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專家:風水起源於中國的黃土高原,最早是給窯洞選址!

2021-01-10 中華神秘文化

#中國文化#

風水文化發源於中國,後來傳播到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漢文化圈,影響非常深廣。

比如韓國,就深受風水文化的影響,數百年來長盛不衰。不僅在民間,在政界、商界也很流行。

韓國總統府所在地——青瓦臺

例如,在韓國總統競選期間,曾盛行一種遷祖墳的風氣,一些候選人為了獲勝,竟不惜以翻新或遷移祖墳的方法來求得轉運。

像前總統金大中就曾在1995年,把祖墳從其出生地遷到了首爾南部的一座山中。

2007年,有媒體報導韓國正在以「風水」申請世界遺產,還一度引發了中韓兩國網民的論戰。

不少韓國網民甚至認為:「韓國的風水學早在三國時期(此為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就有文獻記載。中國的風水家也是在韓國學習後,從韓國引進的風水學。」

韓國舊俗:用漢字寫春聯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海外興起了對風水的研究熱潮;而當時在我國,風水由於長期被視為迷信,將之作為研究對象的學者寥寥無幾。

在韓國研究風水的學者中,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地理系的尹弘基教授是一個代表人物。其著有《韓國文化與自然的風水關係》等書及相關論文。

針對中國古代風水,尹弘基提出了諸多觀點,對後來的風水研究有很大影響。

比如他提出,風水是為尋找建築物吉祥地點的一種景觀評價系統,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與布局的藝術。

在這一古老的、獨特的中國系統中,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迷信的成分。

在尹弘基看來,風水思想中對人天和諧的追求,對於現代人居環境的建設、生態危機的解決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他還認為,中國古代風水是從陽宅風水發展起來的,即陽宅風水比陰宅風水出現更早;儘管在中國歷史上,陰宅風水往往比陽宅風水更重要。

此外,關於中國風水的起源,他還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即認為風水起源於中國的黃土高原,最初是為了給建窯洞尋找理想地點。

對此,尹弘基列舉了四點理由:

黃土高原

1.從地形條件來看,風水中典型的吉祥地點,要背山臨水,前面有開闊地(通常朝南)——這最符合北方黃土高原的居住條件,既擋住了冬天從西伯利亞吹來的冷風,又能保證得到最多的日照。

而背靠山,前臨開闊地,正是窯洞最常見的地形,幾乎所有的居住窯洞都是從背靠的山壁挖出來的,前面的平地是院子,用於備耕和飼養家畜。附近通常臨水,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要。

2.從土壤條件來看,風水通常認為,理想的土壤是質地堅硬而又細膩的黃土,像壓實了的精製黃豆粉。這很可能就是對典型黃土條件的描述,因為挖窯洞正需要這樣的土壤條件。

窯洞

3.在中國古代的五行和五色理論中,東方屬木,為青色;南方屬火,為紅色;西方屬金,為白色;北方屬水,為黑色;中央屬土,為黃色。

這一系統應該是從黃土高原產生出來的;而且把黃色定為中心,很可能與居住在黃土窯洞中的中國人早期的家有關。「家」意味著起源和中心。

4.風水中把最吉祥的地點稱為「穴」,但這並不意味著確實有一個洞穴。

這很可能是源於風水誕生之初的古老慣例,即找到黃土高原上最適合建窯洞的地方。演化到今天,找到「穴」在風水中表示找到吉祥之地,而不再指真正的洞穴。

基於以上分析,尹弘基認為,這些基本的風水原則都主要敘述了尋找窯洞基址的理想條件,風水的最初形式正是尋找吉祥窯洞地點的一般準則。

此後,風水才逐步應用於建造不同形式的房屋、廟宇、宮殿、城市及墳墓。陰宅風水的主要原則都來自陽宅風水,並大體與之相同。

當風水術從黃土高原擴散到其他地區,它的主要原則仍然保留了下來;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還逐漸附著上了宗教和迷信色彩。而在最初,風水的主要原則並不是迷信的。

對於這位韓國專家的觀點,你怎麼看?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讚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相關閱讀:

唐代風水大師「鬥法」,「葬壓龍角」是福是禍?

相關焦點

  • 黃土高原有了綠色窯洞
    請看——       中國建築科技人員經過5年多的研究和實踐,在黃土高原溝壑區的延安市寶塔區棗園鄉建立了一批綠色住區,改善了千百年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的生存環境。    中國建築界權威認為,這種既保留了黃土高原上傳統窯洞特色、又具有現代人類生活特點的新型綠色窯洞的出現,為黃土高原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規劃設計理論和方法,並有了示範樣板。
  • 黃土高原傳統民居「窯洞」解析
    中國有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它們之間各不相同但均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在黃土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作為黃土高原的產物,在中國西部的千溝萬壑中可謂是隨處可見,它們或傍山而建、或平地而箍、或沉入地下,構成了一種獨特的地理風貌。說起黃土高原傳統民居「窯洞」的歷史,你可了解?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今天,我們來欣賞我國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窯洞。什麼是窯洞?+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黃土高原的符號,有關於窯洞,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提起生活,是怎麼也離不開衣食住行的,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質量可不是止步不前,但為啥提起小編所在的黃土高原,你就只能想到窯洞呢,我們現在也不住窯洞了好不好,我倒要反問一句,你了解窯洞嗎?大家是不是都以為所謂窯洞只是在土崖下挖一個洞就行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黃土高原的符號,有關於窯洞,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 李家山:黃土高坡上的鳳凰展翅古窯洞,中國傳統風水學的實物範例
    後來的到訪者也對著蒼涼厚重,充滿黃土風情的窯洞古建築群感到震撼。無數的畫筆,鏡頭和文字對準這裡。在人們探究這裡的民居文化的時候,驚訝地發現,這裡的建築無論從選址還是建築風格都很有講究,簡直就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水學的一個實物範例。中國傳統風水學,古代稱堪輿術,是宮殿、村落、以及墓地選址和建設方面的方法及原則,是一門學問。
  • 淺談西北黃土高原的古老居住形式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最古老的居住形式之一,這種「穴居式」的民居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的窯洞在外觀上呈圓拱形,與外部方形的輪廓配合,體現傳統思想中天圓地方的理念。窯洞成為黃土高原的全土民居,這和黃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環境有極大的關係。
  • 民族地理文化:窯洞——黃土高原的居住形式
    接下來將會分類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理風貌的居住形式。雖由考試引起,但重要的是可以拓展我們的民族地理文化常識。中國地貌繁多,不同民族聚居在不同的地貌會流傳下不同形式的民居。今天要講的便是在黃土高原地貌下的典型民居形式:窯洞。曾有人寫詩讚揚窯洞:"遠來君子到此莊,休笑土窯無廈房;雖然不是神仙洞,可愛冬暖夏天涼。"
  • 黃土高原的窯洞,曾經有洞就有媳婦兒,如今卻無人居住
    經常可以聽到黃土高原這個詞語,很多人以為黃土高原就是陝西,但其實黃土高原所涵蓋的面積非常多廣闊,位於我國的中部偏北,屬於是北方地區才有的高原地貌,範圍涵蓋了晉、陝、甘、青、寧、豫等省區。黃土高原地區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礦物資源,以及石油、鋁土礦等重要能源,成為了我國開展化工實驗的基地。
  • 窯洞:黃土高坡上的穴居風景(圖)
    窯洞:黃土高坡上的穴居風景  行走在溝壑縱橫、墚峁交織的黃土高原上,視野中經常會出現與黃土渾然一色的窯洞,這種千百年來延續下來的民居景觀,是依託黃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築。  廣袤的黃土高原,是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它西倚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南連秦巴山地,地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省,海拔高度在1000米—2000米之間。黃土高原上除少數石質山地之外,表面都覆蓋著一層黃土,它們薄者數米,厚者可達200米。就是這些由黃土層構築的獨特地理環境,成了窯洞天然的建造場。
  • 窯洞:傳統建築中的「黃土文化」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一種特殊且古老的民居建築形式,有著強烈的地方特色。它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是先民們與大自然不斷頑強抗爭、改善艱苦生存條件過程中的偉大成果。
  • 黃土地上的窯洞變奏曲
    新華社西安5月11日電 題:黃土地上的窯洞變奏曲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張斌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在位於黃土高原的陝西省延安市,窯洞曾是這裡人們的典型民居。曾經許多人辛勤勞作,為的就是能修得起幾口窯洞,讓家人安居其中。如今,隨著生活的改變,延安人對居所有了更多選擇,傳統窯洞也隨時代再次新生。
  • 黃土高原百年窯洞豪宅,陝北大財主歷時16年建成,媲美古堡
    在我國的陝北地區,人民的居住房非常有特色,大家都是住在窯洞裡面,因為黃土高原的土質具備直立的特性,可以建造窯洞,這裡的氣溫變化也快,住在窯洞裡冬暖夏涼非常適合,而且在黃土高原的經濟發展不是很好,窯洞的建造成本很低,符合當地人的需求。
  • 黃土高原上,四千多年前居住的窯洞成了一組攝影作品
    窯洞是生我的地方,在黃土高原上它是一代又一代農民古老居住的形式,在這古老的窯洞裡孕育出了一個又一個農民的孩子。如今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成了一組攝影作品。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地。
  • 【地理觀察】黃土高原地區的窯洞有哪些類型?地坑院又是如何挖成的?!
    綜合整理自全國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前言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是獨特的民居形式,是陝北農民的象徵。具有十分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修建窯洞滿足的條件氣候條件: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土質條件: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裡,垂直高度達二三十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
  • 黃土高原的窯洞我生命開始的地方
    我出生在黃土高原陝北的邊邊上,在那千溝萬壑數不清的大山深處,我家有四孔窯洞。這冬暖夏涼寬敞明亮的窯洞,是用青磚建起來的,窯洞裡建有土炕和火爐,記憶深處,每到冬天外面冷風嗚嗚的刮著,吹著門窗吱吱的叫喚著,母親在炕上納著鞋底,我和弟弟在一旁玩著,火爐上的鍋裡煮著稀飯或是蒸著紅薯,咕嘟咕嘟的響個不停。昏黃的電燈下,母親常年累月的做著全家人的鞋。時光匆匆媽媽如今已是滿頭白髮,我也人至中年。因為沒法做一個農民,我遠離了家鄉,遠離了父母去打工。
  • 為什麼黃土高原的窯洞不容易塌陷呢?原因有這兩種
    我們大家都聽說過窯洞,但是這種窯洞基本上在黃土高原比較多,那裡至今都有不少人住窯洞,現在的生活條件都不錯,窯洞裡面也修繕得非常好,住在裡面真的是冬暖夏涼。
  • 陝北窯洞:黃土地上的「活化石」(高清組圖)
    架子車、土窯洞、土黃色調構成了陝北窯洞民居的特色。張龍攝  窯洞是陝北一種古老的民居形式,也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陝北的窯洞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在陝西延川縣土崗鄉的碾畔村,有一處碾畔民俗文化博物館,它是當地村民自己籌辦、自己管理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利用被遺棄的舊碾畔村,將幾千年來古老的黃河農耕文化,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
  • 《黃土高原的「布達拉宮」》
    這個被著名的畫家吳冠中先生稱為「走遍全世界都難找到」的與世隔絕的桃花園,這個在2009年就被國家認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確實有著別一樣的風貌。山村形似鳳凰,民居依鳳身和兩翼而建,錯落有致的分布在70度左右的山坡上,這裡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
  • 黃土高原上的西安和人們腳下的黃土地
    廣義上的黃土高原面積63.5萬平方公裡,主要由山西高原、陝甘晉高原、隴中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組成;狹義上的黃土高原大致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陝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和青海東部,面積約30萬平方千米;我們說的廣義上的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多公裡,南北寬大約750公裡,包括中國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位於中國第二級階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
  • 黃土高坡、陝北窯洞:自駕遊陝西
    黃土高坡、陝北窯洞:自駕遊陝西 2013-09-27聯合越野 黃土高坡、陝北窯洞、白羊肚手巾紅腰帶……《平凡的世界》展開厚重而溫情的人生畫卷。 ,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著名的古都型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