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朱耷臨《蘭亭序》字如驚鳥,用書法新思路取勝

2020-12-12 書畫觀賞

書法家臨寫《蘭亭序》一般都是先追求形似,再追求意成。當然不論形似還是意成,都是比較難成的書法藝術陡坡,下苦功夫未必能成。馮承素用勾填之法,才得九分蘭亭序的品韻,被稱為一品下。多虧馮承素的勾填技法,如果沒有馮承素超群的書法複製能力,蘭亭序就真只是個傳說了吧。

八大山人朱耷臨《蘭亭序》不走追求形似意成的平常路,一返書法臨寫蘭亭序的常態,偏偏以形不似意不達為追求目標。你可別說,八大山人的這種臨寫蘭亭序的書法思路,可謂是避開俗套,直入新奇的書法手段。應該是繞過了蘭亭舊,再書蘭亭異的書法創造。

我們知道,八大山人為人古怪,畫技獨特,繪畫作品深澀難懂,具有很高深的藝術含義。也只有這樣的藝術家,才有書法的突發奇想:把蘭亭序寫到「最不像」的形態,書法以奇取勝,以異為能。朱耷臨寫的《蘭亭序》字字如驚鳥,與王羲之的蘭亭序字字能飄逸是有明顯區別的。朱耷書法的驚鳥姿態,一是通過結體的奇異達成,字體不成端正,以歪斜為主要形態,就如鳥落偏枝,忽被驚擾,展翅不對稱差點要落地的模樣。

二是通過墨色的偏枯來表達書法的驚鳥氣質,王羲之書法用墨為飽,潤而柔和,不驚無瀾。朱耷書法用墨則是枯而成澀,墨色呈現波瀾觀感,不穩為驚。三是通過章法的變化來體現書法的驚異。王羲之原書蘭亭序章法總體是規整的,稍有放縱。但是到了朱耷的書法裡,章法故意呈亂,行列不事整齊,黑白不計對應,處處有渾,時時有亂,觀感如入泥潭,有掙有扎,非常驚動人心。

通過結體、墨色、章法重新醞釀《蘭亭序》的形態和氣韻,八大山人的書法是趁亂取驚奇,亂而不失智慧,獨特書風也是一種悅目美感,與原本《蘭亭序》對應成趣,成為書法藝術之林的一朵奇葩。

八大山人畫有奇能,書法也有奇技,不得不服呀。書友看八大山人臨寫《蘭亭序》的書法新創意有何感想?留言交流吧。

相關焦點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王羲的的會議總結《蘭亭集序》。這也是王羲之走向「書聖」的會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根據歷史記載,到了唐代,帝王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喜歡,到了痴狂的地步,費盡心機,終於把《蘭亭集序》佔為已有。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三講
    神龍本《蘭亭序》局部引子《蘭亭序》,全稱為《蘭亭集序》。該《序》是「書聖」王羲之於永和九年所書。當時,王羲之和一眾才子臨溪賦詩,各抒懷抱,最後將大家的詩句整理成冊,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者王羲之為詩集做序,微醺之下,王羲之揮毫潑墨、恣意狂放,瀟瀟灑灑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 朱耷藝術簡介
    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 、驢屋等,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後裔。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宗,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鍊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
  • 結合《蘭亭集序》從王羲之書寫的專業角度,說說怎樣欣賞書法作品
    一談起書法,必談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很多人不明白,這帖書法作品被公認為行書第一,是名人效應,還是真的這麼好?這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這件作品是真的好,它的好在神採、用筆和筆勢三個方面都屬於領先者。趙孟臨蘭亭集序及十三跋 局部再看內容,書法作為文化藝術,用來抒發作者的情懷,書寫內容是當理不讓的一部分,所以常有人揀選美文名句作為書寫題材。
  • 書壇頂級高手臨摹《蘭亭序》,惟妙惟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原帖!
    文徵明臨《蘭亭序》單字放大文徵明,明代書法的代表人物,其天資一般,靠個人勤奮成為一代宗師的,估計也就他一人!他逝世時89歲,仍然端坐在桌案前,真可謂:生命不息,揮毫不止!文徵明臨《蘭亭序》單字放大自古就有「名師出高徒」說法,對文徵明來說,好像不太合適,其書法老師李應禎也算不上什麼名家,但是他的一句話,對文徵明影響很大:
  • 孫曉雲版《蘭亭序》不像,卻耐人尋味,有《聖教序》的筆意和神韻
    作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書家必臨作品之一,不論是古代書家還是現代書家,在當今書壇,幾乎每一位有名望的書法家都臨過《蘭亭序》,在這些書法家中,中書協副主席孫曉雲,臨的最不像,但是卻臨的最有滋味,別有一番神韻,顛覆你的審美和認知,體所臨《蘭亭序》,《聖教序》的韻味更加濃烈一些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但這年的農曆三月三日,已經51歲的會稽郡小科長王羲之和當地一群文人雅士42人在「會稽山陰之蘭亭」的雅集,卻被歷史銘記下來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這天突來「靈感」,信手書寫了一篇324個漢字的短文章。這篇文章就是享近兩千年「第一行書」盛譽,使他一直穩居「書聖」寶座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歷經南北朝的推崇,到了唐代更是遇到了異代知己李世民。
  • 御賜王羲之《蘭亭序》上黨版:帶來法興寺的生機
    寺院內所藏《蘭亭序》的事一直到清初的《潞安府志》才見有知府大人敘述披露:「王右軍書,系唐人摹本,在慈林山,書法絕奇,寺僧苦臨拓碎,而投諸井,後得斷石數片,甃於察院屋壁,為好事者取去。」從史志的記載看出,秘藏法興寺的《蘭亭序》由於其「書法絕奇」,必然是招來癮癖書法的潞州及四面八方人士紛紛踏至這裡求寶,法興寺「求寶」的結果,一是人氣大增,二是香火旺盛,三最主要的是得到《蘭亭序》法帖的拓片後,孝敬法興寺的「香火錢」就不能同往昔的「化緣」同日而語了。蘭亭拓片換「香火」不能稱為商人的「買賣」行為,但畢竟法興寺的「化緣」收入大增,「香火錢」源源不斷。
  • 書聖王羲之最出名的就是《蘭亭序》,這個書法的巔峰作品去了哪裡
    書聖王羲之是歷史中的書聖,他最出名的書法作品名為《蘭亭序》是書法界的瑰寶,但是卻沒能成功的流傳下來,這個文明於世的書法作品究竟去了哪裡呢?這是一個迷一樣的事情,後來竟然有人推測《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13歲男孩臨摹《蘭亭序》,相似度高達99%,書法得王羲之精髓!
    ,我國的書法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一位書法界的神童,這位書法神童叫李昭華,今年只有13歲,卻能寫一手漂亮的行書,特別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臨摹的非常的像。李昭華雖然只有13歲,但是練習行書已經有7年的時間了,在這7年的時間裡李昭華一心學習王羲之的《蘭亭序》,王羲之在我們的書法界那名氣是非常的大,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贏得了後世書法愛好者的喜歡,而李昭華從小也非常的喜歡王羲之的《蘭亭序》,6歲就開始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而且臨摹起來非常的認真,臨摹的相似程度達到了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並因此誕生過許多著名的書法大師,譬如王羲之、黃庭堅、米芾、歐陽詢、蘇軾、顏真卿。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浙江文化印記⑦︱一序千古魏晉風 探尋《蘭亭序》的傳奇故事
    從事書法藝術創作和研究已有30餘年的趙雁君帶我們走入紹興,探訪《蘭亭序》在書法藝術上的高妙和文學造詣上的高深,徐徐展開一個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傳奇故事。書聖故裡 留風遺韻縱觀中國書法史或文化史,王羲之都像一則「神話」。溯源而上,尋蹤《蘭亭序》的第一站,便從它的作者開始。王羲之,生於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原籍山東琅琊(今臨沂)。
  • 一幅63個字的書法,與王羲之《蘭亭序》不相上下,被稱為行書範本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的《蘭亭序》,但是有一幅書法和《蘭亭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幅書法高二十六釐米,寬二十八釐米, 一共有七行,六十三個字。就是這短短的一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還是書法家在午睡醒來之後所寫。
  • 轟動書法界的蘭亭論辯!
    這些都是《蘭亭序》中所看不到的特點。接著,郭沫若對於《蘭亭序》的文字也產生了懷疑,《蘭亭序》作為東晉時期重要一場文化活動的總結文章,竟然沒有被當時的文集所收錄,是被當時人遺漏了還是王羲之根本沒有寫過這篇文章?郭沫若從種種疑點分析得出,《蘭亭序》從文字到書法完全是偽造的,他推斷可能是唐朝的智永和尚所為。
  • 想不到,山西長子縣法興寺曾經擁有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說起《蘭亭集序》,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關於它的諸多故事更是流傳久遠。這幅出自東晉書聖王羲之的序文手稿,被後世書法界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個字,筆法剛柔相濟,點畫凝練精道,結構變化多端,充分顯示了王羲之匠心獨運而又毫不造作的書寫功力。千餘年來,歷代文人書法家都以《蘭亭集序》為標準,筆耕不輟。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此序又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此篇序文雖文理通達,但還不足以傳世,能令此序文傳世的皆因王羲之的書法。《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筆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由於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他被後世譽為「書聖」,他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又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 王羲之《蘭亭序》,除了書法,更教你怎麼把party玩成「雅集」
    眾所周知,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評為「天下第一行書",對後世書法影響極大。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家無不受其影響,從中汲取營養而成自家風格。然而,除了書畫之外,它還對歷代文人的休閒聚會產生了深遠影響。蘭亭「雅集」,文人聚會新潮流的誕生魏晉書法中的「雅韻",成為中國藝術審美的主流部分,一直延續了上千年。尚韻的美學觀,符合中國正統的儒家思想體系,它不激不厲,保持一種中和的人生態度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同時,它又符合道學思想,有明顯的唯美傾向,追求人生的瀟灑與心情的散逸,這十分合乎中國文人的口味。
  • 書法中的「橫」,應該怎麼寫?從《蘭亭序》的7個「一」字談起
    學過書法的朋友,對下面這張圖都不會陌生。很多教我們寫字的字帖裡,都會用這麼一張示意圖來表示「橫」的寫法。那麼,這張圖表示的到底對不對呢?或者說,書法中的「橫」,應該怎麼寫呢?今天,讓我們從《蘭亭序》的7個「一」字談起。
  • 《蘭亭序》能代表王羲之的風格嗎?
    古之經典之作,皆有故事,大之如長城,小之如雕蟲之技的書法,皆與充沛的激情相關。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冊》、顏魯公的《祭侄文稿》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倘若,認真的讀讀王羲之的書帖的文字內容,會讓人心旌浮動,慨嘆: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