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樓讓你了解科舉制度,從底層童生開始往上排,頂樓卻不是狀元

2020-12-23 旅遊狂魔夏夏夏

都說現在的學生辛苦,其實哪個年代讀書都不輕鬆,「十年寒窗磨一劍」是常有的事情,畢竟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之一,很多人都期盼著一朝考取功名而光宗耀祖,年代久遠的姑且不論,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應該是大家較為熟悉的「讀書模式」。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科舉也就停留在「熟悉」的階段,要真說一個五四三,大概也就對「狀元」一詞最為熟悉,而有一棟樓就是以科舉制度為主題排布,言簡意賅地說明了科舉流程,這便是位於達州宣漢巴山大峽谷的狀元樓。

狀元樓樓高35米,樓高七層,位於羅盤頂的山頂,基本是整個巴山大峽谷景區的制高點,整個底端由十數根柱子支撐,中部則是登塔入口,「科舉制度」從這裡就已經開始,正是說明著萬千大眾之中有部分人在參與科舉考試,而參與的人正好在正中間,與古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不謀而合,而樓身依次遞減,也恰好說明每上升一個階段就會刷掉一部分人,越往上越難。

剛進門除了可以看到「科舉考試流程圖」以及「四川狀元名錄」外,最顯眼的就是正前方的「童生」二字,這童生可不是指的是小朋友,而是指未考取秀才之前又習舉業的讀書人,即所謂的「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也就是說只要你沒考上秀才,哪怕五六十歲也只能叫童生,另外童生也需要考核的,也就是所謂的「童試」,並非誰都可以叫,而且只有成為童生才有資格進入科舉制度的下一輪院試。

狀元樓的第二層是「秀才」,這個稱謂大家也比較熟悉,它原指「才之秀者」,也就是優秀的人,但是在明清的科舉制度之中並非是什麼罕見的等級,僅僅是作為院試考核合格的「生員」的俗稱而已,可能在明清時期對於一些教育不行的偏遠地區,能考取秀才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人才了,因此秀才這個俗稱似乎比生員流傳更廣,不過在考取了秀才之後即可進入科舉考試的下一輪鄉試。

狀元樓的第三層是「舉人」,即鄉試中試之人,鄉試已經是「省級考試」,「科舉科舉」,成為了舉人也就象徵著成為了國家推舉的人才。雖然整個科舉制度產生的舉人少說也有幾百萬人,不過對於很多那個年代的讀書人來說,舉人就是邁不過的坎,要是鄉試中試很簡單的話,也就不會有「範進中舉」的瘋狂,同時從鄉試開始,第一名就有了「元」的稱謂,鄉試第一名就被稱為「解元」,中舉也意味著有資格參與科舉考試下一輪會試。

狀元樓的第四層是「貢士」,也就是會試中試之人,會試已經是全國性的考試,考試場所一般在北京的貢院,而貢士整個稱呼也比較有趣,這些通過了省級考試而進京趕考的舉人們,恰好就像是各地給中央「進貢」的人才,剛說了從鄉試開始第一名都有「元」的稱呼,會試第一名也就是「會元」,會試中試之人才有資格參與最後的殿試,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會試的主考官叫「總裁」,有沒有一絲霸道的意味。

狀元樓的第五層是「進士」,即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這已經是科舉制度的最高等級,畢竟科舉考試是推官制度,因此考取了進士也就是有官兒可做。值得一提的是,殿試只排名次,不黜落考生,分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進士及第」、二甲若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只不過這是最終結果,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

當然,殿試的第一名就是狀元,也就是狀元樓的第六層所在,中國科舉制度上千年,考生無數,但是成為狀元的屈指可數,基本都是有記錄之人,大多也都功成名就,關於狀元大家都比較了解,這裡不贅述,好玩的是,這層也擺滿了小零食,這是其他樓層沒有的。

你可以發現,狀元樓是七層建築,六層就是「狀元」,那麼七層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所有讀書人供奉的神仙文曲星,正是他保佑著天下讀書人,於是現在也有不少讀書人到狀元樓登高祈福,希望高考順利,要是家裡有讀書人的話,不妨來這裡走走,了解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的同時也沾沾喜氣,何樂而不為呢?

圖/文 由旅遊狂魔夏夏夏 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x夏遊記x#

關於作者:目前已經前往過全球500+城市,並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以及斯裡蘭卡當過國際志願者,歡迎持續關注,與你分享全世界的吃喝玩樂,喜歡記得點讚評論或分享哦!

相關焦點

  • 一棟樓讓你了解科舉制度,從底層童生開始往上排,頂樓卻不是狀元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科舉也就停留在「熟悉」的階段,要真說一個五四三,大概也就對「狀元」一詞最為熟悉,而有一棟樓就是以科舉制度為主題排布,言簡意賅地說明了科舉流程,這便是位於達州宣漢巴山大峽谷的狀元樓。狀元樓樓高35米,樓高七層,位於羅盤頂的山頂,基本是整個巴山大峽谷景區的制高點,整個底端由十數根柱子支撐,中部則是登塔入口,「科舉制度」從這裡就已經開始,正是說明著萬千大眾之中有部分人在參與科舉考試,而參與的人正好在正中間,與古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不謀而合,而樓身依次遞減,也恰好說明每上升一個階段就會刷掉一部分人,越往上越難
  • 古代科舉制度相當於高考,狀元、舉人和秀才比大學生如何?
    現代高考和古代科舉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一種「遴選精英」的考試制度,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繼承和發展關係。那麼,同為讀書求學的學子,高考考生和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狀元、舉人和秀才能夠相提並論嗎?目前,我國是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每個人都能獲得讀書和參加高考的機會。而在古代,成為讀書人意味著選擇了一條人生道路。
  • 科舉制: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監生和狀元都是什麼級別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1300年左右。科舉裡的狀元、秀才等名次,直到今天還掛在中國人的嘴邊。 1、童生 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狀元,本來是指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名的人,但現在也比喻在本領域中成績最好的人。1、古代科舉考試的各等級錄取者: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清朝結束,最完善的是在明朝時期,是以本文都會按明朝的科舉制度作為例子。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唐時期的新科進士,授予的官職遠較後代進士低微,得慢慢往上爬,才能做大官,如,著名詩人王維考中狀元後,任職太樂丞,只是從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時期科舉類似於現代的基層公務員招考,不似明清科舉可以做大官。自宋開始,殿試中進士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經吏部選試。元帝國建立後,漢人大臣力圖恢復科舉,但是,元時期紛紛擾擾,科舉時興時廢,不提也罷。明帝國建立後,科舉一改元時期的萎縮頹廢,得到很大發展,制度完善,規模增加,參加科舉的人數大增,但考試的內容卻開始僵化,規定動作是四書五經八股文。
  • 見證科舉制度的清代童生試卷
    原標題:見證科舉制度的清代童生試卷 與此對比,筆者收藏的一份清代童生試卷,則顯得頗為特別,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科舉時代的考試制度。   這份試卷全長110釐米,高24釐米,為宣紙質地。原卷分為10個折頁,每頁寬11釐米,摺疊收納後僅為狹長的長方形。其封面上方,有「龍山書院」的印章;右下方印有紅色 「考取龍山書院甄別」 字樣;右側及中下方則為錄取等第及姓名:「副課等第十一名」「熊歧秀」。
  • 古代書生的「高考」之路,讓你感同身受的明清科舉制度
    所謂明清時期的「高考」,自然指的就是自隋朝創立,歷代王朝不斷發展改進,到明清完善達到頂峰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員的政治文化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現在我們的高考只是在某些程度和方面上,與科舉制度有些相似之處。
  • 古代科舉考試出身的狀元,為什麼絕大多數碌碌無為、青史無名?
    古代狀元是精英中的精英 ,狀元一詞來自於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科舉是我國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多年。科舉之路有多難?
  • 古代科舉等級制度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 【鉤沉】定州貢院:見證古代科舉制度
    滄海桑田,如今,號舍內的舊時陳設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玻璃展櫃裡陳列的考生試卷,放筆墨紙硯和食物的考籃,以及從外地搜集而來的進士匾、狀元匾等。「魁閣號舍後面是大堂,是考官議事、收取封存試卷的場所。大堂和二堂後,還有一座三層樓閣式建築,被稱為後樓,又叫攬勝樓,是考官們的宿舍。後樓是面闊五間、三層單簷硬山頂樓式建築,兩側有掛耳樓,是道光年間補建。」
  • 來了解下古代科舉制度,看你穿越了是否能夠金榜題名!
    說起科舉制度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精粹,也是促使中國傳統文化長久不衰的一個保證!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這一句就可看出古代出仕做官考取功名對當時人何等的重視。統治階層也通過科舉制將天下的讀書人籠絡為己所用!
  • 科舉制度真正完善、鼎盛的明朝四級科舉制度具體是怎麼樣的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一直到清朝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的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總共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官方用來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度到了明朝才是最為完善是時期,進入了鼎盛時期,一度發展到了頂峰。
  • 你不知道的科舉冷知識,狀元相當於什麼學歷,院試又是什麼級別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我國的科舉制度一直是選拔人才的重要辦法,也是打破階層固化的手段,充分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那麼關於科舉你知道多少呢?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為什麼說他在科舉考試上的成就無人能及,這就要從科舉制度說起。科舉這個名詞,大家並不陌生。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在唐朝得到發展,直到清朝最後一次科舉,在這一千多年時間裡,歷史上總共產生了文科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 我讀《紅樓夢》-人才選拔與科舉制度
    經過南北朝幾百年的戰亂,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他連續打擊門閥勢力,士族制度逐漸崩潰,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除了維護士族特權的「九品中正制」,推行以考試為主的人才選拔制度,開始實施科舉制度。到了唐代,完成了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的過渡,全面推行科舉選才。
  • 回到明朝考科舉,你怎麼才能逆襲成狀元
    當狀元是幾乎每個人的夢想。在唐宋時期,科舉就已經出現並逐步發揚了。但是每一科僅僅錄取幾十人,全國參加者眾多競爭十分激烈。等到了明朝時,如果你不考狀元,僅是想通過科舉來改變命運比唐宋時簡單些了。因為明朝建立後科舉考試實行了擴招。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科舉制度,乃係古代中國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將這種科舉取士的選拔制度予以了很大程度上的發展和完善,按照《清史稿·選舉志》的說法,「有清一沿明制,二百餘年,雖有以他途進者,終不得與科第出身者相比」。
  • 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一個沙雕小故事教你記住科舉考試流程
    關於科舉考試,你是不是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你是不是還傻傻分不清?下面一個清新脫俗、毫不做作的沙雕小故事帶你走進明清時期的科舉世界。沒錯,我穿越了,穿在一個即將參加童生試的男孩身上,很巧,他也叫王大壯。老天,我才剛剛經歷過高考呀,現在又要開始科舉考試生涯了。好在,我帶了腦子穿的,現在的智商現在依然保留,尤其是記憶力,幾乎是過目不忘!帶著這種金手指,考試不在怕的。在這裡,我依舊家境不錯,以前是地主家的傻兒子,父母對於我的期望大概就是健健康康地繼承家裡幾百畝良田。
  • 淺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四個等級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選拔官員的基本制度。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從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起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綿存1300年。
  • 唐朝科舉中的狀元都是什麼家世出身?
    隋朝創立科舉制度後,唐朝不斷完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相對於之前的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了一段唐代故事:「太宗在,登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