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現在的學生辛苦,其實哪個年代讀書都不輕鬆,「十年寒窗磨一劍」是常有的事情,畢竟讀書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之一,很多人都期盼著一朝考取功名而光宗耀祖,年代久遠的姑且不論,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應該是大家較為熟悉的「讀書模式」。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科舉也就停留在「熟悉」的階段,要真說一個五四三,大概也就對「狀元」一詞最為熟悉,而有一棟樓就是以科舉制度為主題排布,言簡意賅地說明了科舉流程,這便是位於達州宣漢巴山大峽谷的狀元樓。
狀元樓樓高35米,樓高七層,位於羅盤頂的山頂,基本是整個巴山大峽谷景區的制高點,整個底端由十數根柱子支撐,中部則是登塔入口,「科舉制度」從這裡就已經開始,正是說明著萬千大眾之中有部分人在參與科舉考試,而參與的人正好在正中間,與古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不謀而合,而樓身依次遞減,也恰好說明每上升一個階段就會刷掉一部分人,越往上越難。
剛進門除了可以看到「科舉考試流程圖」以及「四川狀元名錄」外,最顯眼的就是正前方的「童生」二字,這童生可不是指的是小朋友,而是指未考取秀才之前又習舉業的讀書人,即所謂的「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也就是說只要你沒考上秀才,哪怕五六十歲也只能叫童生,另外童生也需要考核的,也就是所謂的「童試」,並非誰都可以叫,而且只有成為童生才有資格進入科舉制度的下一輪院試。
狀元樓的第二層是「秀才」,這個稱謂大家也比較熟悉,它原指「才之秀者」,也就是優秀的人,但是在明清的科舉制度之中並非是什麼罕見的等級,僅僅是作為院試考核合格的「生員」的俗稱而已,可能在明清時期對於一些教育不行的偏遠地區,能考取秀才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人才了,因此秀才這個俗稱似乎比生員流傳更廣,不過在考取了秀才之後即可進入科舉考試的下一輪鄉試。
狀元樓的第三層是「舉人」,即鄉試中試之人,鄉試已經是「省級考試」,「科舉科舉」,成為了舉人也就象徵著成為了國家推舉的人才。雖然整個科舉制度產生的舉人少說也有幾百萬人,不過對於很多那個年代的讀書人來說,舉人就是邁不過的坎,要是鄉試中試很簡單的話,也就不會有「範進中舉」的瘋狂,同時從鄉試開始,第一名就有了「元」的稱謂,鄉試第一名就被稱為「解元」,中舉也意味著有資格參與科舉考試下一輪會試。
狀元樓的第四層是「貢士」,也就是會試中試之人,會試已經是全國性的考試,考試場所一般在北京的貢院,而貢士整個稱呼也比較有趣,這些通過了省級考試而進京趕考的舉人們,恰好就像是各地給中央「進貢」的人才,剛說了從鄉試開始第一名都有「元」的稱呼,會試第一名也就是「會元」,會試中試之人才有資格參與最後的殿試,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會試的主考官叫「總裁」,有沒有一絲霸道的意味。
狀元樓的第五層是「進士」,即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這已經是科舉制度的最高等級,畢竟科舉考試是推官制度,因此考取了進士也就是有官兒可做。值得一提的是,殿試只排名次,不黜落考生,分錄取考生為三等稱三甲。一甲三人「進士及第」、二甲若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世人統稱錄取者為「進士」,只不過這是最終結果,就算是對名次不滿意亦不可以重考。
當然,殿試的第一名就是狀元,也就是狀元樓的第六層所在,中國科舉制度上千年,考生無數,但是成為狀元的屈指可數,基本都是有記錄之人,大多也都功成名就,關於狀元大家都比較了解,這裡不贅述,好玩的是,這層也擺滿了小零食,這是其他樓層沒有的。
你可以發現,狀元樓是七層建築,六層就是「狀元」,那麼七層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所有讀書人供奉的神仙文曲星,正是他保佑著天下讀書人,於是現在也有不少讀書人到狀元樓登高祈福,希望高考順利,要是家裡有讀書人的話,不妨來這裡走走,了解古代科舉制度常識的同時也沾沾喜氣,何樂而不為呢?
圖/文 由旅遊狂魔夏夏夏 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x夏遊記x#
關於作者:目前已經前往過全球500+城市,並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和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以及斯裡蘭卡當過國際志願者,歡迎持續關注,與你分享全世界的吃喝玩樂,喜歡記得點讚評論或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