們能做什麼呢?大家可以思索一下。現在看看高考最好的各省狀元們的人生答卷的成績吧!


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見《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頁)。


不止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調查了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發現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係。」(同上頁)


進一步的分析統計說明以下事實:


事實一:1977年以來,全國34年的高考狀元(高考分省計分,3300名÷30個省市區÷34年≈3.2名,應該一個沒漏啦),都沒成為社會活動家、或企業家、或藝術家,也沒在任何一個行業成為領軍人物。


事實二:不知科學家的工作屬不屬於一個行業?如果屬於,那就意味著:高考狀元們也沒成為一流科學家。


事實三:社會活動家、企業家、藝術家能獲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學校教育並非正相關——即是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麼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事實四: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係——「一定關係」是多大的關係?強正相關、弱正相關、不同層次的科學家正相關程度不同?文章裡沒解釋——不過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讀書的時候成績並不怎麼樣,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二、古代的科舉狀元們:狀元約等於成功


古人6歲入塾,如《禮記》所說:「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就是說約在15歲就可以有能力參加科舉了(當然並不是一定能考上,可是現在的學生你讓他初中畢業考大學是絕對考不上的呀!)。


在這幾年間,應考的書生要背誦多少書呢?據程羲在《中國歷史帙聞》一書中統計,《論語》11750字;《孟子》34685字;《禮記》99010字;《左傳》196845字,合計起來,共有401179字。這40多萬字,全都要背熟精通,爛熟於心。


此外,還要看大量的注釋和其他非讀不可的典籍、史書、文學書籍等。可見,狀元並不是樣子貨,沒有真才實學,是絕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三更燈火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據不完全統計,古代正史有傳和有作品傳世的狀元,其分布情況如下:


狀元以科舉入仕,在《二十五史》中列有傳記者,共計唐代狀元王維等34人,五代至宋代王溥等56人,遼金元鄭子聃等9人,明代吳伯宗等36人,清代劉子壯等56人。


如果再進一步,探討其具體在傳記中的分類,則可知道,這些古代狀元中的佼佼者們,分布散見於「列傳」、「文藝傳」、「儒林傳」、「文苑傳」、「忠義傳」、「文學傳」、「能吏傳」、「奸臣傳」、「循吏傳」等。


在二十五史中,其所列的專傳和所收錄的人物,實際上是一種人才統計的歸類,大體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人才價值取向,縱觀歷代狀元的入傳情況,他們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1、才高八鬥的文藝狀元。


讀書人以科舉入仕,工詩善賦,揮毫潑墨,系安身立命的工具,故在古代的狀元中,以文學出名者為最多。


唐代的王維,「九歲知屬辭」,與其弟弟王縉皆有才學,尤其是王維,「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昆仲(指兄弟二人)宦遊兩都,凡諸王附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其中,他尤為岐王所看重,並將其引見給公主。王維獻詩給公主,公主既讀,驚駭地說:「此乃兒所誦習,常謂古人佳作,乃子之為乎!」後又以歧王引薦,「公主則召試官至第……維遂作解頭(第一名)」。


除善作詩,王維又精於佛學,善於繪畫,「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稱王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則稱,「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比王維稍晚的柳公權,詩名雖不如王維,但他的書法卻馳名千古。柳公權書法初學王羲之,繼學顏真卿、歐陽洵,骨力遒勁,結構框正,正楷尤為知名。書碑中有《玄秘塔碑》、《金剛經》、《神策軍碑》為最著,書跡有《送梨貼題跋》,對後世影響很大,與顏真卿並稱「顏柳」,「當時大臣家碑誌,非其筆,人以子孫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貝,曰:『此購柳書』」。


宋代的狀元中,以文學出名者較多,如宋庠、張九成、張孝祥、陳亮、文天祥,皆工詩詞,善文章,有才名。其中尤以文天祥最為時人所知。文天祥:(1236~1283),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考取進士第一名。歷任湖南提刑,知贛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後兵敗被俘至元大都,終以不屈被害。其代表作有《正氣歌》與《過零丁洋》,尤其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已經成為中國學人的座右銘。


此後,元代之王鄂、明代之楊慎、清代之馬世俊、戴有祺、汪繹、翁同龢等人,皆領一代文壇風騷。比如翁同龢(1830-1904),安徽常熟人,鹹豐六年(1856)狀元,清代書法家。他工詩能文,精研書畫,收藏亦富,其書法在清代書壇上佔有重要地位,備受後人推崇。早年主要學習歐陽詢、褚遂良。又學趙孟頫、董其昌,以後又致力學真卿,得其風骨,使翁同龢的書法融南北諸家之長,含英咀華,冶古今碑貼於一爐,終於開創了蒼老遒勁、剛健渾穆、含蓄樸茂的翁體。翁同龢對書學理論與技法也有深刻的研究。


2、皓首窮經的學術狀元。


「文章千古事」,古代學人皆極重視學術研究,狀元也不能例外。他們常將精力投身於經史性理之學,長於考據校勘之示,或兼曉天文,通達地理。


五代十國時期的狀元王溥,於後漢乾祐元年(948)年中戊申科狀元,後周太祖時累官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宋初官至樞密院。他雖屢居高位,但仍勤奮好學,手不釋卷,著有《唐會要》一百卷、《五代會要》三十卷,文集二十卷,為研究唐與五代的典章制度,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代蘇易簡、王十朋、袁甫、劉章,金代張行簡、楊雲翼、明代呂楠、羅洪先等人,均為中國古代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


而稍晚的焦竑更是如此。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珠江路同仁街,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雙層木結構建築,它就是南京地區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建築——澹園藏書樓。藏書樓建築面積達 350平方米。在南京,民間俗稱為「焦狀元樓」。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號漪園,又號澹園。祖籍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村。祖上寓居南京。萬曆17年(1589年)會試北京,得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長子侍讀等職。他博覽群書、嚴謹治學,尤精於文史、哲學,為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藏書家、古音學家、文獻考據學家。《明史·文苑·焦竑傳》載:「(焦竑)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無不淹貫,善為古文,典正訓雅,卓然名家。」焦竑一生執著於學問的探求,筆耕不輟,著述甚豐。他的著述豐富,共有八十部九百餘卷。其中,《澹園集》四十九卷、《澹園續集》二十七卷、《國朝獻徵錄》一百二十卷,系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清代的狀元人物中,彭定求、陸肯堂、潘世恩、畢沅等人,在學術創見方面,也毫不遜色於前輩。尤其是畢沅(1730一1797),官至湖廣總督,治學甚廣,由經史旁及小學、金石、地理。有《靈巖山人文集》及《經訓堂叢書》中。在史學方面,他最大的成績是撰修了《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取材宏博,考證謹嚴,編排合理,總引資料達三百餘種,糾正了以往宋史專著詳北宋略南宋的偏頗,還增加了很多少數民族的資料。

3、位極人臣的理政狀元。


「學而優則仕」,古代讀書人素有「達則兼濟天下」的志願,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加之狀元的頭銜,又為其官場升階提供了有力保障,故自古以來,以狀元而居高官並能有所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數。


孫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孫伏伽早年在隋朝時考中進士,隋煬帝大業末年任大理寺史,隋亡後入唐做官。曾於武德初年上書高祖,坦言三事:一「開言路」;二廢「百戲散樂」;三請「為皇太子及諸王慎選僚友」,高祖閱後大喜,用其為治書侍御史。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曾上疏諫止遊獵騎射,被採納,成為朝廷重臣。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


呂蒙正(944-1011),北宋名臣,字聖功。幼年貧困,發憤讀書,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中狀元,後歷任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等職,端拱元年(988)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太宗、真宗時期三度為相。宋代三度入相者,惟呂蒙正與趙普兩人而已。他為人質樸寬厚,以敢言著稱,太宗誇京城繁盛,他即指城外饑寒而死者甚多。獎掖後進、知人善任,識富弼於幼齡,薦呂夷簡於真宗,後俱為名相。


此後,陳堯叟、王曾、李迪、王堯臣、王拱辰、商輅、謝遷、徐元文、吳廷琛等人,也是官至宰相中的佼佼者,更體現出狀元本身的傑出理政才能。


綜上所述,中國歷代的狀元中有才有學的大有人才!


三、清末民初古今教育過渡階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大人才


清朝末年至解放前,中國處於歷史罕見的大動蕩時期,外侮內亂,戰火不斷,古代的私塾教育和科舉制度被否定,新式教育因為國家混亂尚未統一,此時,很多人在繼續著私塾讀經為主的教育,奠定了很好的人文基礎,後來為了救國,很多人紛紛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就在這樣一種極其混亂的局面下,出現了這樣的一些人才,他們無一例外,統統是或多或少讀古書長大的:


政治軍事: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軍事人才不勝枚舉;


文學藝術:茅盾、老舍、郭沫若、聶耳、冼星海、徐悲鴻、齊白石、梅蘭芳、舒同、啟功、冰心、曹禺


科學技術:楊振寧、丁肇中、李政道、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李四光、華羅庚、竺可楨……


綜合結論:


1、現代教育基本是失敗的,最優秀的人才最後都不成才說明他違背了教育之道


2、教育是啟發人性的工程,任何把人不當人而是當成產品來生產的教育模式違背人性


3、在關於人性的問題上,我們祖先是全世界最知道事實真相的


4、經是智慧的結晶,讀經也許不是萬能的,但不讀經是萬萬不能的


5、這個世界上最希望孩子成就的是家長,不是別的任何人。所以應該把教育權交還給家長


6、每一個家長和老師必須靜下心來,思索真正的教育了


7、對教育的重視,根本不在於對教育的投資增加,而在於對教育之道的深度探索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制度相當於高考,狀元、舉人和秀才比大學生如何?
    現代高考和古代科舉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遴選精英」的考試制度,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繼承和發展關係。那麼,同為讀書求學的學子,高考考生和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舉人和秀才能夠相提並論嗎?目前,我國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每個人都能獲得讀書和參加高考的機會。而在古代,成為讀書人意味著選擇了一條人生道路。
  • 古代歷史上哪些有名的科舉狀元 你認識幾個
    從古代的科舉到現在的高考,每個考生都想憑藉高考或科舉來翻身。今年的高考,由於疫情的原因,推遲了一個月,希望考生都能認真答題,考出一個好成績。我國每年都有很多高考狀元,但在古代也與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哪些科舉狀元有哪些?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每年六月的高考是莘莘學子檢驗自己十多年學習成果的日子,勤學苦讀十多年,為的就是能夠取得好成績,讀上心儀的大學,開展精彩的人生。每年高考放榜,高考狀元都是人們十分關注的事情,有些學霸會同時獲得總分狀元和單科狀元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現代並不罕見,但是在古時候,能同時獲得文科狀元和武科狀元的,那就是千載難逢的一件事,而歷史上同時獲得這兩種榮譽的人只有一位,他就是唐朝時期的鄭冠。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科舉狀元們真的湮滅了嗎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這份名單的作者說,人生無限!謹以此文寬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
  • 古代科舉考試出身的狀元,為什麼絕大多數碌碌無為、青史無名?
    古代狀元是精英中的精英 ,狀元一詞來自於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是我國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多年。科舉之路有多難?
  • 科舉狀元中的北京人:父子狀元傳佳話,第一位旗人狀元是他
    2020年高考即將到來。今年的高考,註定成為眾多莘莘學子無法抹去的特殊記憶。提到高考,很多人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到了清末,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考試被很多讀書人所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隋唐時期成為一項選拔制度後,科舉考試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很多人才,也改變了很多讀書人的命運。
  • 南京大牌檔開啟「科舉」考試,萬人爭狀元
    近日大事:高考!南京大牌檔祈願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毫端書穎慧,汗雨湧文思金榜題名,前程錦繡無論現代的高考還是古代的科考,平步青雲後來兒子果真金榜高中,獨佔鰲頭此餅遂流傳開去,被稱為「狀元餅」考生們趕考前都愛攜上寓意美好的「狀元餅」咬上一口,信心滿滿大牌檔的狀元餅以此為靈感而改良焦香的酥脆外層裡
  • 高考趣話:明朝的科舉,吉安府學子連續兩屆包攬狀元、榜樣、探花
    今天適逢高考,我首先預祝參考學子馬到成功,金榜題名。金榜題名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筆者今天的貼文,就講一個江西吉安府學子,連續兩次科舉,包攬狀元、榜眼、探花的喜慶故事。江西的吉安市,位于吉泰盆地,古稱廬陵縣、桓亭縣,後來升級為廬陵郡,吉州、吉安府。廬陵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鄉」,出了歐陽修、楊萬裡、文天祥、解縉等才子。
  • 高考第一名vs古代狀元,上大學和進官場,哪一個含金量更高?
    高考狀元 & 古代狀元 數量對比我們都知道狀元是古代考試的第一名(「元」是古代考試排名的第一,所以鄉試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而最高級的殿試第一名被稱為「狀元」),而狀元的考取十分困難。科舉最開始是隋朝,真正確立於唐朝,到了宋朝科舉的制度已經完善。
  • 清朝時期為什麼科舉狀元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
    文/寂寞的紅酒科舉是我國古代國家選拔官吏的基本制度。相對而言,科舉制是一種比較公平的選拔考試,也是古代讀書人特別是寒門子弟出頭的最佳方式。士子讀書人都希望在科舉中獨佔鰲頭,如果得了狀元那是前途無量、光耀門楣的事。
  • 史上最強科舉,殿試前十名個個都是狀元之才,其中三對親兄弟
    我們都知道,高考有大小年之分,2020年無疑就是一個高考大年,據統計,今年高考報名人數1071萬,創歷史新高,而近幾年著名的高考大年為2016年,比如號稱高考地獄模式的河北省700分以上的考生為168人,高考是人生中改變命運的最大的機會,而在古代同樣作為改變人生的科舉來說,是不是也有大小年之分呢?其實是有的,比如北宋仁宗嘉佑二年這一期科舉,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科舉大年!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狀元,本來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但現在也比喻在本領域中成績最好的人。在高考中獲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經常會被人們稱為「高考狀元」,於是就有人將大學生和狀元進行對比,甚至有人認為大學生已經相當於古代的「進士」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高考狀元其實說的是高考的第一名,這裡的「狀元」和水泥工行業的「技能比賽第一名」意思是一樣的。
  • 高考狀元職業成就遠低社會預期 成績中等學生最有出息
    然而,早在2007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推出了我國首個針對高考狀元職業狀況的調查報告——《中國高考狀元職業狀況調查報告》,在考查了1977年~1998年我國各省市自治區高考狀元的職業狀況後,有關數據顯示,高考狀元大學期間學習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國留學成為畢業首選,但是,高考狀元職業發展並不理想,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考場狀元」尚未成為「職場狀元」。
  • 高考結束了,狀元經濟又要火,來看看古代的狀元能當個什麼官?
    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又到了各大商家瘋炒狀元的時間了,各大院校肯定也是摩拳擦掌,加入到爭搶狀元的行列中來。那麼在古代,要是中了狀元,到底能當多大個官?首先得明確一點,狀元並不是一個官職,所以狀元本身沒有品級,被欽點狀元,只是說明你有一個可以當官的資格證書,相當於現在的文憑!
  • 宋代浙江省第一位科舉狀元——程宿
    本      名    程宿 字      號    莘十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時間    971 去世時間    1000 主要成就    科舉狀元人物生平程宿(971~1000
  • 金華古子城:「桐齊簷,出狀元」,金華古代科舉史上的狀元及第
    當時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預言:桐齊簷,出狀元。第一次桐齊簷是在宋朝高宗紹興年間,當時有一株桐樹長成與城樓屋簷齊平,果然在紹興癸丑年,金華出了一個狀元,就是著名的永康人陳亮陳同甫。到了宋寧宗嘉定年間,新枝丫長到與城樓屋簷一樣高,再次和屋簷齊,果然庚子年金華人劉渭高中榜首,成為欽賜狀元及第。這兩次都應驗了前面的預言,可謂金華科舉史上的美談。
  •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又是一年裡面的高考成績發布時間,在這些發布的信息裡,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省的高考狀元,這些學霸基本都是非常厲害的,特別是教學資源優厚的省份,排第一的一般都有七百分以上,然而這些狀元如果換在古代的考試中,他們是屬於哪個水平呢?
  • 高考狀元陷入「八卦門」 否認情侶狀元說法 圖
    網絡截圖湖北高考文理狀元是情侶、武漢高考理科狀元自嘲得不到女神駐足……因高考一夜成名的湖北高考狀元們,在網絡上意外引來八卦話題。昨日,高考狀元們在闢謠的同時,也談及如何面對聚光燈下的各種褒貶議論。一條留言引發網友大圍觀武漢理科狀元黃翌青不久前在人人網上發了一條留言:「得到了全市的美譽,得不到你的駐足。」
  • 六城才子決戰金陵,南京大牌檔科舉大賽狀元出爐
    現實世界中,六城十二派匯聚金陵,一場狀元之爭即將上演。  7月2日,南京大牌檔聲勢浩大的首屆"醉美江南科舉大賽"殿試正式拉開帷幕。據了解,南京大牌檔首屆"醉美江南科舉大賽"在6月15日開始,先是鄉試環節,全國有近萬人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線上答題系統參與考試。通過鄉試選出近百名舉人,6月26日分別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深圳和武漢的大型購物中心內參加了別開生面的會試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