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聯手上演鑑寶大戲、拍賣公司變身魔幻大師、文物成了送禮就送的「腦白金」、全民藏寶已然成為一場數幹萬人參與的「愚人節」遊戲……這些今古奇觀,構成一場「國寶劇」的華彩樂章。在返場鬧劇中,人被充分物化,神聖的法律精神也無奈地遭受俺割……
專家失德:借電視為自己藏品打廣告
幾千萬淘寶人,幾萬萬件「國寶」,這是一個何等巨大的「超級市場」從受騙到騙人,從「棒槌」到專家,「撿漏兒」、「打眼」、發財、破產……在這個超級市場」裡人們不斷地調整著自身角色,目的只有一個賺錢!要賺錢就有爾虞我詐,要賺錢就有你死」我「活在這種情形下,電視臺攪合進來不是添亂、添堵了嗎?你永遠都會得罪「大多數」,挨罵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當然,電視臺也並不是什麼慈善機構,辦欄目圖的是收視率,有收視率才有廣告,有廣告才有生存。所以,借用前幾年一句口頭「理解萬歲」!
為了將這一場混戰理出頭緒,記者對觀眾的意見進行了一番歸納,發現人們對電視鑑寶欄目最大的意見有二:一是專家們對文物真偽之辯有誤。二是對文物價格的認定存在「徇私舞弊」現象。對於前條意見,很難說得清,因為目前我們的文物鑑定還沒有比專家的「眼學」更加權威的方法。至於第二條意見,絕非空穴來風,其中被媒體公開曝光的只是少數,更多的是在圈子內傳作笑談。本文由華南藝術品交易中心主任大寶 LG5252110 撰寫
如某金石專家以別人的名義將自藏的田黃凍印石拿到鑑寶節目現場估出高價、某陶瓷專家將朋友家的一件清代仿品當作成化本朝鬥彩估出高價記者曾打聽過中央電視臺《鑑寶欄目的操作方式,從形式上並沒有發現什麼漏洞,對觀眾自薦的寶物,都需經過專家團集體鑑定再上鏡做節目。但是儘管如此,偶爾出現一些差錯也在所難免。至於些地方電視臺播出的鑑寶類節目,問題就更多了,記者曾親自了解了幾例:
某電視臺有一期《鑑寶》節目,曾推出過一件少數民族的清代刺繡藏品,被現場專家定出十幾萬元高價,有人在網上提出質疑。碰巧記者的一個朋友是那位專家的學生,知道一點內幕,她笑嘻嘻地告訴記者:那件刺繡正是老師自己的收藏品,委託單位食堂的一位大師傅拿去《鑑寶》現場,然後再由以他自己為主的專家組鑑定,給出公開價格。在此,記者沒有能力判斷那件藏品近10萬元的估價是否合理,也無意非難一檔品位不錯的電視欄目,只是覺得專家們藉助一檔大型專業欄目為自己的藏品打廣告,似乎多少有些失德之嫌。
又一日,某藏友興衝衝地告訴我,他那隻北宋定窯畫畫大碗本周將現身某電視臺的鑑寶節目。我見過他那隻大碗,看起來顯舊,摸起來劃手,聞起來有較濃的酸味兒,明顯是一件中檔仿品而已。「不可能吧,你吹牛?要不就是當反面教材,砸掉!」我說。「我就知道您不信我,等著瞧我還告訴您,有人許諾,只要電視鑑寶認了,他就買!」朋友十分得意地說。幾天後,朋友那隻花200元錢在潘家園地攤上購買的「北宋官字款定窯大碗」,還真的現身螢屏,專家們給出的估價是38萬元人民幣。跟著,朋友如願以償,將這隻碗連同有專家評委集體籤名的鑑定證書以1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下家。我向朋友了解內幕,他詭異地說:「無可奉告!但是如果您的東西也想上電視,兄弟倒是願意幫忙,收3千塊錢的辛苦費就成!
2006年,記者的一位藏友花3萬塊錢買了一隻康熙墨地五彩捧盒,拿到某電視臺舉辦的《尋寶》節目現場,請一位有副研兗員職稱的專家幫他鑑定。專家經過一番甄別後得出結論:「你買了一件高仿品!一個工薪族,花3萬塊錢買了件假貨,當然令藏友非常沮喪,且不說接連數日茶飯不香,單媳婦兒那沒完沒了的埋怨就叫他真有揮拳「打眼」之心。
一個禮拜後,事情忽然又有了轉機:一位買主找上門來,說是知道他有一件高仿康熙年捧盒,想買去作送禮用。於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以一萬五千元成交,朋友雖說一進一出還賠了一萬五,可畢竟挽回了一半損失,心情輕鬆了許多,只是好長時間不敢出門認東西買貨。沒想到半年以後,這件高仿品竟然出現在一家拍賣公司的預展廳,估價28至32萬元人民幣。
朋友是個本分人,總覺得品上拍與他脫不了干係,便找到這家拍賣公司的管事者,告訴他這件東西經過專家鑑定是仿品,並建議將它撤展,可是管事的卻向他出示了一份專家鑑定證書,上面明白無誤地寫著專家鑑定意見:「胎體厚重,器型周正,黑彩如灤……經鑑定為康熙年珍品」。再一看專家籤名,正是那位副研究員。朋友氣得渾身哆嗦,打電話過去發誓要跟他法庭上見。
當天晚上,那個出面的買主請那位藏友喝茶,並許諸將拍出的錢跟他平半分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只要你隨便用哪家引擎打上「專家鑑寶」幾個字,立馬就可以搜索素到大量這方面的信息。
策劃「惡搞」:真假文物混為一談
如果說專家評委的失德行為是導致觀眾「炮轟」電視鑑寶節目的導火索,那麼一些鑑寶節目製作單位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對節目進行的不當策劃和失去理性的「惡搞」,則無可救藥地陷自己於不義。
有的電視臺純粹把此檔節目視作娛樂秀,請一些對文物常識一無所知的各路明星臨場指鹿為馬、打情罵俏;有的電視臺為降低製作成本,索性就讓一些普通收藏者拎了自家藏品,頂替專家出場,真假專家與真假文物混為一談,與其說是「鑑寶」、倒不如說是「耍活寶」、上演猴戲。還有一家號稱是收藏專業艇道的節目,幾乎每天都將一些五花八門的贗品標上賣價,反覆播放,與潘家園裡那些叫賣假文物的攤販沒什麼兩樣。身為國家新聞單位,本應當抑彩揚善、去偽存真,為了創收竟然墮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辱沒斯文,難怪常常被觀眾罵作要錢不要臉」。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也聽到一些有良知的文物專家,對此類電視「鑑寶」活動頗多反感。北京一位著名的文物鑑定專家向記者爆料:「一家著名的電視臺請我去他們的收藏節目做嘉賓,但是去之前他們告訴我,有件東西估價的時候必須得說上11萬。我看了看他們那件東西,最多也就值三五萬,便拒絕了他們。可是他們卻說不就是做做節目造造氣氛找個樂,何必那麼認真呢?我說,玩假的沒意思,我不去。之後,他們再也不來找我。我呢,也樂得獨善其身,不去參與這檔子無聊的遊戲!
還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書畫鑑定家向記者透露,他在參加南方某地方電視臺的一檔鑑寶節目時曾目睹另一位評委委託別人將自己所購買的一幅臨摹鄭板橋畫竹真跡的假畫夾帶參評,並以專家團的名義給估價500萬元。他說,此類現象絕不在少數,所以現在許多心存良知的專家,一般都不太願意出席些媒體舉辦的鑑寶活動,免得替人作嫁、代人受過。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氣憤地說:「現在某些鑑寶節目在觀眾中反響熱烈,但是在業內卻是罵聲一片。上博就有鐵的紀律,絕對不允許我們的專家參加這樣的電視節目!」他還直言不諱地對某檔節目進行了批評「最近某檔上星鑑寶節目搞的內蒙古專場,引發了無知觀眾的挖寶熱,這對文物保護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我建議這類節目應該全部停播,給那些真正的藏家和觀眾一個乾淨的螢屏空間!
過度炒作:文物市場畸形發展電視臺開辦整寶節目,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好事。就拿央視《鑑寶》和北京電視臺的《天下收藏這兩檔目前影響最大的電視鑑寶欄目來說吧,它們創辦宗旨明確,一個以「巨無霸」的強勢規模,大張旗鼓地在全國搜尋「國寶」、推薦精品。一個利用得天獨厚的「皇城根兒」地域優勢,護寶打假、「去偽存真」。
在專家資源上,二者同樣各具優勢,一個網羅國內博物館界的權威專家,一個糾集圈內人所敬仰的文物收藏大家和經紀人。從欄目的整體定位上看,儘管後者帶有較強的娛樂色彩,不如前者那麼「正統」而且有些做法也曾受到輿論的激烈批評,但無論從文化含量或悅眾性上,它與前者均難分伯仲。尤其是每一期節目結束時,主持人王剛手持「護寶錘」砸爛膊品,錘聲剛落,喊聲即起:「去偽—存真!」砸得痛快、喊得囂張,有幾分過癮!
一面是收視率奇高,一面是罵聲不絕於耳,又愛看、看了又要罵,有人對電視鑑寶節目這種奇特的收視現象大惑不解。其實道理很簡單,在所有的電視鑑寶節目中,最刺激、最讓人感興趣的環節有兩部分:一是辨別所呈「寶物」的真偽及文化品位,二是給「寶物」估價。但是,也正是在這兩個重要環節上,恰恰容易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
這裡所說的負面效應主要是指專家對寶物(實際上很多都是文物)的價值判斷過分遷就市場,也就是說,一件寶物能賣多少錢決定了它的全部價值。這樣做,不但從文化上顛覆了文物自身的價值體系,而且導致了受眾在收藏理念上陷入誤區。比方說,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與一件清代官窯瓷器相比較,從文化含量上顯然是前者佔有絕對優勢,但從目前的市場價格上講,前者卻是自愧弗如,遠在後者之下。換句話講,市場價值遠高於歷史文化價值。
無須諱言,近年來,眾多媒體對文物市場的過度炒作,以及重市場、輕文化的庸俗傾向,無疑對我國文物收藏界舍本求末的畸形心態和文物市場非理性的無序發展,以及文物贗品泛濫成災等惡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些擁有巨大受眾群的媒體,策動一些國家級有頭有臉、有名有實的文物專家公開坐檯鑑定,他們大多對收藏文化緘口不提,只對藏品的所謂「市場價值」津津樂道。在他們的金手指點下,一批批動輒幾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國寶」頻頻橫空出世,關於藏品的來歷,持寶人不是聲稱朋友撿的「漏兒」就是白個兒海的寶,讓人感覺這古玩市場「滿城儘是黃金甲」!看的電視機前千千萬萬的觀眾坐立不安,大款兒去拍賣公司買寶,小款兒去潘家園淘寶,有權有勢的向求事人素寶,沒權沒錢的去盜墓挖寶。
從另一個側面看:2016年,中國官方向世界銀行確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740美元。就算不吃不喝,一萬多元人民幣又夠買幾件真正的「古董」?由此可見,從事「藝術品投資」對於一般中國老百姓來講,還是一種極其奢侈、風險很大的賭注,在這面金色的旗幟下,背著藏著的是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潛在危機。本文由華南藝術品交易中心主任大寶 LG5252110 撰寫
如果央視2016年公布的關於我國現有藝術品收藏者人數7000萬的數據可信,那麼,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有54%的公民已成為戰鬥在淘寶一線的「夢中人」,而且這個兵團的人數仍在劇增,他們都籠罩在一個傳說能夠讓人「一夜暴富」的巨大肥皂泡裡,一旦這個肥皂泡被插破,其後會發生什麼?既然如此,我們的新聞揲體除開「鑑寶」之外,還應該做些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