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相當於高考,狀元、舉人和秀才比大學生如何?

2020-12-23 琅琊神話

現代高考和古代科舉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遴選精英」的考試制度,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繼承和發展關係。那麼,同為讀書求學的學子,高考考生和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舉人和秀才能夠相提並論嗎?

目前,我國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每個人都能獲得讀書和參加高考的機會。而在古代,成為讀書人意味著選擇了一條人生道路。因為需要完全脫離生產勞動,讀私塾和趕考需要高額的費用,因此必須具備一定的家庭條件支撐。

高考

現代高考每年6月都會組織一次,3天內就會結束,而且考點距離很近。如果第一年考的不好可以復讀,第二年又將迎來機會。而古代科舉制度一般為三年一次,需要經過鄉試、會試和殿試等漫長的過程。特別是最後的殿試,偏遠地區的考生需要提前數月趕赴京城。科舉制度涉及到考生和家族的前途和命運,你可以想像那種巨大的心理壓力。1902年的浙江鄉試的過程中,「場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於蛇,一以燭籤自刺,一自碎其睪丸」,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

另外,古代科舉制度比高考複雜的多。符合條件的讀書人經推薦參加鄉試,獲取「童生」資格,成績優秀的一批被稱為「秀才」。秀才是最低等的功名,也是參加下一步會試的門檻。根據統計數據,整個清朝275年間,通過童生考試的人大約有200多萬,其中得到秀才功名的僅為45萬。

科舉制度

擁有秀才的功名,意味著已經基本脫離了平民階層,開始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並享有見官不跪、免服徭役和免除用刑等特權。一般情況下,秀才可以直接擔任教書先生,也可以在各級衙門擔任小吏。有一定家庭背景的秀才,通過打點關係最多可擔任正八品官職,比如縣衙各部門的一把手。

理論上,秀才是不能擔任七品以上官員,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明朝萬曆年間,陝西地區官員數量不足,萬曆皇帝又疏於政事,於是陝西巡撫只能提拔了一批秀才擔任縣官,這些人算是運氣極好的類型。

清朝乾隆科舉聖旨

古人言:「滅門知府,破家縣令」,官員手中掌握著生殺予奪的大權。而獲得這些權力的第一步,必須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舉人。與秀才比起來,舉人的考取難度要高的多。在整個明朝276年間,共出現舉人10萬多名,平均下來國每年不到400人。明朝嘉靖24年,河南地區的舉人名額僅為50人。在當時,一個10多萬人口的大縣,每年能出1位舉人已經非常了不起,一般的縣幾年才出一位。也就是說,只要考中舉人,就可以在全縣家喻戶曉了。

在這裡,一定要提教科書中的《範進中舉》。範進未中舉前,在村裡到處受人欺侮,連屠戶都不把他放在眼裡。而範進中舉之後,縣官和鄉紳立即前來拜見並送禮。舉人身份和地位如此之高,是因為考中舉人就可以擔任官職。一般情況下,舉人可以擔任七品縣官。人脈關係和家庭條件較差的,也可以獲得一個8品教諭(相當於教育局長)。經過數年的努力,只要不犯錯誤,舉人在退休前升任5品知府難度不大。如果舉人不願意就任官職,也能享受朝廷發放的補貼,基本可以保證衣食無憂。

範進中舉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狀元。在高考中也有狀元,分為各省狀元和全國狀元,又設有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高考狀元每年的人數都有幾十人,而科舉制度中的狀元每3年僅產生1位。

在清朝,科舉制度會試每3年組織一次,大約產生200-300名進士,分為一甲、二甲和三甲共三等,其中一甲中的頭名就是狀元。在眾多的古裝劇中,我們都知道狀元是要經過皇帝當面考核的,不僅能夠遊街接受道賀,而且擁有在宮城騎馬的特權,運氣好的還能被皇帝賜婚。當然,並不是文章寫的好,得到皇帝和考官喜愛就能當狀元。在古代,朝廷對狀元的長相有一定要求,太醜的進士當不上狀元。比如唐朝的鐘馗就是一個不幸的狀元,他因醜陋被唐德宗嫌棄,失去了狀元功名。

明朝狀元

據統計,古代科舉制度存在的1300多年間,僅僅出現過504位狀元。如果能夠成為狀元,基本上就意味著可以擔任5品以上的官員。因為經過皇帝欽點和當面考核,狀元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培養和提拔。可以說,狀元的身份是成為朝廷重臣或千古名臣的第一步。

由此可見,從考試難度、身份地位和人生影響等角度來看,現代高考中脫穎而出的大學生,與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舉人和秀才相比,顯然是不能直接拿來做對比的。如果非要把科舉身份與現代身份進行類比,個人認為:

清朝狀元聖旨

1.童生相當於大學生。童生的身份就相當於大學文憑,是對數年寒窗苦讀生涯的肯定,也是對知識量和學習能力的一種基本認證。比如優秀童生孔乙己,不僅精通四書五經,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甚至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書法,現代大學生未必能勝過。

2.秀才相當於研究生。古代1個村莊也就幾名秀才,不僅有資格擔任縣衙裡的正處級領導,還具備教書先生和講師的能力。客觀上講,秀才是要優於研究生的。

清朝秀才

3.舉人相當於博士。我國每年產生博士的數量為7萬多名,而明朝每年產生舉人400人,即使考慮人口基數的因素,舉人也比博士稀缺的多。博士從政一般為正處級幹部,而舉人最差也是個7品縣官,至少是個副廳級。

4.進士相當於中科院院士。我國中科院現有院士1100多名,2017年新當選的院士有61人。清朝每3年產生進士200多位,基本與院士的數量接近。

明朝舉人

5.狀元相當於諾貝爾獎獲得者。狀元這個還真不好類比。目前我國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分別是2012年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以及2015年屠呦呦的諾貝爾醫學獎,大約每3年一位。希望我國諾貝爾獎的獲獎頻率能夠長期保持,這些獲獎者便是中國現代的狀元。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在高考中獲得本省第一名的考生,經常會被人們稱為「高考狀元」,於是就有人將大學生和狀元進行對比,甚至有人認為大學生已經相當於古代的「進士」了,這其實都是不對的,高考狀元其實說的是高考的第一名,這裡的「狀元」和水泥工行業的「技能比賽第一名」意思是一樣的。
  •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又是一年裡面的高考成績發布時間,在這些發布的信息裡,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省的高考狀元,這些學霸基本都是非常厲害的,特別是教學資源優厚的省份,排第一的一般都有七百分以上,然而這些狀元如果換在古代的考試中,他們是屬於哪個水平呢?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從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我國的官吏實行推薦制度,推薦「優秀的人才」到朝廷做官,即「舉秀才」。這時候的「舉秀才」雖然是推薦制,但也要經過一定的考核。這樣,隋唐科舉制產生後,秀才就成了科舉考試中的一科。元明以後,秀才逐漸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隨著高考分數逐漸公布,越來越多的高考狀元開始登上熱搜,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線。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古代歷史上哪些有名的科舉狀元 你認識幾個
    從古代的科舉到現在的高考,每個考生都想憑藉高考或科舉來翻身。今年的高考,由於疫情的原因,推遲了一個月,希望考生都能認真答題,考出一個好成績。我國每年都有很多高考狀元,但在古代也與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哪些科舉狀元有哪些?
  • 一棟樓讓你了解科舉制度,從底層童生開始往上排,頂樓卻不是狀元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科舉也就停留在「熟悉」的階段,要真說一個五四三,大概也就對「狀元」一詞最為熟悉,而有一棟樓就是以科舉制度為主題排布,言簡意賅地說明了科舉流程,這便是位於達州宣漢巴山大峽谷的狀元樓。,也就是說只要你沒考上秀才,哪怕五六十歲也只能叫童生,另外童生也需要考核的,也就是所謂的「童試」,並非誰都可以叫,而且只有成為童生才有資格進入科舉制度的下一輪院試。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科舉制度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是在隋朝,那麼隋朝之前,他們是如何選用人才的呢?基本上都是靠推薦,遇到一些為人比較正直,重視人才的官員,可能也會提拔一些家庭背景不是很好的寒門子弟。由於這些人呢,在地方上有自己的經濟基礎和實力,又在朝廷擔任重要職位,漸漸形成了名門大族,到了南北朝時期,世族制度漸漸沒落,最後在隋朝徹底被廢除。從此以後,那些有才華的寒門人才,都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之路。科舉制度延續了上千年,即便我們現在的考試制度有所改變,但也沿襲了隋的科舉雛形。
  • 很多人傻傻分不清,舉人和秀才的差別有多大?
    在古裝劇中,會經常出現舉人和秀才,對於不了解科舉制的人來說,兩種稱呼雖然不一樣,但是它們相差是非常大的,對人的前途有很大影響。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或者電影中,經常會聽到「窮秀才」,你肯定沒有聽說過「窮舉人」,由此就可以看成,秀才和舉人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窮秀才」只能說明這個人是讀書人,但是他沒有上榜,這裡的榜是指皇榜。
  • 想了解古代是如何「高考」的?來松江博物館看看「科舉文化展」吧~
    想了解古代是如何「高考」的?本次展覽分為科舉制度的沿革、科舉考試程序、科舉與教育、科舉與社會文明、科舉制的國際影響等五大部分,共展出嘉定博物館藏文物81件(套)。展品內容豐富,包括科舉試卷、古籍讀物、捷報、大小金榜、狀元墨跡、作弊夾帶、木雕花板等,以及仿造真實尺寸的考棚模型和擬真貢院沙盤模型。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以上這些名稱是考生通過不同考試等級後獲得的學位證明,科舉制度下考試分為四級:①童生試(院試);②鄉試;③ 會試 ;④殿試(由低到高排列)隨著三年一度的科舉開始開考,古代考生們的第一關就是先進行童生試。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 古代考個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古代科舉考試名列第一者方為"元",而殿試第一名才能稱為"狀元",能夠在皇上面前得到第一名,那麼就相當於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這在封建社會無疑是最高的榮耀。 狀元一直都是所有讀書人追尋的目標。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科舉狀元的巨大成就與高考狀元的堙沒無聞
    尤其是到了每年的高考期間,「文科狀元」、「理科狀元」、「省狀元」、「市狀元」都會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與此風氣相呼應,各高校之間也很注意對狀元的爭奪,並以招收到狀元的多少作為衡量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這一切,無疑都是中國古代狀元文化的歷史延續。  「狀元」這個詞的歷史,起碼可以追到唐朝。依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其居首者因此被稱做狀頭,又名狀元。
  •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他們的身份是民是官?
    漢朝將秀才和孝廉並舉,不過由於光武帝劉秀的名諱當中有「秀」字,故改稱為「茂才」。唐宋年間,凡是參加科舉考試者,都被稱為秀才,秀才逐漸代指讀書人。在元明時期,人們常用秀才來稱呼讀書人,元·喬吉《新水令·閨麗》曲:「我是箇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嬌娃。」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因為八股文實在不能有益於世,所以康熙在登基之後曾廢過八股,但牢籠英雄,除此也無別的良法,沒有這塊敲門磚,你就敲不開這扇門!而且八股在仁義之道上也不儘是空話。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科舉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科舉的影響卻依然不可磨滅。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從秀才到進士:一個讀書人的科舉之路
    古代的讀書人,尤其是明清時期,走上科舉之路,為官一任,是很困難的。通常都要歷經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個階段,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要想知道古時讀書人的科舉之路,那麼首先就要了解什麼是童生、秀才、舉人、進士,以及讀書人是怎麼考取這些功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