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春晚小品的一句臺詞,想死你們了!」昨天下午,青年作家、思南讀書會策劃團隊成員王若虛的開場白,引來現場一片會心的笑聲。
自2014年2月15日舉辦第一期活動以來,思南讀書會6年多來迎來1200多位學者、作家、出版人,累計近5萬人次走進「思南文學之家」。然而,今年春節前1月18日的讀書會後,每周六風雨無阻的閱讀之約暫停了近9個月。國慶長假第三天,又逢周六,思南讀書會重啟。有序排隊、核驗預約信息,走進「思南文學之家」的新老讀者都感到驚喜:「這裡更像家了!」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家?背景牆一排木質書架,凸顯了讀書會的氣質;中央大屏幕換成了凹屏,更適合「思南賞藝會」的藝術呈現。讀書會開場前,兩位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奏家帶來一段鼓舞人心的鼓樂表演。牆面「穿」上了「綠牆裙」,如同一間溫暖的客廳。「在一片法國梧桐掩映下的思南公館裡,這個『家』連接作家與讀者,連接深厚的文學閱讀傳統。」思南讀書會總策劃人孫甘露說,這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學人士對上海這座城市給予作家、讀者、出版人的環境印象深刻。
「有溫度的人民城市」是重啟後第338期思南讀書會的主題。「讀建築就像讀書一般,一旦有感情,能產生互動,就會越讀越有滋味。」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說,上海書展期間推出的新書《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引發的關注,說明這座城市正在形成共識:建築是值得閱讀的。
「上海不只是一座近代城市,還保留了非常完整的近代建築風格,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出了上海建築的豐富性。」復旦大學教授李天綱說,多年來上海建築保護形成了共識:其一是保護文脈,上海是一個有文化傳統的城市;其二是永不拓寬的馬路,留下的是人性化的尺度;其三就是建築可閱讀。
「閱讀建築也是閱讀人類自身。」伍江說,建築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景和舞臺,記載著人類的生活、情感。談到近期開放的南京路東拓工程,伍江認為,「東拓」是為了提供更人性化的城市生活與空間。「城市生活不是越快越好,應該讓更多人有機會在城市的街道上漫步。一座好的城市是開放的、便利的,讓人產生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李天綱說。
思南讀書會進行的同時,這座城市各個角落,多場讀書會吸引市民走入新老建築,閱讀新書,閱讀城市。
在上海中心大廈52層「最高書店」朵雲書院旗艦店,作家趙麗宏的詩集《疼痛》舉辦線裝手稿本首發式。《疼痛》出版4年來,已有14種外文譯本。伴隨線裝手稿本首發,展出《疼痛》多種版本、作家手稿及書畫作品的新展覽在書店與讀者見面。
在福州路文化街,兩家老牌書店——上海古籍書店、藝術書坊把敦煌文化、故宮文化「搬」到了書店裡。連續14年舉辦的國風古籍節為喜愛傳統文化的讀者帶來閱讀大餐。兩家書店以特色主題書籍和文創布置了「撼世奇觀——敦煌文化主題書展」「風雲激蕩紫禁城——故宮六百年主題書展」,呈現《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絲綢之路:十二種唐朝人生》《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故宮的古物之美》等新書好書。昨天下午,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朱滸還帶來一場「由畫知漢——漢畫像石裡的漢代風情」講座,帶領讀者近距離感受刻在石頭上的歷史。
在上海,漫步馬路、街區,領略可閱讀的建築魅力;讀一本好書,參加一場讀書會,正在成為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過節「新民俗」。
【來源:上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