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村修路事件是我國精準扶貧中的一個典型事件。為懸崖村修路,不僅僅是解決懸崖村學生上學、村民對外交流的交通難題,也是解決懸崖村農民常年貧困的一條主要措施,更重要的是,為懸崖村修路,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這個政治意義,就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全民奔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一個村都不能落下的政治影響。
也許有人說,一個懸崖村,不過70多戶人家,如果單純從扶貧來說,將其整體搬遷,不是更省勁嗎?如今修的路,也不過是鋼梯工程,又不能通汽車,這樣耗費精力地去修所謂的「路」有意義嗎?
其實,我們常說的"懸崖村",真正的名稱叫"阿土列爾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尓莫鄉,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懸崖、越過13級218步藤(鋼)梯。這個懸崖村被報導出來,修路和扶貧問題受到普遍重視,但是,大涼山遠遠不止一個"懸崖村"。對於懸崖村的修路和扶貧,只是一個模式,以此為典型,引導大涼山其他村莊的脫貧和發展。
在大涼山,阿土勒爾村這樣的村莊,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也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旅遊資源,是開發旅遊極好的地方。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區",這個民族和這個地區,可以極好地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發展中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在歷史戰亂中,阿土勒爾村與世隔絕,他們的生活環境類似世外桃源,沒有匪患,沒有戰亂。這裡土地肥沃,村民自給自足,村民們世代過著比較安逸和富庶的生活。但是,隨著歷史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突飛猛進,這種與世隔絕的桃源般的生活,顯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特別是交通問題,嚴重影響著村裡對外交流。
據報導,村民進出懸崖村,就是靠著山下藤梯,一般每周下山趕集一次。他們種植的花椒和核桃,就要靠著這些藤梯背下山去到離山腳幾公裡的莫紅小集鎮交易。而一些收購商知道他們從山上背下來不能再背回去,就會故意壓低價格。因為交通,村民們無法購買和使用大件物品,農業機械無法使用,生產方式比較原始,養殖業基本上自產自銷,無法獲取利潤,致富根本不可能。而孩子們上學,人們就醫,都是非常大的問題。
所以,為這樣的村子修路,解決他們脫貧致富問題,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大的政治意義。應該說,阿土勒爾村擁有峽谷、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旅遊資源,開發旅遊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而隨著對外宣傳,懸崖村的知名度大大提高,開發旅遊省去了包裝和宣傳的大筆費用,打造旅遊景區或以獲得極大的收益。旅遊開發後,村子和外界實現了無縫連接和溝通,村民們的各種特產完全可以依靠旅遊進行外銷。
總體來說,為懸崖村修路,不僅是促使這個彝族村莊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一種政治意義和政治需要,可以做為中國共產黨人帶領民族實現全民小康的一個示範點,極大地提高全國民從對共產黨的愛戴,強化黨的威信。這,不是簡單搬遷幾個村莊所能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