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不僅分布密集,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處世情懷的格言警句,有讚美山川秀麗和造化神工的刻辭,有記載尋幽覽勝和逸興別趣的遊記,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懷的楹聯,有直書名勝、裝點山水的題名,還有護山衛水和惠民懲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深受世人讚譽和喜愛的武夷茶,不但見載於史志之中,而且還被鐫刻在武夷丹崖之上,以石為紙,流傳至今。
最為著名的,來武夷山找茶尋茶的人一定會去看的,應是「大紅袍」這一方了。根據許多資料和前些年尚在人間的天心村老茶農回憶,這方位於九龍窠的摩崖石刻為民國32年時的縣長吳石仙書寫,由天心村石匠所刻。有人據此推斷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民國32年)。幸好有史為證,在清道光年間,鄭祖光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錄·雜述》卷四寫道:「……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於世。」(古人常以「旗」、「槍」比喻茶葉),按「五十年來盛行於世」推算,也就是說「大紅袍」在清乾隆年間就名揚天下了。再者,有明成祖的心腹胡瀠《夜宿天心》一詩為證:「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裡夜可無?」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足以證明,尚在明初天心寺僧人就有「大紅袍」茶葉了。
還有就是時常被人讀作「晚甘居」的「晚甘侯」這方石刻。武夷巖茶傳說於漢,見載於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年)進士,曾任職方員外郎、上柱國等職的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說:「晚甘侯十五人,遣待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將產於「丹山碧水之鄉」的武夷茶擬人化為「晚甘侯」,意為晚節高尚完美的公侯。後人將「晚甘侯」三字鐫於武夷九龍窠之巖壁。有人誤念為「晚甘居」,也算是平添小趣。
在「晚甘侯」石刻的旁邊,是宋代範仲淹所寫《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的前四句:「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這首鬥茶歌在古代茶文化園地裡佔有一席之地,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閒適的茗飲中採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鬥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從範仲淹的詩裡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極品、也是作為鬥茶的茶品。
「不可思議」、「不見天」、「應接不暇」、「嚴禁買茶短價告示」 ……關於武夷茶的摩崖石刻還有很多,隨著對摩崖石刻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茶、對景點的文化內涵也將不斷豐富起來。
位於武夷山南麓的邵武,峰巒懷抱,雨澤充沛,自古以來就是重要茶葉產區。
一塊立於康熙五十八年,題為「龍橋記」的碑石,碑文中出現的「觀音坑御茶園助銀二十兩」也漸漸揭開了「觀音坑御茶園」的神秘面紗。
據《閩北茶業志》記載:「大德五年(1301年)詔令邵武總管高久住監製武夷貢茶,次年,選定九曲溪第四曲希賀堂舊址,創皇家焙局,不久,改稱御茶園。」史料中所載御茶園,目前多認為分布在現武夷山市和建陽市境內,那麼坪上村的「觀音坑御茶園」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龍橋就在坪上村,而在村民口口相傳的村落歷史中,「觀音坑御茶園」建成於元代,是古代朝廷貢茶的重要源地。
史料中提到的高久,曾是元朝邵武路總管,兼任武夷山御茶園監製長官。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坪上村崇瑞坪組,保存完好的總管廟香火旺盛。負責打理總管廟的席鳳金老人表示,這座廟原是高總管府邸所在,後人為紀念高總管在此基礎上建廟,每年高總管生日那天,都有上千人前來上香。總管廟位於邵武西南方向,從地理位置上看,與武夷山、建陽的御茶園距離較遠,把住址選在這裡,增加了御茶園存在於附近的可能性。
閩王茶【觀音坑御茶園之聖水聖茶】武夷山閩王茶,不僅通過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9項檢測,並通過SGS全球認證的共計481項號稱世界最嚴格的檢測。閩王茶種植地谷底有甘泉細流,夏季日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大;冬季巖谷可抵擋冷風,氣溫變化下。巖谷峽縫間的茶園土壤均為風化巖石,通透性好,富含有豐富微量元素,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是武夷山巖茶傳統標準中,正巖茶的中心產區。
絕世清幽的武夷山,仙居一般鮮有人煙,綠水青山間坑澗遍布,土質優異,海拔不低,都是好茶的天然要因。正巖茶園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換句話說,即「三坑兩澗」間出產的茶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