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千裡冰封、終年積雪。新疆軍區紅其拉甫邊防連長年駐守風雪邊關,用忠誠和信仰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被譽為雲端國門衛士。仰望紅其拉甫,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連隊?這是一群什麼樣的官兵?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紮根雪域高原半個多世紀?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在生命禁區創造了一個個衛國戍邊的奇蹟?請看《解放軍報》的報導——
界碑在雲裡 信念在心中
——品味新疆軍區「衛國戍邊模範連」官兵的家國情懷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邵 敏 許必成 記 者 李 蕾
紅其拉甫邊防連官兵巡邏路上過冰河。(資料圖)
【連隊名片】 自1949年組建以來,紅其拉甫邊防連一代代守防官兵始終牢記黨和人民重託,用青春和熱血譜寫衛國戍邊榮光,為維護邊境安全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範連」榮譽稱號,先後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隊」「邊防執勤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立集體一等功5次、集體二等功6次、集體三等功8次。
祖國最西端,帕米爾高原,千裡冰封、終年積雪。新疆軍區紅其拉甫邊防連長年駐守風雪邊關,用忠誠和信仰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被譽為雲端國門衛士。
仰望紅其拉甫,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連隊?這是一群什麼樣的官兵?是什麼信仰讓他們紮根雪域高原半個多世紀?是什麼力量支撐他們在生命禁區創造了一個個衛國戍邊的奇蹟?
6月,記者翻越冰峰達坂,走上海拔4700多米的雲端哨所,來到被中央軍委授予「衛國戍邊模範連」榮譽稱號的紅其拉甫邊防連,和官兵們一起站崗巡邏,聆聽他們的戍邊故事,品味他們的家國情懷。一首首由官兵自編自唱的歌曲久久迴響在記者耳邊:「紅其拉甫很高很高,紅其拉甫很遠很遠,我們這個地方叫邊關,界碑樹在雲裡面……」「大雪封住山、封住路,封不住士兵多彩的情懷……」
從「不願呆」到「不願走」,忠誠信仰從哪裡來?
黨的創新理論潤心田
蹚過3條冰河,翻越6座冰雪達坂……巡邏分隊終於到達海拔5283米的47號點位。下士楊建剛認真寫下「把根扎在邊關,把心安在高原」12個字,小心翼翼地將紙條裝進瓶子,埋在界碑旁。這是他對雪山的莊嚴承諾,更是對祖國和人民的鏗鏘誓言。
然而,當初分配他到紅其拉甫邊防連時,連隊幹部連呼兩遍「楊建剛」的名字,他都裝著沒聽見,愣是沒答一聲「到」。「早聽說紅其拉甫是血染的通道,我一天都呆不下去!」楊建剛給家人打了個電話,「老爸,趕緊想辦法讓我下山,否則,你恐怕就見不到我了……」
兩年服役期將滿,家人找好工作盼著兒子退伍,等來的卻是楊建剛留隊的電話:「老爸,吃了這裡的苦,才更加理解這裡的甜。在邊關的每一天都是為祖國守疆土,掙錢的機會很多,為祖國站崗的使命卻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人生更有意義!」
從「不願呆」到「不願走」,忠誠信仰從哪裡來?「沒有對黨的絕對忠誠、對人民的堅定信仰,在紅其拉甫是呆不下去的。心中有了信仰,守防才有方向和力量,正如習主席指出的那樣,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革命軍人的靈魂。」聽著指導員王立的介紹,我們走進連隊,看見連隊幹部案頭、戰士班排宿舍擺放著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摘編、論述讀本等創新理論書籍;俱樂部、學習室懸掛著改革強軍的解讀漫畫、名言警句;營區燈箱、櫥窗展示著官兵學習動態、心得體會;連隊門口的讀書機滾動播放著最新講話、最新思想……
走進邊防連就如同走進了創新理論學習的大課堂,團政委胡晨剛告訴記者,環境越艱苦越需要創新理論的浸潤滋養,在這裡學習黨的創新理論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自覺,官兵們學理論學出了忠誠、學出了信仰,越學精神世界越充實。
理想信念之根越扎越深,衛國戍邊之情越來越純。由於駐地海拔高、紫外線強,官兵們無一例外被灼傷,有的臉上落下永久性的高原斑;有的長年在高寒環境執勤巡邏,患上胃病和關節炎;有的在巡邏時受傷留下累累傷痕;有的親人病重、甚至失去親人無法及時趕回……無論面對多少矛盾困難,官兵們始終像高原紅柳一樣紮根風雪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