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天梯搬新居/直擊涼山「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懸崖村的「最後...

2020-12-25 中國網·錦繡天府

5月13日,昭覺縣阿土列爾村勒爾社36戶貧困戶從山上搬遷至新居開始新生活。楊濤攝

5月12日,「懸崖村」一村民家門口小院壩上的帳篷裡住著遊客。 新華社發

所有人都明了,這不是懸崖村最後的晚餐,而是新樂章的前奏。人們終於走下大山,走向未來,開啟阿土列爾村的歷史新傳承。

山上,百年歷史的懸崖村正迎來巨變;山下,黃牆灰瓦的集中安置點在最後完善。

這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是被外界所熟知的「懸崖村」。從5月12日開始,村裡的84戶貧困家庭將搬遷到昭覺縣城的集中安置點。5月13日,是鋼梯上的勒爾社村民舉家下山的日子。

5月12日晚,是懸崖上的勒爾社搬遷前的「最後」一夜,當夜幕逐漸降臨,大山在低矮雲層中變得影影綽綽時,靜謐中有著躍躍欲試的熱鬧。

行走在這個百年村莊裡,那些被歲月斫砍的痕跡隨處可見:那是「撒豆子」一樣散落山間的泥黃土房,是將村裡田間的油橄欖、青花椒吹得東倒西歪的山谷大風,是村民們世代在懸崖上下的跋涉,從一層層藤條木棒搓在一起的藤梯,到6000根鋼管焊入懸崖的2556級鋼梯……

所有人都明了,這不是懸崖村最後的晚餐,而是新樂章的前奏。人們終於走下大山,走向未來,開啟阿土列爾村的歷史新傳承。

勒爾社一夜未眠

12日下午6點,勒爾社村民巴耕阿里從雞舍裡麻利抓出一隻最肥美的雞,抹喉放血,動作利索。當天晚上,住在她家的客人點名要吃雞。這幾天,她家的帳篷和客床都滿客,搬家反倒成為她操心不多的事。

「山下的房子什麼都有,我們帶點衣服就下去了。」黃昏時分,巴耕阿里的丈夫從昭覺看房歸來,夕陽餘輝下,這個高高瘦瘦的彝族男人眼裡盛滿光彩。他一口氣爬完整個鋼梯,回家就衝進廚房猛喝一碗水,抹抹嘴,對妻子興奮地說:「新房真好,又大又乾淨!」頓了頓,他繼續道,「拉作肯定最高興。」

某色拉作是他們的小女兒,在昭覺縣城讀初一,小學時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如今,那個曾爬著藤梯去求學的女孩,在得知全家將搬進城裡後,最期待的是能擁有自己的房間,最好還有一張靠窗戶的書桌。這天夜裡,她和父母約定,周末放假新家見。

這夜之後,包括他家在內的36戶勒爾社村民將一起搬進新房。男人一邊比劃一邊描述著,在集中安置點,家具都是全新的,床上用品是現成的,鍋碗糧油也會陸續送到。

山上一片歡愉,山腳還不斷有村民結隊歸來。

走在隊伍最前面,剛過而立之年的某色拉洛滿臉喜悅。鋼梯修好,他最早開起小賣部和農家樂。幾年來,全國各地的上千名遊客在他家吃過飯。這次搬家,他說家裡最金貴的是兩個兒子,一個3歲,一個5歲,「鋼梯太陡,不好走,我和妻子背他們下山。」

和某色拉洛一樣,原本平常不會夜爬鋼梯的村民,因為天亮後的這一天太過特殊,都決定連夜回家。

上山的隊伍在壯大。晚上十點,支爾莫鄉黨委書記阿子阿牛也套上頭燈,開始沿著鋼梯連夜向上爬,「這一晚,我是一定要和村民們在一起的。」

暗夜沉默的攀爬,讓阿子阿牛想起到支爾莫鄉任職的四年,原本封閉的村子,被外界的關注敲出一條裂縫,裂縫逐漸變大,越來越多信息湧入,村民們開始走下懸崖:鋼梯修起,網絡通到村裡,遊客慕名而來,村裡有了第一家小賣部、住宿點,村民們自學漢語普通話,去到山下更遠的地方學習。

一樣心緒難平的,還有昭覺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阿皮幾體。他記得15年前,坐在懸崖村的田間,貌似無意地對村民說,以後還是要下山生活,彼時60多歲的老人某色古一氣得衝他發脾氣,「不下山,絕對不下山。」

「你看,現在大家都為能下山而開心,所以最大的還是觀念上的改變。」這一夜,他也沒停下,忙碌在幾個安置點,將自己買的新毛毯提前送到村民家中,作為喬遷禮物。

無法道別的村莊

山下的人在歸來,山上的夜逐漸深了。似乎,這是勒爾社36戶村民在祖輩生活的村莊裡待的最後一晚,但在按捺不住的喜悅下,更多的是如常的生活。

丈夫還沒回來,27歲的阿火阿果做好飯,叫公公婆婆一起吃。這是搬家前的最後一頓飯,和往常並沒有什麼不同。炒土豆、青椒臘肉,三個人蹲在地上,邊吃邊聊天,「我覺得客廳的窗簾還是用黃色的吧,粉色比較適合臥室。」

阿火阿果是自己爬鋼梯嫁到懸崖村的,她和丈夫經人介紹認識,那是一個話不多的青年,但總會默默對她好,為她買洗髮水都會選擇稍微貴一點的。如今,生了兩個孩子的她被問到喜不喜歡丈夫時,先愣了下,聽懂後瞬間臉漲得通紅,「我不知道,他很好的。」

和阿火阿果不同,她的婆婆嫁到懸崖村已經快50年了。這個聽不懂漢語的彝族阿婆,從對面山上嫁過來時,還不知道自己要嫁到哪裡,丈夫是誰,長什麼樣子。在被背著爬了四五個小時的懸崖後,她才終於見到了自己將要生活的地方,「婆婆那時候生孩子都是在家裡,不像我們現在,都是去醫院。」

和大多數外來媳婦一樣,阿火阿果習慣了懸崖村寧靜簡單的生活,而對於下山後的生活,她並沒有太多的打算,「地裡還種著玉米,養著雞,肯定還會回來的。」

還會回來,這是眼下大多數村民的選擇。田間的油橄欖、青花椒,茁壯成長的雞羊豬,逐漸增加的遊客,都是他們往返於新家和懸崖村之間的理由。幾乎每家的牆上,都用碩大的字體寫著「小賣部」「住宿」,是這裡如今時常有村外人抵達的佐證。

從第一家小賣部在村裡開起,一條樸素又隱形的規則形成在每家每戶之間:沒有競爭,相互幫襯。於是,每次背飲料上山的數量,被定為最能保證安全的一件;礦泉水、飲料、方便麵的價格都統一;在住宿上,不管是淡季旺季都50塊錢一個人。遇到這家客滿時,神奇的一幕就會出現:田間地頭突然冒出許多女人,她們用當地語言快速交流一番後,會直接將遊客安排到別家。

在鄉黨委書記阿子阿牛眼中,淳樸民風守護著懸崖村,懸崖村也將「財富」回饋給村民。

另一方面,懸崖村壯闊的峽谷、巍峨的群山、高聳的雲梯,都是最好的素材。青年某色拉吉從一個月前開始直播,就在自家院子裡,背靠大山,唱歌聊天,短短時間,16萬粉絲,為他帶來的收益超過以往大半年。同村的某色拉博被稱為「懸崖飛人」,他將自己上下鋼梯的視頻分享在網絡平臺,總引來粉絲驚呼,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

要讓懸崖村「活」著

凌晨零時30分,終於,阿子阿牛和其他村民爬完鋼梯,抵達村裡。往日應該一片黑暗的村子,還有影影綽綽的燈光。發現村裡所有的住宿點都滿員後,一位村民翻出有點破損的帳篷,搭在自家房間裡讓阿子阿牛休息。阿子阿牛覺得挺好,他樂呵呵地感嘆,「如果以後村子每天都這麼火爆,就好了。」

事實上,為解決村民搬遷後的就業問題,昭覺縣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除了對原有生產資料和資源進行開發整合,還將利用產業發展契機,統一規劃發展農業養殖。

但在阿子阿牛看來,讓懸崖村「活」著的底氣,還來源於思想上的改變,這些改變正隱隱指向未來。

在村口,時常看見6歲的俄的爾裡,穿著紅色小裙子,像小老師一樣用普通話教弟弟念童謠。她的漢語是在村裡的幼教點學的。

青年吉克曲日和村裡普遍生3個孩子的村民不同,他覺得有兩個孩子就夠了,「好好培養他們,送到城裡讀書,以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凌晨兩點,距離搬家下山還有近4個小時,勒爾社的燈光漸次熄滅。這夜,星空依舊璀璨,幾個小時後,晨光將如期而至。

新的一天到來,像懸崖村這樣的搬遷,正在四川尚未「脫帽」的深度貧困地區進行著。根據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部署,5月30日前昭覺縣最後2315戶群眾將全部完成搬遷入住。這意味著,四川省總規模達136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接近尾聲。

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的大涼山,正在做脫貧攻堅的最後衝刺。(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前方報導組 涼山昭覺報導)

相關焦點

  • 出懸崖記——四川涼山「懸崖村」貧困群眾走下「天梯」搬新居
    今天,他和妻子就要下山了,在這個被人們稱為「懸崖村」的地方,他家已經生活了五代人。65公裡外,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裡,一座1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新居正等著他們,懸崖之上的半個世紀生活將成為家族的永恆記憶。
  • 組照《四川涼山「懸崖村」的變遷》
    2017年9月初,四川涼山「懸崖村」村民背貨物通過天梯上山,中途休息。2017年9月初,四川涼山「懸崖村」村民背貨物通過天梯上山。    2020年5月13日,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31戶村民帶著行李下山,集中搬遷至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 大涼山「懸崖村」84戶將遷新居,「卡沙沙哦」!
    當天,歷時三天的四川省最大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914套安置房分配協議全部發到貧困戶手中。世代居住在「山鷹的壩子」上的彝族群眾終於走出大山,開啟新生活。其中以「懸崖村」聞名的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84戶貧困戶也將整體告別「懸崖村」,搬遷入住新樓房。
  • 鋼梯換樓梯 四川涼山「懸崖村」84戶村民搬新家
    村民們走下鋼梯搬新家。 張浪 攝四川涼山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坐落於此的阿土列爾村因曾經學生上學需順著懸崖斷續攀爬17條藤梯而被外界關注,並得名「懸崖村」。早上8時,「懸崖村」網紅某色拉機面對大山開始了直播,他熟練地穿梭於村裡的各家各戶,向網友展示村民們搬家前的準備情況。
  • 四川省涼山懸崖村84戶村民搬家 迎來首個網購訂單
    5月12日,備受社會關注的「懸崖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首批來自「懸崖村」村民走下鋼梯,準備搬入縣城新居。當日起至5月14日,全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將陸續搬遷至位於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 「懸崖村」搬遷提振脫貧攻堅信心
    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全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44人收拾行裝,開始搬遷至昭覺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其過程採用網絡直播的形式報導,整個搬遷工作在曾有人這樣形容涼山扶貧,「中國扶貧看四川,四川扶貧看涼山」,可見涼山的貧困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 易地搬遷後,「懸崖村」主播的去與留
    2020年夏天,「懸崖村」84戶精準扶貧戶遷往縣城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村裡的網絡主播走了大半。對於出村和留村的主播們來說,是否繼續直播、如何繼續直播,是縈繞在他們心頭的共同困惑。△ 2020年5月13日,拉幾跟隨搬遷的「懸崖村」精準扶貧戶到縣城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直播。新房與懸崖村居住條件的差異,令拉幾震驚,他說自己心裡只有一個念頭:我想搬家。
  • 從「天梯」到「樓梯」,看「懸崖村」的變遷史
    「懸崖村」孩子的上學路「懸崖村」名叫」阿土列爾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尓莫鄉,坐落在海拔1400-1600米山坳中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區」,是全國、全省最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
  • 村民走出「懸崖村」不是扶貧的終止
    「懸崖村」的搬遷,是易地扶貧政策的典型樣本,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扶貧理念的具體體現。實際上,搬遷一個或多個「懸崖村」,以及其他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貧困村落,技術操作上並不存在太大問題。主要問題是財力、土地、就業安排,這些問題只能依靠國家的力量來解決。
  • 四川涼山易地扶貧安置點陸續入住:「懸崖村」網紅變身快遞小哥,月...
    封面新聞記者 吳雨佳「這個是開始鍵,按了就開始自動洗」……近日,在位於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的易地扶貧安置點,俄爾日收到了網購的全自動洗衣機,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網購家電,昭覺縣京東幫服務店的快遞小哥加裡正在教他們使用方式。
  • 涼山「懸崖村」村民下山記
    本月12日至14日,涼山「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344人離開了他們世代居住的村莊。  「懸崖村」的村民會根據抽籤結果分流到4個易地安置點。他們見證的正是四川省最大的扶貧搬遷工程:涉及昭覺縣92個邊遠山村、3914戶共計18569人。  曾經,這個逼仄的山村進出全憑12段218級藤梯,攀爬落差達800米的山崖,道路崎嶇險峻,「懸崖村」因此得名。
  • 懸崖村已「舉村搬遷」,全村百戶人搬入縣城,但卻引來唏噓?
    舉村搬遷其實大涼山的政府很早之前就已經安排好懸崖村的居民搬遷了,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以前的時候懸崖村並沒有完全的搬遷完,三百多戶人家只搬離了將近兩百戶,還剩下84戶在村子上面,讓人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有人喜歡在什麼都沒有地方,而且每天還要冒著生命危險進出村,也不願意到山下開始正常生活?
  • 輝煌中國|懸崖村天梯上孩子的笑容,扶貧攻堅戰裡的幸福縮影
    這條讓人揪心的路,僅僅是中國扶貧脫困要闖過的險關之一。這些天梯上的孩子,是趙明拍攝的。這是他第13次來到這裡。攝影師 趙明:我去年的時候因為拍全家福來到了這個村子。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條人走的路,可以說是猴子走的路。在懸崖邊上的一些草,就打成一個一個的結,孩子們就是抓著這個草就往上爬,當時我理解的就是說救命稻草。
  • 走下鋼梯住進樓房 「懸崖村」村民某色阿場搬新家的一天
    走下天梯搬新居 直擊涼山「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 走下鋼梯住進樓房 「懸崖村」村民某色阿場搬新家的一天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前方報導組 攝影 徐湘東  5月13日,是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也就是「懸崖村」貧困戶搬遷的第二天。當天,住在山上勒爾社、特土社的31戶貧困戶,走下2556級鋼梯,搬往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 告別「懸崖村」 這條路,像是走了半個世紀
    他和妻子要下山了,65公裡外,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安置點裡,一座100平方米、設施齊全的新居正等著他們。懸崖上半個世紀的生活,將成為家族的永恆記憶。曾經的「懸崖村」5月12日,四川涼山「懸崖村」首批26戶貧困戶開始搬家下山這條路,仿佛走了半個世紀5月12日至14日,阿土列爾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共344人,陸續搬遷至位於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 「天梯」上的巨變——新華社記者蹲點大涼山「懸崖村」見聞
    新華社成都4月8日電題:「天梯」上的巨變——新華社記者蹲點大涼山「懸崖村」見聞新華社記者吳光於、楊華、劉海、薛晨美姑河一路向北,奔騰不息。記者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縣城出發,來到支爾莫鄉的獅子山腳下,著名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勒爾社就藏在雲端上。微風送來陣陣清冽的花香,尋香而去,是一大片臍橙林。「你們來得不是時候,橙子都摘完了。」駐村第一書記帕查有格笑著說。這片2016年種下的臍橙樹,從去年開始已成為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 告別「懸崖村」村民拎包入住縣城小洋房
    來源:北京青年報5月12日「懸崖村」第一批26戶貧困戶開始搬新家 供圖/新華社四川涼山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又稱為「懸崖村」,村民與外界的唯一通道是17段搖搖晃晃的藤梯。5月12日,對當地村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 懸崖村的故事丨《中國攝影》10月專題亮點推薦
    此次特土社整體搬遷、勒爾社和瓦伍社精準扶貧戶搬遷,非貧困戶不在此時搬遷序列,將來依照相應的政策,再進行後續搬遷。2016年初,我和新京報首席記者劉旻,跟著名的探險家、地質學家楊勇先生去瀾滄江源頭冰川考察時第一次得知了懸崖村的存在。懸崖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境內,地處大涼山的腹地。1952年昭覺成為涼山州州府所在地之前,這裡一直處於幾乎與世隔絕的狀態。
  • 「懸崖村」搬遷,重在搬遷後能否過得好
    四川涼山昭覺縣的阿土列爾村又稱為「懸崖村」,村民與外界的唯一通道是17段搖搖晃晃的藤梯。但絕大多數村民都不願搬遷。村民說,他們不會說普通話,住到縣城裡去怕是出門連個廁所都找不到,買菜都不會買。再如:一些地方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蓋得漂漂亮亮,卻因無法解決村民就業、生產等問題,大量空置。入住的部分群眾為了維持生計,只能跋山涉水走山路回原來的村子種地。  「懸崖村」搬遷了,村民們在縣城裡住上了小洋房,值得慶賀。
  • 從「天梯」到坦途,快手老鐵見證「懸崖村」變遷
    「懸崖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本名阿土勒爾村,因村民從山下到山上需攀爬800米的懸崖,被外界稱為懸崖村。交通閉塞,經濟困難,接近90度懸崖峭壁上的梯子,成為了村民與外界相連唯一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