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漢城區的公園,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漢口的「解放和中山」,的確,作為城區園區面積較大的公共綠化休閒場所的代表,它們承載了一代老武漢人的記憶。隨著城市綜合發展,不僅城區內的公園數量越來越多,很多新城區也建設有眾多綠地及公園,比如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就有一座特色的迷你公園。這座公園面積不大,但內部有山有水,綠化充沛,還有很多亮點元素,全開放式環境遊覽也很自由,它的名字叫做蘭亭公園。
蘭亭公園位於開發區以北區域,距離華為武漢基地非常近,毗鄰武漢植物園(新園區)。公園整體呈南北縱貫方位,被九峰一路、書畫路和書博東路包圍在一片地勢平坦的位置內。因為距離城區較遠,公園周圍鮮有居民,最近的生活區在九峰一路西段和高新大道上,交通配套欠缺,因而公園的人氣有限。可能也正是這個緣故,導致公園的規劃和設計非常開放,沒有常見的圍牆和大門之分,也沒有所謂的管理處,作為一處開放園區,它四周都是入口,視野非常開闊。來往開車的人,路過的人,往往比較容易忽略公園的存在。
公園常見的入口在九峰一路上,標誌是一座巨大的假山石,上書「蘭亭公園」大字。入口處地勢平坦,設計出了一塊小廣場,沿著廣場往裡走,就能看到棧道和一個池塘,地勢也變得低洼起來。不過,站在小廣場上,環顧四周,基本上可以將公園一覽無餘,近處的水塘,遠處的山峰,還有錯落其中的樹木,鱗次櫛比。遠處的山腳能看到一條延伸的馬路,地勢較高,那邊也能進入公園,並且山上還有一個湖泊,原生態的景色遍布。
和一般公園粗略的綠色植被帶不同,蘭亭公園內部的綠化區都經過精心規劃。在植被品種上,有常見的植物花卉,也有比較罕見的珍貴花卉;在植被種植上,各個區域都統一划分,大中小型植被相互中和搭配,落葉和四季常青的品種也均勻分布。春夏時節,蘭亭公園裡看到花草,秋冬時節還可以看到果實掛在枝頭;像四五月份的紫葉李、毛桃、枇杷,沉甸甸壓滿枝頭;九十月份的橘子和石榴,含羞在綠葉間。當然,這些都是觀賞性質的果子,也不能食用,為了維護環境之美,不建議私自採摘。
在綠色植被之外,蘭亭公園內部的水文特色也很明顯,比如入口處有一塊水塘,它幾乎是園區規劃的點睛之筆。尋常時節,總能看到有人在水邊垂釣,雖然不知道是否合規,但他們確實也成為景色的一部分。水邊還有親水平臺,木棧道和行道樹,弧形道路綿延岸邊,漫步其中,沉浸感十足。同時,因為水塘的存在,景區內的植被也更加鮮活起來,尤其是拍照的時候,水塘儼然成為一面天然的大鏡子,無論拍攝何種角度的照片,都被它掩映成對稱的兩面,非常有美感。初秋季節裡,還能看到若干的水鳥在岸邊嬉戲,然後飛向遠方,那種蒼茫又遼闊的畫面,充滿意境,惹人遐想。
細心的朋友也許早就發現了,蘭亭公園名字裡的蘭亭一詞,取自於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蘭亭集序》,它由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既是天下第一行書,又是天下第一行文。而蘭亭公園的規劃和建造,自然也傳承了一定書法元素,最直接的當屬園區內部的書法林,它密集展示了歷史上各朝各代的知名書法作品,各種書法字體和文章,引人入勝。這樣一塊地方,也是非常考驗遊人的人文功底,像小編對於其中的很多書法字體就是一知半解,慚愧至極。
蘭亭公園中還有一座涼亭,身處其中,近可觀池水,遠可賞山林,由此聯想到千百年前一個特色的文人聚會風俗,那就是賦詩。那時候的文人賦詩也有講究,比如會分坐在流水旁邊,水上放酒盞,一爭高下。相比之下,現代人的喝酒更直接,大瓶大杯端上來,好酒好菜上起來,「兄弟好啊,三五六啊」,幾杯酒下肚,還要耍幾下酒瘋,讓人無地自容。不過,蘭亭公園人氣還在聚集階段,清冷的場景適合文藝青年,隨便拍隨便寫,不會干擾旁人。
對於蘭亭公園,山水相間的環境令人印象深刻,同時豐富的植被品種也叫人浮想聯翩,畢竟它的隔壁是武漢植物園新園區。從大環境來看,有這樣一處超級園區的存在,公園人氣的提升是早晚的事。小編2016年第一次去蘭亭公園時,周邊還在建設中,後來陸續經過,看著園區逐步完善,慢慢變得賞心悅目,感嘆城市基建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