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理發現 石臼篇
專家現場考察龍門石臼。武威 攝
昌江霸王嶺石臼。文贊 攝
黎母山上的花崗巖石臼。海南日報記者 蘇建強 攝
石臼有兩大類:一類是人工的,一類是天然的。《新華字典》對「臼」的定義是:「舂米的器具,一般用石頭製成,樣子像盆。」這是人工石臼。地球上還存在著大量自然形成的石臼,對於它們的形成原因,學術界一直莫衷一是。
海南島也有天然石臼,它們大多分布在河道上,豐富多樣的形態造就了獨特的地質景觀。儘管它們廣泛分布在海島各地,但就成因而言不外乎兩種———「水流石臼」和「火山石臼」,就分布區域來講也是兩種———瓊北石臼和瓊南石臼,就物質構成而言亦是兩種———玄武巖石臼和花崗巖石臼。
「火山石臼」分布在瓊北火山巖地帶,「水流石臼」散布在瓊南花崗巖地區。
生長在瓊北,小時候看到屋簷下被雨水滴出一個個小窟窿的玄武巖石板,總覺得柔弱、無形的水怎麼可能「創傷」緻密、光滑的石塊?老人說,再滴上幾十年,水還能把石板滴穿。這是對「水滴石穿」這個成語最直觀的詮釋,說明「以柔克剛」是完全有可能的。
想像一下,在奔流不息的江河之上,一塊巨石,經過流水千百年,甚至上萬年的衝擊,難免在其表面留下痕跡或造成磨損,而如果它本來就有破口或坑窪,水流在石頭上的作用就更加快速和明顯,長年累月,就會形成深穴,「石臼」也就應運而生了。地質專家的這一合理推斷,無疑為我們理解某一類型石臼的形成,做了生動的描述。不過,專家還認為,有些石臼的形成並不需要水流的作用,而是在起初就成形了,譬如在火山噴發時。
海南各地分布約200個奇特石臼
在定安縣龍門鎮文龍溪邊,在瓊中和平鎮萬泉河上遊以及黎母山等地,在五指山市太平山陡峭的河溝中,在昌江霸王嶺的雨林河谷間,在東方市江邊鄉昌化江的支流上,都能看到形態各異、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各種石臼,歲月的雕飾,使得它們與周邊的環境已融為一體,形成一道道奇特的自然景觀。
從2003年至今,已經退休的海南資深水文地質專家李福對行政部門調查海南島地質遺蹟時所忽略的石臼景觀,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調查、研究。
據初步摸底,海南島的石臼主要零散地分布在定安、瓊中、五指山、昌江和東方等縣市,總體數量估計在200個左右,但位於瓊中萬泉河上遊河段和定安龍門鎮的相對集中,而且數量比較可觀,有一定的規模。
李福從物質構成的角度,將海南島的石臼分為兩大類,其中定安龍門的為玄武巖石臼,其餘地區的屬於花崗巖石臼。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看,海南島大可以『文教-王五深大斷裂帶』為界分為兩個部分,斷裂帶以北的4000平方公裡土地為瓊北,屬於玄武巖(火山巖)地貌;斷裂帶以南為瓊南,屬花崗巖地貌;就此種意義而言,定安龍門的玄武巖石臼位於斷裂帶交界處,可歸入瓊北地帶,其他縣市的花崗巖石臼都在瓊南地區。」李福告訴記者。
罕見的火山石臼
穿過稻田、花生地和小樹林,聽到湍急的流水聲,向前望去,豁然開朗,一條伸入河心且散布著獨特石坑的石堤橫亙在眼前。這裡是定安縣龍門鎮裡沙塘村委會皇來村文龍溪河段,河邊分布的23個大大小小的石臼,一直被當地村民稱為「仙人井」。
與瓊南花崗巖石臼光滑如削、大致垂直的內壁不同,龍門石臼上寬下窄,內壁則是不規則的層狀玄武巖,視覺上也很有衝擊力。
李福對龍門石臼極其看重。因為那裡的石臼不但是海南島目前發現的石臼中,唯一的火山巖石臼,在國內外也未見記錄或報導,很有可能全球只此一處。
對於龍門石臼成因的不同觀點,越發增加了它們身上的神秘感。有專家認為它們是水流磨蝕火山巖後形成的,但李福認為早在當初火山噴發時,熔漿冒出氣泡,冷卻後就形成了這類石臼。
石臼奇觀是珍貴的旅遊資源
關於石臼的成因,學術界存在兩種觀點,即「冰川磨蝕說」和「水力磨蝕說」。
持「冰川磨蝕說」者認為,大約在200-300萬年的第四紀早期,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從數十米至數百米以上的高度,自上而下以「水滴石穿」的方式,對冰川覆蓋下的基巖進行強烈的衝蝕作用,因而產生了石臼,這種石臼被稱作「冰臼」。在這類專家眼裡,「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經存在過的有力證據之一,也是古氣候、古環境變遷的極其重要的歷史見證,在我國的黃山、廬山、西藏和德國、波蘭等地均有發現,它們均分布於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但分布於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帶的冰臼則十分罕見。
「水力磨蝕說」則認為,石臼是普通巖石河床被水流衝磨而成的深穴,它分布在石質河床基巖節理交匯點或破碎處,水流使之成為坑窪;坑窪裡的礫石在流水的帶動下旋轉、撞鑿和磨蝕坑壁,使坑窪不斷擴大和加深,最終形成深度和寬度達數十釐米至數米的深穴,這類石臼可稱為「壺穴」或「甌穴」。
據李福介紹,關於石臼的成因問題,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冰川作用形成的,他並不反對這一學說,但他認為這並不是唯一的成因,水流作用也是石臼的另一種成因;瓊南地區的花崗巖石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當地為山地丘陵區,降雨量充足,河水流量充裕,為打磨花崗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所以石臼一般形成和分布在河床坡度較大,特別在有陡坎的地方,有些還在繼續發育和形成當中。
李福對石臼的分類還有另一番見解,並增加了新的種類,其理論的提出源於去年在定安縣龍門鎮新發現的石臼群。
李福認為,根據新的發現,石臼的分類不應該還停留在「冰川磨蝕說」和「水力磨蝕說」,自然形成的石臼應分為「冰川石臼」、「水流石臼」和「火山石臼」3種;定安龍門石臼屬於「火山石臼」,分布在瓊北火山熔巖地區,是最新發現的種類;萬泉河上遊等地的石臼當屬「水流石臼」,分布於瓊南沒有冰川的水流發育地帶。
李福補充道:「水流石臼發育形成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裂隙開始,或從巖石的晶洞、軟弱部位開始,由於河水及其所含泥沙的打磨形成洞穴的初期;第二階段發育形成一定體積,形體相對較圓的中期;第三階段由於河水和泥沙繼續作用形成圓的石臼的成熟期。」
「至於『冰川石臼』,一般分布在冰川發育地區,在我國北方分布較廣,海南島沒有此類石臼。」李福說。
他認為,石臼是一種在地球內外動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質遺蹟,具有科考、科普、科研價值和旅遊價值,特別是在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中,它是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應當很好地進行開發和保護,使它們產生良好的資源環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記者 陳耿 洪寶光)
(責任編輯: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