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思南路 葉辰亮 攝
思南路不長,北起淮海中路,南至泰康路,約一千三百米。近代史百多年以來,思南路及沿線建築的故事,由文人墨客、欣賞喜好者和旅遊觀光者撰寫的文章很多,這就是思南路的魅力所在。
一
最近讀錢軍、馬學強主編的《閱讀思南》和晏秋秋專為思南路撰寫《把世間百態,包容得沒有煙火氣,這是上海最有故事的馬路》的文章,觀「思南路上街拍」的視頻,著實讓人更多、更全面也更詳實地了解思南路、思南公館的前世今生,往事並不如煙。
圍繞思南路為軸線,周邊相鄰的幾條路及沿路街區中的優秀歷史建築,大部分都是在上世紀初葉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匯集了獨立式洋房、帶內院獨立式花園別墅、聯排別墅式建築、外廊式建築、新式裡弄、花園裡弄、近代公寓等中外多種風格和式樣的建築,坐落在道路的兩旁。具有優秀歷史建築整街坊保留保護、開發利用典型和樣板意義的,佔地五萬多平方米,以成片坐擁51棟歷史悠久的西班牙式花園別墅等建築的思南公館,即時成為上海市中心的唯一,而展露出其獨具特點的「舊貌換新顏」。在這一區域,宜居的街坊,林蔭的馬路,綠色的環境,特色的建築,休閒的遊客,使人們穿越在歷史建築風貌區之中,頓時就會有一種愉悅和愜意。似乎能感覺得到,每幢建築都在訴說主人變遷的過程,都在敘述風風雨雨的經歷。
從一定意義上說,建築就是城市發展的符號,是城市歷史的載體,是城市人文的見證,是城市夢幻的寄託,也是城市故事一章章、一節節的解說。有故事的歷史建築作為重要因素而構成了這座城市適宜的溫度。從高空俯瞰這一區域,精心設計和種植的行道樹、路邊綠地、庭園綠化以及年代悠久的復興公園等與各類特色建築交相輝映、融為一體,這些自然也就成為整個上海中心城區建築綠化極具特色的風貌和景觀。
二
在思南路上漫步,在思南公館裡閒逛,雨露與微風,遊人與築物,景點與長空,人文與地理,生態與環境,過往與現狀等一直會讓人肅然起敬,讚嘆、感慨在欣賞中會不斷地流露。散步在林蔭道上不由自主地感覺到,空間變得日益闊朗和通透,生活可以如此自由和逍遙,一切糾結和煩惱會在過程中得以緩解和釋然。如冰心所寫的:
愛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得穿花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揮,不覺悲涼。
由此,思南路被人記住,思南公館被人記住,記住她所展現出的風味獨特、久醇耐品、沉甸甸又活力四射的思南文化。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而近年新創立的思南書局作為重要載體和宣播平臺,普及文化,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對一定層次和領域文化的普及,促使這種文化形成濃厚的氛圍,撲面而來,又發散而去。這是非常有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的公益事業和精神給養。聯想到著名作家王蒙在談文化自信時曾這樣說,「文化不是物資也不是貨幣,它是智慧更是品質,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個少一個,而是越用越發達,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時代化、大眾化。」
說城市猶如想像中的一部恢弘交響樂曲,建築(尤其是優秀歷史建築)就是這曲譜上的音符,「建築是能夠對話的」得到更為確切的印證。在建築瑰寶會聚之地,規劃學和建築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學者及愛好者紛紛踏步此地,考察觀賞,尋根問源,汲取所需,「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就是從中切身的感受。通過中西結合,洋為中用,科學地納入當代時尚元素,實現更高層次,更有深度,更符合現代審美觀的創意和創造,描繪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想意境。
三
思南公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已經第十個年頭了。前段時期又安排了一點時間,懷著特殊的感情專程再到思南公館裡邊和周旁馬路走走看看。
到思南公館及其周邊馬路去,為什麼說懷有特殊的感情呢?
從小生長在思南路區域。從淮海中路重慶中路口的居住地往西過兩個街坊就是思南路。讀小學、初中時,放學後經常和同學一起在思南路香山路處踢馬路足球等玩耍。我兒子小時候幼教也在思南路幼兒園,三年中每天我早送、妻晚接是必做的事。思南路及其路邊街坊經常走過、路過,自然對這條馬路及周邊建築特別熟悉,特別親近。
思南路73號的「周公館」(上圖,楊愛民攝),即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1946年至1947年國共談判期間,周恩來同志在這裡工作、生活。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建立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對該幢花園別墅進行首次全面修繕,是我工作所在的區房屋修建公司第一工程隊施工的。當年通過腳手架上房頂翻屋面及在外牆鑲嵌鵝卵石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思南公館內西班牙式花園別墅建築群裡,其中門牌號為復興中路529號的一幢樓,是我1982年至1984年在區房屋修建公司第四工程隊任黨支部書記時的隊本部,自己在這幢樓裡工作了三年時間。而立之年調入區政府機關工作,離開了那幢樓的辦公之地,也就結束了本人先後在三個基層工程隊工作十三年的職業生涯。但人生經歷的軌跡永在。
思南公館51幢別墅群如何保留保護性開發利用?煞費苦心,經歷多年磨合而統一認識。由市和區的規劃、房管、文管等部門會同城投集團和永業集團,都在反覆論證並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後提出了具體規劃和操作方案。當年我(時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參與了方案評審並同意實施。
負責思南公館這一工程的項目公司原來是市和區的國有房產企業主導,但有外資企業的股份。為了向社會開放,讓民眾共享建築所敘說的故事和環境所帶來的快樂,成為市中心有地標特點和歷史文脈的公共場所,在向市政府主要領導匯報、研究後形成的意見,我(時任市政府副市長)協調定奪由市、區國資收購外資企業股份(後市國資的股權又再轉讓給區國資所有),物產權證掌握在區政府手裡,由區裡統一管理,這為更有利於保留保護、對社會開放、讓群眾共享,創造了條件。
思南路和思南公館對於我而言,真是有難以忘懷的奮鬥歲月,存放著有滋有味的美好回憶,腦海裡有抹不去的青春足跡,心中永駐著別樣的情懷。曾在這樣一個區域環境中工作、生活是天賜,是緣分,也是榮幸。為之留下的足跡,灑下了汗水,付出了辛勞,感情就隨之產生,並逐漸濃厚。正如艾青所說,「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四
進入了新時代,催發了優秀歷史建築生機盎然,活力再現。說建築物的多樣功能是其使用價值,那麼建築物的設計理念及其營造則使其成為文化藝術品。優秀歷史建築是一部厚重詳實、內容豐富、精彩無比的史書,閱之不完,學之不盡,會在其中出現想像,產生靈感,帶著一種難以阻擋的衝動,實現創意和創新,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走向新輝煌。
海派文化是在融合中發展的文化,是在開放中包容的文化,也是在交流中大氣謙和的文化,優秀歷史建築是海派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建築文化藝術經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明進步的碩果,其特有的感染力、輻射力和滲透力,決定了必然跨越國度。事物就是如此,有長處必有短處,揚長避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就能實現有創意的再發展。繼承傳統也是為了更好地創新弘揚。在這些逐漸轉化過程中也就形成了民族自己的、與時俱進的海派文化新特點。
老盧灣的同事們和永業集團的管理者擁有戰略眼光,做了一件承前啟後保護歷史建築,恵及大眾體現社會責任,為遊客提供講述歷史故事、觀賞優秀建築的旅遊休閒場所的大好事。城市建設、管理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貼切而又實際的詮釋。
十年來,區裡以特色文化為主線,經營、展示、論壇和主題發布等有時點,有節奏更有創意地進行。節假日遊人如織,拍照、飲茶、喝咖啡、品菜餚、聚會聊天等,享受氛圍,樂在其中。藉此地拍攝電影、電視的也不少。這裡正在(或已經)打造和形成一張集歷史建築、海派文化、都市旅遊於一體的大上海新地標、新名片。
如果說上海是「中外文化交相輝映,現代和傳統文明兼收並蓄,建築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公園是最宜休憩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那麼思南路區域和思南公館的情景稱得上是典型的、很具代表性的寫照。
思南公館,讓曾有經歷的人往事「回放」,記憶盤旋。
思南路,飄逸歷史風雲的路,途者遐想連翩的路,更是令人魂牽夢縈的路。
作者:沈 駿
編輯:馬小花
責任編輯:舒 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