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焜染不少超市內賣的﹃龍利魚柳﹄,實為巴沙魚。記者李焜染攝
近日,在濟南不少超市內,冷凍的「龍利魚柳」因食用方便且價格親民,受到了不少飲食男女的喜愛,頻頻被端上飯桌以及出入餐飲店。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龍利魚」又叫「巴沙魚」,實際上是產自越南的一種鯰魚,業內人士稱其營養價值並不太高,甚至趕不上湖裡的草魚。
市民反映買的「龍利魚柳」,竟是巴沙魚?
近日,市民周女士在堤口路一家鐵板燒店進餐時,點了一道名叫「香煎龍利魚」的菜品,感覺魚肉入口鬆軟,且沒有魚刺,吃起來非常省心。「正好我家裡還有個上小學的兒子,一直愁著怎麼讓他多吃些魚肉。」周女士詢問店員後,覺得這些無刺「龍利魚柳」正好適合,於是從網上買了一些加工好的冷凍龍利魚柳。「價格也不貴,20多塊錢能買一大包。」周女士說。
「住在煙臺海邊的婆婆恰好來看望孩子。我煎好了魚,孩子懂事,讓奶奶先吃。」周女士稱,婆婆很高興,但嘗了口「龍利魚柳」後,卻覺得味道不對。
「婆婆問了我龍利魚柳的名字,又仔細看了看一些未食用的魚柳,告訴我說,這些魚柳不是龍利魚的,而且龍利魚個頭沒這麼大。」周女士說,婆婆自小從海邊長大,對一些海魚都比較熟悉,應該不會弄錯。
隨後,周女士上網查閱資料發現,自己所買的龍利魚柳居然是巴沙魚柳,「我感到挺奇怪,巴沙魚就巴沙魚嘛,為什麼又要叫龍利魚呢?」周女士不解地說。
超市走訪同一種魚柳,叫法卻不一樣
記者在一家購物網站上,輸入「龍利魚」關鍵詞,出來最多的連結就是越南龍利魚柳,這類冷凍魚柳一般是600克一包,一包的售價大約在25元左右。引起記者注意的是,不少網站店家開頭顯示是越南龍利魚柳的介紹字樣,但到內部實物圖片介紹時,卻是對越南巴沙魚的介紹。
不僅購物網站如此,在市區一些超市內,明明是同一種魚柳,卻存在「龍利魚」和「巴沙魚」兩種標註方式。
15日下午,在順河高架路附近一家進口超市內,記者就是否有龍利魚進行詢問。「有啊,這就是,25.8元一袋。」一名售貨員告訴記者,記者接過售貨員遞來的一袋冰凍魚柳,發現其標籤名為「龍利魚柳」,背後產地註明是越南,於是詢問該售貨員這是否就是巴沙魚。「其實龍利魚就是巴沙魚,只是叫法不一樣。」這名售貨員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在整個濟南的超市內,二者的名稱都是相互通用的。」
隨後,在泉城路一家進口超市內,記者同樣詢問售貨員「龍利魚」,經過售貨員指引後,記者看到同樣的魚柳卻標註著「巴沙魚」的字樣,明明是同一種魚柳,為何會有兩個名字呢?而「巴沙魚」和「龍利魚」到底是不是同一種魚呢?
業內說法巴沙魚營養價值甚至不如草魚
「這是兩種不同的魚。」日照市一家日本料理店負責食材銷售的工作人員丁偉告訴記者,真正的龍利魚屬於一種暖溫性近海大型底層魚類,在我國沿海曾經比較常見,這類魚屬舌鰨科,身體有一側較薄,兩邊呈不對稱狀,因此,不少當地漁民又叫它「舌頭魚」。而越南巴沙魚是湄公河的一種淡水魚,屬於鯰魚,它體型較大,適應能力強。「正常進口的話超市裡的這種魚只能叫做巴沙魚,龍利魚是錯誤的叫法。」丁偉稱。
此外,二者的價格和營養價值也相差較大,真正的龍利魚因為營養比較豐富,但能取材的肉比較少,且養殖成本高,因此價格不低,一條新鮮的三斤成魚大約能賣到160元,差不多50元一斤,比一袋600克巴沙魚柳貴了一倍。但「巴沙魚雖然口感方面還可以,可具體營養價值難以匹敵海魚,甚至比不上我們的草魚。」丁偉稱,因此單從營養價值考慮,他不建議將巴沙魚用作孩子主要食用的魚類。
「而至於為何有些商家將巴沙魚叫做龍利魚,我認為主要是出於推廣銷售的考慮。」丁偉稱,巴沙魚屬於鯰魚的一種,以原名推廣國內消費者可能並不太認可,不如換個陌生名字效果好。「就像一些商販把油魚當成鱈魚賣一樣。」丁偉告訴記者,若顧客想買真正的龍利魚,最好莫貪圖便宜,儘量去大型超市購買整魚,這樣才不易被騙。相關連結
巴沙魚蛋白質含量低
據某科普網站資料顯示,我國超市裡賣的龍利魚片,大多為越南鯰魚(巴沙魚)。而該魚片蛋白質含量僅為12.6%-15.6%,脂肪含量1.1%-3.0%。脂肪中含有比例很高的飽和脂肪酸41.1%–47.8%和單不飽和脂肪酸35.4%-42.2%,而多不飽和脂肪酸只有12.5%-18.8%。以草魚為例,草魚魚肉的蛋白質含量為18%左右,脂肪中飽和脂肪酸含量為25%左右,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42%左右,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30%左右。由此可見,巴沙魚片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低於草魚。因此從蛋白質和脂肪酸含量來講,巴沙魚片營養價值較低,不及草魚。
不少漁產業內人士及漁業專家稱,與其買越南鯰魚,不如買常見的草魚更經濟實惠且營養豐富。如果為了刺少,方便給孩子補充營養,則可以選擇鱸魚、鱖魚,營養更為豐富。(李焜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