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體育、美育納入中考就像一個重磅炸彈,讓家長們頭暈目眩。很多家長都在吐槽:現在主課學業已經很重了,將美育納入高考,孩子的負擔不是更加重嗎?美育有什麼用?「藝術家」能養活自己嗎?
如何適應新的中考改革?我的好友Jane,七年前因孩子和生活的選擇,放棄了央視編輯的工作,舉家移民澳洲,在當地深耕素質教育。她舉雙手贊成這樣的改革,建議大家換個角度看問題。
今天,我們請Jane來分享她在澳洲對於美育、體育的感悟。
以下以Jane作為第一人稱來表述。
七年前,我們舉家移民澳洲,主要是希望孩子能有個更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
在澳洲,無論是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藝術、音樂和體育均非常被重視。學校不公布學業成績(主要包括英文、數學、科學三科),所以,誰家孩子在藝術、音樂、體育方面有專長,那基本就是「校內明星」的待遇了。
其中,藝術這一項又涵蓋了整個幼兒園、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們每日去學校,幾乎都在做Arts,放學換著樣的把手工拿回來。包含自然元素、環保元素、各種蠟筆、油畫、影印等方方面面。
有幸旁聽過一個學期的澳洲幼教課程,對各種自然元素、環保元素在藝術中應用的重視程度,幾乎可以說是幼教行業的必備技能。
我觀察到,澳洲的藝術和體育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
校內工作幾乎不介入家長
經常聽聞國內的朋友吐槽:幼兒園和小學的作業多,有許多需要完成的手工作業需要家長幫忙,甚至由家長主導完成。
在澳洲,孩子們從進幼兒園到小學三年級,幾乎每天都在進行手工創作。家長經常收到郵件,需要準備什麼類型的材料,例如環保類的牛奶盒子、麥片盒子,玻璃瓶子,自然類的花瓣收集、樹枝、貝殼收集,人工類的彩紙、蠟筆、染料等等。
每次接到這類郵件,我便帶兩個孩子去officeworks(當地賣文具的連鎖商店)選購,那是他們的「小節日」,孩子們徜徉在貨架之間,仔細盤算著用材用料,那股認真勁兒常常讓我動容,這是他們親手做一件事情的重要過程。
而家長,除了購買材料需要花費之外,幾乎不作其他貢獻了。事實上,我們這些華裔家長的指導意見,往往不如孩子的童真想法來得有趣。
多用自然元素,不設界定
學校鼓勵使用環保素材和來自大自然的元素創作,家裡的紙盒要丟棄時,都會被孩子們阻止,他們養成了習慣,即使學校不做要求也要拿紙箱練練手。
哥哥曾經用紙箱搭了一整座城堡,搭出了汽車(不知道這與他十歲時擁有建築師的夢想有沒有關係)。弟弟有一段時間讀哈利波特,哥哥便用熱膠槍將棕色的染料纏繞在一根木筷上,給弟弟製作了第一根「魔法棒」。
哥哥用舊紙盒搭建的汽車
家中的筆筒、收納盒、相框等等都是二兄弟用廢舊材料手工製成的,我把它們物盡其用,擺放在家中,不失為精美的藝術品。學校裡,孩子們圍繞一個主題做出的手工更是千奇百怪,沒有雷同。
示範出來的結果往往相似,而老師有技巧的的引導更能啟發孩子們產生創意,這才是藝術的價值。
藝術和體育是小學教育的重點
從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藝術和體育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主科」,孩子們在沙地裡打滾,借用鞦韆、滑梯、城堡等多種器材的「運動」,每個孩子都要參加的遊泳,和可選擇的足球、橄欖球、網球等項目多種多樣。
小學三年級之前,每一個孩子都嘗試了多種運動形式,慢慢確定自己所擅長和喜歡的類目,再精耕細作。
以我家孩子為例,學校和課外報班嘗試過的運動項目有遊泳、足球、橄欖球、網球,高爾夫球,孩子們的運動積極性大大被調動起來。
對掌握一門樂器的孩子來說,能夠進入學校,甚至市、州的樂團,是一件特別榮耀的事情,雖然大多數不涉及獎項,但各個私立學校針對音樂特長的孩子都會發放獎學金,鼓勵孩子們業餘時間參與樂團活動。
體育雖沒有嚴格的考核機制,但已經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澳洲每年的「cross country」活動幾乎所有學校都要參加。那幾個星期,孩子們課餘時間都在跑圈,而這些圈兒數折合成公裡數,會記錄在最後的獎項中,遊泳則被規定為小學階段必須學會的技能之一。
當然,這得益於自然環境的優勢,但真的很少見到不喜歡運動的孩子,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我想,這種浸潤比成績的指揮棒更能調動興趣。
旁觀孩子們的童年,我一直在反思這種教育的優劣。孩子們將大量時間用在藝術、音樂、體育上,會不會耽誤「主科」成績的發展?
心中也曾困惑和焦慮,尤其是面對北上廣很多朋友家同齡孩子的「學霸」表現,不免擔憂,時不時在家教一教他們「文化課」。
直到有一次,弟弟的一年級班主任寫信給我,和我溝通弟弟在學校數學的表現。弟弟因為在家學過計算,面對「幾加幾等於幾」這樣的題目時,往往能馬上說出答案。老師委婉地告訴我,她希望看到孩子們的思維過程,而不只是追求答案,比如5+8是先湊滿10再加3。
「速度」不是我們在計算中一直追求的一項標準麼?速度+正確率在我的記憶裡,是我小學時的考核標準,誰知道快還有錯?
這位老師耐心地和我聊,加減乘除是所有人都將掌握的一門技能,孩子現在只有7歲,有的孩子能掌握,而不能掌握的孩子到了10歲也能掌握,再不濟,15歲最終也能掌握。
所以,知識本身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思考的方法才是教學的目的。
製作手工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是一個孩子創作屬於自己作品的過程。而體育,對大腦發育的影響早已在科學界證明。
聯想到孩子們在officeworks貨架前的反覆徘徊,也許他正在計算,計算每一種物料的損耗,計算他的作品,計算他的角色。
說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澳洲學校裡每年都要進行的Bookfair Show,那簡直就是一項藝術大展,孩子們選取自己最喜歡的書中的角色,自己製作造型,扮演成自己喜歡的那個角色,在學校裡遊行。這難道不是鼓勵閱讀的一種方式麼?
真正的藝術,「無處不在」。
哥哥自己組裝的書架
結語
移民,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是一個重大決定。我們移民時,並沒有明確地對比過,體制內教育和國際化教育哪個更適合自己的孩子。但是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天平傾向了國外這一端。
教育的目的是成材,成材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
什麼是更好的生活?是高考優異?是事業有成?是社會貢獻?是物質的豐腴?
成功學的定義比比皆是,但是大概率上,作為一個媽媽,我應該為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做好準備。
那麼,什麼是普通人的幸福?
我的定義是:內心豐富、積極進取、在某一個行業和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愉悅。
我不能決定孩子將來是否成為「人尖子」,但我期望,在他沒有成為「人尖兒」的情況下,仍能夠保存心態的平和,心境的豐富。
而這一切,均取材於藝術的審美和體育的精神。藝術和體育教育,雖不能將一個孩子送入至高點,但能保證孩子在至低點時安之如怡。
這也就不難理解,我們國家的教育改革中為何將之提升到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經濟高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人類將會努力尋找內心的豐盈,藝術與體育是無國界的表現形式,是內心豐盈的一個重要手段。
有朋友吐槽,那是體制的原因,如果沒有高考、中考這個指揮棒,我們也想讓孩子大力花時間在藝術和體育上面。的確,澳洲中學的入學標準中,音樂、美術、體育成績和獎項佔的權重很大,甚至可以憑此申請獎學金。高考時,孩子們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科目考試。
現在,看到我們國家也越來越重視藝術、體育項目,先不論執行層面,至少從政策上,是一件讓人欣喜的事。聽說高考改革已經進行了三批,有14個省份採取了六種賦分制度,高考將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有利於孩子的全面發展。
作為經歷了兩種教育環境的媽媽,尚不能斷言哪種體制是好的。不過,制度跟人生一樣,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家長,能做的也就是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為孩子提供好的環境,在框架內引導孩子成長為一個「他/她自己滿意的人」。
前幾年,跟國內家長面對體育、藝術時間缺失的憂慮一樣,我也一樣有對學習時間缺失的憂慮。在老師和孩子的安慰下,漸漸放下,安心在一種體制內生存。
那麼,對語數外的追求是否就沒必要呢?不是,語數外畢竟是選拔過程中重要的維度,國內國外均是如此。希望這篇小文能給焦慮中的媽媽一絲安慰,我們一起慢下來,想一想,也讓孩子也慢下來,聽聽他們的想法。
生病時,兒時的哥哥端上來精美的笑臉擺盤,美其名曰給媽媽「Bed dinner」,看到香蕉咧出的笑臉,我笑了,不知道這孩子將來如何,但至少,我不擔心他生活得狼狽。
我想,這也是我們教育改革的意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