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坑御茶園中的「武夷茶」!

2020-12-18 今日資訊說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不僅分布密集,而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處世情懷的格言警句,有讚美山川秀麗和造化神工的刻辭,有記載尋幽覽勝和逸興別趣的遊記,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懷的楹聯,有直書名勝、裝點山水的題名,還有護山衛水和惠民懲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深受世人讚譽和喜愛的武夷茶,不但見載於史志之中,而且還被鐫刻在武夷丹崖之上,以石為紙,流傳至今。

最為著名的,來武夷山找茶尋茶的人一定會去看的,應是「大紅袍」這一方了。根據許多資料和前些年尚在人間的天心村老茶農回憶,這方位於九龍窠的摩崖石刻為民國32年時的縣長吳石仙書寫,由天心村石匠所刻。有人據此推斷大紅袍得名於1943年(民國32年)。幸好有史為證,在清道光年間,鄭祖光撰寫的百科全書《一斑錄·雜述》卷四寫道:「……若閩地產『紅袍』建旗,五十年來盛行於世。」(古人常以「旗」、「槍」比喻茶葉),按「五十年來盛行於世」推算,也就是說「大紅袍」在清乾隆年間就名揚天下了。再者,有明成祖的心腹胡瀠《夜宿天心》一詩為證:「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幽徑不寒林影下,紅袍味裡夜可無?」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夜宿天心寺,徹夜品飲「大紅袍」的情形。足以證明,尚在明初天心寺僧人就有「大紅袍」茶葉了。

還有就是時常被人讀作「晚甘居」的「晚甘侯」這方石刻。武夷巖茶傳說於漢,見載於唐。唐文宗大中乙亥(855年)進士,曾任職方員外郎、上柱國等職的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說:「晚甘侯十五人,遣待齋閣,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雲龕之品,慎勿賤用之。」將產於「丹山碧水之鄉」的武夷茶擬人化為「晚甘侯」,意為晚節高尚完美的公侯。後人將「晚甘侯」三字鐫於武夷九龍窠之巖壁。有人誤念為「晚甘居」,也算是平添小趣。

在「晚甘侯」石刻的旁邊,是宋代範仲淹所寫《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的前四句:「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這首鬥茶歌在古代茶文化園地裡佔有一席之地,說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廷命官,在閒適的茗飲中採取的一種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鬥水品、茶品(以及詩品)和煮茶技藝的高低。從範仲淹的詩裡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極品、也是作為鬥茶的茶品。

「不可思議」、「不見天」、「應接不暇」、「嚴禁買茶短價告示」 ……關於武夷茶的摩崖石刻還有很多,隨著對摩崖石刻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茶、對景點的文化內涵也將不斷豐富起來。

位於武夷山南麓的邵武,峰巒懷抱,雨澤充沛,自古以來就是重要茶葉產區。

一塊立於康熙五十八年,題為「龍橋記」的碑石,碑文中出現的「觀音坑御茶園助銀二十兩」也漸漸揭開了「觀音坑御茶園」的神秘面紗。

據《閩北茶業志》記載:「大德五年(1301年)詔令邵武總管高久住監製武夷貢茶,次年,選定九曲溪第四曲希賀堂舊址,創皇家焙局,不久,改稱御茶園。」史料中所載御茶園,目前多認為分布在現武夷山市和建陽市境內,那麼坪上村的「觀音坑御茶園」在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龍橋就在坪上村,而在村民口口相傳的村落歷史中,「觀音坑御茶園」建成於元代,是古代朝廷貢茶的重要源地。

史料中提到的高久,曾是元朝邵武路總管,兼任武夷山御茶園監製長官。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坪上村崇瑞坪組,保存完好的總管廟香火旺盛。負責打理總管廟的席鳳金老人表示,這座廟原是高總管府邸所在,後人為紀念高總管在此基礎上建廟,每年高總管生日那天,都有上千人前來上香。總管廟位於邵武西南方向,從地理位置上看,與武夷山、建陽的御茶園距離較遠,把住址選在這裡,增加了御茶園存在於附近的可能性。

閩王茶【觀音坑御茶園之聖水聖茶】武夷山閩王茶,不僅通過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9項檢測,並通過SGS全球認證的共計481項號稱世界最嚴格的檢測。閩王茶種植地谷底有甘泉細流,夏季日照時間短,晝夜溫差大;冬季巖谷可抵擋冷風,氣溫變化下。巖谷峽縫間的茶園土壤均為風化巖石,通透性好,富含有豐富微量元素,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是武夷山巖茶傳統標準中,正巖茶的中心產區。

絕世清幽的武夷山,仙居一般鮮有人煙,綠水青山間坑澗遍布,土質優異,海拔不低,都是好茶的天然要因。正巖茶園土壤通透性能好,鉀錳含量高,酸度適中,茶品巖韻明顯。換句話說,即「三坑兩澗」間出產的茶是武夷巖茶中品質最優異的茶。

相關焦點

  • 喜歡觀音坑御茶園巖茶的九個理由
    神奇的武夷山,智慧的武夷茶人,造就了天然真味的武夷巖茶。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根據《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批准的範圍。根據原料產區的不同劃分為兩個產區:武夷巖茶名巖產區和武夷巖茶丹巖產區,武夷巖茶名巖產區為武夷山市風景區範圍,區內面積70km2,即:東至崇陽溪,南至南星公路,西至高星公路,北至黃柏溪的景區範圍。武夷巖茶丹巖產區為武夷巖茶原產地域範圍內除名巖產區的其他地區。
  • 武夷山觀音坑御茶園:氤氳數百年的皇家茶香
    而在民間傳說中,也有一位山中老人給當時的酋長武夷君獻茶,後人將些老人奉為山神,並建廟祭祀的故事。在峰巒懷抱,雨澤充沛的武夷山南麓,天子崗山海拔超過1000米的觀音坑,此地正是「觀音坑御茶園」的所在地。2012年8月出土的康熙五十八年「龍橋記」的碑石中明確提到「觀音坑御茶園」的字樣,根據村民的介紹,在觀音坑周圍,仍有清晰可見的堆砌整齊的牆基、遺留的斷壁殘垣,而成百上千畝的野茶樹和在當地並不常見的幾棵芭蕉樹,透露出幾百年前人類活動的繁華景象。在村民口口相傳的村落歷史中,「觀音坑御茶園」建成於元代,是古代朝廷貢茶的重要源地。
  • 茶百科丨武夷茶產地——御茶園、虎嘯巖
    武夷茶,始於唐,興與宋,盛於元。武夷茶的入貢,始於宋代,但御茶園的創設,卻是在元代,與一個人有密切聯繫,他就是高興。
  • 和平古鎮發現「御茶園」石碑
    石碑為捐助造橋立的功德碑,記錄了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興建該村「龍橋」捐贈人員所在的山村、金額及名字,以示表彰,其中捐贈最多者為「觀音坑御茶園」。邵武市政協文史委委員、文物藝術品鑑定師趙國進說,經綜合考證,可以確定碑的真實性,也可以直接證明和平鎮坪上村「觀音坑御茶園」的存在。
  • 閩北發現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
    中新網福州12月28日電 (樂細巾)一塊清康熙年間的「御茶園」石碑,近日在福建南平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被發現。邵武市和平鎮坪上村村民展示該村發現的一塊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清康熙年間的「御茶園」石碑右側刻有「觀音坑御茶園」字樣。(樂細巾 攝) 樂細巾 攝該「御茶園」石碑高約1.5米,整個碑文陰刻300餘楷體繁體字,碑左上角有缺失。石碑上方橫刻「龍橋記」3個楷體大字,碑右側刻有「觀音坑御茶園助銀三十兩」字樣,碑左側落款為「清康熙乙亥五十八年五月十四日」,字跡清晰可辨。
  •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與武夷茶
    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立有一方「御茶園」石碑,它就是武夷茶被元代皇帝忽必烈欽定為貢品的見證。
  • 武夷茶歷代大事記
    武夷茶處於興盛時期,主要製作龍團鳳餅茶。     ⑴武夷茶是建茶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苑上貢團茶中包括武夷茶,如蘇軾《荔枝嘆》「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鬥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園舊貢茶有感》詩,宋範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都有記載。     ⑵鬥茶盛行,成納貢選品和遊藝項目。     ⑶武夷茶與儒、道產生了密切聯繫,朱熹、白玉蟾等,種茶、飲茶、寫茶,都留下了許多詩詞和美麗傳說。
  • 元代皇家貢焙局——武夷山御茶園
    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於御茶園疏於管理,茶樹枯衰,建築失修,終成廢墟。如今遺址尚在,並樹有一碑,正面書「御茶園遺址」,以示紀念。 到武夷山旅遊有「不到天遊等於白遊」之說,但其實天遊峰下還有另一道悠久的景致——武夷御茶園。這座以皇家規格模式設計的御茶園,保留了大量的古代建築構造。
  • 武夷茶之母-菜茶奇種
    「菜茶」,是武夷茶有性繁殖茶樹群體品種的俗稱。意思是這些茶就像門前門後所種的青菜一樣普通,只供日常飲用。菜茶芽稍肥壯,茸毛較少,產量較低,抗逆性尚強。可以製作烏龍茶,也可製作紅茶和綠茶。菜茶屬於灌木型中葉類,品種則很多很雜,武夷茶史上所載的數百個茶樹品種名,絕大部分都是這種茶。
  • 「寫武夷」皇家「御茶園」設立,元代武夷山貢茶的那些事~
    御茶園 丁李清/圖如你乘竹筏遊武夷山的九曲溪,在五曲接壤四曲溪南,就是武夷山茶葉研究所的名叢、單叢標本園,立有石碑為記。上岸走去,園外遠遠就見兩棵楓樹聳立,秋冬兩季滿樹紅葉,仿佛是一對「照天紅燭」。石砌的園門口,醒目題刻「御茶園」 三個大字。茶園為元、明兩代官府督制貢茶的地方。
  • 武夷山元代御茶園
    武夷御茶園始自元代大德六年(1302),園址在今武夷山九曲溪四曲溪畔。每年驚蟄之日,有司率屬宰牲來御茶園喊山臺,舉行祭山祀典儀式。御茶園喊山風俗成了武夷山典型茶事風俗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罷造碾揉蒸青團茶,改制「先春」「探春」「次春」和「旗槍」「石乳」「雨前」「仙尊」「靈芽」等散茶。
  • 御茶園紅茶攻略
    御茶園紅茶博物館擁有名優紅茶:金駿眉、銀駿眉、金閩紅、祁紅、滇紅、正山小種、高山紅茶等十多類珍品品種,其中不乏產自歷史貢茶產區和名茶原產地的「國禮」級紅茶,歷年來深受仁智之士、政商風雲人物之喜愛。伯爵紅御茶園「伯爵紅」茶葉獲第二屆「覺農杯」全國茶葉評比大賽金獎「伯爵紅」高山紅茶採用有機栽培,是福建茶葉研究所培植的最新茶樹品種,種植於福建東北部閩浙交界的洞宮山脈御茶園有機茶基地。這裡平均海拔1100米,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清新、溪水清澈、土壤肥厚,遠離汙染。
  • 稱讚武夷茶的詩句有這麼多!你知道幾首?
    《詠武夷茶》元·杜本春從天上來,噓弗通賓海。納納此中藏,萬斛珠蓓蕾。《藍素軒遺茶謝之》明·邱雲霄御茶園裡春常早,辟穀年來喜獨嘗。筆陣戰酣青疊甲,騷壇雄助錄沉槍。(二)御茶園裡築高臺, 驚勢鳴金禮數該。那識好風生兩腋, 都從著力喊山來。(三)崇安仙令遞常供, 鴨母船開朱映紅。
  • 御茶園 春茶的「真心」與「真 · 新」
    對於一年一度的春茶季來說,無論是制茶人還是品茶者,對於春茶的期待就相當於迎接收穫的第一縷陽光。當陽光普照大地,大地新生枝芽。春色當下,何不品上一杯上等好茶。 有一種期待值得我們付出。期待茶葉寒冬後綻放的笑容,是尋找大自然裡春的氣息;期待鮮香入口,似漫步茶園之中,身臨其境,又言語想通,我所喝到的就是我感受到的「春」。
  • 御茶園 | 貢茶國器的引領者
    以建安北苑貢茶為主,除福建外,在江西、四川、江蘇都有御茶園和貢焙;【公元1302年】元大德六年,武夷四曲溪畔設有焙局,不久改稱御茶園,大造貢茶;【公元1753年】清康乾盛世,乾隆在杭州西湖將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武夷大紅袍、安溪鐵觀音也在同期入貢,深受恩寵;【公元2002年】中華盛世,御茶根脈生生不息。福建茶人陳昌道先生,追尋御茶園蹤跡,創設現代「御茶園」。
  • 走進武夷山(組圖4)——直播點"御茶園"
    海峽之聲網12月31日武夷山消息:大型廣播直播節目「海峽西岸行」《走進武夷山》的直播間就設在武夷山景區內的御茶園三樓的陽臺上。在陽臺的對面可以看到清澈的九曲溪和充滿傳奇色彩的隱屏峰,左側雲霧中若隱若現的是靈秀的雙乳峰,可以說是武夷山美麗的風光盡收眼底。  實際上此次的直播點「御茶園」也是武夷山的一大景點之一。
  • 【商務信息】御茶園——白茶
    全世界惟中國福建所特有的茶類,也是世界上最為天然健康的綠色飲品,在世界上享有「茶中的白雪公主」之美譽。在中國擁有六大茶類,數以千計的名叢、奇種,唯白茶品質高雅,為茶類之冠。 御茶園白茶產自白茶歷史上的唯一產區福建寧德市(閩東),採用原始工藝、傳統手工、不炒不揉、陽光萎凋、自然乾燥製作而成,形成白茶表面披滿白毫,如銀似雪,素有「銀妝素裹」之美感。
  • 福建之茶 | 清代福建武夷茶生產考證
    但是,至今武夷茶生產中的許多間題還遠未搞清楚。筆者多方收集地方志、民間契約、官方刑檔、小說筆記、文集中散見的武夷茶材料,試圖對武夷茶的生產作一較詳細的考證,請茶史專家們不吝批評指正。一、清代前期武夷茶製作技術的革新及意義       清代暢銷於海內外的武夷茶有許多種類,有綠茶、白茶、青茶、紅茶,其中,以青茶和紅茶為主。
  • 「御茶園」杯中國茶與旅遊論壇開幕
    御茶園上海大賣場    27日下午,在剛剛榮獲「中國茶葉第一城」稱號的馬連道茶城舉行的《「御茶園」杯中國茶與旅遊—茶業經濟新模式論壇》上,國家旅遊局處長張棟、宣武區副區長李巖、宣武區文委副主任宣武區旅遊局局長賈文靜、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於光亭、御茶園茶業總經理陳昌宋等旅遊和茶葉流通方面的專家、政府官員及企業家齊聚一堂,就茶文化與旅遊市場的結合展開了深入探討。
  • 西湖又添一景:老龍井開出御茶園
    中國浙江網消息:在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杭州老龍井修建的龍井御茶園終於在一走進龍井御茶園就是一塊題著「龍井問茶」的石碑,走上臺階,就是相傳當年乾隆皇帝採過茶的「十八棵御茶樹」,經過修整,御茶樹用漂亮的石欄圍了起來,成為龍井御茶園的招牌景觀了。越往裡面去越是幽靜典雅,宋廣福院的廢墟靜靜在旁,有些蒼老卻處處顯著歷史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