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喝茶的江湖世界,似乎一直存在著隱形的等級高低之分。而在這個等級中,巖茶則扮演著身手高超的「江湖俠客」位置。
所謂俠客,自然獨來獨往,讓人捉摸不透。巖茶的難以捉摸,在於它的品種多樣、生長環境(山場和土壤)、製作工藝,更在於讓人難以捉摸的「巖韻」。因此,許多愛茶之人也對巖茶敬而遠之,甚至有茶友「寧藏普洱,不試巖茶」。
不懂巖茶,真的就不能喝巖茶嗎?大可不必。即使是武功蓋世的俠客,也未必不食人間煙火。
揭開巖茶的神秘面紗,你就會發現它也是如此平易近人。
武夷巖茶有多少種?非常多!單命名方式都可以分出幾大類。誰讓武夷山被稱作「茶樹的品種王國」,正所謂「巖巖有茶,非巖不茶」。
看到網上有許多帖子在給大家科普武夷山巖茶的分類和品種來源,這樣的文章好的,可以讓希望學習茶學的人了解更多,但也給普通的茶友造成了困擾。左翻翻,右看看,早已不知道何去何從。
其實,大可不必。巖茶,市面上見到最多的無非是水仙、肉桂、大紅袍這三種。而在武夷山轉轉,就會發現種植面積最大,種植最廣泛的,也不過水仙、肉桂而已。想要了解「十大名樅」或是「奇種」,可能只能走進種植廣泛的品種園了。而且,就算是走進品種園,像是「金雞公」「金雞母」這樣的巖茶,名字都沒聽過,想短時間內對號入座,簡直天方夜譚。而且沒有必要一定要了解,這種茶只為教學有一棵兩棵的種植,市面上根本見不到。
事有兩面,巖茶品種繁多,但有些巖茶其實非常容易辨認。水仙葉大,屬於大葉種巖茶,肉桂葉小,屬於中葉種巖茶。鮮葉如此,成茶亦如此。再說一種外形獨特的小品種——佛手,茶如其名,鮮葉有小孩手掌那麼大,當然,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雪梨」。
其他的,當你碰到的時候在網上查一查,研究一下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請教身邊的茶友。
巖茶的生長環境怎麼區分?換言之,是正巖、半巖還是洲茶?
在對待這個問題上,奉勸各位茶友,理性看待。也提醒各位茶友,正巖茶價格非常高,而被稱之為「巖上巖」的三坑兩澗(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和流香澗、悟源澗),更是一茶難求,少之又少。
市面上有些賣家會混淆正巖茶的概念,理由是只有「巖上巖」稀少,正巖茶並不少,因此價格其實不貴,甚至很便宜。這個理論,仔細想想就不攻自破了,正巖茶是指武夷山景區內所產的茶,而且只採春天一季,要供全國愛茶的人喝。這懸殊的比例可想而知。
所謂正巖、半巖和洲茶,跟海拔有關、也跟土壤有關。作為茶友,如果不想學茶,也沒必要深入了解。你會發現,學無止境這個詞在茶領域非常實用,越學越有一種到不了岸的感覺。
再說製作工藝。
簡單來說,巖茶的工藝非常複雜,製作巖茶的師傅在茶季每天最多可以睡2小時,茶廠大多24小時燈火通明,就連街道上的小賣部、小餐館,很多都是24小時不打烊。簡單來說,巖茶製作主要包括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挑揀、復焙等幾道大工序,而每一道工序中又包含了一些小步驟,而且需要憑藉多年的經驗進行。
與武夷山制茶師傅聊起工藝,那真是侃侃而談,大有文章。小小的一步做青,一步焙火,就夠學上許多年了。
在武夷山,有個有趣的現象,每年茶季,各家師傅會相互交流,如若誰家收到一批質量上乘的鮮葉,那整條街的做茶師傅都會集中再次交流。製成的毛茶,又會相互品評挑問題,以求更大的進步。
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別人研究了一輩子的本事,怎麼茶客簡簡單單就能學明白的?
到底什麼是「巖韻」。在巖茶領域,最玄幻的詞莫過於「巖韻」二字。那麼,「巖韻」到底是什麼樣的滋味體驗。
曾經在以為巖茶師傅的帶領下遊覽正巖產區,問起這個玄幻的問題,他的答案是「可以找塊石頭嘗一下味道就懂了」。我想,這大概就是說巖石、青苔、水汽等多種味道的綜合吧。
話說回來,大多數茶友開始接觸巖茶都不是從正巖開始的,那也就沒有那麼明顯的巖韻一說了。對於品質已屬於上乘的半巖產區巖茶,我認為品到的更多是「品種香+環境香+工藝香」了。入水的花香、杯蓋的奶香、入喉時的甜潤以及啜茶後的回甘。
行文至此,你有沒有對巖茶有全新的認識?如若想要學懂巖茶再嘗試,可能要等上很多年吧。而且,學茶與品茶本就相輔相成,不品滋味,何來懂得呢?
via:百味茶集——用心尋找口糧茶。歡迎加入「關乎於茶」茶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