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我可愛的一家,圖片|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未經允許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抄襲!
提起生活,是怎麼也離不開衣食住行的,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們的生活質量可不是止步不前,但為啥提起小編所在的黃土高原,你就只能想到窯洞呢,我們現在也不住窯洞了好不好,我倒要反問一句,你了解窯洞嗎?大家是不是都以為所謂窯洞只是在土崖下挖一個洞就行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黃土高原的符號,有關於窯洞,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
先從黃土高原說起,作為中國的四大高原之一,黃土高原西靠青藏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北接內蒙古高原,南連秦嶺山地,地跨甘肅、陝西、山西、青海等多省,佔地面積約62萬平方千米。之所以稱之為黃土高原,是因為除了少數沙石地質之外,盡皆覆蓋黃土,黃土的厚度最高已經到達200米,是地球最大的黃土分布區域,黃土高原當之無愧。而在溝壑縱橫、墚峁交錯的黃土高原上,有種古老而天然的生土建築一直在延續著,這便是依託黃土高原而生的窯洞,窯洞的生命力並不長久,隨著時間的行走它們都會化作一抔黃土回歸黃土高原的懷抱,但這並不影響它作為記錄中國北方民眾真實生活的見證意象和其獨特的文化魅力。那與黃土渾然一色鱗次櫛比的窯洞,有人曾經這樣比喻:「如掛在雲霧中的洞天神府,似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顆顆明珠」,不禁讓人心生感嘆,如果說黃土高原是一篇美文,那這一孔孔窯洞就是一個個恰到好處的符號啊。
窯洞這一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穴居式」民居,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種種歷史記載表明,人類很早就開始了穴居的居住形式,古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在黃土高原的斷崖上鑿穴而居,如今黃土高原上隨處可見的窯洞大概也是受其影響,所以,大家以為的窯洞只是在土崖下挖一個洞還是有點道理的。
真正窯洞的挖鑿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樣簡單,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人已經放棄了窯洞這種居住形式,所以掌握窯洞挖鑿技術的人還真的不多了,小編有幸從十裡八鄉箍窯好手的姥爺嘴裡了解到一二。
第一步當然是選窯址了,不是什麼崖面都可以挖窯洞的,挖窯洞的崖面不能是那種土質疏鬆的崖,尤其是帶綿土的,還有一些崖面,它的上面是農民的自留地,常在上面進行務農作業,如果崖面不夠深也是不可以挖窯洞的,一般崖面要達到高九米,長十七到二十米的要求。當然,這裡所說的都是莊窯,關於坑窯、箍窯等其它的又會有些許不同,暫不贅述了。
選好窯址之後就可以動手挖地基了,這個挖地基不是蓋平房那樣平整地面,夯實地基,拿莊窯來說,你只需要將崖面修理整齊,去除上面的雜草什麼的,如果是坑窯,不好意思,你得在平地挖好大的長方形地坑,這就有很大的工作量了,以前機械不發達的時候,挖出來的土全都是靠人力一擔一擔挑出來的,而且因為只能在農閒的時候進行,有時候一址坑窯可能得經過兩代人才能完成。挖好地基的大概形狀,就要對崖面進行修理,我們把這個工作叫做「刮崖面子」。刮者會用撅頭將平整的崖面上刮成一條一條水波紋的樣子,技藝高超的師傅有時候會根據主人家的要求刮出各種圖案造型,很是美觀。
接下來就該打窯洞了,先是淺淺的刮出窯洞門口的位置,然後就扯開膀子往外運土了,莊窯的話因為崖前就是山溝,窯挖出來的土用架子車推倒進溝就行,很是方便。挖窯洞切不可操之過急,再挖空一截的時候,需要停下一段時間,讓裡面的土壤水分散失掉,不然一直往裡挖很容易造成坍塌。窯洞挖好後,肯定需要對其進行修整,也就是我們那所說的「銑(xuan)窯」。先是在窯頂銑出拱形,為什麼是拱形,想必大家都了解了,然後把窯幫幫刮光,刮平整,如此,打窯就算是完成了。等到窯洞晾乾之後,就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成的泥對窯洞糊泥,和泥的土必須選用幹土,這樣泥粘性會好一點。一般給窯洞要糊兩層泥,一層粗泥,一層細泥。
裡面收拾好了,就是外面的門窗了,一般窯洞都是一門兩窗,門的上面會安一個高窗,左面一個大窗和門並列。安好門窗後需要進行扎山牆,就是在窯口三分之一高以下,全部用土墜子紮上。此時就需要主人家對空空的窯洞加以設計和布置了。一般都是在進門靠窗打炕,這樣煙囪出煙快,而且光線好,對了,煙囪是開在窯洞門口一邊四五米的樣子。以前的時候,人們吃飯和住都在一個窯洞裡,所以在窯洞最深處的窯幫下,會做一個灶臺,也都是用泥塑起來的,然後就是家具什麼的,如此,一個完好的窯洞就出現了。
窯洞的類型達到數十之多,按照大類來分的話,有莊窯、坑窯以及箍窯三種。
莊窯也被稱作崖莊窯,它的選址一般都是一面靠崖,一面臨溝,挖窯時都是先削崖修莊,一莊一般可挖三窯或是五窯,當然,也有五窯以上的,在寧縣瓦斜鄉遺有一個千年大窯洞,佔地大200平方米,一門五窗,窯內可容納數百人集會。有時候崖面不夠高的情況下,人們會向下再挖幾米然後瓦窯,這也就形成了三面高一面低的半明半暗莊窯。
坑窯的修造是需時最久的一種窯洞類型,坑窯的選址一般都在地勢平緩的坳口,在地面挖一個長方形巨坑,然後在四面崖上挖造窯洞,是不是有點地下室的意思,人們會在一邊崖面修一個長坡路或者是斜洞子連接地面,以此作為進出通道。坑窯的這種建造方式致使其「冬暖夏涼」的特點更為顯著。
箍窯可以說是根據傳統窯洞演變成的一種窯洞,它是保留了窯洞的形狀,是脫離崖面修造的一種窯洞。箍窯的基牆最先是用土胚和黃土和麥草耳朵泥漿堆砌而成,窯頂是用竹竿預設成拱形再糊上厚厚的麥草黃泥漿,用椽樑支撐。窯頂上覆土呈雙面坡,用泥漿抹平,前後壓短椽挑簷。箍窯發展到現在已經用磚瓦代替了土胚泥漿,這種遠看像房近看是窯的箍窯,代替傳統窯洞成為人們的最愛。
在一孔窯洞內再挖窯洞用來儲藏稱為拐窯,在莊窯兩窯洞之間的上面挖一孔小窯,拾階而上,可作防盜用的稱之為高窯,還有大門窗石窯,頂門窗土窯等等,勞動人民用智慧創造了各式各樣的窯洞,深深的烙印著黃土高原的風情。
窯洞的形成是西北人民一代代的勞動智慧所得,千百年來蘊養出自己獨特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內涵。窯洞還是很堅固耐用的。窯洞的拱形構造具有穩定的重心,分力平衡,其穩固是有著科學依據的。而且,一些主人家會在窯洞裡使用椽樑來架撐窯頂,除去自然災害的影響,一些窯洞甚至可以住好幾代人。窯洞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如今在陝北地區的旅遊區內,不少人都是奔著一試窯洞居住的目的而來,這種自然和諧的居住之所,怎麼能不讓人嚮往呢。
說起來窯洞在革命歷史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因其造價低廉,施工方便,在戰時是用來防空、防火、防震的絕佳之所,瓦窯堡革命舊址,毛主席舊居延安窯洞都是遺留至今的時代見證。怎麼樣,說了這麼多,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進窯洞睡個回籠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