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樓和鐘樓,位於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最北端,是明清北京城的報時建築。兩座樓原建於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明朝永樂年間於今天的位置重建。此後鼓樓和鐘樓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樓和鼓樓建成之後,每到每天的戌時,鼓樓擊鼓18下,再鐘樓擊鐘18下,各擊三遍,共計108下,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從而報完一個時辰,稱為定更。此後亥時(二更)、子時(三更)和丑時(四更)只撞鐘不擊鼓,且每個時辰只撞一次。次日寅時擊鼓和擊鐘的模式與戌時相同,稱為亮更。全程用一座銅壺滴漏來定時。清朝時改為用時辰香定更次,欽天監太監掌香,鑾儀衛派旗鼓手司鼓。
鼓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四周砌有磚牆,門前有一對高1.25米的石獅子。鼓樓通高46.7米,底部有一層4米高、東西長56米、南北長33米的的臺基,臺基南北兩側各開有3座券門,東西兩側各開有1座券門。臺基內開有無梁式磚石結構的十字形券洞。臺基的東北角開有一座小門,進入小門後有向上的69級石梯,其中底部60級為南北走向,頂部9級右轉向西,可達臺基的頂端。
鼓樓第一層樓室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925平方米,共有36根木柱。樓的室內方磚鋪地,門窗為六抹方格槅扇。樓內原擺放有25面鼓,其中1面主鼓,24面群鼓,鼓均為整張牛皮蒙制,長2.25米,直徑1.34米。鼓座為木質,高1.8米,寬1.9米,厚2米,外表上漆並雕有雲紋。第二層為暗層,本沒有樓體相通,1984年維修時安裝有一副鐵樓梯以供上下,可以檢查房屋和存放物品。圖為鼓樓內部。
鐘樓位於鼓樓北側100米處,是北京城中軸線的北終端。鐘樓坐北朝南,整體為磚石結構,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通高47.95米,下部為磚石臺基,臺基上為高33米的樓體。樓體分兩層,第一層高15.74米,四面各開一座券門,內部呈十字相交。內部東側有75級石梯可達第二層。第一層頂部有城垛,城垛內側的第二層樓體每面均有一座拱券門,拱券門左右兩側各有一扇石制雕窗,樓體外四周圍有漢白玉護欄。
樓內屋頂正中呈半球形,正中有一個八角形的木框架,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防線每邊長2.3米,其餘四邊每邊長1.35米,木架上懸掛有一口大銅鐘,該鐘高5.4米,底部直徑3.4米,上頂徑約1米,鍾鈕高約1米,全鍾重約42噸,鐘上有「大明永樂年」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