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普照太平山。
距離湘西龍山縣城八公裡的太平山,古往今來,一直是佛教傳承的潔淨聖地。也是一座懸崖峭壁、拔地而起的「孤山堡」,獨自屹立在烏龍山大山脈懷抱。源於大自然鬼斧神工,孤峰獨秀,四季雲霧繚繞峰巒,雄偉壯觀。
遊客遊覽太平山,討論山門上的題字。
遠遠地眺望,太平山宛如一尊超凡脫俗的「金佛」。柔柔的佛光飄逸在天空,輕輕撫慰世人的靈魂。山的四周好似刀切斧削,數百米、甚至數千米高的絕壁,遙呼直衝峰巒。巖石呈現紅棕色,恰好與山上寺院融合一體,油然而生肅然起敬。蜿蜒曲折的果利河,繞山奔騰不息前行。水的靈氣漫漫的滲透山中,輕柔佛光,好似訴說太平山佛光普照的諸多故事。
供奉的各種佛像。
隨處可見的樓臺亭閣,供遊人小憩。
峰巒凹凸有序,多處奇蹟般出現不規則平地。沿邊巖石縫隙遒勁生長的松柏樹形態各異,點綴太平山,偶有多次清泉石上流景觀。追尋已逝去的歷史,太平山佛教起源明末清初。當時僅一座山神廟,迎來第一代僧徙,開創佛教事業新篇章。時至乾隆、光緒年間,太平山佛教事業蒸蒸日上,已進入鼎盛時期。曾多次修繕天王堂、觀音閣、大佛殿、彌勒殿、知客寮、祖師堂、玉皇閣、息影洞、藏經樓、御書樓等佛堂和僧人的住所,完善佛事活動設施,念佛誦經普度眾生。
山中松柏蒼翠,清幽宜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太平山的佛教事業如日中天,僧徒已達幾十人。寺院主持已沿承多代,單從僧徒輩分推算已承接了十代。旺盛的香火,使太平山佛教在湘鄂川邊區享有盛譽,朝拜者川流不息。寺院的鐘聲定時敲響,傳遍山坳幽谷,梵音鳴繞山巒,眾僧寺廟內坐佛誦經,香火餘煙嫋嫋飄向天空。夜幕裡的太平山,峰巒燈火通明,人影穿梭,好似一座不夜城,鑲嵌在群山之中。佛教聖地太平山,一直庇佑酉水沿岸,方圓數百公裡的湘鄂人們。
寺廟建築飛簷鬥拱,氣派非凡。
清晨的太平山,輕紗般薄霧纏繞山巒,築牢深鎖佛夢的柵欄。一縷縷曦光努力穿射,還依稀可見,朦朧的光環恰似佛光,醉酥佛祖、醉醇世人的心田。午後的陽光、晚霞墜落在紅棕色巖石上似金佛開光,搖醉太平佛山;陰雨的纏綿,濃霧瀰漫山巒,若隱若現猶如佛祖的天堂……
古老的佛塔映證太平山經歷的歲月。
通往山頂的路,是在絕壁上鑿出的。
千百年以來,登臨太平山,唯有一條山路,呈現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景觀。我國政治活動家章太炎先生讚譽,「太平山奇、險、秀不亞於廬山雁蕩」。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僕初親自題寫山名,嵌在入山朝門。沿牌坊石板路拾級而上,至第一個拱門,途中還有二道古時城牆拱門,第一至第三道門之間擁有一百多級石階雲梯路,坡度很陡,上下唯有攀援。兩邊護欄由粗大的鐵鏈焊接,此道,在懸崖峭壁上鑿壁成路,寬度約一米多。三道拱門過後便至山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極目遠眺,大自然旖旎風景,掩映在佛光裡一塵不染,美得令人窒息。近觀,建造在懸崖峭壁上的殿堂、寺廟氣勢恢宏,令人驚嘆!細觀,煙燻火燒的黑色石壁、斷牆、殘瓦、缺了角的碑文、塔林滿是禪意。也令人滄桑,詮釋了太平山佛教事業跌宕起伏、艱辛的歷史。
已逝的歲月,佛教名剎太平山,在輪迴裡墜滿了酸楚的故事。
來源:團結報
作者:文/向明海 圖/徐正祥
編輯:楊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