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農壇建築群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和太歲諸神以及舉行親耕的地方,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中軸線西側,與天壇東西相對,遙相呼應。先農壇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山川壇,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為天神、地祇二壇。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以後先農壇逐漸衰敗,後很多建築被拆除。1916年,先農壇被闢為城南公園。1936年,在原址東南角蓋起北平公共體育場,後更名先農壇體育場。1949年7月華北育才小學(後稱北京市育才學校)遷入北京,進駐先農壇。先農壇太歲殿被育才學校佔用,具服殿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佔用。1979年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育才學校圖書館從俱服殿搬出。現在先農壇建築群設有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先農壇建築群可以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先農神壇、神廚庫院、神倉院、俱服殿、觀耕臺、慶成宮),太歲殿(太歲殿院和焚帛爐)和天神地祇壇。明清兩代,祭祀先農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後,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觀耕臺為皇帝親耕完畢, 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高臺。 觀耕臺呈方形見方18米,高一層1.9米,四面各有臺階9級,臺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側面雕有蓮花圖案。
太歲壇,又稱太歲殿,位於先農神壇東北,是祭祀太歲神及十二月將神的院落。 建築有太歲殿,拜殿及東西配殿, 太歲殿正殿祭祀太歲神,東西配殿祭祀十二月將神。
神倉院是存放耕田收穫的穀物的地方,親耕收穫的穀物供北京各壇、寺廟祭祀使用。 院子分為前後兩個院,前院有收谷亭、圓廩神倉和庫房,後院是祭器的庫房。神倉院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圖為《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局部)。該卷是描繪雍正帝在先農壇祭祀農神活動的紀實性繪畫作品,作者不詳。全套分上、下兩卷(或有三卷),分別表現皇帝祭農神和扶犁耕耤田,由此構成皇帝祭祀農神活動的全部內容,是清代宮廷繪畫的上乘之作。此為上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根據史料記載,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曾多次前往先農壇參加祭祀典禮。