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2020-12-23 讀史坊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

「秀才」一詞現在泛指讀書人,但它最初的意思是優秀的人才,不止是讀書人的優秀人才,其他方面的優秀人才都可以稱為「秀才」。最早有「秀才」之稱的是西漢的賈誼。司馬遷在《史記·賈生列傳》中寫道,「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在這裡,「秀才」是「優秀之才」的意思。

從漢代到南北朝時期,我國的官吏實行推薦制度,推薦「優秀的人才」到朝廷做官,即「舉秀才」。這時候的「舉秀才」雖然是推薦制,但也要經過一定的考核。這樣,隋唐科舉制產生後,秀才就成了科舉考試中的一科。元明以後,秀才逐漸成了讀書人的通稱。

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學和縣學的生員。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經過童試,即最低級的縣級考試,考上的稱童生。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雖然年齡很大,但依然稱為童生,或者叫老童生。這樣,在科舉考試中經過童試的人被稱為秀才。

舉人原意是指被舉薦的人,因為科舉考試之前實行薦舉制度,各地人才因為孝廉或者其他才能被舉薦做官。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經過各省舉行的鄉試,中舉後被稱為舉人。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即使在全國級的會試中落榜,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因此,《範進中舉》中才有範進考中舉人後的發瘋和眾人一系列的反應。

進士是中央級別的考中者。公元605年科舉制的開端,隋朝首次開科取士開的就是進士科。隋、唐時期,「進士科」只是科舉考試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難的一科,因此,進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進士為榮。《唐才子傳》選錄唐代詩人278名,其中171人是進士出身。可見,唐代詩人對進士的熱衷程度。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後》描繪自己考中進士後的喜悅心情。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可真是一躍龍門後,全身笑開花。

讀書人經過童試、鄉試、會試的層層選拔,最後是殿試,由皇帝親自在金鑾殿上監場進行考試,考中的直接成為朝廷官員。殿試中的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

秀才第一名叫解元,舉人第一名叫會元,進士第一名叫狀元。如果一個人連中三次考試的第一名,就叫三元及第,這是極大的榮耀。在整個科舉考試的1300年歷史上,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才有16個,可謂鳳毛麟角。

科舉制度下的秀才、舉人和進士相當於現代考試中的哪些層次呢?按照湖南大學李冰教授的分析認為,秀才相當於現代教育的本科生,舉人相當於碩士生,進士相當於博士生,至於殿試上考中名次的,則相當於中科院的院士。

科舉考試雖然在清末被廢除,但它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通過考試選拔優秀人才的思想和形式也將會在很長時間內繼續內存在。從這一點上來說,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對整個中國的歷史貢獻很大。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那麼,秀才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如果放到今天,秀才大概是個什麼學歷呢?如果以後想做大官,一看學歷是舉人,會影響仕途的。當然了,舉人最後能當上大官的也有,最具代表的就是明朝的海瑞和清朝的曾國藩,但是比較少。 鄉試結束之後,全國各地的舉人,要去京城參加全國性的會試,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為「春闈」。考中的被稱為「貢士」,第一名成為會元。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後來範進被錄了個第一,這就是俗稱的生員,即秀才了,也俗稱相公。但是這個秀才沒有什麼含金量,譬如《武林外傳》中的秀才一輩子都卡在這裡了。所以我把這個秀才對應在我們的高中學歷上,屬於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取得秀才身份後,算是國家正式承認的知識分子了,尚未有做官資格,但免交人丁稅、免傜役,可到府、州、縣學學習,為鄉試做準備,也可開講授徒辦私塾成為教育工作者,比如魯迅筆下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老先生,在考取秀才後,不想走讀書做官路,選擇了塾師為終身職業。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985院校碩士,人數不少,許多村都能有1-2個。大約和現在的底層一線公務員相當,等第不入流,考不上舉人、進士的話,能夠當私塾先生混個溫飽,官職沒有,而且永遠無法晉升。雍正曾經大約能夠免100-200畝的地稅,十幾戶的徭役,就算舉人老爺在家什麼也不幹,把免稅免徭役的名額掛出去,也是個大財主。進士,常識水平相當於現在的清華北大博士或博士後研究生畢業,舉人中的優異者,一個縣一屆能有1-2個就很了不起,人數很少。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科舉制度前後延續了1300多年,通過一些考試來選拔人才,而我們熟悉的秀才、進士、舉人、狀元等都是參加科舉考試考出來的。我們在一些影視劇和戲文中,也了解了不少有關科舉的故事,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就是在等待考試回來丈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耗盡一生,求取功名,最終落得瘋癲的下場,而更多的是無數貧寒學子苦學數年,只為得一個秀才的稱謂,那麼,到底古代的秀才,在現代社會,算是哪一個學歷呢?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擺到當今社會是什麼地位?不簡單! 由於現代的通訊技術極度發達,導致你我普通人能夠接觸到很多我們這個階層一輩子都接觸不到的東西。我們得以窺見頂層人物生活中的一斑,這讓現代人尤其知識分子的眼界普遍提高到了與自身地位不適應的層次。看待古代的問題,要用古人的眼光。
  • 古代科舉制度相當於高考,狀元、舉人和秀才比大學生如何?
    在這裡,一定要提教科書中的《範進中舉》。範進未中舉前,在村裡到處受人欺侮,連屠戶都不把他放在眼裡。而範進中舉之後,縣官和鄉紳立即前來拜見並送禮。舉人身份和地位如此之高,是因為考中舉人就可以擔任官職。一般情況下,舉人可以擔任七品縣官。人脈關係和家庭條件較差的,也可以獲得一個8品教諭(相當於教育局長)。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科舉中經常會提到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關係。古代考試也分場次等級的,就像如今我們中學有中學的考試評選,高中有高中的評選,在古代主要分四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叫院試,考試通過你就是秀才,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通過縣試和府試(通過這兩個考試,你的身份是童生,童生跟年齡沒有關係,秀才只是一個身份,並不是一個官職,表明你現在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了)那麼秀才相當於,今天我們一個什麼水平呢?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成為了秀才並不等於就獲得了鄉試的資格,根據明朝史書記載,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舉人:鄉試中舉的人,稱之為舉人。鄉試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時代,正常情況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 您不感到熟悉而陌生嗎?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這些詞語您肯定耳熟,我們周圍有不少鄉村和小地方,有用這些詞語來命名的,但我們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院試在省城考試,由省學政主持,通過者即為生員,又稱秀才,俗稱相公。有了秀才的「功名」後,在地方上會受到一定的尊重,也會享有一些特權。例如,免除差役、徭役,可以免交本人的公糧,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也不能隨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以稟見知縣,等等。明清時期,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每年一次)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鄉試(每3年一次)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 本科生放到古代是什麼等級?舉人?進士?都不是!
    一甲有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位賜進士及第,是最高貴的進士身份,其中狀元再賜從六品。二甲一般二十人,賜進士出身,同榜眼一起賜七品。剩下的一般都是三甲,即同進士出身,賜八品。
  •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相當於一份衣食無憂,終身保障的鐵飯碗。只是這份鐵飯碗,並非人人都能拿到。先來說說秀才。過去能考中秀才,其實還是比較不容易的。畢竟普遍文盲的年代裡,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要活的教育,還是挺難的。所以,讀書人考中秀才後,就會被列入朝廷的培養對象中。清朝時,地方跟中央,都有相應的學府。
  • 歷史中,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各指什麼?
    縣州級考試稱為童試,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通過童試的學子統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之後進入府、州、縣學進行學習。生員分為三等,廩生、增生、附生。官府提供膳食的叫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叫增生,廩生、增生之外再增加的附在最末的叫附生,優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童試也是海選,科舉的正式選拔要從鄉試開始。鄉試是由各省舉辦的地方考試,三年一次。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我國古代,考中秀才就已經有特權了,可以免稅免除徭役,過堂免刑等特權,級別和一線公務員相當,但是沒有品級,如果考舉人不中的話,可以選擇當個私塾先生混個溫飽,相比於普通百姓已經非常令人羨慕了!
  • 古代的秀才進士,狀元,究竟有什麼區別?
    成績及格後就可以給一個秀才的稱號。有了秀才的稱號也就是有了參加鄉試考試的資格。一,科試成績合格者,賜秀才稱號。二,鄉試成績合格者,賜舉人稱號。成績第一者為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三,會試成績合格者,賜進士及第。根據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每一甲進士都有數十人。
  •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又是一年裡面的高考成績發布時間,在這些發布的信息裡,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省的高考狀元,這些學霸基本都是非常厲害的,特別是教學資源優厚的省份,排第一的一般都有七百分以上,然而這些狀元如果換在古代的考試中,他們是屬於哪個水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