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喝茶這件事,茶圈正面臨兩大極端。
一是,用搶頭炷香的心態去追春茶,追新茶,覺得喝茶喝越早越新越好。
二是,被經驗主義、教條主義誤導,陷入XX茶不存若干年,根本不能喝的怪圈。
很顯然,站在客觀立場,這兩種做法都不值得提倡。
一款茶買到手後能不能馬上喝?要放多久喝?多長時間內要喝完?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能盲目一刀切。
結合自己的喝茶感受,親自試一試,才能得出準確答案。
不過最近在網上看到個「快餐式」茶知識短視頻,講解六大茶類怎么喝:
「綠茶越新越鮮,紅茶能存3年左右,巖茶隔年喝好,普洱熟茶10年口感佳,白茶3年以上不寒涼?」
看完後不禁讓人擔憂,一味地向新手灌輸這些偏激的喝茶理念,簡直就是誤人子弟!
《2》
喝綠茶,越新越鮮?
蘇東坡寫過,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提到「試新茶」,綠茶茶客無疑是興致勃勃。
六大茶類裡,不發酵,且經歷高溫殺青的綠茶,確實是「趁早喝完為好」代表。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綠茶不是喝越新越好,越新越鮮。
剛剛加工完畢的綠茶,新茶身上還保留一定火氣,直接泡來喝容易上火。
不僅喝起來茶湯的香氣滋味仿佛被一股「火氣」包住,達不到理想的清新鮮爽風味。
而且,喝多了幾杯新茶,還容易出現牙齦疼、牙齦腫等上火的小毛病。
所以,剛剛完成加工的綠茶新茶建議不要馬上就喝,而是先放一放。
放十天大半個月左右,才是喝新茶嘗鮮的好時機!
等火氣散開後,綠茶的清香鮮香才能更好呈現,風味表現更佳。
趁著綠茶風味正鮮美清爽時,建議及早飲用,並且在當年內喝完。
不然等放到第二年再去喝,綠茶「鮮」味容易流失,風味變差。
《3》
紅茶能存3年左右,不著急喝?
市面上的紅茶,保質期在2-3年左右。
但是不代表,將一罐紅茶買到手後並不著急喝,放一、兩年也沒事。
這樣想,太斷章取義。
六大茶類裡的紅茶,包括正山小種、金駿眉、坦洋工夫、祁門工夫等在內,它們的發酵程度較高,沒有「越陳越出色」的表現,以喝新茶為主。
尤其是以茶香馥鬱,香氣獨到著稱的紅茶,像是擁有「桂圓香」的正山小種、擁有「祁門香」的祁門紅等,將它們放到兩、三年後再去喝,茶湯風味表現遠不如新茶好。
究竟紅茶買到手後,該放多久再喝?
大多數情況下,直接喝。
雖說製作完成不久的紅茶,同樣要等新茶散一下火氣,放半個月左右再喝。
但是新茶在加工完成後,要經過裝箱、打包、分裝、運輸等,才流入市場內。
等到將其買到手時,十有八九的紅茶新茶,可以拆開後直接泡開喝。
不過,帶有「松煙香」的正山煙小種,要再放久一些。
煙小種在加工時有經歷「煙燻」,茶坯吸附了馬尾松在燃燒時發散出來的松煙氣息,形成了獨特的松煙香風味。
經過煙燻後,煙小種在新茶剛出來時「煙味」氣息較重,許多茶友接受不來。
要放一放,等到松煙香逐漸純正、悠揚、恬淡時,再去喝茶也不遲。
至於說,煙小種「放一放」的等待時間,是3個月,還是半年,一年?關鍵看個人的接受程度。
對於喜歡松煙香風味的茶友而言,將新茶放數個月後,便可飲用。
這股獨特的松煙香,類似煙燻柿餅、煙燻筍乾。
喝茶時,能讓人聯想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般,寧靜放鬆的畫面。
在一眾紅茶裡,的確是很特別的存在。
《4》
巖茶要等褪火,隔年喝才好?
正式闢謠,巖茶要隔年喝這一說法,並不靠譜。
武夷巖茶裡,有句「膾炙人口」的經典——「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這句詩出自《閩小記》,作者周亮工,清代人。
詩中提到巖茶要「隔年喝」,特指當時的時代背景。
清朝年間的武夷巖茶,剛剛做出來時不適合馬上喝,要放到第二年再喝。
但是,今天的武夷山人做茶,極少有人再做那種需要褪火一年,放到隔年再喝的火功。
所以,巖茶要隔年喝才好,早已不成立。
工藝繁複的武夷巖茶,在做茶過程,有經歷複雜的「焙火」。
剛下焙的巖茶新茶喝起來帶有濃烈的煙火氣,既嘗不到巖茶本身的風味精彩,又容易讓人喝了上火。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巖茶要等褪火後再喝。
一般情況下,按焙火火功不同,巖茶主要有輕火、中火、足火之別 。
已經焙到「足」火後,再往上繼續焙,過猶不及,容易將巖茶焙得近乎焦炭,焙成高火。
按現在業內的劃分,高火屬於病態火功,不是巖茶主流。
不同的火功,對應不同的褪火時間。
中輕火茶,放三五個月左右。
中足火,要半年以上。
至於高火巖茶,才需要隔年以上。
從巖茶的「適飲期」看,等到新茶褪火後,講究及時飲用,風味更出彩。
所謂「巖茶要隔年喝」的一刀切說法,早已成為過去式!
《5》
喝普洱熟茶,10年口感才好?
站在理性的立場,這種喝茶建議相當不靠譜!
首先,以10年陳作為喝普洱熟茶的起步,市面上能有多少茶,滿足這個要求?
要知道,原料好,工藝到位,倉儲得當的普洱熟茶,存量其實並不多,價格也絕非是「白菜價」。
將10年作為喝普洱熟茶起步,門檻過高,註定會讓一眾新手茶客望而卻步!
其次,十年路漫漫,在這段較長的時間尺度內,對熟茶的後期儲存有很高的要求。
從基礎的存茶原則看,要做到密封、乾燥、乾淨、陰涼、衛生、無異味。
只是隨意堆放在一個角落,就不管不顧。
甚至任其布滿蛛網,落滿灰塵。
這樣存出來的「老茶」,倉味重,雜味重,可讓人沒有勇氣喝!
最後,一位向新手灌輸「老茶喝年份越老越好」的茶掌柜,不是好掌柜。
新手在剛剛開始喝茶時,不建議盲目喝年份太高的老茶。
不然很容易踩坑,遇到各式年份造假,價格虛高的茶品,上當受騙。
尤其是,作為什麼都不懂的新人,將一款普洱熟茶買到手後,商家建議你再存7年、10年喝,不然不好喝。
這樣的說辭,極有可能是為劣質茶推脫,找出來的藉口。
當下喝起來讓人咽不下的劣茶,放到10年後也不會「醜小鴨變天鵝」。
醜小鴨之所以能變成天鵝,原因在於,它本身就是天鵝!
《6》
喝白茶,3年以上不寒涼?
不對,3年以內的白茶同樣可以喝。
從客觀上分析,「寒涼」一詞本身就沒有科學量化標準。
所謂性溫、性寒、性熱、性涼一說,沒有準確的劃分規則。
所以,將「寒涼」一詞扣在白茶身上,本身就不妥。
就事論事,從喝茶感受看,一款白茶要放多久才適合喝?
從大方向看,不同存放階段的白茶,各有各的特點。
新白茶(存放時間不滿一年),茶味清新鮮爽。
老白茶(存放時間不低於3年),茶味甘香醇厚。
陳白茶(儲存時間是1-3年),風味居中派,既帶有新茶的鮮,也初具老茶的醇。
原料好,工藝好,儲存到位的白茶,新茶老茶各有所長,關鍵靠個人飲茶口味偏好!
另外,從不同的時節特點看。
早春三四月,當年度的新茶還未上市,春日百花開,適合喝香氣馥鬱的茶類,選去年2020年白牡丹,正好適合。
等到初夏,到了5月後,不出意料,2021年度的高山春白茶,陸續上新,此時可以少量嘗嘗新茶的鮮爽鮮靈滋味,清新消暑。
轉眼到下半年,進入秋冬季後,此時喝白茶的選擇,更是豐富多彩。
除了老白茶、陳白茶這個四季皆宜的喝茶選項外。
喜歡喝新白茶的茶客,可別忘了存放滿半年之久的白毫銀針、白牡丹等,此時的它們,鮮香醇爽正當時!
《7》
喝茶的選擇,不宜奉行一刀切。
對待新茶,不能一味追求越早越好。
對於老茶,也不能盲求越老越好。
尤其是對剛喝茶不久的新手,在喝老白茶、老普洱時,更是要多留心。
從新手入門而言,當你感受過白茶在存放半年、一年喝起來是什麼滋味時,再去買老茶才不易被騙。
不然,遇到用新茶做舊出來的「七年陳老茶」,分分鐘就會讓人交學費。
何況享受飲茶帶來的樂趣,好比登山,更在意路途過程的風景。
究竟,一款茶要放到多久才適合喝?
用張愛玲的一句經典,可以解釋。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