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紮根雪域高原半個多世紀?

2020-12-12 中國軍網

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千裡冰封、終年積雪。新疆軍區紅其拉甫邊防連長年駐守風雪邊關,用忠誠和信仰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被譽為雲端國門衛士。仰望紅其拉甫,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連隊?這是一群什麼樣的官兵?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紮根雪域高原半個多世紀?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在生命禁區創造了一個個衛國戍邊的奇蹟?請看《解放軍報》的報導——

界碑在雲裡 信念在心中

——品味新疆軍區「衛國戍邊模範連」官兵的家國情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邵 敏 許必成 記 者 李 蕾

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巡邏路上過冰河。(資料圖)

【連隊名片】 自1949年組建以來,紅其拉甫邊防連一代代守防官兵始終牢記黨和人民重託,用青春和熱血譜寫衛國戍邊榮光,為維護邊境安全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範連」榮譽稱號,先後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隊」「邊防執勤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立集體一等功5次、集體二等功6次、集體三等功8次。

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千裡冰封、終年積雪。新疆軍區紅其拉甫邊防連長年駐守風雪邊關,用忠誠和信仰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被譽為雲端國門衛士。

仰望紅其拉甫,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連隊?這是一群什麼樣的官兵?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紮根雪域高原半個多世紀?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在生命禁區創造了一個個衛國戍邊的奇蹟?

6月,記者翻越冰峰達坂,走上海拔4700多米的雲端哨所,來到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範連」榮譽稱號的紅其拉甫邊防連,和官兵們一起站崗巡邏,聆聽他們的戍邊故事,品味他們的家國情懷。一首首由官兵自編自唱的歌曲久久迴響在記者耳邊:「紅其拉甫很高很高,紅其拉甫很遠很遠,我們這個地方叫邊關,界碑樹在雲裡面……」「大雪封住山、封住路,封不住士兵多彩的情懷……」

從「不願呆」到「不願走」,忠誠信仰從哪裡來?

黨的創新理論潤心田

蹚過3條冰河,翻越6座冰雪達坂……巡邏分隊終於到達海拔5283米的47號點位。下士楊建剛認真寫下「把根扎在邊關,把心安在高原」12個字,小心翼翼地將紙條裝進瓶子,埋在界碑旁。這是他對雪山的莊嚴承諾,更是對祖國和人民的鏗鏘誓言。

然而,當初分配他到紅其拉甫邊防連時,連隊幹部連呼兩遍「楊建剛」的名字,他都裝著沒聽見,愣是沒答一聲「到」。「早聽說紅其拉甫是血染的通道,我一天都呆不下去!」楊建剛給家人打了個電話,「老爸,趕緊想辦法讓我下山,否則,你恐怕就見不到我了……」

兩年服役期將滿,家人找好工作盼著兒子退伍,等來的卻是楊建剛留隊的電話:「老爸,吃了這裡的苦,才更加理解這裡的甜。在邊關的每一天都是為祖國守疆土,掙錢的機會很多,為祖國站崗的使命卻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人生更有意義!」

從「不願呆」到「不願走」,忠誠信仰從哪裡來?「沒有對黨的絕對忠誠、對人民的堅定信仰,在紅其拉甫是呆不下去的。心中有了信仰,守防才有方向和力量,正如習主席指出的那樣,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革命軍人的靈魂。」聽著指導員王立的介紹,我們走進連隊,看見連隊幹部案頭、戰士班排宿舍擺放著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摘編、論述讀本等創新理論書籍;俱樂部、學習室懸掛著改革強軍的解讀漫畫、名言警句;營區燈箱、櫥窗展示著官兵學習動態、心得體會;連隊門口的讀書機滾動播放著最新講話、最新思想……

走進邊防連就如同走進了創新理論學習的大課堂,團政委胡晨剛告訴記者,環境越艱苦越需要創新理論的浸潤滋養,在這裡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官兵們學理論學出了忠誠、學出了信仰,越學精神世界越充實。

理想信念之根越扎越深,衛國戍邊之情越來越純。由於駐地海拔高、紫外線強,官兵們無一例外被灼傷,有的臉上落下永久性的高原斑;有的長年在高寒環境執勤巡邏,患上胃病和關節炎;有的在巡邏時受傷留下累累傷痕;有的親人病重、甚至失去親人無法及時趕回……無論面對多少矛盾困難,官兵們始終像高原紅柳一樣紮根風雪邊關。

相關焦點

  • 舞劇《雪域天路》:當談起青藏鐵路人的時候,我們可以談些什麼?
    圍繞著勇擔時代使命的青藏鐵路人,中國鐵路文工團將會如何再攀高峰、講好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直擊這部舞劇的內容亮點,當談起青藏鐵路人的時候,看看這部舞劇在談些什麼。在這生命的禁區,稀薄的空氣、劇烈的高原反應,身負20多公斤重的觀測儀器和防身武器,往返於幾公裡的觀測場,長期開展工作需要極強的意志力,爺爺堅守崗位,絕不辜負祖國囑託。除了為夢,爺爺也為愛堅守。在一次勘測任務中,缺氧暈厥,因緣際會之下被藏族姑娘所救,二人兩情相悅,情定高原。
  • 高原植物綠絨蒿在京「紮根」
    高原植物綠絨蒿在京「紮根」 2018-07-10 02:29:39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西藏:忘不了雪域高原上那低頭的一瞬間
    他們中有七、八十歲的老年人,有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也有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有的來自幾百甚至幾千裡的地方。他們是三步一叩地翻山越嶺,歷經數月甚至數年才到達這地方的。在雪域高原,這樣的朝聖者處處可見我們的汽車出拉薩前往300公裡外的日喀則。
  • 印象西藏之四:雪域高原上盛開的格桑花
    大多數人都知道雪蓮是雪域高原上珍貴的花朵,卻不常見。而現實生活中格桑花,則在藏區很普遍。早些年去西藏,那時候,百度上根本查不到格桑花的詞條,我很好奇,格桑花究竟是個什麼樣的花朵。為了滿足好奇心,我摘了下來,到了郎木寺找了一個當地藏民大媽問:這是什麼花,她告訴我叫格桑花。我很納悶,這和我在西藏看到聽到的格桑花不一樣。再後來我去了年保玉則,遍地黃花很漂亮,我隨口問到一個藏民遊客,是否知道這個花叫什麼名字,他告訴我叫格桑花。這次我似乎有所悟,原來格桑花並不是一種固定花的品種,而是泛指在雪域高原上,能夠頑強生存,並開出美麗的花朵,都叫格桑花。
  • 雪域高原致富的「金豆子」
    「每一粒黑青稞都飽含著高原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每一滴黑青稞酒都濃縮著高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我們創業的初心就是紮根在青藏高原,作黑青稞產業的引領者,把幸福的滋味帶進千家萬戶。」
  • 雪域高原上的臺灣符號
    中新社拉薩11月12日電 題:雪域高原上的臺灣符號  作者 楊程晨  華婉伶、餘雅琪、勤彭蓁是三位生活在雪域的臺灣女性,因不同原因來到雪域高原,又因西藏的獨特氣息不願再離去。  臺灣與西藏位於中國南境的東西兩端,相隔千裡,卻又有著說不清的緣分。
  • 走進雪域高原,欣賞綠松石!
    銅鎏金佛像冠、金嵌玻璃半寶石十字形噶烏盒、銀鎏金龍紋刀具……本次展覽精選233件(套)珍貴藏品,呈現喜馬拉雅和蒙古地區17世紀至20世紀絢爛繽紛的宗教器物、佩飾及日用品,向觀眾打開了一扇通往雪域高原的大門。本次展覽是一次對喜馬拉雅與蒙古地區工藝美術品的豐富展示,也是一次對喜馬拉雅與蒙古地區之間及他們與其他地區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探討。
  • 雪域高原「孺子牛」
    作為本地民族幹部,尕藏才讓深知甘南嚴酷的生存環境、薄弱的經濟基礎,卻道出了人們在這雪域高原上謀生存、求發展的艱辛。主治醫生看到他如此敬業,也來幫農行做宣傳,最後一統計,在這個人口不多的鄉鎮,他們一天竟然辦了100多張信用卡。尕行長告訴我:「自己是牧民的兒子,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對服務『三農』有耐心、有信心,也有決心。」
  • 雪域水泡臺灣茶:玉山茶坊紮根世界屋脊
    新華社拉薩6月4日電(記者朱青)「快10年了,越來越多的藏族朋友從愛上臺灣烏龍茶到愛上了更多臺灣美食。」對於玉山茶坊的女主人餘雅琪來說,將臺灣茶帶到雪域高原的拉薩「不僅是門生意,更是一種緣分」。拉薩的初夏,遊人如織。在離雄偉的布達拉宮不遠處的德吉北路上,玉山茶坊頗為熱鬧。
  • 雪域高原之上,這是他們幸福生活的模樣
    邊民吃上旅遊飯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西藏是屬於雪域高原和高山草甸的,但有著「山南十裡畫廊」之稱的勒布溝卻截然不同,這裡原始森林鬱鬱蔥蔥,隨處可見嬉戲的猴群和飛鳥。穿過陣陣霧團,一番與雪域高原完全不同的景象浮現眼前。山間時有瀑布濺起水花,淌成潺潺的清澈溪水。
  • 「新時代迪慶新氣象」迪慶民族團結進步紅色文化紮根雪域高原
    迪慶紅軍長徵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雲南省國防教育基地」「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示範基地」「迪慶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作為傳承紅色基因的迪慶紅軍長徵博物館,真正將紅色作為底色,融進了血脈,並將之深深紮根雪域高原。
  • 拉薩正當季,旅行已解除,感受雪域高原
    在茫茫的雪域高原、千山萬水的懷抱中,坐落著一座美麗而神聖的城市,那就是拉薩,藏語中&34;就是聖地的意思。拉薩這座高原古城直至今日,還依然保持著特有的自然與寧靜,生活節奏就像一曲舒緩的牧歌,雖傳唱千年還是那樣的悠然。拉薩歷經了千年的風雨滄桑,以布達拉宮、大昭寺為中心,北京路、八廓街為重點的新舊商業中心。拉薩是聖城的縮影,也是藏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更是歷史上首次漢藏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 拉薩正當時,跨省旅行解除,感受雪域高原……
    在茫茫的雪域高原、千山萬水的懷抱中,坐落著一座美麗而神聖的城市,那就是拉薩,藏語中"拉薩"就是聖地的意思。拉薩這座高原古城直至今日,還依然保持著特有的自然與寧靜,生活節奏就像一曲舒緩的牧歌,雖傳唱千年還是那樣的悠然。拉薩以布達拉宮、大昭寺為中心,北京路、八廓街為重點的新舊商業中心,歷經了千年的風雨滄桑。拉薩是聖城的縮影,也是藏民族歷史文化的精華,更是歷史上首次漢藏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 雪域高原民警迎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
    格熱 攝中新網拉薩1月11日電 (何蓬磊)1月10日,是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在西藏自治區,堅守在雪域高原的公安民警以多種形式慶祝警察節的到來。莊冀 攝值得一提的是,在慶祝節日的同時,西藏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各基層檢查站很多民警也默默地忙碌在執勤檢查、邊境巡邏一線,以別樣的方式紀念他們的節日。
  • 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西藏軍區
    青藏公路,這條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公路穿越了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地位最重要的青藏高原,多年來,西藏軍區青藏兵站部的代代官兵為了雪域高原的繁榮穩定植根於此,這條「天路」既記錄了這支隊伍的光榮與汗水,也記錄了他們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的動人故事…… 為了看到那一抹綠
  • 藏族—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古老民族
    我想,很多人會以為這個雪域高原上的民族都是神秘的,的確,漢藏史書裡的記載少之又少,我們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著好奇和嚮往。當然,心裡還有一點點的小恐懼,比如對於那輕則心跳加快,重則傷及性命的高原反應,讓一些身體素質不太好的人對藏地望而卻步。
  • 「智慧」電信開啟美好西藏 信息化應用紮根雪域高原
    隨著信息化的春風吹向廣袤的雪域高原,各類信息化應用如種子般在西藏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勾勒出「格桑花開別樣紅」的亮麗風景:覆蓋全區682個鄉(鎮)的鄉鄉通視頻會議系統建設完成;「平安拉薩」二期項目順利通過初驗;西藏教育大步邁向信息化;雪翼語音藏曆軟體、藏漢雙語智慧型手機相繼問世
  • 西藏遊記,雪域高原的人文自然景觀
    一直對雪域高原有一種莫名的嚮往,她神秘莫測,特立獨行。19年8月,我來到了西藏,完成夙願。趁著記憶還是熱乎的,記錄下這些天所觀所感,供大家參考,和自己回憶。西藏的景色主要分為人文和自然兩類,由於西藏是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所以不管是看廟宇還是看宮殿,都有大量的佛像、壁畫、傳說……人文景觀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中心——拉薩。自然景觀沿路都是,看山,山上的樹,山間的湖。
  • 感受雪域高原的神聖與雄渾,神秘與壯美,空曠與寂寥
    這完全不用操心的旅程全仰仗小弟的西藏情結,動力源泉完全來自於對雪域高原的無限熱愛,多年的處心積慮終於井噴,天時、地利、人和,加上老到的戶外經驗,完美的準備註定這是一場完美的旅行。品嘗高原珍稀美味,徵服世界屋脊,挑戰人類身體極限,體驗微氧環境下的生存感覺,欣賞壯美的雪域高原景色,錘鍊自我的堅強意志,向更高、更遠、更險的山峰和無人區涉足,重拾生活自信與生存價值,與靈魂進行深度對話,追趕日漸缺失的人類信仰的腳步……是人們行走西藏的理由。
  • 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
    青藏公路,這條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公路穿越了生態環境最脆弱、生態地位最重要的青藏高原,多年來,西藏軍區青藏兵站部的代代官兵為了雪域高原的繁榮穩定植根於此,這條「天路」既記錄了這支隊伍的光榮與汗水,也記錄了他們呵護雪域高原碧水藍天的動人故事……   為了看到那一抹綠   9月,從格爾木出發踏上青藏線,隨著地勢的逐漸升高,路兩旁已難覓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