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玻璃的發明史
以下內容為個人看法.
關於玻璃的發展史,「玻璃」這一詞現代已經是司空見慣了。考古學家認為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後來傳遍歐洲大陸。但中國在古代也有玻璃的出現,大約在商代。這個時期的玻璃大都是小玻璃珠,或者小玻璃碎片,應當是在冶煉青銅器或者陶器的副產品,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玻璃工藝發明人應當是納夫,他於1688年發明了大塊玻璃製造工藝,在此基礎上才有了現在玻璃的熔煉,成型等配套工藝。
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裡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鑑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藥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後,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矽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
我國在商代,燒制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C1200C,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矽酸化合物的燒製品。這些無名的工匠,是中國玻璃的發明者與祖師。作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為裝飾品或隨葬品,視如珍寶。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說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當時是名貴的琉璃飾物。秦漢時,燒制玻璃已為人所知,像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裡,就說,五月丙午日中,用陽燧(古代一種取火器),就可消煉五石以為器。不過,中國古代的玻璃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輕脆易碎,不耐高溫,難以適應驟冷驟熱的環境。北魏時,大月氏人來中國,在京城採石煉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國玻璃大賤。明清時,也有外國人來中國,傳授西方玻璃的冶煉技術。
實際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就已開始生產簡單的玻璃製品了,而真正的玻璃器皿則是於公元前1500年在埃及出現的。從公元前9世紀起,玻璃製造業日漸繁榮。到公元6世紀前,在羅得島和賽普勒斯島上已有玻璃製造廠。而建於公元前332年的亞歷山大城,在當時就是一個生產玻璃的重要城市。
從公元7世紀起,阿拉伯一些國家如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和敘利亞,其玻璃製造業也很繁榮。它們當時已能夠用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製造清真寺用的燈。
在歐洲,玻璃製造業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大約18世紀之前,歐洲人都是從威尼斯購買高級玻璃器皿。這種情況隨著18世紀歐洲人雷文斯克羅特發明一種透明性更好的鋁玻璃逐步改變,玻璃生產業由此在歐洲興盛起來。
我是青松,與我一起探索歷史真相,了解更多歷史人物。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我們一起討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