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絲路筆墨江山
張錄成藝術簡介
張錄成是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絲路大寫意畫家,絲路文化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書畫研究室主任,現任中國公共關係協會中國絲綢之路文化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張錄成生長在絲綢之路重鎮酒泉,後紮根新疆三十餘年,期間遊學於中央美院、中國畫研究院、北京大學,深入研究絲路文化,探索出了表現絲綢之路蒼茫、博大、雄渾、悲壯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絲路繪畫風格,廣受名家高評,被譽為「在傳統繪畫筆墨語言、繪畫境界、繪畫美學三個方面有所突破的畫家」。
張錄成曾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並獲獎,作品曾在北京、香港、日本、新加坡、法國、義大利等地展出,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和畫廊收藏。作品《天馬圖》在佳士得香港2019中國當代水墨秋拍中領銜成交。
對大寫意畫家張錄成的學術評價
當代中國畫的創新,主要有傳統型、借用外來型和中西結合型三種。但在傳統基礎上出新的越來越少,能夠在筆墨語言和思想境界上,開疆擴土而有突破的更少。張錄成被認為是有所突破的中年畫家,眾多學者、專家都從不同角度給予肯定評價,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傳統筆墨語言的突破
中國畫語言的核心是筆墨,張錄成拓展了筆墨的表現力。他以20多年生活於古代絲路的視野和感受,綜合戈壁沙漠、古城烽煙、草原石人、石壁巖畫、牛馬、駱駝和胡楊的文化信息,在擴大題材和構築大美意象中,憑著多年苦修的書法功底和數以萬計的速寫基礎,在提煉造型的同時,形成了大筆潑灑、直抒胸臆、豪放有力、沉雄率意、線面皴潑相結合的壯美筆墨,與古代文人畫的秀美筆墨、古代民間畫的蒼勁筆墨、當代效法西方的表現性筆墨,拉開了距離,發展了傳統筆墨形態,拓寬了筆墨語言的表現力,在當今中國畫壇別開生面。
二、傳統繪畫境界的突破
中國畫從不被動地描繪生活自然,而是注入畫家的思想感情,構築精神境界。在描繪大西北題材的基礎上,張錄成致力於境界的提升,他不像古代的寫意人物畫那樣高蹈遠引,孤芳自賞,也不像當代的一些寫意人物畫表現城市化中精神的迷惘,個人感受的小情小趣。而是關注時代的氣息和生命的覺醒,所畫群馬、群駝,已不是個體意象,而是表達群體意象的全新圖式,可見強大的生命躍動,氣勢的奔騰恢宏,永往直前的精神力量,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症候。顯現了大氣象、大境界,在當代畫壇引人矚目。
三、傳統繪畫美學的刷新
從繪畫美學而論,古代繪畫的主流是出世的,在以世外桃源的幻境表達掙脫思想禁錮的渴求,但缺乏高亢悲愴的崇高美的表達。張錄成立足於古絲路文化的沃土,在開放、自由、多元化的文化影響下,追求不是傳統文人畫的那種陰柔、圓潤、邈遠、超然、曠達,而是著力表現大漠的空曠、草原的廣袤、古城烽煙的蒼涼,表現一種蒼涼、悲壯、悽美的美學意境,一種火熱奔放的生命情懷。他的大寫意繪畫的這種美學特徵,為傳統中國畫審美的出新做出了有意義的探索。
對絲路風物大寫意畫家張錄成的推薦
在國際交流日益擴大的環境下,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必需保持與發揚民族特點,而寫意恰恰是是最突出的特點,因此中國美協名譽主席靳尚誼要求中國畫家重視寫意,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提出大寫意的號召,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更提出了「意之大者」的理念。出生於甘肅酒泉在新疆部隊從事美術工作達20餘年的張錄成,正是一名描繪大西北古代絲路風物努力體現「意之大者」的大寫意中國畫家。
張錄成的突出成績在於——
1、發揚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以古代絲路上的牛馬駱駝胡楊等風物構築了壯美的蒼涼的悲壯的激動人心的大境界,擺脫了陰柔甜美的小情趣,在表現生命狀態與歷史文化的同時,謳歌了不同於古人的群體意識,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症候與精神風貌。
2、形成了不同於水墨寫實的大寫意筆墨圖式。基於素描速寫的紮實造型能力和精熟的草書造詣,借鑑草原石人、敦煌壁畫、原始巖畫、文人寫意,西方寫實,提煉出描繪牛馬駱駝群體的圖式,發揮了筆墨與造型的互動,在一氣呵成的筆墨運動中,實現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壯美意象,擴大了富於遷想妙得的畫外意。
3、發展了筆墨語言的表現力。根據營造草原戈壁獨特意象和獨特境界的需要,發展了傳統的筆法墨法,特別是潑墨法焦墨法與積墨法,在與適當色彩的結合中,發展了大筆大墨講求氣氛色調的筆墨語言的表現力。他的書法也有較高的水平。根據以上對張錄成藝術特點的了解,我認為他是一位風格鮮明有較高藝術境界較強寫意本領的饒於潛力的年富力強的畫家。
特此推薦。2011年7月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藝惠藏#
「藝惠藏」王鏞、徐寒評張錄成的畫具有蒼茫之美,及博大的意境
「藝惠藏」山水畫寫生中,筆墨語言都是來自畫家對自然山水的探索
藝惠藏範曾和書畫家潘文良詩書畫無一不通,你更喜歡誰的作品
「藝惠藏」中國畫壇重要代表人物鄭乃珖及其兒子鄭大幹作品欣賞
「藝惠藏」目前在世的藝術家,範曾能不能稱得上畫壇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