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2020-12-23 騰訊網

從隋唐時候開始,封建王朝實行科舉制,為各級官吏選拔人才。明朝時,逐步發展完善,達到鼎盛。1905年,清朝宣布廢除科舉制。這一制度在歷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深遠。

很多人認為,明清八股取士,束縛讀書人的頭腦,不利於培養真正的人才。雖然科舉制存在著各種缺點,但不可否認,它是封建社會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封建社會,文盲特別的多。看電視時,經常會出現一個鏡頭:一群人圍著告示,然後再由一人大聲的朗讀出來。因為很多人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要說去讀書了。

只有一些家境還不錯的,才會讓孩子去讀書。畢竟,科舉制經過長期發展,在人們頭腦中已經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現代社會去學校念書,都是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級一級的讀下來。

古代不是這樣的。學生上學的地方稱為私塾,一般在老師自己的家裡、祠堂或者廟宇裡面。當然,也有一些有錢有勢的,會把老師請到家裡教孩子。像《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老師賈雨村,就是到林府上班。

私塾,顧名思義,就是古代辦的私人學校。我們知道現在私人辦學,政府管理比較嚴格,需要師資、教學面積等各種條件達標。但是古代,是不需要政府審查的。私塾的老師一般由科舉落第的秀才或者童生擔任。

學生入學年齡一般都是六七歲,開學時,學生們首先要對著孔子畫像和老師磕頭,行拜師禮。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入學先進行啟蒙教育,教材一般都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即所謂的「三百千」。

啟蒙教材全部掌握,接著就是正式學習了,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這時候,學生還沒有參加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一般被稱為「文童」「生童」或者「儒童」。四書五經學習的差不多了,再去參加縣試、府試,通過的稱之為「童生」。別以童生都很年輕。五六十歲,頭髮花白的童生,大有人在。

考中童生後,再去參加院試,考中的才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院試是由各省主持的考試。

受一些戲曲、電視的影響,一提起秀才,很多人都感覺沒本事,更是用窮秀才、酸秀才來揶揄。《武林外傳》中,就有個呂秀才,說話文縐縐的。因為沒有考中功名,經常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

那麼,秀才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如果放到今天,秀才大概是個什麼學歷呢?

因為秀才是由每個省選出,所以就有人認為,秀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也有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還有種觀點認為,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而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約佔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約佔人口的1/20000。因此,有人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雖然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古代的科舉和現在的高考還是由很大的區別的。因為如果考中秀才,往往還伴隨著一些政治權利。如秀才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可以免役,不用交公糧,可以用奴婢,可以免刑等等。這些都是現在的高考生所不具備的。

考中秀才後,還不能做官。接下來,還要繼續考,由各地的秀才,統一到各省城參加考試,稱之為鄉試。一般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考中的被稱作舉人,第一名被稱作解元。解元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伯虎了。

鄉試每三年一次,全國每次錄取的舉人也就一千多人,每個省根據指標分配名額。文化落後的省份,錄取50人左右。文化發達的地區,錄取100人左右。這個成績放到現在,大概都能上北大、清華了,此外,舉人還可以享受國家補貼。

考中舉人,就可以做官了,但是一般都是一些縣令、縣丞的小官,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很多人不甘心,還會繼續往上考。如果以後想做大官,一看學歷是舉人,會影響仕途的。當然了,舉人最後能當上大官的也有,最具代表的就是明朝的海瑞和清朝的曾國藩,但是比較少。

鄉試結束之後,全國各地的舉人,要去京城參加全國性的會試,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為「春闈」。考中的被稱為「貢士」,第一名成為會元。

會試結束之後,再由貢士參加殿試,由皇帝做主考官。殿試只用來排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進士第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連續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取得第一名,被稱之為:連中三元。這是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但是實操太難了。整個明朝近三百年間,才兩三人而已。

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大多數人,會留在京城獲得官職,這屬於中央政府的屬官。而外放的進士,到地方也能做做縣令或縣丞。

雖然進士初授的官職並不高,但是有進士出身的身份,升遷相對容易。尤其是進士中選入翰林院的,屬於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升遷的機會更多。一些進士,在官場上經過幾十年磨鍊,最後做的好的,可以入閣拜相,稍微差點的,也可以成為朝廷大員。

有人說,進士的學歷,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生導師。但是,明清時候,全國進士每次錄取大約三百人,也就是平均每年才錄取一百人左右。而現在的博士生導師,就很多了。

據2017年11月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加在一起,共1682人。考慮到中國現在大約14億人口,按照比例,進士估計相當於現在的兩院院士了。

相關焦點

  • 明清時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學歷
    那麼,秀才真的有那麼不堪嗎?如果放到今天,秀才大概是個什麼學歷呢? 因為秀才是由每個省選出,所以就有人認為,秀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也有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還有種觀點認為,清朝後期每年約錄取2萬名秀才,而全國約有40-50萬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約佔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國每年錄取博士7.5萬人約佔人口的1/20000。因此,有人認為,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學和縣學的生員。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經過童試,即最低級的縣級考試,考上的稱童生。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雖然年齡很大,但依然稱為童生,或者叫老童生。這樣,在科舉考試中經過童試的人被稱為秀才。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明清時期,秀才專指府學和縣學的生員。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經過童試,即最低級的縣級考試,考上的稱童生。魯迅小說中的孔乙己雖然年齡很大,但依然稱為童生,或者叫老童生。這樣,在科舉考試中經過童試的人被稱為秀才。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漲知識了
    考過的人是秀才,秀才是沒什麼含金量的,頂多是朝廷給予一些生活補貼,而且多是實物,見了官員不用下跪,一般的案件不用受刑。 秀才可以參加鄉試,鄉試是很厲害的,考中以後就是舉人了。舉人的待遇就比較好了,中了舉人就可以免掉錢糧稅負,因此會有一些人把土地掛到舉人的名下豁免錢糧稅負,舉人可以不用勞動就能獲得收益。
  • 在古代,進士、舉人以及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古代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部分原因是為朝廷選拔有力人才,另一方面是因為讀書確實可以為自己謀一條不錯的生路,類似於我們現在常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等,相當於現代什麼高考水平?
    形象一點說就是,現代考試首先都有標準答案(個別如作文也有很詳細的給分標準),中外通行國際通用。其次,現代考試科目繁多,數理化語外史地體育甚至音樂美術生理衛生……而在古代,幾乎就是一篇或者數篇策論文章搞定,再簡單一點說就是科舉以作文(策論,駢文,御製詩)定名次。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當於現代的什麼職務?
    在古代成為秀才,就現已是國家認可的統治階級的一員了。具有免稅免徭役,見官不跪,過堂免刑等特權。每次查核的最高一級廩膳生員,還能夠享用國家補助,為當地上的童生作保。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985院校碩士,人數不少,許多村都能有1-2個。大約和現在的底層一線公務員相當,等第不入流,考不上舉人、進士的話,能夠當私塾先生混個溫飽,官職沒有,而且永遠無法晉升。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一、秀才、舉人以及進士稱謂的由來 在明清制科舉制度下的秀才稱謂,可能並非如同人們所想的那樣,覺得它是最低一級的功名,便覺得取得秀才功名就簡單了。事實上,在考取秀才功名之前,還有一個準備階段,分別是縣試和府試。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說起古代的秀才、進士、舉人等稱謂,我們不得不先來說一下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戰國時期,中國還沒有得到統一,各國是有各自的語言和文字的,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才實現了文字的統一,但是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文化差異比較明顯,文字、語言、風俗都各不相同,如果任由各種語言習慣各自發展,就無法形成文字真正的統一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古代科舉考試,就業目標非常明確,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考試猶如打通關,就明清兩朝而言,首先通過考試取得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此考稱童子試,考取後取得生員身份,生員的俗稱即是秀才,明清時期秀才考試比現代高考難太多,需經縣試、府試、院試三層才能過關,當年洪秀全四次參加童子試均名落孫山,在最後一次廣州應試後,偶然發現一本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才開始建拜上帝會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它們分別為:進士、貢士、舉人、生員(秀才)以上順序由高到低排列。
  • 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不淡定了
    他們得考秀才、舉人和進士,有了這些功名才行。於是有人就問了,那這些功名放到現在,大概屬於是什麼學歷? 其實,秀才、舉人,還有進士與現在大學生的學歷沒有什麼可比性,不能進行類比。
  • 秀才、舉人、進士,到底哪一個才是鐵飯碗?
    中國科舉自隋唐開創,到明清時成型。它對中國的影響,不僅是一套用人取材的制度,更影響到最深處的文化核心。對於一個生活在明清時期的讀書人來說,他們可以通過童生試成為秀才,通過鄉試成為舉人,通過會試、殿試,成為進士。三種難度不同的選拔級別,理論上確實可以讓朝廷選拔到最聰明、最有能力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