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鑑寶類節目為何被稱為騙子節目?

2020-12-24 臻滷揚天下

新聞媒體聯手上演鑑寶大戲、拍賣公司變身魔幻大師、文物成了送禮就送的「腦白金」、全民藏寶已然成為一場數幹萬人參與的「愚人節」遊戲……這些今古奇觀,構成一場「國寶劇」的華彩樂章。在返場鬧劇中,人被充分物化,神聖的法律精神也無奈地遭受俺割……

專家失德:借電視為自己藏品打廣告

幾千萬淘寶人,幾萬萬件「國寶」,這是一個何等巨大的「超級市場」從受騙到騙人,從「棒槌」到專家,「撿漏兒」、「打眼」、發財、破產……在這個超級市場」裡人們不斷地調整著自身角色,目的只有一個賺錢!要賺錢就有爾虞我詐,要賺錢就有你死」我「活在這種情形下,電視臺攪合進來不是添亂、添堵了嗎?你永遠都會得罪「大多數」,挨罵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當然,電視臺也並不是什麼慈善機構,辦欄目圖的是收視率,有收視率才有廣告,有廣告才有生存。所以,借用前幾年一句口頭「理解萬歲」!

為了將這一場混戰理出頭緒,記者對觀眾的意見進行了一番歸納,發現人們對電視鑑寶欄目最大的意見有二:一是專家們對文物真偽之辯有誤。二是對文物價格的認定存在「徇私舞弊」現象。對於前條意見,很難說得清,因為目前我們的文物鑑定還沒有比專家的「眼學」更加權威的方法。至於第二條意見,絕非空穴來風,其中被媒體公開曝光的只是少數,更多的是在圈子內傳作笑談。本文由華南藝術品交易中心主任大寶 LG5252110 撰寫

如某金石專家以別人的名義將自藏的田黃凍印石拿到鑑寶節目現場估出高價、某陶瓷專家將朋友家的一件清代仿品當作成化本朝鬥彩估出高價記者曾打聽過中央電視臺《鑑寶欄目的操作方式,從形式上並沒有發現什麼漏洞,對觀眾自薦的寶物,都需經過專家團集體鑑定再上鏡做節目。但是儘管如此,偶爾出現一些差錯也在所難免。至於些地方電視臺播出的鑑寶類節目,問題就更多了,記者曾親自了解了幾例:

某電視臺有一期《鑑寶》節目,曾推出過一件少數民族的清代刺繡藏品,被現場專家定出十幾萬元高價,有人在網上提出質疑。碰巧記者的一個朋友是那位專家的學生,知道一點內幕,她笑嘻嘻地告訴記者:那件刺繡正是老師自己的收藏品,委託單位食堂的一位大師傅拿去《鑑寶》現場,然後再由以他自己為主的專家組鑑定,給出公開價格。在此,記者沒有能力判斷那件藏品近10萬元的估價是否合理,也無意非難一檔品位不錯的電視欄目,只是覺得專家們藉助一檔大型專業欄目為自己的藏品打廣告,似乎多少有些失德之嫌。

又一日,某藏友興衝衝地告訴我,他那隻北宋定窯畫畫大碗本周將現身某電視臺的鑑寶節目。我見過他那隻大碗,看起來顯舊,摸起來劃手,聞起來有較濃的酸味兒,明顯是一件中檔仿品而已。「不可能吧,你吹牛?要不就是當反面教材,砸掉!」我說。「我就知道您不信我,等著瞧我還告訴您,有人許諾,只要電視鑑寶認了,他就買!」朋友十分得意地說。幾天後,朋友那隻花200元錢在潘家園地攤上購買的「北宋官字款定窯大碗」,還真的現身螢屏,專家們給出的估價是38萬元人民幣。跟著,朋友如願以償,將這隻碗連同有專家評委集體籤名的鑑定證書以1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下家。我向朋友了解內幕,他詭異地說:「無可奉告!但是如果您的東西也想上電視,兄弟倒是願意幫忙,收3千塊錢的辛苦費就成!

2006年,記者的一位藏友花3萬塊錢買了一隻康熙墨地五彩捧盒,拿到某電視臺舉辦的《尋寶》節目現場,請一位有副研兗員職稱的專家幫他鑑定。專家經過一番甄別後得出結論:「你買了一件高仿品!一個工薪族,花3萬塊錢買了件假貨,當然令藏友非常沮喪,且不說接連數日茶飯不香,單媳婦兒那沒完沒了的埋怨就叫他真有揮拳「打眼」之心。

一個禮拜後,事情忽然又有了轉機:一位買主找上門來,說是知道他有一件高仿康熙年捧盒,想買去作送禮用。於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後以一萬五千元成交,朋友雖說一進一出還賠了一萬五,可畢竟挽回了一半損失,心情輕鬆了許多,只是好長時間不敢出門認東西買貨。沒想到半年以後,這件高仿品竟然出現在一家拍賣公司的預展廳,估價28至32萬元人民幣。

朋友是個本分人,總覺得品上拍與他脫不了干係,便找到這家拍賣公司的管事者,告訴他這件東西經過專家鑑定是仿品,並建議將它撤展,可是管事的卻向他出示了一份專家鑑定證書,上面明白無誤地寫著專家鑑定意見:「胎體厚重,器型周正,黑彩如灤……經鑑定為康熙年珍品」。再一看專家籤名,正是那位副研究員。朋友氣得渾身哆嗦,打電話過去發誓要跟他法庭上見。

當天晚上,那個出面的買主請那位藏友喝茶,並許諸將拍出的錢跟他平半分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只要你隨便用哪家引擎打上「專家鑑寶」幾個字,立馬就可以搜索素到大量這方面的信息。

策劃「惡搞」:真假文物混為一談

如果說專家評委的失德行為是導致觀眾「炮轟」電視鑑寶節目的導火索,那麼一些鑑寶節目製作單位為追求「轟動效應」而對節目進行的不當策劃和失去理性的「惡搞」,則無可救藥地陷自己於不義。

有的電視臺純粹把此檔節目視作娛樂秀,請一些對文物常識一無所知的各路明星臨場指鹿為馬、打情罵俏;有的電視臺為降低製作成本,索性就讓一些普通收藏者拎了自家藏品,頂替專家出場,真假專家與真假文物混為一談,與其說是「鑑寶」、倒不如說是「耍活寶」、上演猴戲。還有一家號稱是收藏專業艇道的節目,幾乎每天都將一些五花八門的贗品標上賣價,反覆播放,與潘家園裡那些叫賣假文物的攤販沒什麼兩樣。身為國家新聞單位,本應當抑彩揚善、去偽存真,為了創收竟然墮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辱沒斯文,難怪常常被觀眾罵作要錢不要臉」。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也聽到一些有良知的文物專家,對此類電視「鑑寶」活動頗多反感。北京一位著名的文物鑑定專家向記者爆料:「一家著名的電視臺請我去他們的收藏節目做嘉賓,但是去之前他們告訴我,有件東西估價的時候必須得說上11萬。我看了看他們那件東西,最多也就值三五萬,便拒絕了他們。可是他們卻說不就是做做節目造造氣氛找個樂,何必那麼認真呢?我說,玩假的沒意思,我不去。之後,他們再也不來找我。我呢,也樂得獨善其身,不去參與這檔子無聊的遊戲!

還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書畫鑑定家向記者透露,他在參加南方某地方電視臺的一檔鑑寶節目時曾目睹另一位評委委託別人將自己所購買的一幅臨摹鄭板橋畫竹真跡的假畫夾帶參評,並以專家團的名義給估價500萬元。他說,此類現象絕不在少數,所以現在許多心存良知的專家,一般都不太願意出席些媒體舉辦的鑑寶活動,免得替人作嫁、代人受過。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克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氣憤地說:「現在某些鑑寶節目在觀眾中反響熱烈,但是在業內卻是罵聲一片。上博就有鐵的紀律,絕對不允許我們的專家參加這樣的電視節目!」他還直言不諱地對某檔節目進行了批評「最近某檔上星鑑寶節目搞的內蒙古專場,引發了無知觀眾的挖寶熱,這對文物保護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我建議這類節目應該全部停播,給那些真正的藏家和觀眾一個乾淨的螢屏空間!

過度炒作:文物市場畸形發展電視臺開辦整寶節目,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好事。就拿央視《鑑寶》和北京電視臺的《天下收藏這兩檔目前影響最大的電視鑑寶欄目來說吧,它們創辦宗旨明確,一個以「巨無霸」的強勢規模,大張旗鼓地在全國搜尋「國寶」、推薦精品。一個利用得天獨厚的「皇城根兒」地域優勢,護寶打假、「去偽存真」。

在專家資源上,二者同樣各具優勢,一個網羅國內博物館界的權威專家,一個糾集圈內人所敬仰的文物收藏大家和經紀人。從欄目的整體定位上看,儘管後者帶有較強的娛樂色彩,不如前者那麼「正統」而且有些做法也曾受到輿論的激烈批評,但無論從文化含量或悅眾性上,它與前者均難分伯仲。尤其是每一期節目結束時,主持人王剛手持「護寶錘」砸爛膊品,錘聲剛落,喊聲即起:「去偽—存真!」砸得痛快、喊得囂張,有幾分過癮!

一面是收視率奇高,一面是罵聲不絕於耳,又愛看、看了又要罵,有人對電視鑑寶節目這種奇特的收視現象大惑不解。其實道理很簡單,在所有的電視鑑寶節目中,最刺激、最讓人感興趣的環節有兩部分:一是辨別所呈「寶物」的真偽及文化品位,二是給「寶物」估價。但是,也正是在這兩個重要環節上,恰恰容易產生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

這裡所說的負面效應主要是指專家對寶物(實際上很多都是文物)的價值判斷過分遷就市場,也就是說,一件寶物能賣多少錢決定了它的全部價值。這樣做,不但從文化上顛覆了文物自身的價值體系,而且導致了受眾在收藏理念上陷入誤區。比方說,一件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與一件清代官窯瓷器相比較,從文化含量上顯然是前者佔有絕對優勢,但從目前的市場價格上講,前者卻是自愧弗如,遠在後者之下。換句話講,市場價值遠高於歷史文化價值。

無須諱言,近年來,眾多媒體對文物市場的過度炒作,以及重市場、輕文化的庸俗傾向,無疑對我國文物收藏界舍本求末的畸形心態和文物市場非理性的無序發展,以及文物贗品泛濫成災等惡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些擁有巨大受眾群的媒體,策動一些國家級有頭有臉、有名有實的文物專家公開坐檯鑑定,他們大多對收藏文化緘口不提,只對藏品的所謂「市場價值」津津樂道。在他們的金手指點下,一批批動輒幾十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國寶」頻頻橫空出世,關於藏品的來歷,持寶人不是聲稱朋友撿的「漏兒」就是白個兒海的寶,讓人感覺這古玩市場「滿城儘是黃金甲」!看的電視機前千千萬萬的觀眾坐立不安,大款兒去拍賣公司買寶,小款兒去潘家園淘寶,有權有勢的向求事人素寶,沒權沒錢的去盜墓挖寶。

從另一個側面看:2016年,中國官方向世界銀行確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740美元。就算不吃不喝,一萬多元人民幣又夠買幾件真正的「古董」?由此可見,從事「藝術品投資」對於一般中國老百姓來講,還是一種極其奢侈、風險很大的賭注,在這面金色的旗幟下,背著藏著的是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潛在危機。本文由華南藝術品交易中心主任大寶 LG5252110 撰寫

如果央視2016年公布的關於我國現有藝術品收藏者人數7000萬的數據可信,那麼,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有54%的公民已成為戰鬥在淘寶一線的「夢中人」,而且這個兵團的人數仍在劇增,他們都籠罩在一個傳說能夠讓人「一夜暴富」的巨大肥皂泡裡,一旦這個肥皂泡被插破,其後會發生什麼?既然如此,我們的新聞揲體除開「鑑寶」之外,還應該做些什麼事呢?

相關焦點

  • 網傳反美人士司馬南移民美國 加入華人電視做節目
    美國華裔,政治科學學者那小兵今日凌晨發表博文《司馬南為何成了企業家?》。文章稱,司馬南已經移民美國,並於兩年前便在積極籌劃移民美國相關事宜,如今更是在美國洛杉磯當地的華語電視臺上推出了《司馬白話》節目,開展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的第二春。
  • 臺灣電視節目,戲真的超多耶
    最有名的《康熙來了》雖然被稱為下飯綜藝,但裡面的重口味可不少。   比如《康熙來了之年終總結大會朋友篇》這一期,嘉賓潘若迪居然在節目裡大談屎尿屁,稱沈玉琳在自己的沙發上拉屎。沈玉琳自然不能承認,趕緊辯解稱自己坐到了咖喱便當上面,所以才會在沙發上留下黃色的印記……
  • 漢字節目異軍突起 動了歌唱電視節目的奶酪?
    歌舞選秀節目風頭正勁,為什麼會做這樣一檔史無前例的漢字節目?「唱歌選秀既然大家都在做,我為什麼還要去做呢?」馬東說,其實就是差異化的選擇,至於為什麼是寫漢字,因為漢字在中國人心裡有獨特的位置。    最初的靈感源於美國的拼字比賽。馬東注意到,拼字在美國具有悠久歷史,最會拼字的冠軍會受到總統接見,是一種巨大的榮譽。
  • 8K已經試播 為何電視節目還不是全高清
    1為何電視節目還不是全高清        【中關村在線原創】BIRTV(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展覽會)每年一度,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廣播電影電視器材領域的盛會,今年BIRTV已經召開,參觀了一圈,4K
  • 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節目製作流程解析和優化
    並嘗試對電視購物節目製作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建議。以期從行業內部視角,剖析展現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的工作場景,向研究者提供鮮活的電視購物行業一手資料,向新晉電視購物從業者提供工作內容和流程參考。在現如今廣播電視行業整體廣告營收下行的壓力下,電視購物頻道依然保有強勁的增長潛力,也是整體廣播電視行業少數依然能後持續帶來盈利的業務板塊。 多年來,學界對於電視購物及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的研究相對較少,甚至有部分學者僅簡單的認為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只是單純的推銷商品,對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具體節目準備製作流程,技術細節一無所知。
  • 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
    最近去日本出差,仍像在國內時一樣,每天收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覺得日本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很有特色。  首先,每天早上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安排的比較多。同一地區可收視的電視臺在各自安排天氣預報節目的播放時間時,似乎有意錯開了。
  • 電視軍事新聞節目的挑戰與機遇
    二、「全媒體」時代給電視軍事新聞節目帶來的機遇俗話說,機遇與挑戰並存。人們在面對挑戰的同時,往往也會迎來許多機遇。筆者認為,在新媒體的衝擊下,電視軍事節目尤其是電視軍事新聞節目等傳統媒體依然還是可以發揮它的優勢,與新的傳播手段和方式相互整合、加強融合,達到最大的傳播效果。
  • 馬可兩檔節目「定居」央視
    最近,不少觀眾打開電視都覺得有些納悶,因為之前熟悉的各地的衛視主持人,仿佛玩起了穿越,「跳」到了他們原來從沒有出現過的央視頻道中。而繼今年9月初,湖南主持人馬可首次露面央視後,上周四馬可再次現身央視一套的《石頭剪子布》欄目,記者還了解到,隨後馬可還有一檔節目「定居」央視,一位地方主持人頻繁出現在央視螢屏,這多少會引起外界的猜測。
  • 小型語言類電視節目的導播理念與技巧
    摘 要:電視節目導播是多訊道電視現場製作團隊中的核心人物,其核心職能可概括為機位設置、攝像機調度和鏡頭切換三個方面。從導播的視角看,語言類電視節目可以劃分為交流型語言類節目和情節型語言類節目兩種類型。
  • 中央電視臺第一次電視節目播出
    現在電視幾乎已成為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坐在家中可以縱覽天下事。現在的電視節目也越辦越精彩,使人目不暇接。而在40多年前,中國還沒有自己的電視臺,更不要說看什麼電視節目了。中國的電視事業從無到有,經過幾代電視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僅短短40年就走上了一條光輝燦爛的路。
  • 《3D看天下》成為旅遊類電視節目新亮點
    【慧聰廣電網】一檔「上海製造,世界眼光」的全新電視節目,在全國率先引進3D技術,煉就3D節目的「金字招牌」,獲得國內外旅遊局和電視觀眾的青睞。     今年元旦,國內首個3D頻道的開通拉開了3D電視節目大發展的序幕。一年時間不到,豐富多彩的3D節目出現在這個頻道當中,讓越來越多追求新潮的觀眾嘗鮮。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怎麼讓智能電視免費看電視臺節目?
    怎麼讓智能電視免費看電視臺節目?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智能電視,不少消費者買來了智能電視之後發現它並不像傳言的那樣可以免費收看電視臺節目,只能夠收看點播節目。那麼怎麼讓智能電視免費看電視臺節目?不裝有線可以嗎?
  • 明日電視節目預告(20070219)
    12:30特別關注  13:05紀實天下  13:45笑動2007相聲晚會  15:45唱響2008—北京交通廣播13周年臺慶晚會  北京電視臺—2  7:17連續劇:更年期的幸福生活23、24  9:102007年迎新春雙擁文藝晚會  12:30電影:群星會:精武英雄  14:15電視先鋒榜
  • PlayPhilo.com:電視節目也能Check-in
    PlayPhilo通過check-in的方式鼓勵用戶分享電視節目、賺取積分獲得獎勵。今天所介紹的PlayPhilo網站就將check-in搬到電視節目上,讓手機、網際網路、電視更好地融合。
  • 文化情感類電視節目的傳播價值
    筆者通過分析節目自身魅力、內容選題、製作創新等方面,嘗試探討文化情感類電視節目對於展示中華優秀文化、創新電視節目形態、促進全民閱讀、實現文化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以及對於提升國民素質等方面的傳播價值。  眾所周知,文化情感類電視節目,是文化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餚,這道美味佳餚可以滿足觀眾的特殊味蕾。《朗讀者》節目首先便以自身的魅力吸引觀眾,塑造節目自身的形象。
  • 當代臺灣電視購物節目發展研究
    (三)法律規制對節目的影響。因為受到政策法規的限制,臺灣的電視購物節目大多都能嚴格遵守相關政策和法律規定,但是也有部分節目為了達到宣傳效果打擦邊球。具體來看有以下兩種情況: 1.遵守法律規制,限定節目內容。電視購物節目要嚴格遵守政策和法律規定,進行節目內容的限定。
  • 《詹姆士的廚房》:一檔電視節目的另類進化
    看電視   《詹姆士的廚房》作為貴州衛視融合創新的一塊「試驗田」,將融媒體和產品思維植入項目的各個環節,深入探索跨媒體運營和IP產業化,兩年多來,走出了一條與其他電視節目迥異的獨特進化之路。
  • 淺析電視節目模式的改編及其對原創的啟發
    關鍵詞:電視模式;綜藝;《中國好歌曲》;版權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5自2013年起,中國各大電視臺分別購買國外電視節目模式版權來製作電視真人秀節目,真人秀節目呈現出井噴狀態,電視節目模式版權的引進也因此成為了我國綜藝類電視節目市場競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 今日電視節目預告(20070218)
    北京電視臺—1  19:402007北京新春大聯歡—京港攜手,普天同慶  23:45法治進行時春節特別節目  北京電視臺—2  19:00每日文娛播報  19:33連續劇:我用真心換真情1-3  22:28明星記者會  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