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上的巨變 這幾年「懸崖村」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020-12-21 瀟湘晨報

最近幾天,一個小村莊的搬家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個「天梯」,許多人對它印象深刻。這是四川涼山昭覺縣支爾莫鄉的阿土列爾村,又被叫做「懸崖村」,住在大山裡的村民出入都要攀爬落差達800米的懸崖,這個梯子就是他們通往外界最主要的路。隨著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這幾天,這裡的84戶貧困戶告別了懸崖爬梯,搬進了縣城的新居。記者從2015年12月就開始關注這個村子和這裡的村民。四年半的時間,這裡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央視網消息

5月13日一大早,阿土列爾村的村民們就開始準備搬家。記者跟隨村民某色拉博一家,沿著鋼梯慢慢往山下爬。

由於懸崖上這段800米的路太過險峻,這是某色拉博75歲的爸爸近幾年來第一次下山。搬家對於阿土列爾村的村民來說,不僅僅是從山上到縣城,更是要告別這面懸崖和此前的生活。

這是2016年記者拍攝的畫面,這條由木頭和藤條編成的800米懸崖藤梯路,是連接阿土列爾村與外界的主要通道,這裡也因此被稱為「懸崖村」。懸崖陡峭處,能下腳的地方甚至不到巴掌大,在村民們的記憶中,曾有10人左右墜崖身亡。

因為路的問題,很少有姑娘願意嫁到山上,也幾乎沒有老師能在山上待得住,山上沒有學校,孩子也只能爬懸崖到山下上學,上十天課,放五天假,上學放學都要由家長接送。路,嚴重製約了懸崖村的發展,也是擺在當地面前的一道脫貧難題。

對村民們來說,能趕下山賣掉換錢的羊是家裡的主要資產。2016年,在記者拍攝時遇到了這樣的一幕。

一隻小羊落在了懸崖間,懸崖有100米,相當於30層樓那麼高,但村民們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去救這隻小羊。

懸崖村的路是問題的關鍵,是窮根的原因之一。但是修路在當時卻並不現實。

當時,阿土列爾村所在的昭覺縣不通路的村還有33個,那能不能立刻搬遷呢?阿土列爾村所在的涼山州有40%多的村子海拔都在阿土列爾村之上,這些村子有的土壤已經嚴重退化,甚至經常顆粒無收,有的泥石流災害頻發,隨時威脅到百姓的生命安全,搬遷的需求這些村子更迫切。短期內,路難修,又搬不了,阿土列爾村怎麼辦?

雖然路的問題不能馬上解決,但脫貧攻堅不能等。從2016年起,阿土列爾村的脫貧攻堅就在懸崖上開始了。扶貧幹部看到養羊是懸崖村的主要產業,就想在村裡辦個養羊合作社。

什麼叫入股?怎麼分紅?為什麼這麼做?好處在哪裡?通過幹部反覆講解,村民們漸漸理解了合作社的概念。隨後,阿土列爾村召開了第一次村民大會,用土豆當選票,通過了養羊合作社的決定。

改變了生產觀念只是第一步,要擴大經營並儘快改善村裡的生存和生活環境,還必須得從路上做文章。花4000萬修公路不可能,那就先改造藤梯。2016年7月,涼山州、昭覺縣兩級政府籌措了100萬元資金,決定把懸崖村年久危險的藤梯,改造成更加堅固和安全的鋼梯。因為地勢太過險峻,根本沒有施工隊願意接這個工程,幹部們決定發動村民自建,對此,村裡的每一家都積極響應。

當地州、縣兩級財政出資,村民出工出勞,用了200多天的時間,硬是將120多噸6000多根鋼管一根根背上懸崖,搭建起了2556級牢固的天梯。

藤梯變成了鋼梯,很快,村裡又通上了自來水,有了穩定的電,手機也有了信號,還通了寬帶。基礎設施完善了,眼界也隨之打開了。以前地勢是懸崖村的短板,但這裡險峻雄奇的高山、原生態的彝族村落卻是獨特的旅遊資源。

但旅遊接待,在阿土列爾村還是新鮮事。這些村民幹活吃苦不怕,但對旅遊完全沒概念,遊客來了,該做點什麼,準備點什麼,老鄉們並不知道。江蘇南通來的這對父女,想在村裡體驗生活,住在村民家,淳樸的村民非常熱情,專門下山買了雞肉羊肉招待他們,好心卻沒有把事做到遊客的心坎裡。

為了打造出懸崖村自己的旅遊特色來,村民們又開始了新的學習。當地政府和旅遊公司組織村裡的年輕人走出去,到類似大理等一些旅遊業相對成熟的地方,實地考察類似地區的旅遊怎麼做。

學習回來,一些村民做起了導遊,很快就有村民開起了小賣部和民俗接待點。旅遊業慢慢起了步,出行短板的鋼梯迅速成了旅遊的「網紅」打卡地,據初步統計,2019年來爬鋼梯的遊客就接近10萬人。更重要的是,旅遊產業加強了阿土列爾村與外界的聯繫,進一步改變了老鄉們落後的觀念,增強了他們脫貧的動力和信心。

懸崖村由閉塞走向開放,村民們逐漸有了錢更有了見識,也意識到受教育學知識的重要性。當初村裡種橄欖,就因為村民沒有帶土移植的常識,最開始移植的苗子死了一大半,帶來很大的損失。村子裡很多人不會說漢語,認的字也很有限。2017年開始,隨著這個幼教點的開設,孩子們不用下山,就可以免費上幼兒園。

讓孩子們從小就有好的生活習慣、教他們掌握普通話,能有與外界溝通的能力,相比2016年,面對鏡頭,村裡的孩子也不再害羞怕生。村裡人說,這些孩子們是村裡有史以來起點最高的娃娃們。

懸崖村在扶貧幹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狀況在不斷改善,貧困人口年平均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2000元,到2019年達到了6000元左右,收入在提高,但這裡惡劣的客觀生存環境,無法改變。2019年,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401人。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作為四川最大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一部分,5月10日到14日「懸崖村」84戶貧困戶全部從山上的土坯房,搬進了縣城的樓房。

考慮到路途險峻,安全起見,不便搬運重大家具,在新房,通過村民自購加上政府補貼的方式,統一採購了電視、沙發、床等基本家用電器和家具。

搬遷不易,搬遷之後「穩得住」尤其不易。為解決好搬遷貧困戶的就業問題,昭覺縣已在安置點周邊啟動建設十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安排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同時,懸崖村及古裡大峽谷旅遊業將繼續開發和發展,村民的土坯房將成為旅遊資源,村民們也會繼續吃著「旅遊飯」。

【來源:中國小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天梯」上的巨變——新華社記者蹲點大涼山「懸崖村」見聞
    新華社成都4月8日電題:「天梯」上的巨變——新華社記者蹲點大涼山「懸崖村」見聞新華社記者吳光於、楊華、劉海、薛晨美姑河一路向北,奔騰不息。記者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縣城出發,來到支爾莫鄉的獅子山腳下,著名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勒爾社就藏在雲端上。微風送來陣陣清冽的花香,尋香而去,是一大片臍橙林。「你們來得不是時候,橙子都摘完了。」駐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笑著說。這片2016年種下的臍橙樹,從去年開始已成為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 雲端上的大涼山懸崖村
    四川大涼山懸崖村,位於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確切地說,該懸崖村也叫阿土庫爾村。 上懸崖村,得攀爬800多米的懸崖。據說這是上懸崖村的必經之路。
  • 大涼山「懸崖村」84戶將遷新居,「卡沙沙哦」!
    世代居住在「山鷹的壩子」上的彝族群眾終於走出大山,開啟新生活。其中以「懸崖村」聞名的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84戶貧困戶也將整體告別「懸崖村」,搬遷入住新樓房。昭覺縣火把廣場上,人頭攢動,身著盛裝的彝族群眾喜笑顏開,討論著以後新居新生活的打算,言語間,滿是憧憬和希望。不遠處,「搬出大山挪窮窩,遷出幸福新生活」的橫幅殷紅醒目,這也是當地萬千貧困戶的心聲和新生。
  • 涼山懸崖村迎來第一個大學生媳婦留村任教,懸崖村將成景區
    去年5月前,因為出行只有一條絕壁藤梯,這裡被稱為「懸崖村」,全國聞名。特別是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到了「懸崖村」的出行問題。 總書記牽掛的懸崖村,現在有了什麼變化?她的丈夫吉巴日洛今年27歲,土生土長的懸崖村人。初中畢業,他就不讀書了。18歲,他第一次到了西昌,那是他參軍入伍路過這裡,「我非常羨慕住在邛海邊的人,他們回家不用費力,更不那麼危險。」吉巴日洛說,入伍當兵,是他迄今最拿得出手的經歷:「部隊期間,我參加了轉士官考試。可惜,我只有初中文化底子,沒考上。」
  • 我們「懸崖村」旅遊新景點
    而今的懸崖村成了旅遊景點,美麗的高山草甸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過去這幾年,高興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在我的身邊。特別是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受益於國家扶貧政策,我們村子變化太大了。以前,進村出村都要攀爬藤梯,大家都稱我們村子為「懸崖村」。2016年5月開始,「懸崖村」受到各界的關注,還讓國家領導人一直牽掛。幾年來,我們得到特別多人的幫助,各種政策和項目紛紛落地。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以前的藤梯變成了鋼梯。
  • 村民走出「懸崖村」不是扶貧的終止
    而它為外界所關注,源於5年前的一篇題為《懸崖上的村莊》的報導。5年時間,在歷史長河中都不夠「彈指一揮」,但對於這個曾經近乎「與世隔絕」的小山村來說,卻經歷了滄海桑田之變。巨變的背景,是扶貧戰略在各地的精準實施。
  • 安徽竟藏有一座築在雲端上的懸崖村!距離黃山只有兩小時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很多人因慕名黃山而到安徽,卻不曉得黃山附近還藏有一個神秘的村莊,它建在海撥600多米的山峰上,仿佛駐在雲端一般,它古樸而神秘,它有個讓人過目難忘的名字,叫燕窠村。村裡有個美麗的傳說,潘氏先祖五兄弟在建造祠堂時,挖出一窩五顆酷似燕子蛋的石蛋,認為這是天意
  • 動漫微視頻《雲端上的幸福》
    短片《雲端上的幸福》記錄了「懸崖村」走上脫貧之路的故事。  四川涼山州的阿土列爾村,因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被稱為「懸崖村」。多年以來,一條掛在峭壁上的藤梯,是村民們通向外邊的必由之路,上學、看病、回家……因為路,「懸崖村」村民生活險象環生。2017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到「懸崖村」。總書記說:「看到村民和孩子們長年在懸崖上爬藤條,上山下山安全得不到保證,看了以後心情還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
  • 懸崖村首個網絡主播「熊二」,歡迎!
    懸崖村首個網絡主播「熊二」某色拉幾(左)來到川報全媒體改版迭代活動現場。  這首《再見,阿土列爾》歌唱的對象是涼山州昭覺縣阿土列爾村,它還有另一個名字——懸崖村。今年5月,村裡80多戶貧困戶從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搬到縣城居住,實現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的千年巨變。  懸崖村首個試水網絡主播的村民「熊二」某色拉幾也來到發布活動現場。這個21歲的彝族小夥子,原本在村裡種玉米和土豆。2016年,懸崖村的鋼梯建成後,開始當起了主播。
  • 「懸崖村」搬家丨艱難的告別:一位彝族婦女與「懸崖村」的30年
    為了這件事,村裡一下子湧進了上百名記者,首先把巴耕阿里家「填滿」。她擔心的是,伴隨著村民的離開,這個村莊是否會陷入一去不返的凋敝?期待、擔憂、困惑,多種複雜的情緒瀰漫。巴耕阿里的丈夫叫莫色達體,算起來,是自己一個遠方親戚,早在幾歲的時候,父母們就已經幫他們敲定了這樁婚事。父母之命,豈能違抗?至少在涼山當年,這很難。
  • 走下天梯搬新居/直擊涼山「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懸崖村的「最後...
    新華社發所有人都明了,這不是懸崖村最後的晚餐,而是新樂章的前奏。人們終於走下大山,走向未來,開啟阿土列爾村的歷史新傳承。山上,百年歷史的懸崖村正迎來巨變;山下,黃牆灰瓦的集中安置點在最後完善。這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是被外界所熟知的「懸崖村」。從5月12日開始,村裡的84戶貧困家庭將搬遷到昭覺縣城的集中安置點。
  • 央視報導過的懸崖村,前後巨變,生活了四代人的村子已搬遷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的阿土列爾村,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阿土列爾村,但說到懸崖村呢,對的,就是那個上過央視的懸崖村。 七月中旬,我們從雲南啟程,準備往重慶方向走,因為要回去審車,在規劃線路的時候,發現了一條可以往懸崖村方向走的路,幾年前就聽說了懸崖村,很想去看看,於是二話沒說,就是這條路了。
  • 甘肅懸崖村朱雀堡,「梵淨山」式空中之城,雲霧繚繞,人間仙境
    而這村莊凌架於雲海,空中之城群居,煙霧繚繞,人間仙境。名為朱雀堡,曾經是個貧困縣,吃水需要毛驢拉,在加快脫貧攻堅步伐下,全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經歷修整,使廟宇重恢復往日舊貌,展現出古色古香、香火鼎盛的景象,尤其到了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至端陽節前後,參與朝聖的人云霧集,登山旅遊者絡繹不絕。
  • 「懸崖飛人」某色拉博的「懸崖村」成了旅遊新景點
    過去這幾年,高興的事情幾乎天天發生在我的身邊。特別是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受益於國家扶貧政策,我們村子變化太大了。以前,進村出村都要攀爬藤梯,大家都稱我們村子為「懸崖村」。2016年5月開始,「懸崖村」受到各界的關注,還讓國家領導人一直牽掛。幾年來,我們得到特別多人的幫助,各種政策和項目紛紛落地。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以前的藤梯變成了鋼梯。
  • 當年受6億投資的懸崖村,如今發生什麼變化了?女遊客是這麼說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幾年前網絡上走紅的懸崖村。當時是因為孩子們每天上下學,需要爬那種藤梯很危險。所以才受到了廣大網民們的關注,據了解這個村子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本來是叫做」阿土列爾村」,但後來因為走紅網絡也被稱之為「懸崖村」。
  • 當年受6億投資的懸崖村,如今發生什麼變化了?女遊客是這麼說的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幾年前網絡上走紅的懸崖村。當時是因為孩子們每天上下學,需要爬那種藤梯很危險。所以才受到了廣大網民們的關注,據了解這個村子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本來是叫做」阿土列爾村」,但後來因為走紅網絡也被稱之為「懸崖村」。
  • 深度跟蹤「懸崖村」五年多,紀實文學《懸崖村》正式出版,看彝村如何走出懸崖的天梯
    吹響時代的號角 ——阿克鳩射——     《懸崖村》終於寫完了,從2010年得知「懸崖村」到2013年我首次走進「懸崖村」,再到無數次地為「懸崖村」熬夜寫稿,歷時八年多的牽腸掛肚,化作筆下的文字,獻給我最親愛的鄉親們。
  • 涼山「懸崖村」村民下山記
    曾經,這個逼仄的山村進出全憑12段218級藤梯,攀爬落差達800米的山崖,道路崎嶇險峻,「懸崖村」因此得名。2017年,通往山上勒爾社的2556級鋼梯建成,村民出行的時間大大縮短。  眼下,「懸崖村」大部分人離開了,還有小部分人留下了。縣城安置房內,村民們需要經歷從「鄉」到「城」的身份轉變;在村莊內,原本的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都會因為這次搬遷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 不再性感的內衣市場,正在經歷怎樣的變化?
    如今內衣廣告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模特未必需要前凸後翹,也並非只能穿傳統的聚攏型文胸,就連「性感」二字,也在被重新審視與定義。內衣廣告經歷了從男性凝視到女性悅己的審美變遷,這種轉變也從一個側面,展示出內衣消費趨勢的變化與升級。網絡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內衣市場規模約2000億元,其中女性內衣佔比最高,本文所探討的內衣消費變化,則主要圍繞「文胸」這一類目展開。
  • 「懸崖村」搬遷提振脫貧攻堅信心
    與其說這是奇蹟,不如說,這是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地區的民眾融入現代社會、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實際上,搬遷一個或多個「懸崖村」,以及其他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貧困村落,技術操作上並不存在太大問題。山崖上的村莊難進難出,但畢竟有養育村民的一方水土,讓他們走出深山,就必須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