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觀音坑御茶園巖茶的九個理由

2020-12-12 今日資訊說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雖說茶排在最後一位,但很多人都離不了它。茶葉的種類有很多,人們喜歡品飲武夷巖茶,大概有以下九大理由:

1.武夷巖茶性溫和,不傷胃

現代人處於節奏快壓力大的生活模式,致使胃病普遍,氣血偏虛。對常飲用不發酵茶或輕發酵茶的愛茶人來說,確有「不可承受之輕」的顧忌,在咖啡因、單寧酸的長期浸漬下,常有搜腸刮胃之苦。武夷巖茶介於紅綠茶之間,系半發酵茶,它能充分兼收紅綠茶的優點,將其不利因素減少到最低程度,適合於絕大多數人飲用。所以脾胃虛寒者更樂於接受茶性溫和經過發酵製成的武夷巖茶。

2.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的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環六六峰」,「山湧千層青翡翠,溪搖萬頃碧琉璃」,碧水丹山構成一幅天然畫圖,有如人間仙境。山內群峰競秀,幽澗流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非常適宜茶樹生長。正因為此武夷山丹霞地貌,溝谷縱橫,利用谷地、溝隙、巖凹,開園種茶,沿邊切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長年衝積,使得溝谷土地富含有機質,茶園周邊懸崖絕壁。絕壁之上竹木蔥鬱,縫隙泉水叮咚,形成了特有的巖茶小環境。

3.深厚的文化底蘊

武夷山的武夷茶史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曾在中國乃至世界茶葉史上輝煌一時。南朝時以「晚甘候」之稱聞名,唐朝時即成為朝廷貢品,元時朝廷在武夷山創建御茶園。明末清初,武夷巖茶成為烏龍茶的始祖,開始大量出口境外。武夷巖茶文化也因此而成為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之一。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以及武夷巖茶的傳奇故事和文人名士讚美武夷巖茶的詩,詞等,體現出了武夷巖茶的自然屬性和人文因素富有傳奇文學色彩。2003年武夷山,獲得了「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稱號,這是我國惟一獲此殊榮的縣(市)。

4.原產地域命名產品保護

2001年武夷巖茶申報「原產地域命產品保護」獲得成功,武夷巖茶作為我國傳統的茶精品,採取原產地域保護制度,有效的保護武夷巖茶這個凝聚了數百年來武夷山人民創造性智慧結晶和文化積澱的歷史名茶不被流失,保護武夷巖茶這具有典型地域特徵的著名的土特產品不受侵害,以自身優異獨特的品質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5.採用獨特精湛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

武夷巖茶這個凝聚了數百年來武夷山人民創造性智慧結晶和文化積澱的無形資產而成的獨特的加工工藝,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現在的武夷巖茶製作工藝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也基本沿用了傳統的巖茶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傳統加工工藝製作工藝也是武夷巖茶實施原產地域保護的內容之一!飲食起居的返樸歸真已成為當代人健康生活的新概念。茶文化似乎出現了一種返樸歸真的現象,而使武夷巖茶的傳統製作工藝再現其魅力!

6.武夷巖茶的保健作用

武夷巖茶生長在巖壁溝壑爛石礫壤中,而經風化的礫壤具有豐富的礦物質供茶樹吸收,不僅滋養茶樹,而且巖茶所含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也更豐富,如鉀、鋅、硒的含量較多。1847年羅萊特在茶葉中發現「單寧」(兒茶素)並從武夷巖茶中分離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證實武夷酸乃是沒食子酸、草酸、單寧和槲皮黃質等的混合物。由此可見,武夷巖茶所含的化學成分,具有藥理功能和營養價值的物質,優於其它茶類是確實無疑的。據中國預防醫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實驗證實,武夷巖茶抗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防治心血管病,減肥和美容,保護泌尿器官,對消化器官的保健,對牙齒的保健,防止眼病,止渴、除疾、清涼解毒、興奮神經中樞、消減疲勞、醒酒、解除酩酊、沉澱有害離子、消炎殺菌、抑制病毒、抗輻射、治輻射內外損傷等功效。國際友人曾讚嘆武夷巖茶為「萬物之甘露,神奇之藥物」。

7.典型地域特徵性

武夷巖茶是探索出的順應當地自然條件的產物,是武夷茶人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應用茶葉的典範,創造了一個離開武夷山就生產不了的特殊產品。神奇的武夷山,智慧的武夷茶人,造就了天然真味的武夷巖茶。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批准的範圍。根據原料產區的不同劃分為兩個產區:武夷巖茶名巖產區和武夷巖茶丹巖產區,武夷巖茶名巖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區內面積70km2,即: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黃柏溪的景區範圍。武夷巖茶丹巖產區為武夷巖茶原產地域範圍內除名巖產區的其他地區。

8.武夷巖茶的特殊巖韻

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骨花香」之巖香,譽稱「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鍾,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以香氣馥鬱持久、滋味濃而醇厚、香滑回甘、回味悠長飲譽中外,是烏龍茶中的珍品。其獨具一格的「巖骨花香」之巖韻,令人為之神往,是眾多茶愛好者夢寐以求的至愛。巖骨花香」之巖香就是指巖韻,即活者鮮滑,指茶湯滯留咽喉,鮮爽潤滑,無苦澀難咽之感,滋味回甘,指茶湯入口先微苦、微澀、咽下後,回味甘爽甜和,餘韻無窮,銳則濃長,清則幽香,香氣馥鬱具幽蘭之香,這也是它令人為之神往之魅力!

9.健康飲茶之優勢

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茶葉,就是要十分重視飲茶人的心情,八十年代以來,我國出口茶葉多次因農藥殘留被退回給茶農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國內媒體也多次報導茶葉藥殘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還有,儘管使用了大量的農藥,茶樹的病蟲害仍然越來越多、越來越厲害。而且,茶園的土壤越來越板結,狀況越來越差究其原因,農藥、化肥的使用過度導致了這些惡果。武夷巖茶由於其獨特的生態自然環境,在茶園的管理上肥料的施用上大多菜籽餅等有機肥,農藥上的使用也是儘量採用低殘留,農業部門指定的茶葉專用農藥。所以近幾年很少看到有關武夷巖茶農殘超標等報導。加上天然真味的武夷巖茶自身具備的多種保健作用,確實可以譽為真正的健康飲料!

位於武夷山南麓的邵武,峰巒懷抱,雨澤充沛,自古以來就是重要茶葉產區。

一塊立於康熙五十八年,題為「龍橋記」的碑石,碑文中出現的「觀音坑御茶園助銀二十兩」也漸漸揭開了「觀音坑御茶園」的神秘面紗。

據《閩北茶業志》記載:「大德五年(1301年)詔令邵武總管高久住監製武夷貢茶,次年,選定九曲溪第四曲希賀堂舊址,創皇家焙局,不久,改稱御茶園。」史料中所載御茶園,目前多認為分布在現武夷山市和建陽市境內,那麼坪上村的「觀音坑御茶園」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龍橋就在坪上村,而在村民口口相傳的村落歷史中,「觀音坑御茶園」建成於元代,是古代朝廷貢茶的重要源地。

史料中提到的高久,曾是元朝邵武路總管,兼任武夷山御茶園監製長官。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坪上村崇瑞坪組,保存完好的總管廟香火旺盛。負責打理總管廟的席鳳金老人表示,這座廟原是高總管府邸所在,後人為紀念高總管在此基礎上建廟,每年高總管生日那天,都有上千人前來上香。總管廟位於邵武西南方向,從地理位置上看,與武夷山、建陽的御茶園距離較遠,把住址選在這裡,增加了御茶園存在於附近的可能性。

閩王茶【觀音坑御茶園之聖水聖茶】武夷山閩王茶,不僅通過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9項檢測,並通過SGS全球認證的共計481項號稱世界最嚴格的檢測。閩王茶種植地谷底有甘泉細流,夏季日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大;冬季巖谷可抵擋冷風,氣溫變化下。巖谷峽縫間的茶園土壤均為風化巖石,通透性好,富含有豐富微量元素,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是武夷山巖茶傳統標準中,正巖茶的中心產區。

絕世清幽的武夷山,仙居一般鮮有人煙,綠水青山間坑澗遍布,土質優異,海拔不低,都是好茶的天然要因。正巖茶園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換句話說,即「三坑兩澗」間出產的茶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的茶。

相關焦點

  • 觀音坑御茶園中的「武夷茶」!
    武夷巖茶傳說於漢,見載於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年)進士,曾任職方員外郎、上柱國等職的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說:「晚甘侯十五人,遣待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將產於「丹山碧水之鄉」的武夷茶擬人化為「晚甘侯」,意為晚節高尚完美的公侯。後人將「晚甘侯」三字鐫於武夷九龍窠之巖壁。有人誤念為「晚甘居」,也算是平添小趣。
  • 武夷山觀音坑御茶園:氤氳數百年的皇家茶香
    在峰巒懷抱,雨澤充沛的武夷山南麓,天子崗山海拔超過1000米的觀音坑,此地正是「觀音坑御茶園」的所在地。2012年8月出土的康熙五十八年「龍橋記」的碑石中明確提到「觀音坑御茶園」的字樣,根據村民的介紹,在觀音坑周圍,仍有清晰可見的堆砌整齊的牆基、遺留的斷壁殘垣,而成百上千畝的野茶樹和在當地並不常見的幾棵芭蕉樹,透露出幾百年前人類活動的繁華景象。
  • 和平古鎮發現「御茶園」石碑
    石碑高約1.5米,上方橫刻「龍橋記」三個楷體大字,整個碑文陰刻300餘楷體繁體字,碑左上角有缺失,字跡清晰可辨。據當地村民說,石碑原來一直立在村頭龍橋橋頭的一個石龜上,這塊石碑還有另外一半,現不知去向。
  • 閩北發現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
    中新網福州12月28日電 (樂細巾)一塊清康熙年間的「御茶園」石碑,近日在福建南平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被發現。邵武市和平鎮坪上村村民展示該村發現的一塊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清康熙年間的「御茶園」石碑右側刻有「觀音坑御茶園」字樣。(樂細巾 攝) 樂細巾 攝該「御茶園」石碑高約1.5米,整個碑文陰刻300餘楷體繁體字,碑左上角有缺失。石碑上方橫刻「龍橋記」3個楷體大字,碑右側刻有「觀音坑御茶園助銀三十兩」字樣,碑左側落款為「清康熙乙亥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字跡清晰可辨。
  • 元代皇家貢焙局——武夷山御茶園
    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於御茶園疏於管理,茶樹枯衰,建築失修,終成廢墟。如今遺址尚在,並樹有一碑,正面書「御茶園遺址」,以示紀念。 到武夷山旅遊有「不到天遊等於白遊」之說,但其實天遊峰下還有另一道悠久的景致——武夷御茶園。這座以皇家規格模式設計的御茶園,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建築構造。
  • 生態茶園的先行者——潤巖茶壽
    「潤巖茶壽」在武夷山擁有3000多畝的武夷生態茶園,位於潤巖峰下,是歷代皇家御貢產區,緊鄰宋代御茶監造官員蔡襄題寫的摩崖石刻,是武夷巖茶最好的生長地。此茶園自宋代開始就已開始種植茶葉,可謂是歷史久遠,「潤巖茶壽」有幸傳承此茶園。
  • 從天價拍賣的茶園,到57萬一斤的巖茶,武夷巖茶還能炒出什麼新梗
    下雨天我是真不喜歡,溼漉漉的。出個門都不方便。難怪三毛要寫《雨季不再來》,雨,果然不適合我們這種愛自由的靈魂。午後的細雨裡,試喝茶農寄下來的,新焙後火已退盡的觀音巖肉桂。沸水一衝,便是焦糖香、發酵香撲鼻而來。這是傳統的,圓融的,嫻熟的技藝所帶來的標誌性香氣。
  • 走進武夷山(組圖4)——直播點"御茶園"
    海峽之聲網12月31日武夷山消息:大型廣播直播節目「海峽西岸行」《走進武夷山》的直播間就設在武夷山景區內的御茶園三樓的陽臺上。在陽臺的對面可以看到清澈的九曲溪和充滿傳奇色彩的隱屏峰,左側雲霧中若隱若現的是靈秀的雙乳峰,可以說是武夷山美麗的風光盡收眼底。  實際上此次的直播點「御茶園」也是武夷山的一大景點之一。
  • 茶百科丨武夷茶產地——御茶園、虎嘯巖
    武夷茶的入貢,始於宋代,但御茶園的創設,卻是在元代,與一個人有密切聯繫,他就是高興。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6年),浙江省平章事高興路過武夷山,監製「石乳」茶數斤獻與宮廷,深得皇上賞識。至元十九年(公元1279年),高興又命崇安縣令親自監製貢茶,「歲貢二十斤,採摘戶凡八十」。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高興兒子高久住任邵武路總管,就近到武夷山制貢茶。
  • 「寫武夷」皇家「御茶園」設立,元代武夷山貢茶的那些事~
    元代時,又將貢茶生產移到武夷山,造就了武夷巖茶的繁榮。御茶園 丁李清/圖如你乘竹筏遊武夷山的九曲溪,在五曲接壤四曲溪南,就是武夷山茶葉研究所的名叢、單叢標本園,立有石碑為記。上岸走去,園外遠遠就見兩棵楓樹聳立,秋冬兩季滿樹紅葉,仿佛是一對「照天紅燭」。石砌的園門口,醒目題刻「御茶園」 三個大字。
  • 楷書大家趙孟武夷《御茶園記》之緣起
    楷書大家趙孟武夷《御茶園記》之緣起吳斌大德三年(1299)至大德十年(1306),高興將軍實際擔任著江浙行省的平章政事(江浙一帶的主官,他的事跡本百家號前文有連載趙孟書法趙孟交往的多是閩浙贛一帶的文人雅士,其中不乏嗜好武夷巖茶的茶人。
  • 武夷山元代御茶園
    武夷御茶園始自元代大德六年(1302),園址在今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畔。每年驚蟄之日,有司率屬宰牲來御茶園喊山臺,舉行祭山祀典儀式。最後繞茶園一圈,儀式結束。御茶園喊山風俗成了武夷山典型茶事風俗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罷造碾揉蒸青團茶,改制「先春」「探春」「次春」和「旗槍」「石乳」「雨前」「仙尊」「靈芽」等散茶。
  • 御茶園紅茶攻略
    御茶園紅茶博物館擁有名優紅茶:金駿眉、銀駿眉、金閩紅、祁紅、滇紅、正山小種、高山紅茶等十多類珍品品種,其中不乏產自歷史貢茶產區和名茶原產地的「國禮」級紅茶,歷年來深受仁智之士、政商風雲人物之喜愛。伯爵紅御茶園「伯爵紅」茶葉獲第二屆「覺農杯」全國茶葉評比大賽金獎「伯爵紅」高山紅茶採用有機栽培,是福建茶葉研究所培植的最新茶樹品種,種植於福建東北部閩浙交界的洞宮山脈御茶園有機茶基地。這裡平均海拔1100米,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清新、溪水清澈、土壤肥厚,遠離汙染。
  • 烏龍茶中極品,武夷巖茶概述
    發展與選擇武夷巖茶,究其原因,大體有以下九點:1武夷巖茶性溫和,不傷胃。正因為此武夷山丹霞地貌,溝谷縱橫,利用谷地、溝隙、巖凹,開園種茶,沿邊切築石岸,構築「盆栽式」茶園,長年衝積,使得溝谷土地富含有機質,茶園周邊懸崖絕壁。絕壁之上竹木蔥鬱,縫隙泉水叮咚,形成了特有的巖茶小環境。
  • 御茶園 春茶的「真心」與「真 · 新」
    對於一年一度的春茶季來說,無論是制茶人還是品茶者,對於春茶的期待就相當於迎接收穫的第一縷陽光。當陽光普照大地,大地新生枝芽。春色當下,何不品上一杯上等好茶。 有一種期待值得我們付出。期待茶葉寒冬後綻放的笑容,是尋找大自然裡春的氣息;期待鮮香入口,似漫步茶園之中,身臨其境,又言語想通,我所喝到的就是我感受到的「春」。
  • 武夷巖茶: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相傳武夷有「三寶」山奇、水秀、巖茶好上一期小檔帶大家了解了武夷山風景區真山水、純文化的特點茶,起源於中國,種類繁多。按發酵程度從低到高,可分為綠、白、黃、青、紅和黑茶。說起青茶,就不得不提到其代表品種——武夷巖茶。武夷巖茶是中國茶葉的一個獨特的系列,別具「巖韻」。
  • 中國十大名茶之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的產地武夷山,位於崇安縣,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奇巖,峰巖交錯,怪石嶙峋,翠崗起伏,溪流縱橫。沿鋒近巖,修築梯園,培植茶樹,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是武夷茶區的特色,也是武夷巖茶的由來。宋、元時期改為「御茶園」,專門從事貢茶生產。所產茶品,先有研膏、臘面,後有龍鳳團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2)停止大小龍團茶的製造,改為散形茶,名有探春、先春、次春和紫筍,是現有巖茶的前身。
  • 巖茶專題|⑤ 武夷山茶種知多少?
    武夷巖茶到底有多少茶樹品種?不要說我們普通用戶,就是武夷山本地人恐怕也無法說清楚。武夷巖茶國家標準裡將武夷巖茶分為五類:大紅袍、肉桂、水仙、名樅和奇種。四大名叢但武夷山的名樅並不僅僅這知名的十大名樅,據武夷山茶科所於1980年重整御茶園引種的名樅茶樹品種就有216個,當地流傳的武夷巖茶品種還有831個花名,到現在誰也說不清道不明——茶樹品種資源寶庫果然名不虛傳。那麼奇種又是什麼茶呢?是武夷菜茶製作的巖茶,數量本就稀少,產量也低,跟高端大紅袍、肉桂一樣,只能在小眾圈子流傳。
  • 御茶園 | 貢茶國器的引領者
    以建安北苑貢茶為主,除福建外,在江西、四川、江蘇都有御茶園和貢焙;【公元1302年】元大德六年,武夷四曲溪畔設有焙局,不久改稱御茶園,大造貢茶;【公元1753年】清康乾盛世,乾隆在杭州西湖將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武夷大紅袍、安溪鐵觀音也在同期入貢,深受恩寵;【公元2002年】中華盛世,御茶根脈生生不息。福建茶人陳昌道先生,追尋御茶園蹤跡,創設現代「御茶園」。
  • 茶史篇|武夷巖茶的歷史演變(建議收藏)
    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園舊貢茶有感》詩,宋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都有記載。⑵鬥茶盛行,成納貢選品和遊藝項目。⑶武夷茶與儒、道產生了密切聯繫,朱熹、白玉蟾等,種茶、飲茶、寫茶,都留下了許多詩詞和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