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肉是磚、拌麵是鋼,沙縣小吃背後的「民本」邏輯

2020-12-19 澎湃新聞

沙縣小吃文化城三期廣場。本文圖來源於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沙縣融媒體中心(除署名外)12月8日,2020年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開幕,天南海北的貴賓和食客齊聚一堂,到沙縣領略當地的美食文化和風土人情。這已成沙縣重要的文化盛事。

1997年12月8日,沙縣舉辦首屆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直至今年已成功舉辦24屆。

這也是沙縣小吃成長的見證,20世紀90年代初至今,20多年,沙縣小吃悄無聲息地佔領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已成中國覆蓋率最高的餐飲品牌,市場佔有率遠高於同行業競爭者。

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如今沙縣小吃已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達到連鎖標準店3103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實現和帶動30萬人的就業。

「小吃是大民生,小吃是大產業,小吃也是大文章。」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扁肉是磚,拌麵是鋼,沙縣人民將沙縣小吃開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更闖出一條富民強縣的致富之路。

在他看來,在各級黨和政府領導之下,勤勞的沙縣人憑藉扁肉和拌麵蓋起高樓大廈的演進過程,本身是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實踐的成功。

「闖出一條路子」

2020年11月23日,三明市沙縣,上桌的燒賣。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攝沙縣位於福建省中部,擁有1600多年建縣歷史,自古即為閩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沙縣小吃也歷史悠久,北方漢民族的麵食文化和南方閩越先民的米食文化在此匯集,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化基礎。「沙縣小吃品種多樣,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這也是它受歡迎的根本原因。」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鑫對澎湃新聞稱,沙縣小吃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口味清鮮、製作精細的傳統城關派系,代表品種有扁肉、燒麥和肉包;另一派是口味威辣、製作粗放的鄉鎮民間自發派系,沙溪河以北的夏茂鎮,米凍、喜粿、米陳皮和甜燒賣和牛肉系列為代表;而沙溪河以南的南霞、鄭湖和高砂,泥鰍粉幹、南霞豬腳、鄭湖板鴨和手工制面的土家風味為代表。

夏茂鎮是沙縣小吃發祥地,上世紀90年代初,上千人浩浩蕩蕩、背井離鄉到外地做小吃謀生,如今全鎮四萬人,約有三分之一在外地經營小吃店。

「那時種莊稼和糧食難以致富,沒什麼副業可做,只能外出做事。」沙縣縣委原書記楊振西對澎湃新聞稱,上世紀90年代初,沙縣財政收入每年也才1個多億,全縣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教育系統有9000多人吃財政飯,城鎮如此,農村更是沒有經濟收入來源。

1992年至1997年間,儘管農村耕地包產到戶,吃飽穿暖不成問題,但當地政府積極致力於讓農村剩餘勞動力「走出去」,不少沙縣人背起鴛鴦鍋拎著木槌,以「四根竹竿一塊布,兩個煤爐兩口鍋」起家,讓沙縣小吃遍地開花。那時恰逢中國興起了「下海」和「打工」浪潮,城市流動人口暴漲,衍生出吃飯、住宿和出門需求,而沙縣小吃及時填補「吃」的市場。

「一元進店,二元吃飽,五元吃好」的平價原則抓住城市低消費群體,俘獲了無數食客,此舉令沙縣小吃如野草般瘋長。

「那時每年能掙幾萬元算很高了,我們上班每年工資也才1萬元。」楊振西說。

這也引發了極強的示範效應,一傳十、十傳百,沙縣人紛紛都外出開小吃店。

沙縣博物館新館早期,沙縣小吃店重點集中福州和廈門兩座城市,並未大規模「攻城略地」。根據沙縣小吃辦的統計,1994年,廈門的沙縣小吃店達到900多家,福州則達到2000多家。

這個規模也引起沙縣當地政府的注意。

1997年,時任沙縣縣委書記劉道崎下鄉到夏茂鎮調研,聽到滿街叮叮噹噹的砸鐵聲,後來發現鐵匠正日夜趕工製作用於煮餛飩、熬高湯的鴛鴦鍋。

審時度勢,他敏銳地感覺沙縣小吃「大有可為」,準備大刀闊斧發展沙縣小吃,不僅成立領導小組機制,還設立「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作為推廣和宣傳平臺;並決定由縣工商聯發起,向縣民政局申請成立沙縣小吃同業公會作為行業組織。

此外,縣委、縣政府還大膽鼓勵各鄉鎮至少有一名科級幹部停薪留職外出經營沙縣小吃。

此舉也極具時代色彩。根據《河南商報》報導,上世紀90年代,全國掀起了公務員辭職下海風尚。人社部數據顯示,1992年,全國共有12萬公務員辭職下海,1000多萬公務員停薪留職。

沙縣文昌街。澎湃新聞記者 孫湛 攝走出大量小吃業主的沙縣,自然也能感受到時代「水溫」。「那幾年下海搞沙縣小吃的黨政幹部達200多人。」張鑫說,夏茂鎮黨委原副書記羅維奎就曾「下海」,他帶領鄉親辦起了18家「羅氏小吃店」。

張鑫此前是學習飯店管理出身,他第一份工作是在三明飯店上班,1998年5月,他調至沙縣人民政府駐福州辦事處任職,從此正式和沙縣小吃打交道。

1999年,他在福州擔任沙縣小吃大型推介會對外接待和組織工作。

那一年,恰好也是沙縣小吃發展的關鍵之年。

1999年3月4日,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到沙縣調研時指出:「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於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

2000年8月8日,習近平再次到沙縣調研時指出:「要找準今後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特別是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相當於為沙縣小吃尋找到了準確定位,包括工作方向。」楊興忠說,這兩句話他倒背如流。

「神秘組織」的力量

沙縣小吃文化城三期廣場由於沙縣小吃店鋪高密度出現在城市各個角落,由此引發網友對該「神秘組織」的文學式猜想。「沙縣小吃是有組織的。」張鑫回答道,而且是一個龐大的組織。

為推動沙縣小吃產業發展。1997年成立沙縣小吃業發展協調小組,組長由時任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家祿擔任,副組長由縣工商聯會長和工商局一位副局長擔任,成員來自縣委、縣政府各個部門,辦公室設在縣商會大廈四樓。

1998年3月,在劉道崎的主持下成立了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這次層級有所提升,組長由他本人兼任,副組長由陳家祿擔任,同年8月改由時任縣委常委楊勝分管,其餘成員也都來自縣委、縣政府各個部門領導組成,下設辦公室,辦公室由政府辦副主任樂相森擔任。

在領導小組框架下設有沙縣小吃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小吃辦)、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和沙縣小吃業發展服務中心,三個機構合署辦公,分工協作。

上述的組織框架設計是基於工作需要,領導小組只是議事協調機構,而「小吃辦」起初也沒有常設的工作人員,每次工作需要時只能臨時抽調人員,但很不穩定。

鑑於上述情況不利於推動小吃業發展,沙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在政府辦公室下設事業單位——沙縣小吃業發展服務中心。這是一個副股級事業單位,起初擁有4個事業編制,已經是一個有組織、經費和職責的機構,它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負責沙縣小吃的技能培訓及小吃的推廣和宣傳。

沙縣不僅在縣一級政府設立「小吃辦」,還在下轄12個鄉鎮也設立「小吃辦」,每個鄉鎮「小吃辦」對接1至3個聯絡處。

早年鄉鎮「小吃辦」未設獨立辦公場所和工作人員。直至2004年,沙縣縣委、縣政府要求鄉鎮「小吃辦」也要配有獨立的辦公場所、設備、經費和工作人員,以此提高服務能力。

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是一個行業自治組織 ,它的角色是行業管理、品牌保護、技能培訓和協調服務,理事成員在政府與行業之間扮演橋梁和紐帶作用。

沙縣城區夜景。2017年,當地政府把原有沙縣小吃業發展服務中心和「小吃辦」職能合併,建立了沙縣小吃產業發展中心,行政級別從副股級提至正科級,連升三級,同時旗下擁有一家市場運作實體——沙縣小吃集團;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外聯絡處也加強了黨建引領,組建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外黨支部。根據統計,沙縣小吃同業公會已在全國設有31個聯絡處,組建了23個駐外黨支部。

從政府機構到行業組織,沙縣成功圍繞小吃行業構建一套組織體系,從縣級到鄉鎮,又到沙縣小吃所在城市的聯絡處。

「相當於把行政管理、行業管理和產業觸角延伸到每個沙縣小吃所到之處。」張鑫稱,在各大城市設立聯絡處的想法源於2006年,當地政府希望通過管理和服務外出經營人員維持沙縣小吃品質和品牌。

鑑於此,沙縣縣委、縣政府提出建立「一鄉一城一組織」發展戰略,即一個鄉鎮要負責在一座小吃老闆相對較集中的城市建立一個管理組織,這是聯絡處的雛形。最終,沙縣小吃在各地聯絡處都隸屬於沙縣小吃同業公會,扮演上傳下達、證件獲取、糾紛調解、業務投訴和商標維護的角色。

通常,沙縣小吃老闆都會面臨租賃和拆遷糾紛,只要找到聯絡處幫忙,聯絡處都會予以協調,或者提供法律幫助。

「聯絡處不是政府機構,不能以政府部門自居去調解。」張鑫說,比如維權,通常由縣裡面的相關部門做,聯絡處配合。

聯絡處最常見的是信息服務,每天聯絡處官方微信都會發布店鋪轉讓信息,寫明店鋪位置、轉讓價格、轉讓原因等,統統由聯絡處負責搜集和發布,別小看這個信息,它能幫助老闆們節省很多成本。

可能由於聯絡處周到的服務,使得政府、公會和聯絡處在沙縣小吃業者心目中具有相當公信力,從而在很多政府性工作上都願意配合,多項工作都予以支持。

據《瞭望東方周刊》報導,1999年福州創建文明城市,數以千計的沙縣小吃麵臨被清退的危機。沙縣政府火速發動各鄉鎮黨員,給小吃老闆講文件,「一定要達到標準,不達到就生存不了。」

一夜間,沙縣小吃的煤桶全部換成了液化氣,小黑板全部換成了招牌廣告,此舉獲得了福州當地政府領導的褒獎。

別看聯絡處擁有一定公信力,但在運營過程中也存在「難處」。

「我們早期是用商家會員費維持運作,但後來根本無法運作,後來縣委、縣政府見狀,給予了一定撥款來補助運作,但也不寬裕,只能自己想辦法。」張鑫說。

實際上為推廣沙縣小吃,沙縣縣委、縣政府已多次給出補貼:比如2004年在上海每新開一家店補貼1000元;2007年在北京開張的前100家店每家補貼3000元。

「如果說沙縣小吃和別的地方餐飲品牌有什麼差異,我認為最大不同就是它背後有一個行之有效的組織。」張鑫說,面臨行業競爭和風險時,任何個體都難以抵禦,唯獨龐大的組織力量才能幫助化解難題。

「以前全國冒出來不少地方餐飲連鎖品牌,為何到後來都銷聲匿跡了呢?很顯然是組織力的問題。」張鑫認為,迄今為止能與沙縣小吃處在同一條平行線,只有蘭州拉麵。

「很簡單,它們也很有組織體系。」

「最關鍵還是人」

縣小吃辦工作人員與獲得入駐上海市經營沙縣小吃政府獎勵金業主合影。「任何組織的生命力,最關鍵還是人。」楊興忠說。在沙縣小吃業界,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上海聯絡處黨支部書記餘昌李的故事令人動容。

2019年5月16日,他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年僅43歲。

在他去世的幾天前,上海當地沙縣小吃老闆得知他被送往同濟醫院搶救,駐外支部及小吃協會的成員2小時內自發籌集10萬元資金;而在滬的沙縣小吃老闆在得知他突發疾病住院救治的消息後,2天內也自發募集資金10多萬元;近百名曾得到他幫助的小吃老闆放下店裡生意,自發從各地趕往醫院探望,此舉深深感動了醫護人員。

「這說明小吃業主對他的感情。」楊興忠說。

十多年來,餘昌李始終把沙縣小吃老闆反映的問題當作份內工作,全力以赴,無償為來滬創業小吃老闆找店面,指導業主管控經營風險,傳授門店經營和管理經驗,積極爭取沙縣農商行支持,為在駐滬支部設立小吃創業貸款集中辦理點,幫助小吃老闆解決貸款難題。在動車尚未普及時,他積極主動與鐵路、客運部門聯繫,協助返鄉的沙縣小吃老闆購買火車票、協調開通臨時客運專線。

無論沙縣小吃老闆們碰到怎樣的困難和矛盾,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化解矛盾,保障業主利益。

根據統計,13年來,他總共為小吃老闆提供店面信息、市場維權、證照辦理、貸款授信、矛盾調處等服務2000餘次。

2019年5月8日,即使因病毒感染出現發燒症狀,餘昌李仍堅持一邊就診一邊工作。

「這是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這也是很多沙縣駐外聯絡處負責人的真實情況。」張鑫說,別看沙縣小吃老闆掙錢,但他們每天起早貪黑,腰酸背痛,掙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由於長期和小吃老闆打交道,聯絡處和小吃老闆之間建立了獨特感情,一般人難以理解。

「我以前經常給沙縣小吃老闆們做培訓,因此所到之處,大家都叫我老師,有次一位老闆追了我很遠,只為給我送一瓶水,這個舉動讓我很感動。」張鑫說,讓他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和意義。

「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這才是沙縣小吃的本質。」楊興忠說,無論早年想方設法讓沙縣人民走出去做小吃掙錢,免費為沙縣人提供小吃培訓,還是委派黨政幹部帶頭去全國開小吃店,通過聯絡處、黨支部為沙縣小吃業主服務,本質出發點都一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沙縣小吃是富民工程,並不能直接為沙縣帶來財政稅收,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支持呢?我們算的是大帳,不是小帳。」楊興忠說,如今當地人經營沙縣小吃帶來的財富開始反哺家鄉了,沙縣也因小吃而改變。

「20多年前,沙縣共有14700名貧困人口,現在全部脫貧了,沙縣城區的面積原來只有6.7平方公裡,現在37平方公裡,以前我們10層以上的高樓大廈只有3座,現在高樓大廈已經數不勝數了,這說明老百姓富了。」楊興忠說,沙縣小吃最大成功秘訣是每一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一任接著一任幹,讓它成為了地方支柱性產業。

2010年全面落成沙縣小吃文化城,投資8億多元,佔地226畝,正成為沙縣小吃品牌對外宣傳窗口和旅遊目的地。

「沙縣小吃所生存的環境再次發生變化,人們不再是單純的『吃飽』,如何吃好才是消費者的新趨向。」楊興忠說,新一屆黨委政府和部分老闆已感受到危機。

當前,沙縣正努力實現標準化、連鎖化、產業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的轉型升級,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中華美食的「第一品牌」。

「沙縣小吃正在邁向下一個階段。」楊興忠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傳承人談美麗沙縣建設:扁肉是磚,拌麵是鋼筋
    傳承人談美麗沙縣建設:扁肉是磚,拌麵是鋼筋 11月24日,澎湃新聞記者走進福建三明,探訪沙縣文昌街。
  • 扁肉和拌麵如何蓋起高樓大廈
    如今,一首由原唱歌手林啟得再創作的《三明後生仔》讓許多人知道了沙縣小吃在福建三明,一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城市。在MV中,我們跟隨畫面領略了三明市的一眾網紅地標和小吃——麒麟山、沙縣小吃、擂茶。朗朗上口的魔性曲調中那句帶勁的說唱,更是全曲靈魂所在——扁肉是磚,拌麵是鋼,蓋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
  • 馬上評|扁肉和拌麵如何蓋起高樓大廈
    如今,一首由原唱歌手林啟得再創作的《三明後生仔》讓許多人知道了沙縣小吃在福建三明,一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城市。   在MV中,我們跟隨畫面領略了三明市的一眾網紅地標和小吃——麒麟山、沙縣小吃、擂茶。朗朗上口的魔性曲調中那句帶勁的說唱,更是全曲靈魂所在——扁肉是磚,拌麵是鋼,蓋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
  • 你以為沙縣小吃只有拌麵和扁肉?圖樣!
    說到沙縣美食,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一定會想到齊名於東北水餃、蘭州拉麵等一樣類似於連鎖性質的沙縣拌麵和扁肉。然而,來沙縣如果只吃這兩樣的話,那麼就「圖樣圖森破」。提問:沙縣小吃只有拌麵扁肉?答:才不是!說到沙縣小吃,最具特色的必殺技小吃:芋餃、金包銀、燙嘴豆腐、燻豆乾、燒賣、炸米凍…個個都超讚!這些東西都吃過了,才是真正了解沙縣美食的吃貨。
  • 沙縣小吃拌麵
    拌麵, 沙縣最有名的小吃還有蒸餃,沙縣小吃的蒸餃外形還和普通蒸餃不一樣,是柳葉狀的,超級好看。一籠沙縣柳葉蒸餃有十個,皮薄餡大,很好吃。去沙縣小吃,拌麵和蒸餃的點餐率最高,最有名的也就是這兩樣美食小吃,幾乎無人不知。沙縣小吃被稱為漢民族傳統飲食的「活化石」,屬源遠流長的中原黃河流域飲食,它既有福州、閩南一帶的飲食特點,又有汀州一帶山區客家飲食文化風格。
  • 扁肉是「磚頭」拌麵為「鋼筋」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
    冬日的夜晚,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文昌美食街上香味撲鼻、熱氣騰騰,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絡繹不絕。  燒賣、扁肉、滾粉豆腐丸、鍋貼、芋餃、泥鰍粉幹、喜粿……各類美味小吃,讓人挑花了眼。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舌尖上的沙縣,有滋有味。  如今,在全國各地,沙縣小吃成為人們喜愛的「國民美食」之一。
  • 扁肉是「磚頭」,拌麵為「鋼筋」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
    冬日的夜晚,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文昌美食街上香味撲鼻、熱氣騰騰,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絡繹不絕。燒賣、扁肉、滾粉豆腐丸、鍋貼、芋餃、泥鰍粉幹、喜粿……各類美味小吃,讓人挑花了眼。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舌尖上的沙縣,有滋有味。
  • 4種「經典」沙縣小吃,拌麵上榜,最後一個是沙縣小吃的「招牌」
    在這裡,小編就總結了4種「經典」沙縣小吃,拌麵上榜,最後一個是沙縣小吃的「招牌」,究竟是什麼美食能夠成為沙縣小吃的招牌呢?快來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一、沙縣扁肉聽到這個名字,想必大家都沒怎麼聽到過,就覺得自己應該是沒吃過這種小吃。
  • 扁肉是「磚頭」,拌麵為「鋼筋」 沙縣小吃做成大產業的故事(親歷者...
    冬日的夜晚,福建省三明市沙縣文昌美食街上香味撲鼻、熱氣騰騰,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絡繹不絕。  燒賣、扁肉、滾粉豆腐丸、鍋貼、芋餃、泥鰍粉幹、喜粿……各類美味小吃,讓人挑花了眼。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舌尖上的沙縣,有滋有味。  如今,在全國各地,沙縣小吃成為人們喜愛的「國民美食」之一。
  • 沙縣拌麵:地方特色小吃,色香味俱全,「沙縣小吃」招牌菜之一!
    沙縣拌麵:地方特色小吃,色香味俱全,「沙縣小吃」招牌菜之一!三明是個山清水秀旅遊的好地方,而且地方的特色小吃很多,幾乎每到一個縣城都能夠出現幾道說得出名字的,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沙縣的「沙縣小吃」了。而每一家沙縣小吃店,裡面的食材大體上也是類似的,主要有:扁肉 ,燒麥,肉包,米凍,喜粿,拌麵,雲吞,蒸餃等。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而著稱,成為福建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既有著福州、閩南一代的飲食文化特點,也有汀州一帶客家的飲食文化。這其中還分成了兩大流派,一個是城關小吃流派,味道比較清鮮淡甜,製作精細,主要有扁肉(麵食)、燒麥、肉包等。
  • 探訪沙縣拌麵的製作工藝
    近日,記者來到「中國小吃之鄉」——福建沙縣,探訪沙縣小吃中的拌麵製作工藝。據了解,拌麵屬於沙縣小吃的一種,在眾多沙縣小吃中知名度最高,一般與沙縣扁肉搭配成餐,被民眾戲稱為「情侶套餐」,具有香味濃,色澤鮮的特點。沙縣拌麵以高砂拌麵最為出名。
  • 沙縣小吃:小吃裡的大國奮鬥史
    上世紀九十年代,村民們為了生計挑著擔子在城裡叫賣拌麵和扁肉,從此開啟了沙縣小吃走向世界的開端。「二十多年來,村民們把沙縣小吃開到全國、全世界,吃了不少苦,但也有大回報。村民錢包鼓了,討了老婆,娃兒都考上了大學成人成才,城裡有房子,現在又回來建設村莊。"
  • 《三明後生仔》MV裡的網紅打卡點:「沙縣小吃天下第一街」文昌街
    其中,沙縣文昌街是網紅打卡點,也被稱作「沙縣小吃天下第一街」,這裡雲集了60多種經典沙縣名小吃,很多都是幾代傳承的老字號,技藝傳承人們用今天的食材做出祖輩的味道,撫慰外出遊子的心靈
  • 什麼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無論走到哪裡,都可以見到「沙縣小吃」的招牌。剛剛下班,拖著疲勞的身軀走進店裡,一聲招呼,小吃上桌,十來元便可填飽咕咕亂叫的肚子。當熱氣騰騰的扁肉加上香氣飄飄的拌麵所組合成的「情侶套餐」已經成為不少人味覺中的記憶時,沙縣小吃也隨著其不斷發展壯大而成為沙縣這座城市的代名詞。
  • 探訪「中國小吃之鄉」沙縣——拌麵的製作工藝
    近日,記者來到「中國小吃之鄉」——福建沙縣,探訪沙縣小吃中的拌麵製作工藝。據了解,拌麵屬於沙縣小吃的一種,在眾多沙縣小吃中知名度最高,一般與沙縣扁肉搭配成餐,被民眾戲稱為「情侶套餐」,具有香味濃,色澤鮮的特點。  沙縣拌麵以高砂拌麵最為出名。據了解,高砂面幹選用當年單季的稻米、當地的泉水,麵粉加上水、少量鹼與鹽,經發酵後成溼面。
  • 《三明後生仔》網紅打卡點:「沙縣小吃天下第一街」文昌街
    其中,沙縣文昌街是網紅打卡點,也被稱作「沙縣小吃天下第一街」,這裡雲集了60多種經典沙縣名小吃,很多都是幾代傳承的老字號,技藝傳承人們用今天的食材做出祖輩的味道,撫慰外出遊子的心靈。文昌美食街是沙縣夜晚的明珠,集食、購、遊、娛一體,吃完小吃,行走至沙溪河邊,便能欣賞「最美沙縣」燈光秀和「印象沙縣」水幕秀。在燈火闌珊之中,感受沙縣1600年的人文歷史、飲食文化、城區—河兩岸夜景的詩畫意境。
  • 你知道上世紀「國民小吃」沙縣小吃是怎麼起步推廣的嗎?
    經過2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沙縣小吃發展成了遍布全球,全國門店超8.8萬家、年營業額達500多億元的大產業。那麼沙縣小吃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它的發展成長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者:這個要打多少下?
  • 大眾銳評|沙縣小吃的「勤」字新解
    這幾天,沙縣小吃受到很多媒體深度關注。一家小吃店,為何開得鋪天蓋地?沙縣小吃有什麼獨家秘方?這是一家知名網站上的幾個常年熱門問題。數據顯示,如今沙縣小吃已遍布62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沙縣小吃門店超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元,實現和帶動30萬人就業。沙縣小吃一路走來,「勤」是最醒目的一個字。沙縣小吃源遠流長,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
  • 去了沙縣,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沙縣小吃!
    而沙縣小吃卻有所不同,憑藉超高性價比的拌麵扁肉套餐飯早已紅遍大江南北,殺出重圍被全國人民所認可。「與肯德基、麥當勞一類的集團公司不同,沙縣小吃能開遍全國,政府是背後最有力的推手。我們常看到的吃豆人logo,就是政府設立的同業公會在規範。
  • 沙縣小吃登陸法國,拌麵身價翻了10倍
    沙縣小吃的海外版圖又擴大了。它位於法國的首家門店,最近在巴黎庫爾布瓦市開張了。為了適應當地的語言文化,沙縣小吃給自己起了個法文名字「Sha Village」(沙縣)。這家店不僅裝修提升了一個檔次、設置了沙發座,連菜單名也改成了「沙縣食鮮」。雖然拌麵和蒸餃依然菜單上是最經典的產品,但食物的價格已不再親民。一碗拌麵賣到了10歐元。實際上,沙縣小吃進駐海外市場後,都會進行「本土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