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茶,說到底只不過是一片樹葉。
但它卻能真切的給人帶來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的效果。
有人曾這樣說過喝茶的好處,「在某一瞬間,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感受到清風浩蕩。」
光陰雖短,靜則自長。
將空閒下來的時間,消磨在慢慢飲茶上。
享受著溢滿芬芳,分外閒適和從容的時光。
喝一泡茶的時間,靜心品味,茶香在唇齒間輾轉。
而清爽甘甜,鮮醇甘爽的茶味,令人氣爽神怡。
不過,在喝茶這件事上,也有人喜歡用時間作為尺度,作為飲茶的標準。
之前和一位外省的新茶友交流,據他說,他喝到的白茶都是十年陳以上的。
言語之間,略帶幾分得意。
然後就向他提,這些老茶是你自己存的,還是到外面買的?
「都是網上買的,價格也不貴。」
看著他隨意發來的幾張茶餅的圖片,葉片顏色褐得發黑,不仔細看還差點讓人誤會成是黑茶。
話說,這可是標準的做舊茶長相啊!
又一回,遇到有人分享他的喝茶心得體會:
「綠茶喝新,白茶喝老茶,巖茶喝隔年陳,紅茶三年以內都能喝。」
到底,從茶界裡縱橫來看,這樣的說法合不合理呢?
《2》
綠茶喝新茶沒錯,但不是喝越早越鮮。
傳統的六大茶類裡,不發酵的綠茶,歷來倡導喝新茶。
原則上,當年生產的綠茶,存放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一年。
趁著新茶風味正鮮美的時候,及時飲用,才不浪費。
不然,存放到後面時。
以清新、清香風味著稱的綠茶,當它的存茶時間超過保質期時,外觀和香氣滋味都容易產生劣變。
幹茶的芽頭和葉片,會從原本的嫩綠、柳綠、翠綠、黃綠,逐漸的變黯淡。
因為綠茶內部的葉綠素等物質,容易被氧化分解。
放置時間越久,越難以保持原本的綠意青蔥模樣。
而在風味展現上,存放到第二年的綠茶,鮮味直線下跌。
原本濃鬱的花香,清香,炒豆香,或是其它代表性的香型,難以維持在香氣清鬱,悠長不息的狀態。
而衝泡出來的茶湯內,同樣會受香氣揮發的影響。
導致喝到的茶湯不再那麼花香馥鬱,清香盈盈,清爽香潤。
反而是,喝起來有一股說不出來的不新鮮感。
所以在綠茶的飲用時間上,適用一句話——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枝頭無花空嘆息。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喝綠茶並非是看時間越早,就一定越好。
特別是在四月前後,早春的綠茶剛經歷採摘加工不久,新茶的風味還未穩定。
尤其是,經過炒青的綠茶,剛製成不久時,新茶內部還保留著不少的火氣,綠茶本身的清香風味不能得到完整發揮。
為了嘗到最好的茶湯風味,建議是先放一放,放上十天半個月後,再去喝新茶嘗鮮。
那時,才是一款優質綠茶的最佳風華展現期。
《3》
喝白茶年份越高越好?這是對白茶的狹隘審美!
許多人在喝白茶時,容易陷入到一個誤區。
那就是,用年份的高低作為衡量茶葉品質的標準。
你能拿出七年陳的老茶,我就得亮出年份更高的,達到十幾年陳的老白茶來壓場面。
或者,在茶桌上交流彼此的喝茶感受。
具體分享的並非是一款老茶的香氣、滋味,或是它的獨有特色。
而是用年份作為大背景,一以概括它的全部。
一聽說**白茶的存茶年份,不過是兩、三年陳,立馬就對它興趣寥寥。
不管它是否是太姥山高山核心產區與否,還是採用了傳統日光萎凋加工,風味品質絕殊,滋味韻味極佳等等。
一應敗在了年份不夠高,不夠老,從而不被重視。
其實,用存茶年份來衡量白茶的品質,是一種很狹隘的喝茶審美觀,並不可取。
這就跟選美只看皮相,不看內在那樣,特別膚淺。
白茶裡邊,老白茶雖好。
它的陳香、藥香、粽葉香,以及多種馥鬱悠長的香氣,甘香獨到,聞起來特別安神。
而在湯感表現上,茶湯極醇極厚,內容豐沛。
但實際上,新白茶的風味也不差。
新茶的清新鮮爽,鮮潤爽口,既提神清潤,又清香解膩。
秋燥秋乏秋悶之際,喝一泡當年的白牡丹或是春壽眉,愜意又舒坦。
更何況,喝白茶一味求老,還很容易掉入做舊老白茶的陷阱。
年份不可再生,歲月不可回頭。
對存放多年的老白茶而言,喝一泡少一泡,喝一斤少一斤。
早年間,白茶本身的產量並不大,再伴隨著近幾年的市場消耗。
那些達到七、八年之久,甚至更高年份的白茶,存量十分有限,稀少、珍貴。
所以,買茶時要不是多加甄辨,很容易買到年份做舊的白茶,上當受騙。
選茶,喝茶時,與其糾結白茶的年份,過分花心思在攀比年份上。
不如多花心思分辨產區好,工藝精的優質白茶,嘗到的茶湯滋味更佳!
《4》
巖茶要喝隔年陳?當心很多茶放不到第二年!
提及武夷巖茶,周亮工前輩曾寫過一句話:
「藏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
由此,不少喝巖茶的人,認為巖茶要喝隔年陳的才好。
其實不然。
畢竟,周前輩所處的明末清初時代背景,和現代完全不一樣。
所喝到的武夷巖茶,它們的工藝,風味等,也大不相同。
所以,在喝巖茶時,不能再生搬硬套。
認為全部的巖茶,都要放到第二年後再去喝。
其實,從實際的喝茶體驗看,喝武夷巖茶講究的並非是隔年才好喝。
而是看一款巖茶的最佳適飲期,當武夷肉桂、武夷水仙等巖茶新茶結束後,趁著風味最佳時及早嘗鮮。
通常而言,一年度當中,喝武夷巖茶是分火功、分時間段的。
七、八月前後,輕火、中輕火的巖茶們,陸續上市。
此時,這些以清香著稱,花香濃鬱,高香小品種頻頻亮相的巖茶們。
不論是黃觀音,金牡丹,瑞香,千裡香,奇蘭,還是其它的品種,它們在褪火完畢後不久,便進入了新茶的最佳賞味階段,建議儘早飲用。
要是盲目的將它們放到第二年,反而會有很大的返青風險。
哪怕是不返青,原本的馥鬱花香等風味表現,也會因香氣物質的揮發,受到不良影響!
而對於一些焙火更足的巖茶而言,到了秋天后也將陸續上市。
到了下半年,臨近中秋和國慶的這段時間內,更是無數的正巖好茶扎堆亮相期。
這些巖茶,它們當中大部分的火功,要比中火更高一些。
等到完畢,儘早趁鮮飲用,風味正好。
縱觀巖茶的豐富品種而言,有不少茶是不支持放到第二年再喝。
從巖茶本身的特殊性來看,巖茶的加工需要焙火,但伴隨著後期存放時間的增加,逐漸徹底褪完火的巖茶,焦糖香極弱,烘焙香寡淡。
哪怕是原先焙火再足的巖茶,放到多年後要是沒復焙,那麼它的獨特焙火風味難以保留,反而是一股陳味。
不講實際,一味將巖茶放隔年或是直接存成老茶。
很容易白白浪費一款好茶的好風味。
《5》
紅茶三年以內都能喝?得看茶葉的儲存情況。
通常來看,紅茶的保質期時間標註,要比絕大部分的綠茶要長。
全發酵的紅茶,一般可保存的時間是兩到三年左右。
但這並非意味著,在三年的存茶時間以內,紅茶都可以隨意喝。
更具體的,得看存茶的情況。
好比平常生活裡,一罐酸奶標準的保質時間在於密封低溫冷藏,能放上兩個禮拜。
但如果將其拆封后並放在常溫環境下,哪怕是隔了一晚,它也不適合再喝了。
因存放不當,導致食物變質,早早在規定的保質期範圍內徹底變了味,並不少見。
所以,在判斷一款紅茶到底能不能飲用之前,不能將保質時間當做唯一的準繩。
而是得看它的外觀、香氣、滋味的情況。
茶香上,不能帶有悶味、雜味、酸味。
而在滋味上,也不能發酸,湯水變薄,水味明顯等。
喝紅茶,並非是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紅茶,都能安然無恙的保存三年之久。
特別是對一些罐裝的,大袋裝的口糧紅茶而言,它們在拆開之後,儘量飲用為好。
畢竟,在密封性不足的情況下,存放時間太久對紅茶沒有絲毫益處。
而對一些以高香風味著稱的紅茶,譬如正山小種的花果香,桂圓湯,又譬如祁門紅、滇紅的獨特高香……
總之,為了不錯過它們的絕佳風味,原則上是喝當年內的新茶,效果更好。
存放了一年、兩年後,它們的風採可不比正當年!
《6》
近幾日,秋深微涼。
寒露未至,但氣溫卻驟降許多。
想起了,秋天的節氣裡,白露早在秋分之前,而國慶節一結束,馬上就到了寒露。
秋意深深,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時間的腳步,走得分外輕快。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
以時間作為跨度,可以衡量節氣,四季,春秋。
但以存茶時間,作為考量一款茶的飲用標準,則需要三思。
好茶,須得活甘清香,鮮醇甘爽,才是王道!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